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SRI) 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
一 國徽 斯里蘭卡國徽圖案中圓面的中心為一頭獅子,其形象寓意同國旗。獅子周圍環繞著16朵荷花瓣,象征圣潔、吉祥;花瓣又為兩穗稻谷環繞,象征著豐收。圖案下端是一只花碗,碗里裝著廟花;花碗兩側分別為太陽和月亮圖案。國徽頂端為象征宗教信仰的佛教法輪;永遠轉動的法輪,還象征國家如日月一樣永存。
二 國旗 斯里蘭卡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2∶1。旗面四周的黃色邊框和框內靠左側的黃色豎條,將整個旗面劃分為左右結構的框架。左邊框內是綠色和橙色的兩個豎長方形;右側為咖啡色長方形,中間是一頭緊握戰刀的黃色獅子,長方形的四角各有一片菩提樹葉。咖啡色代表僧伽羅族,占全國人口的72%;橙、綠色代表少數民族;黃色邊框象征人民追求光明和幸福。菩提樹葉表示對佛教的信仰,而其形狀又和該國國土輪廓相似;獅子圖案標志著該國的古稱“古獅國”,也象征剛強和勇敢。
三 簡介 斯里蘭卡舊稱錫蘭,是個熱帶島國,形如印度半島的一滴眼淚,鑲嵌在廣闊的印度洋海面上。“斯里蘭卡”在僧伽羅語中意為“樂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寶石王國”、“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稱,被馬可波羅認為是最美麗的島嶼,因為它有美麗絕倫的海濱,神秘莫測的古城,豐富的自然遺產,以及獨特迷人的文化。 2500年前,來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移民至錫蘭島建立了僧伽羅王朝。公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來島弘揚佛教,受到當地國王的歡迎,從此僧伽羅人擯棄婆羅門教而改信佛教。公元前2世紀前后,南印度的泰米爾 人也開始遷徙并定居錫蘭島。從公元5世紀直至16世紀,島內僧伽羅王國和泰米爾王國之間征戰不斷。16世紀起先后被葡萄牙(1505—1658)和荷蘭(1658—1796)統治。18世紀末成為英國殖民地,并在二戰中成為盟軍在南亞對抗日軍入侵的海軍基地。當時的錫蘭總督兼三軍總司令是以善于調和種族關系而著稱的郝德杰(任錫蘭總督時間為1937.10.16—1944.9.19)。1943年5月24日,英軍上校約翰·戴維斯和5名中國軍官乘潛艇從斯里蘭卡秘密登陸馬來半島,重新與那里的抗日游擊隊“馬來人民抗日軍”取得聯系。1948年2月4日獲得獨立,定國名錫蘭,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1972年5月22日改稱斯里蘭卡共和國。“斯里蘭卡”是錫蘭島的僧伽羅文古名,意思是光明、富饒的土地。1978年8月16日改國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仍是英聯邦成員國。 2009年5月,斯里蘭卡結束了近30年的內戰。 首都:科倫坡
四 貨幣 斯里蘭卡盧比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流通貨幣,中央銀行名稱為:斯里蘭卡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of Sir Lanka),它負責斯里蘭卡的貨幣發行。斯里蘭卡盧比(Sri Lanka Rupee 原符號:S Re. 復數:S Rs 標準符號:LKR) 斯里蘭卡貨幣原名錫蘭盧比,1973年6月1日更名為斯里蘭卡盧比。 斯里蘭卡的紙幣第一次發行是1952年1月4日,第二次發行即現在市面流通的是1991年新設計的鈔票,所有面額的新鈔票上面都印有01、01、1991字樣。
五 硬幣 公元1796~1948年為英屬殖民地時期,錫蘭曾發行大量硬幣。1870年前1盧比(Rupee)等于1.5先令(Shilling),12法那姆(Fanam)。幣面名稱用英文錫蘭政府(GOVERNMENT CEYLON)。 1870年后1盧比等于100分(Cent)。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幣面國名用英文(CEYLON)、僧伽羅文及泰米爾文。 1963年開始發行錫蘭共和國硬幣。幣面上取消英王頭像及英文國名,但幣值仍有英文說明。幣面皆有持刀獅圓形盾徽。 1972年后發行斯里蘭卡共和國硬幣。主幣仍為1盧比,等于100分。幣面國名用僧伽羅文及泰米爾文,后又增加英文斯里蘭卡(SRILANKA),將持刀獅圖盾徽頂部王冠改為圓輪。 現在流通硬幣分別有1、2、5、10、25、50分和1盧比的鑄幣。最近,又新增加了2、5、10盧比的鑄幣。另外,還發行了一些紀念幣。 斯里蘭卡的輔幣進位是:1盧比等于100分(Cents)。
六 發行的硬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