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亟待挖掘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時間:2011-08-08 12:19:28 來源:太原日報 作者:李靜 【加入收藏夾】
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一個傳誦千古的愛情神話讓七夕散發著別樣的光彩,但近日走訪市場發現,雖然七夕節在2006年已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商家及市民對它的熱度遠不及“2·14”情人節,傳統味漸行漸遠。 熱度不及“2·14” 剪枝、包裹、澆水、灑粉……中午時分,張秀麻利地包裝完一大束鮮花后,坐在旁邊的椅子上喝水休息。她是位于新建北路的芊佰渡鮮花禮品店的負責人,雖然這幾天比平時忙碌不少,但相比“2·14”卻遜色許多。 “那時都忙瘋了,哪有喝水休息的時間。”她對“2·14”記憶猶新,那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張秀坦言,“‘2·14’情人節來買花的人多,大家買的數量也多,七夕就會弱很多。我們的進貨量和銷售價格也都遵從市場規律來。” 在柳巷商業街,紅谷店雖然掛著“情定七夕”的標牌,但不搞任何讓利活動;意而康皮具推出3.8折優惠,是為慶祝他們在外地剛成立的新店;獸霸皮鞋、達芙妮店的折扣,是為了清理夏季涼鞋。走訪中發現,很多店都不推出任何活動。 “七夕氣氛不夠熱烈,還是情人節比較熱鬧,而且2月14號比較好記,農歷每年都在變化,誰知道七月初七是哪一天。”并不準備過七夕的年輕人楊剛說道。“七夕大都在暑假期間,很多大學生已經放假回家了,使得一批年輕客戶源大大減少,而且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只記得陽歷,卻很少記得農歷。”一家禮品店的經理表示。 傳統文化缺失 省社科院副院長潘云介紹,沒有傳統的中國味兒,沒有自己的文化沉淀,成為七夕節沒能被更多人接受的主要原因。 七夕節是我國最具有浪漫色彩的節日,又稱“乞巧節”。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七夕節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是對人類最普遍的兩情相悅過程的文化升華,具有生命本原的意義。其中,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最集中的表現了我國古代男耕女織的農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表達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據介紹,西方情人節一般在春節前后,正是促銷旺季,節日氣氛容易制造,而七夕節一般在夏末初秋,并非銷售旺季,因此節日氣氛就更難烘托。同時,七夕也沒有相應的節日載體。比如提到“2·14”,市民就會想到玫瑰花、巧克力;提到端午節,人們會想到粽子;提起中秋節,人們會想起月餅……這些節日載體給節日增加了濃濃節味。 他強調,弘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應建立一套完整的傳統節日體系,對傳統節日禁忌、祭祀、慶祝、娛樂等民間風俗,需要進行認真研究和系統整理,然后再通過和商業聯姻等多種方式普及,挖掘七夕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使現代人對其從“無所謂”轉化成由衷的“情感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