回文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種較為獨特的體裁。這種修辭方式,是漢語特有的語言現(xiàn)象,為世界上其他語言文字所不能。回文詩是一種按一定法則將字詞排列成文,回環(huán)往復都能誦讀的詩。這種詩的形式變化無窮,非常活潑。能上下顛倒讀,能順讀倒讀,能斜讀,能交互讀。只要循著規(guī)律讀,都能讀成優(yōu)美的詩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說的:“詩體不一,而回文優(yōu)異。”
回文詩,雖有些文字游戲的味道,但從欣賞漢語的文字美上看,則具有審美價值。茶余飯后,偶爾讀幾首回文詩,會令人情趣盎然。歷覽各代詩歌,卻多有詩家于雜體詩中逞才炫技,各領(lǐng)風騷。其中既有大詩人,也有碩學鴻儒,山野隱士,閨中思婦,甚至帝王。最早的回文詩是南朝西晉蘇伯玉妻的《盤中詩》,最負盛名的回文詩當屬前秦竇滔的妻子蘇蕙(若蘭)的《織錦璇璣圖》。
回文是利用漢語的詞序、語法、詞義十分靈活的特點構(gòu)成的一種修辭手法。用在詩中叫回文詩,用在詞中叫回文詞,用在曲中則叫回文曲。回文詩有多種形式,如單句回文詩,雙句回文詩,全篇回文詩,迭字回文詩、詩詞雙回文詩等。
單句回文詩,是第二句在第一句順讀的基礎(chǔ)上轉(zhuǎn)為逆向組合。如蘇軾的《菩薩蠻》:“嶠南江淺紅梅小,小梅紅淺江南嶠。窺我向疏籬,籬疏向我窺。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離別惜殘枝,枝殘惜別離。”
雙句回文詩,其特點是每兩句成一組,后兩句是前兩句的倒讀,自始到終皆如此。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詠雪》:“鹽飛亂蝶舞,花落飄粉奩。奩粉飄落花,舞蝶亂飛鹽。”
全篇回文詩,就是全詩中字句順讀、逆讀均可,不僅都合韻律,且均有意味。
迭字回文詩,就是回文中有疊字。這類詩有多種形式:一字重疊.二字重疊.三字重疊.四字重疊.....秦少游寄給東坡的“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就是四字重疊。
詩詞雙回文詩,這是一種令人拍案叫絕的回文詩,詩倒讀可以成詞,詞倒讀可以成詩。互變的回文詩詞,句法結(jié)構(gòu)和押韻的平仄都要變,難度甚大,頗顯詩人才情。清代才女張芬寫過一首回文詩詞,作律詩看,尚佳,倒讀成詞,則更妙。正讀是七律: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靜燈殘未得留。
風冷結(jié)陰寒落葉,別離長倚望高樓。
遲遲月影移斜竹,疊疊詩余賦旅愁。
反讀,則是《虞美人》詞:“秋聲幾陣連飛雁,夢斷隨腸斷。欲將愁旅賦余詩,疊疊竹斜,移影月遲遲。樓高望倚長離別,葉落寒陰結(jié)。冷風留得未殘燈,靜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玉連環(huán)也是回文詩的一種,它是由8個字首尾連與環(huán)形,每四個字一句,或左或右以任何一字為起端,皆可成文。比如唐代呂巖創(chuàng)作的玉連詩《灑》“神壞德傷,身荒國敗”8個字就能組成16首詩,現(xiàn)舉一例:
自西晉以來,歷代詩家爭相仿效,在回文詩的創(chuàng)作上各擅勝場,名領(lǐng)風騷。如庚信、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秦觀、高啟、湯顯祖等,均有回文詩傳世。經(jīng)過歷代詩人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回文詩出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的形式:有連環(huán)回文體、藏頭拆字體、疊字回文體、借字回文體、詩詞雙回文體等等。
劉勰在其《文心雕龍》中說,回文為道原所創(chuàng),后又失傳。今所傳最早的回文詩為南朝時蘇伯玉的妻子所作的《盤中詩》。《盤中詩》雖能屈曲成文,但是不能倒讀,還不是真正的回文。到了宋朝,有些詩人作的回文詩,不但可以使詩詞字句回旋往返,成義可誦,而且具有詩的意境。大文豪蘇東坡留下了幾首回文詩,很有趣味。他在一首題為《記夢》的詩中寫道:
空花落盡酒傾漾,日上山融雪漲江。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輾斗晴窗。
這首詩如回讀,則成為:
窗晴斗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江漲雪融山上日,漾傾酒盡落花空。
無論是順讀還是回讀,都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七言詩,寫出了夢中火爐上溫酒暢飲的情趣。
江蘇鎮(zhèn)江金山寺《題金山寺》
潮隨岸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qū)λ麻T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平。迢迢遠樹江天曉,藹藹紅霞晚日晴。遙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點數(shù)鷗輕。
回文詩中最有名的是宋代李禺寫的《夫妻互憶回文詩》,順讀為“夫憶妻”: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迷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倒過來讀為“妻憶夫”: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這首寫情的回文詩把孤燈之下夫憶妻和妻憶夫的深厚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至今讀來仍讓人鼻酸。律詩較難的是中間的兩聯(lián)需要對仗,而這首夫妻互憶回文詩無論順讀還是倒讀,中間兩聯(lián)的對仗都非常工穩(wěn)。
寫景的回文詩,以清代女詩人吳絳雪的《四季回文詩》為代表作,這首詩妙在把十個字用轆轤體和回文體結(jié)合起來,每首上兩句用轆轤體,下兩句用回文。
《春》: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鶯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鶯。
《夏》: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淺水流。流水淺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紅爐透炭炙寒風,御隆冬。
紅爐透炭炙寒風,炭炙寒風御隆冬。冬隆御風寒炙炭,風寒炙炭透爐紅。
清代朱杏孫有一首《虞美人》詞,尤其難能可貴。詞本身是回文,同時又能標點為七言律詩,亦可倒讀。詞云:“孤樓倚夢寒燈隔,細雨梧窗逼。冷風珠露撲釵蟲,絡(luò)索玉環(huán),圓鬢鳳玲瓏。膚凝薄粉殘妝悄,影對疏欄小。院空蕪綠引香濃,冉冉近黃昏,月映簾紅。”倒讀也是調(diào)寄《虞美人》,但韻腳變了:“紅簾映月昏黃近,冉冉濃香引。綠蕪空院小欄疏,對影悄妝,殘粉薄凝膚。瓏玲鳳鬢圓環(huán)玉,索絡(luò)蟲釵撲。露珠風冷逼窗梧,雨細隔燈,寒夢倚樓孤。”
此詞重新標點,乃一首七律:
孤樓倚夢寒燈隔,細雨梧窗逼冷風。
珠露撲釵蟲絡(luò)索,玉環(huán)圓鬢鳳玲瓏。
膚凝薄粉殘妝悄,影對疏欄小院空。
蕪綠引香濃冉冉,近黃昏月映簾紅。
倒讀則為:
紅簾映月昏黃近,冉冉濃香引綠蕪。
空院小欄疏對影,悄妝殘粉薄凝膚。
瓏玲鳳鬢圓環(huán)玉,索絡(luò)蟲釵撲露珠。
風冷逼窗梧雨細,隔燈寒夢倚樓孤。
湖南洞庭湖畔詩碑
順讀
天連草色一川平,日映紅花萬樹晴。泉滴洞中山滴翠,煙溪綠裊竹聲清。
倒讀:
清聲竹裊綠溪煙,翠滴山中洞滴泉。晴樹萬花紅映日,平川一色草連天。
廣東茂名市有一座觀山寺,石壁上刻有一首回文詩,不論是順讀倒讀都是一首漁舟唱晚七律詩,渾成自然,無限妙趣。詩曰:
悠悠綠水傍林偎,日落觀山四壁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臺。鷗飛滿浦漁舟冷,鶴伴閑亭仙客來。游徑踏花堙上走,流溪遠棹一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