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里長官辦公的地方叫廳堂,長官手下的辦事人員的辦公室就只能降低級別,叫“房”、“廨”等等。 進了衙門的大門后,東側都有一座“寅賓館”?!耙e”一詞出自儒家經典《尚書·堯典》,據說堯曾任命東方之官“寅賓出日”,寅是尊敬的意思,賓是導引的意思,就是要東方之官每天恭恭敬敬的引導太陽升起,方便農耕。后世引申為接待的意思,寅賓館就是接待室。凡是來拜訪長官的客人都要被守門的皂隸引到寅賓館落腳休息,再由皂隸拿來客的名片、手本到內衙去請示。 從東便門進去,在大堂院落的兩側,排列著兩排門戶相對的房屋,這是州縣衙門書吏的辦公場所,號為“六房”。所謂六房是指吏、戶、禮、兵、刑、工這6個州縣衙門的辦事機構,并不是簡單的6間房屋。一般東側從北往南為吏房、戶房、禮房,西側從北往南為兵房、刑房、工房。此外往往還有管理糧倉的“倉房”;管理物資的“庫房”;管理郵傳、迎送過往官員的機構“鋪長房”;匯總、分發所有出入衙門公文信件的機構“承發房”;保存、整理公文檔案的機構“架閣房”;負責記錄、謄抄訴訟文書、審訊口供證詞、批詞判決的“抄案房”(或稱“取供房”、“供招房”)等等機構的辦公用房也排列在六房之后。每一房大約占有兩三間辦公房間。六房的房屋比較低矮,形制也很簡單,僅是一般的瓦房。每間正中開兩扇格門,兩側下部磚墻,上部開有檻窗。室內往往就是泥地,辦公家具也都很簡陋。 衙役是跑腿的,理論上并沒有辦公場所,可是總也要有一個碰頭說話的地方。所以在衙門的高墻下,靠著墻搭建的簡易房屋常常就是衙役碰頭的地方,因“三班衙役”而得名為“班房”、或“皂隸房”。這種房屋沒有固定的位置,也沒有什么規格,各個衙門都不相同。 和長官必須居住在衙門里一樣,明初也曾規定所有的書吏也必須居住在衙門之內,以防止書吏出入衙門交通當地的土豪劣紳,擾亂統治秩序。所以明代的州縣衙門中劃出專門的院落,有專門的“公廨”或“吏舍”供書吏居住。這種院落很小,位處衙門建筑群的一些夾院。公廨按照當地民居的一般式樣建造,但地方局促,聯排式的房屋,家家前門對后門。雖然有個不付房租的好處,可是衙門里出入不自由,住的又憋氣,書吏們還是愿意搬出去住。清朝沒有書吏必須居住衙門的制度,公廨大多被廢棄。 衙門里還有一些作坊用的房屋,比如養馬的馬房,熔化白銀的傾銀房等等。 一般州縣衙門的房屋總有上百間,如上述內鄉縣衙有兩百多間房。白天人來人往,夜晚人去屋空,難免讓人有點覺得陰森森。所以歷來有不少衙門鬧鬼的傳說。如清代袁枚專記怪力亂神的筆記《子不語》就記載了“宿遷官署鬼”、“廣東官署鬼”等等鬧鬼故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以寫狐仙故事聞名,其中就有不少是寫狐仙在官署作亂的故事,如“遵化署狐”、“汾州狐”、“狐妾”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