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雞兔同籠: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記載:“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和兔同在一個籠子里,數頭有35個;數腳有94只。求籠中有雞和兔各多少只?
※①假如砍去每只雞、每只兔一半的腳,則每只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只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只變成94÷2=47只;(2)如果籠子里有一只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是35-12=23(只)。
【“砍足法”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②用“假設法”:假設全部是雞,頭有35個,則腳有35×2=70只,相差94-70=24只,是兔多出的腳,每只兔多2只腳,兔有24÷2=12只,雞有35-12=23(只)。
③用“方程”來解:解設兔頭X只,則雞有35-X只,列式為4X+(35-X)×2=94,X=12,雞有35-12=23(只)。
【二】牛頓問題:英國科學家牛頓,曾經寫過一本數學書。書中有一道有名的、關于牛在牧場上吃草的題目,人們把它稱為“牛頓問題”:“有一牧場,已知養牛27頭,6天把草吃盡;養牛23頭,9天把草吃盡。如果養牛21頭,幾天能把牧場上的草吃盡?(并且牧場上的草是不斷生長的)”
※一般解法是:把一頭牛一天所吃的牧草看作1。
(1)27頭牛6天所吃的牧草為:27×6=162 (這162包括牧場原有的草和6天新長的草。)
(2)23頭牛9天所吃的牧草為:23×9=207 (這207包括牧場原有的草和9天新長的草。)
(3)1天新長的草為:(207-162)÷(9-6)=15
(4)牧場上原有的草為:27×6-15×6=72
(5)每天新長的草足夠15頭牛吃,21頭牛減去15頭,剩下6頭吃原牧場的草:72÷(21-15)=72÷6=12(天) 所以養21頭牛,12天才能把牧場上的草吃盡。
【練一練】有一牧場,如果養25只羊,8天可以把草吃盡;養21只羊,12天把草吃盡。如果養15只羊,幾天能把牧場上不斷生長的草吃盡?
【三】鬼谷算:我國漢代有位大將叫韓信,他每次集合部隊,只要求部下先后按l~3、1~5、1~7報數,然后再報告一下各隊每次報數的余數,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他的這種巧妙算法,人們稱為鬼谷算,也叫隔墻算,或稱為韓信點兵,外國人還稱它為“中國剩余定理”。到了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用詩歌概括了這一算法,他寫道:“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七子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這首詩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數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余數乘以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數乘上15,結果大于105就減去105的倍數,這樣就知道所求的數了。比如,一籃雞蛋,三個三個地數余1,五個五個地數余2,七個七個地數余3,籃子里有雞蛋一定是52個。算式是:1×70+2×21+3×15=157,157-105=52(個)
【練一練】四皓小學訂《中國少年報》若干張,如果三張三張地數,余數為1張;五張五張地數,余數為2張;七張七張地數,余數為2張。四皓小學訂《中國少年報》多少張?
【四】電燈泡問題:“過道里依次掛著標號是1,2,3, ……100的電燈泡,開始它們都是滅的。當第一個人走過時,他將標號為1的倍數的燈泡的開關拉一下;當第二個人走過時,他將標號為2的倍數的燈泡的開關拉一下;當第三個人走過時,他將標號為3的倍數的電燈泡的開關拉一下;……如此進行下去,當第一百個人走過時,他將標號為100 的倍數的燈泡的開關拉一下。問:當第一百個人走過后,過道里亮著的電燈泡標號是多少?”
※ 此題實質是找每個燈泡的因數個數。第一個燈泡只有因數1,燈亮;第二個燈泡有兩個因數1、2,等滅;由此可以看出因數的個數是奇數時,燈亮;因數的個數是偶數時,燈滅。故當第一百個人走過后,過道里亮著的電燈泡標號是1、4、9、16、25、36、49、64、81、100.
【五】巧求六位數:“六位數□4321□能被4321整除,這個六位數是多少?”
※采用“假設──計算──排錯──驗證”的方法。
假設六位數為943219,那么943219÷4321=218…1241,由于余數大于9,所以不合題意。
假設六位數為843219,則有843219÷4321=195…64,余數大于9,也不合題意。
假設六位數為743219,則743219÷4321=172…7,余數小于9,可見符合條件的六位數為743219-7=743212。
當六位數的首位數分別為6、5、4、3、2、l時,經計算均不合題意。綜上分析,要求的六位數為743212。
【練一練】:四位數□89□能被89整除,這個四位是多少?答案:(4895)
【六】時鐘問題:①“鐘面上有時針與分針,每針轉動的速度是確定的。” 分針每分鐘旋轉的速度:360°÷60=6°,時針每分鐘旋轉的速度:360°÷(12×60)=0.5°,在鐘面上要么是分針追趕時針,要么是分針超越時針。這里的轉動角度用度數來表示,相當于行走的路程。因此鐘面上兩針的運動相當于典型的追及問題。
例1:鐘面上3時多少分時,分針與時針恰好重合?
※整3時,分針在12的位置上,時針在3的位置上,兩針相隔90°。當兩針第一次重合,就是3時過多少分。在整3時到兩針重合的這段時間內,分針要比時針多行走360÷12×3=90°,每分鐘分針比時針多走6-0.5=5.5(度),所用時間為90÷5.5≈16.36(分)。
例2:在鐘面上5時多少分時,分針與時針在一條直線上,而指向相反?
※在整5時,時針與分針相隔360÷12×5=150°,然后分針先是追上時針,分針需比時針多行走150°,然后超越時針180°,共150+ 180=330°,分針每分鐘旋轉的速度:360°÷60=6°,時針每分鐘旋轉的速度:360°÷(12×60)=0.5°,(150+ 180)÷(6— 0.5)= 60(分) 5時60分即6時正。
例3:鐘面上12時30分時,時針在分針后面多少度?
※整12時,分針與時針重合,相當于在同一起跑線上。到12時30分鐘,分針走180°到達6時的位置上,而時針在30分鐘內也在行走。實際上兩針相隔的度數是在30分鐘內分針超越時針的度數:(6—0.5)×30=55×3=165(度)
例4:鐘面上6時到7時之間兩針相隔90°時,是幾時幾分?
※從6時整作為起點,此時兩針成180°。當分針在時針后面90°時或分針超越時針90°時,就是所求的時刻。
(180—90)÷(6—0.5) =90 ÷5.5 ≈16.36(分鐘)(180+ 90)÷(6— 0.5) =270÷5.5 ≈49.09(分鐘)
[此題還可采用分率方法來解決]
【七】最優化問題:既要在盡可能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前提下,爭取獲得在可能范圍內的最佳效果,因此,最優化問題涉及統籌、線性規劃——排序不等式等內容。
例1:貨輪上卸下若干只箱子,總重量為10噸,每只箱子的重量不超過1噸,為了保證能把這些箱子一次運走,問至少需要多少輛載重3噸的汽車?
【分析】因為每一只箱子的重量不超過1噸,所以每一輛汽車可運走的箱子重量不會少于2噸,否則可以再放一只箱子。所以,5輛汽車本是足夠的,但是4輛汽車并不一定能把箱子全部運走。例如,設有13只箱子,,所以每輛汽車只能運走3只箱子,13只箱子用4輛汽車一次運不走。因此,為了保證能一次把箱子全部運走,至少需要5輛汽車。
例2: 用10尺長的竹竿來截取3尺、4尺長的甲、乙兩種短竹竿各100根,至少要用去原材料幾根?怎樣截法最合算?
【分析】 一個10尺長的竹竿應有三種截法:(1)3尺兩根和4尺一根,最省; (2)3尺三根,余一尺;(3)4尺兩根,余2尺。為了省材料,盡量使用方法(1),這樣50根原材料,可截得100根3尺的竹竿和50根4尺的竹竿,還差50根4尺的,最好選擇方法(3),這樣所需原材料最少,只需25根即可,這樣,至少需用去原材料75根。
例3: 一個銳角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兩位數,而且是三個連續偶數,它們個位數字的和是7的倍數,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最長是多少厘米?
【分析】三角形三邊是三個連續偶數,所以它們的個位數字只能是0,2,4,6,8,且它們的和也是偶數,又它們的個位數字的和是7的倍數,只能是14,三角形三條邊最大可能是86,88,90,周長最長為86+88+90=264厘米。
例4: 把25拆成若干個正整數的和,使它們的積最大。
【分析】先從較小數形開始實驗,發現其規律:
把6拆成3+3,其積為3×3=9最大;
把7拆成3+2+2,其積為3×2×2=12最大;
把8拆成3+3+2,其積為3×3×2=18最大;
把9拆成3+3+3,其積為3×3×3=27最大;……
這就是說,要想分拆后的數的乘積最大,應盡可能多的出現3,而當某一自然數可表示為若干個3與1的和時,要取出一個3與1重合在一起再分拆成兩個2之和,因此25可以拆成3+3+3+3+3+3+3+2+2,其積37×22=8748為最大。
例5: A、B兩人要到沙漠中探險,他們每天向沙漠深處走20千米,已知每人最多可攜帶一個人24天的食物和水,如果不準將部分食物存放于途中,問其中一個人最遠可以深入沙漠多少千米(要求最后兩人返回出發點)?如果可以將部分食物存放于途中以備返回時取用呢?
【分析】設A走X天后返回,A留下自己返回時所需的食物,剩下的轉給B,此時B共有(48-3X)天的食物,因為B最多攜帶24天的食物,所以X=8,剩下的24天食物,B只能再向前走8天,留下16天的食物供返回時用,所以B可以向沙漠深處走16天,因為每天走20千米,所以其中一人最多可以深入沙漠320千米。
如果改變條件,則問題關鍵為A返回時留給B24天的食物,由于24天的食物可以使B單獨深入沙漠12天的路程,而另外24天的食物要供A、B兩人往返一段路,這段路為24÷4=6天的路程,所以B可以深入沙漠18天的路程,也就是說,其中一個人最遠可以深入沙漠360千米。
例6、今有圍棋子1400顆,甲、乙兩人做取圍棋子的游戲,甲先取,乙后取,兩人輪流各取一次,規定每次只能取7P(P為1或不超過20的任一質數)顆棋子,誰最后取完為勝者,問甲、乙兩人誰有必勝的策略?
【想】因為1400=7×200,所以原題可以轉化為:有圍棋子200顆,甲、乙兩人輪流每次取P顆,誰最后取完誰獲勝。乙有必勝的策略。由于200=4×50,P或者是2或者可以表示為4k+1或4k+3的形式(k為零或正整數)。乙采取的策略為:若甲取2,4k+1,4k+3顆,則乙取2,3,1顆,使得余下的棋子仍是4的倍數。如此最后出現剩下數為不超過20的4的倍數,此時甲總不能取完,而乙可全部取完而獲勝。
[說明] (1)此題中,乙是“后發制人”,故先取者不一定存在必勝的策略,關鍵是看他們所面臨的“情形”(2)我們可以這樣來分析這個問題的解法,將所有的情形--剩余棋子的顆數分成兩類,第一類是4的倍數,第二類是其它。若某人在取棋時遇到的是第二類情形,那么他可以取1或2或3,使得剩下的是第一類情形,若取棋時面臨第一類情形,則取棋后留給另一個人的一定是第二類情形。所以,誰先面臨第二類情形誰就能獲勝,在絕大部分雙人比賽問題中,都可采用這種方法。
例7、有一個80人的旅游團,其中男50人,女30人,他們住的旅館有11人、7人和5人的三種房間,男、女分別住不同的房間,他們至少要住多少個房間?
[分析] 為了使得所住房間數最少,安排時應盡量先安排11人房間,這樣50人男的應安排3個11人間,2個5人間和1個7人間;30個女人應安排1個11人間,2個7人間和1個5人間,共有10個房間。
[練習]
1、十個自然數之和等于1001,則這十個自然數的最大公約數可能取的最大值是多少?(不包括0)
2、在兩條直角邊的和一定的情況下,何種直角三角形面積最大,若兩直角邊的和為8,則三角形的最大面積為多少?
3、5個人各拿一個水桶在自來水龍頭前等候打水,他們打水所需要的時間分別是1分鐘、2分鐘、3分鐘、4分鐘和5分鐘,如果只有一個水龍頭適當安排他們的打水順序,就能夠使每個人排隊和打水時間的總和最小,那么這個最小值是多少分鐘?
4、某水池可以用甲、乙兩水管注水,單放甲管需12小時注滿,單放乙管需24小時注滿。若要求10小時注滿水池,并且甲、乙兩管合放的時間盡可能地少,則甲乙兩管全放最少需要多少小時?
5、有1995名少先隊員分散在一條公路上值勤宣傳交通法規,問完成任務后應該在該公路的什么地點集合,可以使他們從各自的宣傳崗位沿公路走到集合地點的路程總和最小?
6、甲、乙兩人輪流在黑板上寫下不超過10的自然數,規則是禁止寫黑板上已寫過的數的約數,不能完成下一步的為失敗者。問:是先寫者還是后寫者必勝?如何取勝?
[習題參考答案及思路分析]
1、∵1001=7×11×13,∴可以7×13為公約數,這樣這十個正整數可以是 ,91×2,它們的最大公約數為91。
2、對于直角三角形而言,在直角邊的和一定的情況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最大。若兩直角邊的和為8,則三角形的最大面積為 ×4×4=8。
3、為了使每個人排隊和打水時間的總和最小,有兩種方法:(1)排隊的人盡量少;(2)每次排隊的時間盡量少。因此應先讓打水快的人打水,才能保證開始排隊人多的時候,每個人等待的時間要少,故共需5×1+4×2+3×3+2×4+5=35(分鐘)。
4、由于甲、乙單獨開放都不可能在10小時注滿水池,因此必須有時間甲、乙全放。為了使它們合放的時間最少,應盡量開放甲管(速度快),這樣甲開10小時注滿水池的,余下 只能由乙注滿,需。因此甲乙兩管全放最少需要4小時。
5、此問題我們可以從最簡單問題入手,尋找規律,從而解決復雜問題,最后集合地點應在中間地點。
6、先寫者存在獲勝的策略。甲第一步寫6,乙僅可寫4,5,7,8,9,10中的一個,把它們分成數對(4,5),(8,10),(7,9)。如果乙寫數對中的某個數,甲就寫數對中的另一個數,則甲必勝。
【八】利潤與折扣:工廠和商店有時減價出售商品,通常稱為“打折扣”出售,幾折就是百分之幾十。一般情況下,商品從廠家購進的價格稱為本價,商家在成本價的基礎上提高價格出售,所賺的錢稱為利潤,利潤與成本的百分比稱之為利潤率。期望利潤=成本價×期望利潤率。
例1、某商店將某種DVD按進價提高35%后,打出“九折優惠酬賓,外送50元出租車費”的廣告,結果每臺仍舊獲利208元,那么每臺DVD的進價是多少元?
※定價是進價的1+35%=135%,打九折后,實際售價是進價的135%×90%=121.5%,每臺DVD的實際盈利:208+50=258(元),每臺DVD的進價258÷(121.5%-1)=1200(元)
例2:一種服裝,甲店比乙店的進貨便宜10%,甲店按20%的利潤定價,乙店按15%的利潤定價,甲店比乙店的出廠價便宜11.2元,甲店的進貨價是多少元?
※設乙店的成本價為1,乙店的定價是(1+15%),甲店的定價(1-10%)×(1+20%),甲店比乙店的出廠價便宜 11.2元的對應分率是(1+15%)-(1-10%)×(1+20%)=7%,11.2÷7%=160(元)160×(1-10%)=144(元)
例3、原來將一批水果按100%的利潤定價出售,由于價格過高,無人購買,不得不按38%的利潤重新定價,這樣出售了其中的40%,此時因害怕剩余水果會變質,不得不再次降價,售出了全部水果。結果實際獲得的總利潤是原來利潤的30.2%,那么第二次降價后的價格是原來定價的百分之幾?
※要求第二次降價后的價格是原來定價的百分之幾,則需要求出第二次是按百分之幾的利潤定價。解:設第二次降價是按x%的利潤定價的。38%×40%+x%×(1-40%)=30.2%,X%=25%,(1+25%)÷(1+100%)=62.5%
[練習]:
1、某商品按每個7元的利潤賣出13個的錢,與按每個11元的利潤賣出12個的錢一樣多。這種商品的進貨價是每個多少元?
2、租用倉庫堆放3噸貨物,每月租金7000元。這些貨物原計劃要銷售3個月,由于降低了價格,結果2個月就銷售完了,由于節省了租倉庫的租金,所以結算下來,反而比原計劃多賺了1000元。問:每千克貨物的價格降低了多少元?
3、張先生向商店訂購了每件定價100元的某種商品80件。張先生對商店經理說:“如果你肯減價,那么每減價1元,我就多訂購4件。”商店經理算了一下,若減價5%,則由于張先生多訂購,獲得的利潤反而比原來多100元。問:這種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4、某商店到蘋果產地去收購蘋果,收購價為每千克1.20元。從產地到商店的距離是400千米,運費為每噸貨物每運1千米收1.50元。如果在運輸及銷售過程中的損耗是10%,商店要想實現25%的利潤率,零售價應是每千克多少元?
5、小明到商店買了相同數量的紅球和白球,紅球原價2元3個,白球原價3元5個。新年優惠,兩種球都按1元2個賣,結果小明少花了8元錢。問:小明共買了多少個球?
6、某廠向銀行申請甲、乙兩種貸款共40萬元,每年需付利息5萬元。甲種貸款年利率為12%,乙種貸款年利率為14%。該廠申請甲、乙兩種貸款的金額各是多少?
7、商店進了一批鋼筆,用零售價10元賣出20支與用零售價11元賣出15支的利潤相同。這批鋼筆的進貨價每支多少元?
8、某種蜜瓜大量上市,這幾天的價格每天都是前一天的80%。媽媽第一天買了2個,第二天買了3個,第三天買了5個,共花了38元。若這10個蜜瓜都在第三天買,則能少花多少錢?
9、商店以每雙13元購進一批涼鞋,售價為14.8元,賣到還剩5雙時,除去購進這批涼鞋的全部開銷外還獲利88元。問:這批涼鞋共多少雙?
10、體育用品商店用3000元購進50個足球和40個籃球。零售時足球加價9%,籃球加價11%,全部賣出后獲利潤298元。問:每個足球和籃球的進價是多少元?
【九】找次品問題:例1 有4堆外表一樣的球,每堆4個。其中三堆是正品、一堆是次品,正品球每個重10克,次品球每個重11克,請你用天平只稱一次,把是次品的那堆找出來。
※依次從第一、二、三、四堆球中,各取1、2、3、4個球,這10個球一起放到天平上去稱,總重量比100克多幾克,第幾堆就是次品球。
例2、有27個外表一樣的球,其中有一個次品,重量比正品輕,用天平只稱三次(不用砝碼),把次品球找出來。
※第一次:把27個球分為三堆,每堆9個,取其中兩堆分別放在天平的兩個盤上。若天平不平衡,可找到較輕的一堆;若天平平衡,則剩下來稱的一堆必定較輕,次品必在較輕的一堆中。
第二次:把第一次判定為較輕的一堆又分三堆,每堆3個球,按上法稱其中兩堆,可找出次品在其中較輕的那一堆。
第三次:從第二次找出的較輕的一堆3個球中取出2個稱一次,若天平不平衡,則較輕的就是次品,若天平平衡,則剩下一個未稱的就是次品。
21、一杯牛奶250g,小明喝了這杯奶的1/5,然后加滿水,又喝了這杯奶的1/4,再加滿水,又喝了半杯,小明共喝了多少g純奶?
※(1)第一次喝了 250×1/5=50g,余奶 250-50=200g,加滿水后,含奶率為200÷250×100%=80%,第二次喝純奶250×1/4×80%=50g,這時杯中有純奶250-50-50=150g,再加滿水后含奶率為150÷250×100%=60%,又喝了半杯,喝純奶250×1/2×60%=75g,共喝了50+50+75=175g。
(2)第一次喝了1/5,余 1-1/5=4/5,第二次喝了這杯奶的1/4,即喝了4/5的1/4,4/5×1/4=1/5,兩次喝后余奶為1--1/5-1/5=3/5,第三次喝了半杯,即喝了3/5的1/2,3/5×1/2=3/10,三次共喝 1/5+1/5+3/10=7/10,即喝了250g的7/10, 250×7/10=175g。
22、一批零件,甲獨做要17/2天,比乙獨做多用1/2天。兩人合作4天后,還剩210個零件由甲完成,甲共做多少個?
※乙獨做需17/2-1/2=8天,兩人合作4天完成了(2/17+1/8)×4=31/34.還余1-31/34=3/34.這批零件共有210÷3/34=2380個,甲4天做了2380×2/17×4=1120個,甲共做1120+210=1330個。
23、一條公路上,每隔20km有一倉庫,共有五個。1號存貨20噸,2號存貨30噸,5號存貨40噸,3號4號空著,現將貨物存放一處,如果每噸貨物運1km運費是0.25元,那么最少要多少運費?集中幾號倉庫?1□—2□—3□—4□—□5
※①存入3號。1號每噸貨物需運費 0.25×40=10元,20噸貨物需10×20=200元;2號每噸貨物需運費0.25×20=5元,30噸貨物需5×30=150元;5號每噸貨物需運費 0.25×40=10元,40噸貨物需10×40=400元,共200+150+400=750元。
②存入4號。1號每噸貨物需運費 0.25×60=15元,20噸貨物需15×20=300元;2號每噸貨物需運費 0.25×40=10元,30噸貨物需 10×30=300元;5號每噸貨物需運費 0.25×20=5元,40噸貨物需5×40=200元,共300+300+200=800元,750<800,故存入3號倉庫。
24、三種動物賽跑,已知狐貍的速度是兔子的2/3,兔子的速度是松鼠的2倍,1分鐘兔子比狐貍多跑28m,那么1分鐘松鼠比狐貍少跑多少m?
※由“狐貍的速度是兔子的2/3”知,兔是單位“1”,1分鐘兔子比狐貍多1-2/3=1/3,兔的速度是28÷1/3=84m;由“兔子的速度是松鼠的2倍”知松鼠的速度是84÷2=42m;狐貍的速度是84×2/3=56m,1分鐘松鼠比狐貍少跑56-42=14m.
25、甲乙兩隊從兩端同時鋪一條水管,鋪完時,甲乙兩隊完成任務的比是5:6.已知甲隊每天鋪150m,乙隊獨鋪需要20天,問這條水管有多長?
※①想:兩隊工作量的比是5:6,則工效的比也是5:6,甲效5份是150m,每份是150÷5=30m,乙效是6份,共30×6=180m,20天鋪180×20=3600m.
總任務為5+6=11份,乙占6/11,共需6/11÷1/20=120/11天,即甲也需要120/11天,150×120/11÷5/11=3600m。
26、一人騎車從甲地去乙地,需5.5小時,途中3.6km因大雨沖刷,速度只有原來的3/4,因而比原來多用12分鐘,甲乙兩地相距多少km?
※①從“速度只有原來的3/4”知,行駛3.6km的速度和原來的速度比是3:4,則路程比是4:3,3.6km的路程是3份,每份是3.6÷3=1.2km,原來是4份,共1.2×4=4.8km,原來比實際多行4.8-3.6=1.2km,多12分鐘(1/5時),速度為1.2÷1/5=6km,甲乙兩地相距6×5.5=33km。
②由“比原來多用12分鐘”列方程。解設原來的速度為Vkm,則總路程為5.5Vkm。(5.5V-3.6)÷V+3.6÷(3/4V)=5.5+1/5,V=6,甲乙兩地相距6×5.5=33km。
27、每次取出一堆桃子的一半再放回一個,4次后還剩下4個,原有桃子多少個?
※①采用逆推法。由“還剩下4個”知,取了4次后,放回一個是4個,即一半是4-1=3個,第4次沒取時是3×2=6個,去掉第三次放的一個,余6-1=5個,第3次沒取時是5×2=10個;去掉第二次放的一個,余 10-1=9個,第2次沒取時是9×2=18個,去掉第一次放的一個,余 18-1=17個,原有桃子17×2=34個。
②根據“4次后還剩下4個”列方程。解設原有桃子X個,取第一次后余1/2X+1個,取第二次后余(1/2X+1)×1/2+1個,取第三次后余[(1/2X+1)×1/2+1]×1/2+1個,取第四次后余{[(1/2X+1)×1/2+1]×1/2+1}×1/2+1個,列式是{[(1/2X+1)×1/2+1]×1/2+1}×1/2+1=4,X=34
28、甲乙兩人騎車比賽,兩人同時出發,當甲騎車到全程的7/8時,乙騎到全程的6/7,這時兩人相距140m,如果繼續按原來的速度前進,當甲到達終點時,兩人之間的最大距離是多少m?
※總路程為140÷(7/8-6/7)=7840m。 ①利用比來解。甲到達終點,即甲行了“1”,解設乙行了Xm,列式為:7/8:6/7=1:X,X=48/49,乙距離終點還有1-48/49=1/49,兩人之間的最大距離是7840×1/49=160m.②甲行7840×7/8=6860m,乙行6860-140=6720m,由于所用時間相同,可把它們所行的路看作速度,甲到終點需時 7840÷6860=8/7,乙行 6720×8/7=7680m,兩人之間的最大距離是7840-7680=160m。
29、在公路兩旁植樹,每隔3m一棵,到頭還余6棵;每隔2.5m一棵,到頭還缺54棵,這條公路有多長?
※想:①共余6棵樹,則公路每邊余6÷2=3棵;缺了54棵,則公路每邊缺54÷2=27棵。②公路起點也要栽一棵,所以計算樹的棵數時要加上1。③利用公路長不變列方程。解設公路長為Xm,X/3+1+3=X/2.5+1-27,X=450m。
30、有兩缸金魚,從甲取出1尾放入乙缸,則兩缸金魚數相同;若從乙缸取一尾放入甲缸,這時乙缸金魚數是甲缸的1/2,甲乙原有金魚多少尾?
※從“甲取出1尾放入乙缸,則兩缸金魚數相同”知,甲缸比乙缸多2尾金魚。利用“這時乙缸金魚數是甲缸的1/2”列方程。解設乙缸有X尾金魚,則甲缸有X+2尾金魚。X-1=(X+2+1)×1/2,X=5,甲是5+2=7尾。
31、有兩缸金魚,第一缸與第二缸的條數比是3:2。如果從第一缸取10尾放入第二缸,這時第二缸的金魚正好是第一缸的7/8,兩缸共有金魚多少尾?
※【此題金魚的總數不變,可以形象地理解為自己左口袋的錢裝到了右口袋】 原來總份數為3+2=5份,第一缸占3/5;現在總份數為7+8=15份,第一缸占8/15;第一缸只所以由3/5減少到8/15,是因為少了10尾金魚。兩缸共有金魚10÷(3/5-8/15)=150尾。
32、小華和小強共有24塊糖,當小華吃去20%,小強吃了2塊后,剩下的糖小強與小華的比是3:2,原來兩人各有多少塊糖?
※利用“3:2”列比例來解。解設小華有X塊糖,則小強有24-X塊。(24-X-2):(1-20%)X=3:2, X=11, 小強有24-11=13塊。【本題主要學會利用比來列比例解應用題】
33、A、B都是不為0的自然數,1/A-1/B=1/182,A:B=7:13,求A+B=( )
※由“A:B=7:13”知,A=7/13B,代入“1/A-1/B=1/182”,1÷7/13B-1/B=1/182,B=156. B是13份,每份 156÷13=12,A=12×7=84,A+B=156+84=240.
34、一個長方體,前面和上面的面積之和是209㎡,它的長、寬、高都是質數,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
※前面面積是長×高,即ah;上面面積是長×寬,即ab.ah+ab=209,a(h+b)=209,把209分解質因數209=11×19;a=19時,h+b=11,不能分成質數和,故不符合條件,所以a=11,h+b=19,19=2+17,則b=17或2,h=2或17,表面積為(11×17+11×2+17×2)×2=486㎡,體積是11×17×2=374立方米。
35、生產一批零件,甲每小時可做18個,乙單獨做要12小時完成。現在由甲乙二人合做,完成任務時,甲乙生產零件的數量之比是3:5,甲共生產零件多少個?
※由“甲乙生產零件的數量之比是3:5”知,這批零件共3+5=8份,乙做了5/8,需時間5/8÷1/12=7.5小時,即甲也需要7.5小時,甲共生產零件18×7.5=135個。
36、下面一段話是一種片劑藥包裝中的部分說明:
貴港市冠峰制藥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 Z45022034號
感冒清片 每片重0.22克,口服,一次3-4片,一日三次
生產日期:2007年1月1日 有效期:至2008年12月31日
請你根據說明書回答下面的問題:(1)這種藥的名稱是( )。(2)一天最多服多少克?最少服多少克?(3)這種藥片的保質期有( )年。
※此題接近生活,讀懂理解題意是關鍵。藥的名稱是(感冒清片),一天最多服(0.22×4×3=2.64)克,最少服(0.22×3×3=1.98)克,這種藥片的保質期有(2008年12月31日-2007年1月1日=1年11個月30天)年
37、某商店購進一批涼鞋,每雙售出價比購進價多15%。如果全部賣出,則可獲利120元;如果只賣80雙,則差64元才夠成本。涼鞋的進價每雙多少元?
※總進價為120÷15%=800元,80雙買800-64=736元,涼鞋的進價每雙是736÷80=9.2元。
38、一種商品的成本是180元,改進工藝后成本下降了30%,價格也下降了10%,結果每件商品比原來多賺26元,這種商品原價多少元?
※現在的成本是 180×(1-30%)=126元,假設原價是X元,則現價為 X×(1-10%)=0.9X元,列方程是 X-180+26=0.9X-126,X=180.
39、一種商品按進價的140%定價,然后再實行九折酬賓,再送50元的車費,最后獲利145元,那么這件商品的進價是多少元?
※①“實行九折酬賓”就是按定價的90%銷售,即140%×90%=126%;不送50元車費,就可獲利145+50=195元,售價為“1”,進價是195÷(126%-1)=750元。
②利用“最后獲利145元”列方程。解設進價為X元,則定價是140%X,售價為140%X×90%=126%X元,列方程為 126%X-50-X=145,X=750.
40、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城同時相對開出,經過4小時,甲車行了全程的80%,乙車超過中點13千米,已知甲車比乙車每小時多行3千米,A、B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甲行完全程需時間4÷80%=5小時,乙5小時行全程的一半又13km,每小時行1/2÷5=1/10又13÷5=2.6km,已知甲車比乙車每小時多行3千米,已知甲車比乙車每小時多行1/5-1/10=1/10又3+2.6=5.6km,兩城相距5.6÷1/10=56km。
41、某班有學生51人,準備推選1名同學在教師節那天給老師獻花。選舉的方法是讓51名同學按編號1、2、3、……、51排成一個圓圈,從1號位開始,隔過1號,去掉2號、3號,隔過4號,去掉5號、6號……如此循環下去,總是每隔過1個人,就去掉2個人,最后剩下的那名同學當選。那么當選的同學開始時是排在幾號位置上的?
※根據推選的方法可知,第一輪篩選后留下了17人。這17人是排在第 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46、49號位置上的同學。接下去繼續篩選,留下了6人,這6個人是排在第1、10、19、28、37、46號位置上的同學。不過留下46號后去掉49號,接下來正好去掉1號,再繼續下去,留下的是第10、37號位上的同學,在去掉46號之后,接下去是去掉10號,最后剩下的是37號,即開始時排在37號位置上的那個同學當選。
42、有一列數1/1、1/2、2/2、1/2、1/3、2/3、3/3、2/3、1/3、1/4、2/4、3/4、……那么第398個數是多少?
※仔細觀察這列分數的特點,不難發現,它們的分母是1、2、3、4.……分母是1的分數有1個;分母是2的分數有3個;分母是3的分數有5個;……分子是1、1、2、1、1、2、3、2、1……從小到大再到小,依次排列。從而得出,從第400個分數是分母為20的分數中最后一個,即1/20,那么第398個就是從第400個分數再倒數第二個分數,即3/20。
43、如果兩個數的和是80,這兩個數的積可以整除4875,那么這兩個數的差是多少?
※把4875=3×5×5×5×13分解質因數,由此得出這兩個數是:5與75或15與65。這兩個數的差是 70或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