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簡王墓俗稱“潞王墳”,位于河南新鄉(xiāng)市北15公里處鳳凰山南麓,依山坐嶺,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是明代散布于各地藩王陵墓中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陵墓分東西兩部分;東為潞王墓,西為其次妃趙氏墓,俗稱“娘娘墳”。 潞簡王朱翊镠(1568—1614年)是明穆宗朱載垢第四子,明神宗朱翊鈞唯一同母弟,封至衛(wèi)輝府(今衛(wèi)輝市)為藩王。其人性格暴戾,生活窮奢極欲,淫逸無度,墓地為他親自所選。兩墓左右并列,坐北朝南,占地16萬平方米。潞王墓區(qū)分為前后兩組,前組為神道部分,自前面的石刻儀仗群至墳園正門,后組自正門至寶城是主體部分。神道是一二龍戲珠為主體花紋的牌坊,上刻“潞藩佳城”楷書四字,兩側(cè)并列石華表各一,高5.5米,上浮雕云龍圖案。過石牌坊即為神道,兩旁排列石獸14對,造型生動。另有石人兩對,一為牽馬小吏,一為文吏,形體高大,鏤刻精細,栩栩如生,雖經(jīng)400年風雨剝蝕,至今仍輪廓清楚,鱗爪、羽毛等細部紋飾完好如初,且其數(shù)量也為歷代藩王墓所少有。過神道北為一漢白玉石砌三孔橋,過橋不遠即為墓城,有城墻環(huán)繞,用青條石砌成,高約六米,規(guī)整堅固。正門為三道拱券門,上筑城樓,高10.3米,以綠色琉璃瓦覆蓋,甚是威嚴。拱券門內(nèi)立一“維岳降靈”石坊,雕刻精美,上刻一聯(lián): 鳳棲毖水濯銀潢 “龍”、“鳳”分指潞簡王及趙氏。石坊后即為享殿。原為墓城中最大的殿屋,現(xiàn)卻僅為柱墓,但拜殿保存尚完整。墓城內(nèi)共有三道門,形成四個院落,有石牌坊兩座,祭碑十通,墓碑一通。潞簡王墓室在第四院落。墓前立一高約6.7米的墓碑,上刻“敕封潞簡王之墓”七字。墓呈圓形,并圍以青石砌墻,高近十米,登墓頂可鳥瞰整個墓區(qū)全景。“寶城”下為地官,即安放潞簡王棺槨處。其結(jié)構(gòu)頗為北京十三陵中之定陵。面積達185平方米,由主墓室、左右側(cè)室、中間庭堂及甬道組成,高大寬敞,全為石結(jié)構(gòu)拱券式建。主墓室在后,為地宮主要部分,正中為一用青石砌成的棺槨床,上安放有一大二小三個青石棺,據(jù)稱中間大者即為潞簡王的寢棺。在主墓室與中庭堂的石門外,保存有潞簡王朱翊镠的墓志,志文用楷書鐫刻,字跡清楚,筆畫流暢,詳細記述了簡王生平及其妃妾子女概況。如今墓室已整修,并向游人開放。 “娘娘墳”建筑結(jié)構(gòu)布局與潞簡王墓大體相同,但墓冢較潞簡王墳略小,墓室東西兩側(cè)各建一直壁斗頂?shù)难经h(huán)墓,葬兩個隨侍丫環(huán)。 潞王墓不僅以其宏大規(guī)模受人注目,且以其眾多精細的石雕為人贊賞。清許作梅(生平不詳)在其《潞王墓》一詩中對此就曾有描寫: 只恐詩人歌麥秀,瓊花鋪遍遠山頭。 詩引周時箕子感傷殷王之作《麥秀歌》作比,卻并不悲傷,第二句,在“滿地愁”之中,也不無對墓區(qū)的白石雕刻懷有贊嘆之意。 |
|
來自: laoxuesheng >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