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之——華嚴三圣 華嚴三圣, ![]()
大足石刻的華嚴三圣像雕造手法簡煉,氣勢磅然。他們頭頂崖檐,腳踏蓮臺,皆重額廣眉,悲憫豁達,給人以熟悉、親切之感。中間一尊 ![]() 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譯為“光明普照”即“大日如來”。他頭上的 “金剛頂儀”,為佛教密宗金剛界造像的一個重要特征。毗盧遮那佛的兩側(cè)分別是普賢和文殊菩薩。按造像儀軌,這龕造像應(yīng)是文殊在左,普賢在右,但此地卻把他們的位置作了調(diào)換,從而來體現(xiàn)密教造像特有的儀軌,——“理智攝入”,即:理性與智慧高度融和。
![]() ![]() ![]() 這龕造像是大足石刻寓力學(xué)、透視學(xué)原理于藝術(shù)構(gòu)思的典型范例: 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級寶塔,手臂懸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為使手臂不斷落,匠師們成功運用了建筑力學(xué)原理,大刀闊斧地刻出寬袖袈裟披肩掛肋飄逸而下,與其身軀相連,巧妙地將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筑中撐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托的寶塔千年不墜。這樣的處理既合符力學(xué)原理,又不違背菩薩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的造像規(guī)律,同時還獲得了宗教的莊嚴感。 華嚴三圣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圓龕小佛,它們既豐富了整龕造像的構(gòu)圖層次,又把三尊主像襯托得高大、完善,使整龕造像的氣氛顯得莊嚴、熱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