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中藥大全》側柏葉的記載:別名:柏樹葉。 來源:為側柏的干燥帶葉枝梢。 產地:同柏子仁。 性狀鑒別:帶葉枝梢,中軸扁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2毫米左右,分枝稠密。葉鱗片狀,抱莖交互而生,作扁平狀,節節相連。排列緊密,頂端呈三角形。灰綠色。質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澀。以灰綠色,無樹枝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油,其中有杜松酸、側柏酮等。 【側柏葉_側柏葉的功效與作用_側柏葉的副作用_側柏葉圖片】 藥理作用:1、止血。實驗證明能縮短和凝血時間。生用效力較好,側柏炭的凝血作用反比生品差。 2、抗菌。對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宋內氏痢疾桿菌有較明顯的抑菌作用。其酒精浸劑在1:180,000濃度下仍能抑制結核桿菌。 炮制:生用或炒炭。 性味:苦、澀、微寒。 歸經:入肺、肝、脾經。 功能:涼血,止血。 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血、尿血。 臨床應用:1、廣泛用于治療各種內出血而屬熱證者(血色鮮紅、口干咽燥、脈弦數),止血效果較確實,為中藥止血藥中較可靠的藥物之一,常配艾葉等,方如四生丸。 2、用于治療慢性氣管炎(有熱咳、燥咳而無痰者較適用),前人認為側柏葉能“養陰滋肺”,現已證實其作用為鎮咳、祛痰。可用側柏葉末9g配紅棗12g,濃煎代茶。用片劑效果亦好,每日服量相當于生品90g,分5~6次服,初步觀察,能明顯改善癥狀。 3、外用治療燒傷,以側柏炭研成細末,過篩后用熬沸的豆油或香油調成軟膏,適用于中小面積程度較輕的燒傷,創面經初期處理后余敷,有一定的消炎和去腐作用。 使用注意:側柏葉苦寒,多服、久服后可有頭暈、惡心、胃部不適、食欲減退等反應。極少數人可用浮腫、皮疹等過敏性反應,但停藥后癥狀即消失。 用量:3~18g,外用適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