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將遇到橫向流水時操控釣組的方法單獨作為一個內容進行分析,一是因為橫向流水是我們在浮游磯釣時經常遇到的一種潮水流向;二是因為在遇到橫向流水時只要對釣組施加外力都會導致釣組向近岸邊靠攏并最終偏離誘餌帶;三是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僅僅需要從操作手法方面下功夫,還要在釣組選擇、誘餌打法上同時想辦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首先讓我們明確何為“橫向流水”。這里所指的橫向流水是指從垂釣者的前方橫向流過的潮流。也就是說,當垂釣者面向大海時,潮水的流向是自左向右或者自右向左流。 在橫向流水中的釣組如果不受主線施加的外力作用,釣組將隨著潮流的力量呈橫向運動狀態,同樣道理,撒入潮流中的誘餌也會隨著潮流的方向橫向流動。可以看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求的“誘釣同調”就比較容易實現。但是,一旦我們通過主線對釣組施加外力,釣組就不可避免的被拉向近岸方向,但我們卻并不能操控撒進海里的誘餌,它們仍會沿著潮流的方向行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頻繁操控釣組的結果就是使釣組很快偏離出誘餌帶。 這樣說來,在遇到橫向流的時候還是不控帶釣組的好,不控帶起碼可以保證“誘釣同調”效果比較容易達成。但是,如果不控帶釣組就會出現我們上面“操控釣組的意義”一節中提到的三方面缺點:1、違背了魚進食的規律,2、影響浮標信號的傳導3、釣餌顯得呆板。另外,即使不操控釣組,如果遇到逆風或者側風的天氣,風、浪對主線、丹錐施加的力量同樣會將釣組推向近岸方向。而且對于很多新手來說,他們經常采取合上線杯不釋放主線的方式釣魚,釣組在潮流力量同主線牽制力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運動軌跡同樣是呈扇面型逐漸靠近岸邊。這樣的話,釣組仍然會脫離誘餌帶使得“誘釣同調”的要求得不到滿足。 如此說,我們還是不能放棄對釣組的操控,只不過我們要想些辦法盡量克服操控帶來的不利影響。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拖動主線操控釣組時為什么浮標會帶著線組移動位置。 固定式釣組我們就無須多談了,因為這種釣組的浮標不能在主線上移動,二者固定在一起的結果肯定是一旦主線移動,浮標就會立即跟著移動。因此,在遇到橫向流而我們又希望有效操控釣組時,最好是盡量拋棄固定式釣組而選擇游動式釣組。即使釣場水很淺,也應該為浮標留出20公分以上的游動距離以利于操控。 那么丹錐游動式釣組在主線被拖動時又是一種什么情況?當主線受操控的力量貼著水面被拉動時,主線同丹錐的線孔上沿會出現一個“7”字形轉折點,再加上丹錐的線孔又長又細,主線的運動自然會受到轉折點以及孔壁摩擦力的影響。而這一摩擦力既影響了主線在孔中的通行又會拉動丹錐向著施加力量的方向移動,這就是操控釣組時丹錐帶著釣組移位的根本原因。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從釣組方面找到解決的方法。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夠降低主線同丹錐的摩擦力,就可以減輕丹錐移位的幅度。其方法是: 一、選擇重心比較高在水中比較容易傾斜的丹錐。這種丹錐在受力后會向著施加力量的方向傾斜,從而拉大了主線在丹錐孔上沿“7”字形轉折點的角度; (圖:直立丹錐同傾斜丹錐在操控時的區別) 二、選擇孔徑粗、短的中通式丹錐。因為這種丹錐可以降低主線同丹錐內孔的摩擦力; 三、或者干脆選用外掛式丹錐。因為外掛式丹錐同主線的接觸僅僅是別針型連接環上的一個點,點接觸的摩擦力會大大降低; 四、在確保鉤餌能夠順利到達釣棚的情況下盡量使用輕釣組。因為釣組上的咬鉛等配重越輕,主線在孔中的通行能力越強; 五、選擇體積大的丹錐。因為丹錐的體積越大其乘流性越強,越不容易受外力的影響而偏離航道;六、在保證拉力的情況下選擇細、軟的主線。因為線越細、越軟,其在丹錐上的通行能力越強。 以上就是從釣組方面解決橫向流操控移位的一些辦法。哪么是否從器材上采取了這些改進就能夠徹底解決橫向流移位的問題?答案是否定的。上述措施只能減輕卻不能完全消除操控造成的影響。因為無論你從器材上怎樣改進,都不可能徹底消除主線同浮漂之間的摩擦力。因此,我們還需要從操控以及誘餌使用方面進一步想辦法。 從操控方面講,如果我們能夠逆著水流的方向而不是垂直于水流方向拖帶釣組,操控移位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說,水流是自左向右流動,如果我們能自右向左拖帶釣組,自然就可以完美地解決掉釣組偏離誘餌帶這一問題。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從這方面再想想辦法。首先,要實現這一目標應該先創造一個基本的條件——將狙擊標點設計在我們站立位置的流尾方向而不是流頭方向。比方說,流水自左向右流,重點狙擊點則應該設計在站立位的右側而不是左側,否則,你如果想逆著水流操控丹錐是根本不可能的。不過對此有人會問:“假如標點就在流頭怎么辦?”那就看岸邊情況能否允許你移駕挪動一下,看看人能不能向流頭方向再挪挪,如果不能,建議你最好是利用誘餌策略將魚誘到流尾方向重新制造標點,畢竟一個釣位前面不止一個可以中魚的標點。但是,如果有人始終認為只有流頭那一個位置是最好的點而非它不可的話,那你就只能放棄逆流拖帶釣組的想法了。但是我還是要提醒:將標點設計在流頭方向不但操控釣組困難,而且撒誘餌更困難,因為誘餌的落點必須打向更遠的流頭方向。 好了,就讓我們假設標點設計在流尾一側的某個位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實現逆流操控釣組應該怎么辦?我覺得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竿稍伸到釣組的流頭方向。在前面“釣組的操控方法”一節我已經提過,“當水流呈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橫向流動時,釣竿指向應同水流方向呈90度以上夾角。”也就是說,如果將竿子指向同橫向流呈90度左右夾角并盡量伸到釣組的后方,就可以逆著水流實施操控動作了,而這種做法在一竿遠的近磯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哪么標點離岸遠需要遠投時又該怎么辦?我們總不能為了方便操控而使用幾十米長的竿子伸到釣組的后面進行逆水流操控吧?確實是這樣。不過,我們雖然不能使用太長的竿子伸到釣組的后面,但我們卻可以想辦法適當加大主線同水流的角度,從而減小每次控帶造成釣組偏離航道的距離。方法是:竿子仍垂直于水流方向逆流操控,同時盡可能利用誘餌將標點制造到流尾的遠端。 那么釣場如果具有同流水相向或者相逆的橫向風吹過時我們是否可以利用呢?答案是:如果方法得當,這種風向會有助于釣組的操控。 比如:風同流水的方向相逆。這時如果釣組不加操控,漂浮在水面上的主線會被風吹響流水的相反方向,而釣組則會隨著流水的方向行進,使主線在水面上產生一個大弧形,同時將釣組逐漸拉向近岸方向,并可能出現鉤餌達不到釣棚深度的情況。 這時可以采取的方法是:抬起釣竿大幅度向著上風頭擺動,將主線提離水面后從空中整體移動到上風頭,緊接著在主線接近于海面的同時彈動竿稍,使接近于丹錐的主線呈蛇形彎曲地落在丹錐游動方向的后面,從而達到利用主線牽制力減緩丹錐乘流速度的目的。 (見圖) 再比如:風向同流水方向相同。這時如果釣組不加操控,風的力量作用于主線會進一步加快丹錐前進的速度,進一步加重釣組中丹錐跑在前、鉤餌拖在后的狀況。 這時可以采取的方法同樣是上面提到的向著逆風方向操竿的手法,不再重復。 在借助于風力操控釣組時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將主線提離水面并從空中將其整體移動到上風頭時往往需要大幅度舞動釣竿,而這一方法則極有可能造成已經沉達釣棚的線組被拉起來,從而使鉤餌離開了理想的釣棚,這種顧慮在采用輕釣組時尤為可能! 以上我們從釣組選擇、操控技術兩方面找到了一些辦法。如果這些辦法仍解決不了問題又該怎么辦?那就要從誘餌落點上再下點功夫了。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將誘餌的落點打在釣組落點近岸方向的某個位置會怎樣?也就是說,算計好流速、水深以及誘餌的下沉速度后,我們在標點的流頭某處打下誘餌,讓誘餌到達狙擊標點時能夠沉到合適的釣棚深度,而釣組的落點則落到誘餌落點更外側遠岸點的某個位置,然后慢慢拖帶操控釣組,使釣組在到達狙擊點時釣餌剛好能夠同誘餌匯合。這樣豈不是也就解決了問題? (見圖) 再進一步想,如果我們不能徹底改變釣組向岸邊移動的軌跡,但我們能不能也將誘餌設計成一條逐漸靠向岸邊的軌跡,從而使釣組的運動軌跡同誘餌帶的軌跡相吻合?我覺得這種想法也并非一廂情愿! 比如我們打下一、二勺誘餌并在誘餌落點的遠岸點投入釣組并操控著釣組前行一小段距離后,緊接著根據流速在原誘餌落點的近岸、下游方向再打下一、二勺誘餌,這些誘餌最終沉達釣棚的位置就會處在第一次打下誘餌更近岸、更遠的流尾方向,水下就會形成一條逐漸靠向岸邊的誘餌帶,這樣不就同釣組的運動軌跡進一步吻合了嗎? (見圖) 以上我們針對在橫向流水條件下操控釣組這一難題從釣組、操控、誘餌三方面想了些辦法。但要說明的是,釣場條件千變萬化,因此這些辦法都僅僅是思路,有待于你去驗證、發揮。磯釣需要開動腦筋,隨機應變,只有敢想、勤變才能應對各種復雜問題,這也就是磯釣的魅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