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用方的原則:病癥確診、取穴正確;治慢救急、長短相宜;針刺位正、深淺適宜;指法正確、輕重適宜; 穴位治病的方法:主要有指法、針法、炙法等。指法有按摩、按揉、按掐、按推;棍棒敲擊、推橄等;穴位艾炙、拔罐等;針法要求取位準確性較高,多由針炙師采用等。 穴位治療的要求:(對患者)全神貫注、閉目凝神;放松心情、氣血靜沉。 【全身穴位圖:可見本文件夾中相關專輯】 穴道尋找的方法:尋找穴位時的“兩指寬”、“三指寬”等提法,這是計算穴道位置時的基準,有“同身尺寸”之說。例如,“一指寬”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寬度;“兩指寬”則是指食指與中指并列,第二關節(即從指尖算起的第二個關節)部分所量的寬度。“三指寬”是指食、中、無名指的寬度。手指的大小、寬度,依年齡、體格、性別而有極大的不同。以此法確定穴道位置時,務必以患者的指寬度來找。其對應:一寸是一指寬,二寸是三指寬,三寸是四指寬。 一、風濕性關節炎:1、主穴。阿是穴,患病關節局部穴位(膝關節炎取膝眼、鶴頂)、曲池、足三里、血海、肝俞。2、配穴:行痹加風池;著痹加陰陵泉;熱痹加大椎。 二、止嗝穴(區):腳面最高處一指寬,兩手從中線的不同處,向兩邊橫切刮按;中醫旋復代赭湯,治打嗝;用大拇指(尖)掐(痛)中指尖頭部,治打嗝。 三、止瀉穴(區):兩腳后根正中間痛點,用朩棍敲打18下,治拉肚子。 四、止汗穴:合谷穴、復溜穴、足三里。 五、止痰穴:(化痰利濕、止咳治痰)豐隆穴、足三里(另配服:清肺丸、橘紅丸、平喘丸等) 六、止痛穴:合谷穴、太沖穴、至陽穴。 七、止涕穴(區):食指末節根部內側,按36下。 八、止癢穴:百蟲窩 九、定喘穴(區):腳面中線再稍向上的凹陷處,按壓,可定喘。 十、頭痛:風市穴(兩手垂下中指所指)、頭風穴(風頭穴上二寸),適合頭暈腦脹。清腦醒目時:加上手臨泣、足臨泣二穴。 十一、發燒:合谷、太沖、大椎、風池、風府以及保健八大穴(要根據病因確定用穴)。 十二、感冒(防治感冒特效穴): 1、通用穴:合谷、孔最、足三里、涌泉,各穴區找痛點按揉。(并同以上5--10條對癥治療)。 2、驅寒要穴:1組:風池、風府、大椎、人中;2組:命門、腎俞、丹田、合谷、足三里、各穴區找痛點,按揉至發熱。艾灸也有效。 3、通鼻塞:迎香穴、足三里(手法由側向上交叉按,即左不通按右,右不通按左。 十三、高血壓:(頭暈、肩沉):拇指根從上至下,即從指尖向下向內按。(**升壓:血海穴; 降壓穴位:涌泉穴、太沖穴(對血壓可起雙向調節作用—血壓低時可升壓,高時可降壓平氣)、太溪穴、人迎穴,每次20—30下,至酸脹為止。 十四、乳腺病:按反射區---腳面1-5指之間大區域;3-4之間為較重區。 十五、眼保健:承泣穴、翳風穴(耳輪下)、攢飲穴(眼眉心靠內一側稍下)、光明穴、四白穴等。 十六、頸椎病(脖子硬):主穴-頸消穴(手掌上大拇指根處,頭昏腦脹也可做),附穴-承漿穴。 十七、糖尿病:中指根至手腕橫紋連線,16等分,從腕算起在1、2、3、12、16、各點,按摩或炙,每天7次,順9逆6做9遍。降糖。 十八、腰痛特效穴:(手背及腕上三穴)后溪穴、手臨泣、天泣穴。 十九、失眠點(區):腳心后半部中心,向下(后)治失眠,向上(前)按治嗜睡。 ----失眠線:腳心小拇指、無名指根稍下(后)靠內的連線,按治失眠。 二十、提高免疫力:全身淋巴區—頸部、腋下、胸部、大腿根部、腿腘(委中穴位)以及腳面部按摩均有效。 二十一、鎮靜失眠(亞健康時):百合、正堂、神門穴、照海穴,各按36下,一日數次。 二十二、疲勞綜合癥:(三星穴)合谷穴、足三里、太沖穴;胸悶氣短時加:內關(也可作急救、緩解心慌時選穴用)、三陰交、太溪,還可加輔穴:委中穴。 二十三、心慌:壓眼珠,閉眼單壓眼珠一分種。 二十四、冠心病:內關兼外關、人中,可用于急救,可改善心臟供血。 二十五、心慌失眠(更年期):內關、神門、三陰焦。 二十六、便秘:通便穴(手背腕上二指外)、天樞穴(兩穴,即肚臍兩側二寸)、臨泣穴。 二十七、前列線(子宮)反射區:腳外踝突骨下區域,從下向上按36--100,治前列腺子宮肌瘤。 二十八、腎虛:腎俞穴、中脘穴(臍上4寸),兩拳單手分別按摩36下。可補腎通便。 二十九、陽虛:懸炙督脈,每周一次,每次30分鐘。 (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