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史新考 劉俊珠著 31 這九州中仍沒有并州。直到漢武帝時,州制管理日漸成熟,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設十三刺史部,每部(州)置一刺史,管理這一部所轄郡國的所有事務。這十三個刺史部基本上一部為一州,所以也稱為十三州,這十三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涼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開始設置并州。上述十三部不包括京畿地區。當時并州管轄的郡級地域分別是:太原郡、上黨郡、雁門郡、代郡、定襄郡、云中郡、西河郡、朔方郡、五原郡、北地郡、上郡共十一郡。可見當時一個州管理的范圍是很大的。至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又設置司隸校尉一職,掌管京師百官和京畿七郡。這樣,十三州刺史部加司隸校尉專屬區,全國總計十四個監察區。到了王莽執政以后,又改十四部為十二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雍州、幽州、并州、交州。東漢初年的州制是司隸校尉部加十二州,共計十三州,即:司隸校尉部、豫州、冀州、兗州、徐州、青州、荊州、揚州、益州、涼州、并州、幽州、交州。 漢獻帝興平元年,又把涼州的河西四郡分出,設置雍州,從此正式改十三州為十四州。到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合并十四州,恢復了《禹貢》九州,但益州沿用了漢代的州名,而沒有采用《禹貢》的梁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益州。此時并州被并入冀州,到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復置并州。到西晉時還有并州,治所在晉陽,共轄45個縣。北魏皇始元年(396)仍置并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廢諸郡,析置州縣”,也就是實行州縣兩級制,開皇九年(589),置“并州總管府”,治所在晉陽,當時并州管轄20個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又廢州縣兩級制,復置郡縣制,改并州為太原郡。唐貞觀二年(628),實行道、州、縣管理制。晉陽屬河東道,道下設并州,治所在晉陽,州下轄13縣。武后天授元年(690)頒詔:“其并州宣置北都(晉陽),改并州為太原府”。 唐以后的五代,公元951年,后漢節度使劉崇在晉陽稱帝,史稱“北漢”。當時北漢所轄的范圍,就是晉陽周圍的十個州,即:并州、汾州、代州、嵐州、憲州、沁州、遼州、麟州、石州、隆州。其實當時所謂的十州,每個州只相當于一個縣的大小,并州治所設在晉陽。這是并州歷史上最小的建置。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毀晉陽,遂將并州臨時置于榆次。太平興國七年(982),并州又移至新建的太原城(唐明鎮),宋嘉祐四年(1059),并州建制改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廢。 綜上所述,漢武帝時的并州,設刺使部,相當于現代的省級建制;到了唐貞觀年間,并州屬河東道管,只相當于現代的地市級機構;而到了五代的北漢時,并州就只是大體上相當于一個縣級建制。無論并州的建制如何變化,它的治所始終設在太原(宋以前稱為晉陽)。也就是說并州這個地區的首府始終設在太原,但是不能說太原也叫并州。 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歷史,太原的歷史都反映著不同的時代特征。大約在4700年前,汾河之神臺駘治理汾河、洮河開辟了河東太原,后來又有大禹治水時的岳陽太原,周先祖不窟開發甘肅慶陽太原,以及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和宋太宗趙光義所建之太原等等。(完) 本版塊明日起連載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兇宅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