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的愛情 劉愛娟 之所以說愛情生長,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婚姻初始是沒有愛情或者說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婚的,但在婚姻建立起來后會慢慢滋長起愛情來的。 友人怡君算是個典型的事業型女人,和強子結婚時,也算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強子也是個事業有成的商人,兩個人互相欣賞對方,能力都很強。沒有人不說他們般配。然而婚姻后的家庭生活包含了很多內容,瑣碎而又平淡,簡單而又繁瑣,即使有家政服務,他們的家庭生活還是一團亂麻。兩個人似乎都不懂生活,但又在這種煩亂的家庭生活中焦頭爛額,事業也受到了影響。無奈中兩個人分道揚鑣。 怡君現在的丈夫只是個小教員,生活中為怡君想得面面俱到,讓她疲憊的心在回到家時有如船靠港灣般的舒適感。小教員嬌縱著怡君的強勢,任她將她的性格發揮到極致。而值得一提的是,怡君嫁給小教員時并不怎么愛他,是偶然的陰差陽錯。但婚后日復一日的淡如水的生活中,怡君越發感到她愛上了這個有著博大胸懷的溫和的小教員。 淑雅的青春里有著"大春"和"黃世仁"的追求者。"大春"是個陽光男孩和淑雅有著相似的年齡,逼人的青春和帥氣的臉,甚至有著讓人羨慕的學歷。然而淑雅和他接觸多了,卻總感到心里不踏實,無論遇到什么事,她總得為他操心。她渴望被寵愛,她害怕總是提心。也許和她的成長經歷有關吧。她是長女,父母整日為家庭生計奔波,很少顧及到她,她還要照顧弟弟妹妹,每天一放學便會小跑著回家做飯,擔心弟弟妹妹到家看不到她會哭泣,擔心弟弟妹妹的安全。所以長大后,淑雅特渴望被愛。當她和"黃世仁"型的偉明接觸后,她有種特安全的感覺,那種感覺讓她覺得幸福。雖然剛開始和偉明一起外出時有點別扭和抗拒,因為他的外貌有點老相,他的身材有點和她不相稱,但時間久了她習慣了,便也自然了。她的內心告訴她,"黃世仁"型的偉明才是她的幸福,淑雅最終認同了她的內心。 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怡君的離婚,那么般配的一對怎么會分開?更不能理解淑雅的選擇。表面看偉明不就是比"大春"有錢嗎?其實淑雅知道她選擇的不僅僅是錢。不是有句老話嗎?婚姻幸不幸福正如穿鞋,舒不舒適只有腳知道。 嫁給"黃世仁"還是嫁給"大春",得看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誰更適合自己的追求。和"黃世仁"在一起幸福還是和"大春"在一起幸福,這都是自個兒的事,和別人看著舒不舒服無關。 嫁"大春"也許是為了愛情,但嫁"黃世仁"未必就沒有愛情。人是感情動物,相處久了,有時內心便會慢慢滋長愛情。這種愛情是潛移默化的,也許比那些青澀的、純粹的愛情來得更穩定,更持久,更經得起歲月的考驗。我們的父母輩,那些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甚至更以前出生的,大多都是生活在一起后慢慢培養起來的愛情。那樣的愛情和現在自由戀愛,然后在愛情基礎上結婚的愛情比較起來,哪種愛情是更讓人信服的真愛呢? 答案也許盡在生活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