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筆者曾經談過美國高速道路的名稱,介紹了Highway、Parkway和Turnpike,還有Interstate、Toll Road等,聽起來有點復雜,但是比起城鎮的街道名稱來,那可是太簡單了。就好像走南闖北的中國人每到一個新的地區,往往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當地的街名一樣,中國人到美國來,把那些大街小巷的英文名字鬧明白,也得花點功夫才行。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美國的街名類別,它們的來歷,以及地圖和路牌上的簡寫。 美國的大小城鎮往往有一條Main Street,也有不少地方把這樣的一條街叫做Market Street,直譯過來當然就是“主街”或“市場街”,但是前一個不大符合漢語對街道命名的習慣,后一個則現在那里不一定能看到像模像樣的市場。其實,這條街一定是那個市鎮初創時期的第一條通衢大道,商家店鋪排列左右,這兩種叫法就再自然不過了。英譯漢歷來有意譯和直譯之爭,如果堅持意譯的話,那么漢語的城關大道可能最為貼切。例如West Main Street可以譯為西關大街或西大街。 一般而言,Street(街)指的是一邊或兩邊有人行道的通道,路面鋪設了磚石或瀝青水泥,便于車輛通行。在中世紀的西方,Road或Way(路、道)僅僅指可以通行的道路,只有人工鋪設過的才能夠叫Street,所以直到現在它仍然只用在城鎮,鄉間道路鮮有這么叫的。西方的市民社會成熟之后,這個字衍生出許多其他意思,例如the people in the street指的是普通市民階層,常用在政治領域例如競選活動的支持者等。其他像man in the street表示普通人,street people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而street smarts則用來形容一個人喜歡耍小聰明或精于人情世故。 Street 在美國城鎮的街道路牌上一般都簡寫為ST或St。 上面提到了Road和Way,這兩個詞也是美國常用的街名類別。Road通常翻譯為漢語的路,從詞源上來說,它是從riding即騎乘演變而來,所以城鎮、市郊以及鄉村道路都可以用,而且通常不會用作特別狹窄的街名。 需要注意的是,英語Road的復數,Roads有時是roadstead的縮寫,是海港錨地的意思。弗吉尼亞州東南部的Hampton Roads(漢普頓錨地)就是以美國海軍諾福克基地為代表的一塊地方,包括了弗吉尼亞海灘、諾福克與紐波特紐斯等地的一大片土地及水域。 Road不僅用在街道名稱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碰到它,例如“road test”指的是駕照考試的路考,“road hug”是那些在路上開車橫沖直撞的家伙,“road trip”專指體育運動特別是幾大球俱樂部的客場比賽,而“road map”除了公路圖的原意外,現代常常用來指重大國際政治問題的解決路徑或方案。 Road的路牌縮寫為RD或Rd。 Way這個詞在古英語里拼作weg,是從古日耳曼語的wegaz演變而來,意思是道路、路徑和旅途。今天在美國除了作為高速道路稱謂的后綴,如Highway、Freeway等之外,如果用來作為街道名稱的話,常常是城鎮特別是郊縣社區的短小街道。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紐約大名鼎鼎的百老匯大街。百老匯英文叫Broadway,是一條縱貫曼哈頓全島的街道,從南端可以遙望自由女神的炮臺公園起始,往北穿越以著名的銅牛和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區,然后是小意大利、中國城、時代廣場、百老匯劇院區、林肯中心一直到哈萊姆,還有和它擦肩而過的格林威治村,多種文化在那里交流沖撞,漢語把它譯為百老匯大街,堪稱翻譯界的神來之筆。 Way這個詞在美國英語里也有不少轉義而來的其他用法,例如That’s the way to go是“就該這么做”,而There’s long way to go是說 “路還長著呢”,至于美國國會的Committee on Ways and Means(撥款委員會),里面用到的ways and means指的是可以自行支配的資金或資源,它和道路的原意就離得稍微遠了一點。 Way這個字本身就不長,所以街道路牌上用不著縮寫。 美國街名類別還有很多,例如Avenue,Boulevard,Alley,Court,Place等,請待下回分解。
[美國街道名稱分類及其簡稱(中) 本篇的前一部分[美國街道名稱分類及其簡稱(上)]介紹了Street、Road和Way等幾個常用的街道名稱類別,今天介紹的是Avenue和Boulevard。 英文Avenue和Boulevard這兩個詞都來源于法語,連拼寫都是照搬的。它們常常是比較寬敞的道路,兩旁種有觀賞的樹木,所以中文把它們通譯為“大道”。 紐約曼哈頓市區的大部分規劃得像棋盤一樣,橫平豎直,絕大多數東西向街道稱為Street,數量有200多條,南北向的街道數量則較少,只有十來條,大多叫做Avenue,,簡記為Av或Ave。比較有名的是公園大道(Park Avenue)和第五大道(Fifth Avenue)。第五大道在中城的那一段是繁華的商業區,有著名的梅西百貨公司,還有全球知名品牌的旗艦店。 首都華盛頓的市政設計別具一格,市中心區也基本上是橫平豎直的棋盤狀,街道多稱為Street。與紐約不同的是,只有南北向街道以數字命名,東西向則多半用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字母(26個字母中的J, X-Z等舍棄不用)用完之后,就用常見的英文單詞,不過仍然按照它們的首字母順序排列,例如Belmond, Clifton等。華盛頓也有Avenue,它們比較特別,幾乎都是用美國各州的名字命名,而且是從東北向西南、或從西北到東南斜穿城區。最初的設計者皮埃爾?朗方(Pierre L’Enfant)規劃的這種斜街,著眼于節省交通時間,而且位于中心高地上的國會大廈可以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市區的各個標志性建筑一覽無余。100年后國會麥克米蘭委員會的方案繼承了這一思想。 事實上Avenue早先是一個軍事用語,所以朗方的設計與這個詞的內涵吻合,即在發生意外的時候便于人員緊急疏散。現在人們有時會說avenue of escape,即逃生之路,也是這個意思,例如The open window was the bird’s only avenue of escape from the house等。 Boulevard原來也是軍事用語,指城堡要塞高墻頂部平坦的通道,打個比方,它類似于萬里長城上可以通行的走道。當人們把城墻拆掉,墻基所形成的道路自然都比較寬敞,所以被叫做Boulevard,簡寫為Blvd。 美國最有名的Boulevard可能要算洛杉磯的好萊塢大道(Hollywood Boulevard)和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了。好萊塢大道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奧斯卡頒獎的科達劇院(現已改稱杜比劇院)、許多大片首映的場所中國戲院都在那里。它還有一段人行道,地面上鑲嵌著2000多塊五角星形狀的獎牌,用來表彰紀念那些影視音樂界的名人。每天從早到晚,去那里尋找自己喜愛的明星的人群川流不息,所以那一個路段也被叫做好萊塢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 日落大道從洛杉磯市中心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邊的1號公路,全長22英里(大約35公里)。沿途經過好萊塢的那一段與好萊塢大道平行,中間只隔了一條街。日落大道還經過洛杉磯最為時尚的Westwood Village,那里的日落大廈酒店(Sunset Tower Hotel)曾經是約翰?韋恩等名人的住處。此外它所經過的比佛利山莊(Beverly Hills)和Bel Air社區,是好萊塢明星云集的高檔住宅區,也是追星族旅游常去的地方。 除了這些表示寬敞的道路名稱之外,還有一些通常用來表示小街小巷,例如Alley,Court,Place等,下次再作介紹。 美國街道名稱分類及其簡稱(下)發表于 2013-05-31 Jianan 漢語對小街小巷的叫法不下數十種,上海有里弄,北京多胡同,至于巷,例如著名的南京烏衣巷和北京東交民巷(東江米巷的諧音),就更是南北通用,隨處可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們有的擴展成了通衢大道,但是專指狹窄街道的稱謂卻保留了下來。 英語也與之類似,對小街小巷有二、三十種稱謂。有的后來也變成了大路,但是還保留了原來的叫法。下面我們舉幾個英語小街小巷的叫法。 Alley,現在常譯為“巷”,也有按北方的叫法譯為“胡同”的。在大城市里,隨著市政建設的變化,一條XYZ Alley里的老宅拆掉了,蓋起了公寓樓,有的就會沿用老街名,把它叫做XYZ Alley公寓。 紐約曼哈頓中城以上的街道原來不像現在這樣,既寬又直,到十八世紀初期街道還是隨著地形走,不但很多道路彎彎曲曲,而且有不少小胡同。后來在1807年經州政府批準,對市政重新規劃,于1811年出籠了現在這個樣子的方案,從此小街小巷和死胡同在紐約就幾乎絕跡。有的地方建起樓房后,在幸存的死胡同口加了個大門,只有住戶才有開門的鑰匙。 紐約市的1811年規劃長期以來被一些人詬病,特別是那些懷舊情結很重的人。一有機會,他們就會讓Alley一類的地名重見天日。上個世紀90年代,互聯網行業不但在舊金山灣區、波士頓和華盛頓等地爆炸式地發展,紐約也借助眾多高等學府的知識創新能力,建立了一大批“點com”公司,它們集中在紐約大學所在的Flatiron區,并一直往下,包括了蘇荷區(SoHo,休士頓大街以南地區),直到TriBeCa(堅尼街以南的三角形地帶)。業內人士就仿照灣區硅谷(Silicon Valley)的叫法,把這一帶叫做Silicon Alley,即“硅巷”。 英語Alley這個字來自古法語alee,今天法語叫allée。如果要追溯其他源頭的話,在拉丁語里它還有撞球游戲球道的意思。美國一些保齡球館把Alley 用在它們的名字里,原因就在于此。 其他常用的小街小巷街名還有Heights,Lane,Manor,Terrace,Trail和View等,翻譯成中文的話,則既要與漢語習俗相符,又要照顧英語原意,那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Alley和這些街名如果要用縮寫的話,按照郵政總局的規定,分別是ALY、LN、MNR、TER、TRL和VW等。 前面提到了死胡同。英語口語死胡同是dead end。一般死胡同最頭上那幾套房子,因為比較安靜,占地面積也比較大,所以價錢會高一些。房地產經紀人在推銷的時候,為了回避那個不吉利的字,常常換個說法,直接用法語的cul-de-sac,或culs-de-sac。但是開發商或規劃部門給死胡同起街名,則通常用Court, Cove或Place等。像我所住的那個小區,所有的死胡同都用Court,而且大多是與樹木或植被有關的街名,例如Birch White Court,Grassy Knoll Court等。 死胡同街名翻譯成中文,也和前面說的小街小巷一樣,要因地制宜。至于它們的縮寫,上面提到的幾個分別是CT、CV和PL等。 這個短系列就此打住,希望它們給有機會來美國的朋友們提供一點點有用的信息。
華盛頓市郊一條死胡同頂頭的幾戶人家(Jian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