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大帝 祁玉鏞前人德范 ![]() 至德大帝祁前人,諱玉鏞,字裕修,河北靜海人。民國五年四月十二日生,成道於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享壽七十七歲。 前人自幼慧根深厚,聰明過人,及長,學識博廣,為人所不及。民國二十九年在塘沽求道后,聞道不捨,精進勤修,常到天津同興佛堂,參與修辦,道念日增,渡人無數;嗣后參加懺悔班,發愿頂劫救世,乃於叁十七年毅然拋家捨業,來臺開荒;八月初叁日,與陳耀菊、陳鴻珍、梁華春叁位前人等(陳鴻珍前人系第二次來臺)共乘最后一班美信輪來臺,在海上顛簸五天,幾位坤道前賢東倒西歪,祁前人古道熱腸照料安置,歷經諸般苦難,才登臨人地生疏言語不通的寶島。 前人原本經營買賣,任天津萬興恒棉布莊的經理,發愿開荒時,正當叁十叁歲的英年,家中尚有一位叁歲的女兒。原期望一年半載,撒播道種之后,即可返回大陸。誰料大陸易幟,從此與家人斷了音訊。 民國叁十八年秋天,在臺南出了官考,歷經叁個半月的牢獄之災,因患水腫病保外就醫,乃得出難。不久,考驗又至,遭逢幣制改革,四萬元折合新臺幣一元,經濟頓陷困境。前人乃輔佐老前人在臺北信義路二段東門市場內,經營雜貨店「同德商行」,經營所得,悉數呈交老前人發落,支援辦道需用。 民國五十二年,前人四十八歲,因積勞成疾,罹患直腸癌絕癥。臺大醫院診斷,僅有半年壽命,前人精誠禱天,蒙天不棄,不藥而癒并延壽兩紀。故知上天降大任於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考驗:先是有家不得歸,退路斷絕,去掉依賴之心;繼而百日牢獄,動心忍性;而后經濟困境,一窮二白,驗證志氣;終而生死現前,驗明大無畏的辦道真心。 當是時,前人默禱:「如果上天現在就要調我回去,我也是接受上天的安排;如果上天欲留愚昧的弟子,在東土了自己的愿,多辦些事,救渡些眾生,則請上天慈悲!」以誠接神,赤誠格天。五十叁年的斗六懺悔班,叁天主考院長師兄到壇慈諭:「老天知你犧牲家業,來臺開荒辦道,故特別為你加壽兩紀,你好好知恩,盡心辦道即可也!」前人由凡夫的「身命」而活現出「天命」,完成普渡叁曹的大承擔,正是原胎佛子倒駕慈航的當機示現。 此后,道務日有起色,五十二年至六十年間,前人與李鈺銘、張玉臺二位前人之道場是合辦階段,嗣后因道親日眾,人才日多,就分開各辦一方。民國六十二年,新店「康莊佛堂」落成,道務又向前跨了一大步。在綿密的官考中,佛堂一處處成立;十年中,天考人驗不斷,而點傳師輩出,法船航遍全省各城鄉小鎮。 七十年初,一方面要分散康莊佛堂的官考,一方面因應宏展的道場,一些點傳師懇求前人覓地蓋大廟。前人念及經費龐大,不忍向道親募款,就說:「口水不能粘貼(意謂:沒錢不能建廟)。」并開出叁個條件,好叫點傳師們知難而退。這叁個條件是:其一地理要好,其二不要開路,其叁交通要方便。 當時李正雄先生聽聞前人所講的叁個條件,打趣地說:「那有這種貓仔空(臺語,意謂:絕無這種便宜好撿)」,誰知一年后,果然在木柵指南山中的「貓空」地方,找到建廟的福地︱地理絕佳、有產業道路經過、有小型公車行駛,叁個不可能的條件完全符合。「人有善愿,天必成之」,天人共辦共成的圣業,再次得到鼓舞。 七十二年初動土興建,七十五年四月二十日落成。前人說:「我們今天能夠建廟,應感謝天恩師德,就取名『天恩宮』好了!」更奇的是,建廟之初,找不到水源,高價聘請掘井公司掘井取水無功。秋季大典日,眾道親各在自己的佛堂叩求上天慈悲,不數日,廟后二十公尺處的一塊大石壁水涌如泉,質清味甘,前人取名為「天恩泉」,并立碑紀念。此后,前人的道場又邁入一個新的紀元,而國外的道務,也遍及東南亞并遠至模里西斯了。 前人睿智深遠,有感於當時道場活動,仍被視為非法聚會,對接引知識份子及開拓世界性道場,頗有障礙,就與張培成、陳鴻珍、薛福山、高斌凱等幾位前人,共同為一貫道的合法化奔走,向政府請命。后經政府的調查了解,才知道道場的作為,竟是一股凈化人心、安定社會的龐大力量,遂轉而肯定與支持,并在民國七十六年二月二十二日,由內政部公開宣佈「一貫道合法化」,為扭轉道場的形象,奠立了良好的契機。 其后,為了改變社會中長久以來的錯誤印象,更繼續促成七十七年叁月五日「一貫道總會」的成立。使得道場與外界的溝通,有個具體的管道,為爾后的道場活動,取得更確切的保障。這個中甘苦,確非外人所能了解。 海外道場的開發,始於六十八年二月叁日,桃園中正機場啟用的那一天,先往東南亞巡迴一趟,瞭解當地社會情況,作為將來開道的參考。七十二年辦道日本,七十叁年開荒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二個月在馬來西亞開了五處佛堂,渡了四百二十七人。七十七年十二月開荒模里西斯,七十八年開荒印尼,七十九年在香港開設第一間佛堂。八十年開荒美國洛杉磯以及美東波士頓。八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在洛杉磯設立第一間公共佛堂,蒙仙佛賜名為「圣展佛堂」,十一月二十二日及二十九日在美東波士頓開了兩間佛堂。原訂於十二月十九日在洛杉磯又將再開設二處佛堂,豈料在臨行前夕的十二月十六日遽然歸空,未能如愿成行,也見不到美國道務的宏展,令大家哀慟不已! 前人來臺開荒四十四年,恭儉持己,寬厚待眾,無疾而終。陳大姑前人說:「這種『一語未留』的歸逝,是丹書下詔,對修道人而言,是吉祥之徵兆。」於八十二年叁月十六日,老前人慈悲準予結緣,榮蒙 老母敕封「至德大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