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溥儀之師 陳寶琛
作者:子夜
陳寶?。?848~1935)字伯潛,號弢庵、陶庵。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十三歲成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二十一歲登同治戊辰(1868)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編修,又三年,擢翰林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中法戰爭后因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辦軍務失當事,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投閑家居達二十五年之久。賦閑期間,熱心家鄉教育事業,辛亥革命期間出任山西巡撫,1909年復調京充禮學館總裁,辛亥革命后仍為溥儀之師,1935年卒于京寓,得遜清“文忠”特謚及“太師”覲贈。
![[轉載]末代溥儀之師 <wbr> <wbr> <wbr> <wbr>陳寶琛 [轉載]末代溥儀之師 <wbr> <wbr> <wbr> <wbr>陳寶琛](http://image61.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5/1011/32232327_1)
末代帝師陳寶琛
陳家累代簪纓,為榕城望族。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同治七年(1868年)陳寶琛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陳寶琛兄弟6人,3人進士,3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
光緒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論時政,合稱“清流四諫”。光緒六年(1880年),“清諫”之名日重,得兩宮皇太后賞識,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1882年),授江西學政,重修白鹿洞書院。翌年,以?!赌伦谝慊实凼ビ枴贩钪甲h敘,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當時,法兵侵犯越南,寶琛與張佩綸力薦唐炯、徐廷旭堪任軍職。光緒十年(1884年),上“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并條陳籌餉、選將、練兵、簡器四事,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遂擢會辦南洋事宜。后因原薦之唐、徐兵敗受牽連,部議降五級處分。翌年,應臺灣巡撫劉銘傳之請赴臺。返閩后,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筑“滄趣樓”。自此,閉門讀書、賦詩、寫字。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以“培人才,廣教育”為職志,曾倡設東文學堂、師范學堂、政法學堂、商業學堂。主持高等學堂時,派法、政、商、工、農等科學生留學日本。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閩、浙、皖、贛四省擬自筑鐵路,商部奏派寶琛任福建鐵路總辦。次年(1906年),寶琛到南洋爪哇、檳榔嶼、吉隆坡、萬隆、三寶垅等地,向華僑籌募路款,建成福建省第一條鐵路——漳廈鐵路。宣統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任總理禮學館事宜。翌年,補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以及經筵講官、資政院議員。宣統三年(1911)五月,簡授山西巡撫,旋開缺以侍郎候補,派毓慶宮侍讀,首發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議,奏請降旨褒揚。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遜位,寶琛追隨溥儀。翌年,命修《德宗實錄》。民國10年,修成《德宗本紀》,溥儀授予“太傅”銜。民國12年,引薦鄭孝胥入宮。民國14年,溥儀至天津,寶琛亦移居天津隨侍。“九一八”事變后,溥儀決意復辟,密赴東北。寶琛趕赴旅順勸阻,溥儀不從,日本派人挾持寶琛返天津。民國21年,溥儀在日本扶持下成立偽滿洲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呈密摺勸溥儀迷途當醒。后病逝于天津。溥儀特謚“文忠”。
主要作品
其著述有《滄趣樓詩集》、《滄趣樓文存》、《滄趣樓律賦》、《南游草》、《陳文忠奏議》等,《滄趣樓聯語》收錄應酬聯作九十副。
開拓福建現代教育的功臣
提起出生于福州螺洲的陳寶琛,福建民眾都會感激和緬懷他,八閩的陳氏后人也都會以他為榮,為他感到驕傲。人們懷念他,并不是因為他是清官陳若霖的曾孫,也不是因為是六兄弟“六子科甲陳寶琛全家?!钡拈L兄,更不是因為他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而是因為他是開拓福建現代教育的功臣。
陳寶琛聰穎過人,官運亨通。他13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21歲中進士。步入仕途后頗受重用,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不幸的是,因1885年中法戰爭“薦人失察”,被光緒皇帝驟降五級嚴加處分。此時,他剛好丁母憂回籍,從此辭官閑居福州。也正是這閑居25年,他開拓了福建現代教育的嶄新的事業。
1895年,福州永泰鄉賢力鈞利用開辦銀元局的贏利,創辦了蒼霞精舍。1897年又增加日文科,稱“東文學堂”,聘請陳寶琛任董事兼總理。戊戌變法后,福建各地紛紛提出興辦中、小學堂,可新式教育的教員特別缺乏。當時的閩浙總督同陳寶琛協商,欲將“東文學堂”擴充為官立全閩師范學堂,全力培養新式教育的師資力量,以解燃眉之急。陳寶琛慨然應允,并出任學堂監督(校長)。此學堂也是全國最早創辦的師范學校之一。陳寶琛為學堂親自題寫校訓:“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溫故知新可以為師”。并且,還撰寫了一篇語重心長的《開學告誡文》。文章說:“國家之盛衰強弱,全視國民之智愚賢否。學堂固所以造就人才,然必使人人知義理,人人知愛護國家,人人能自立,而后國民之資格始備,而人才亦出其手?!T生今日來學師范,后來即為國家擔當教育責任。自冶其性情,而后能冶人之性情;自勵其志節,而后能勵人以志節。”頗像以后的《師范生守則》,成為全閩師范學堂培養學生的準繩(陳寶琛后成為末代皇帝的老師,也拿這樣的做人準則常教誨他的天子門生,可能受了他在閩省當校長與教育會長的影響也未可知)??上驳氖?,全閩師范學堂在1903年至1909年,共培養畢業生700人,其中大部分成了福建中小學教師的骨干,民國25年7月,合并福州、建甌等師范學校為福建省立師范學校。民國27年3月,省立師范學校內遷至永安,民國31年改稱為省立永安師范。新中國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永安師范學校一度停止招生。1971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原永安師范學校的基礎上復辦三明地區師范學校,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復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三明高等??茖W校升格為三明學院。
1905年,陳寶琛又出任福建高等學堂監督,深感學務繁忙、力不從心。于是,他邀集省城士紳座談,倡議成立全閩教育商榷機構,大家一致贊成。當年11月,閩省學會(此乃福建教育總會的前身)宣告成立,陳寶琛被公推為會長。學會成立后,由于眾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八閩大地掀起了興辦小學堂的小高潮。至1909年陳寶琛晉京官復原職(再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時,福州城鄉已興辦公立、私立小學校30余所,新式教育蔚然成風。其間陳寶琛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實在功不可沒。
更難能可貴的是,陳寶琛還開明大度地支持夫人王眉壽興辦女子新式教育。1906年福建師范大學寶琛廣場,陳寶琛銅坐像,王眉壽創辦“女子師范傳習所”,自任監督;1907年,女子職業學堂問世,王眉壽兼任監督;1909年,兩校合并為“女子師范學堂”,監督一職還是非王眉壽莫屬。可以說,倘若沒有陳寶琛的全力支持,福建新式女子教育的立足與發展是難以想像的。民心自有一桿秤。陳寶琛對于福建現代教育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后人對他有口皆碑也是順理成章。
新中國成立以后,陳寶琛創辦的全閩師范學堂。原址位于福州烏石山,是福建省最早創辦的師范學校,也是當時全國最早創辦的一所師范學校,素有“閩師之源”的美譽。民國25年7月,合并福州、建甌等師范學校為福建省立師范學校。民國27年3月,省立師范學校內遷至永安,民國31年改稱為省立永安師范。新中國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永安師范學校一度停止招生。1971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原永安師范學校的基礎上復辦三明地區師范學校福建優級師范學堂,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協和大學、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等單位幾經調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師范學院,1972年易名為福建師范大學并沿用至今。在今天的福建師范大學旗山校區,建有寶琛廣場,廣場上立有創始人陳寶琛的銅坐像。
詩作選摘
陳寶琛一生被后人引用最多的當屬于落花詩中的兩句——“委蛻大難求凈土,傷心最是近高樓”,其無奈堅韌孤憤之心,歷歷可昭。王國維自沉于昆明湖之前曾題寫這兩句詩,以致很多人誤以為這兩句詩王國維所做,此句出自陳寶琛的后落花詩中。
【后落花詩四首】
其一
樓臺風日似年時,茵溷相憐等此悲。著地可應愁蹋損,尋春已是恨來遲,
繁華自懺三生業,衰謝難酬一顧知。豈獨漢宮寒食感,滿城何限事如棋。
其二
癡蜂冶蝶太猖狂,未替靈修惜眾芳。本意陰晴容養艷,那知風雨趣收場。
昨宵秉燭方張樂,隔院飛英已命觴。油幕錦幡竟何用,空枝斜照百回腸。
其三
生滅原知色即空,眼看傾國付東風。驚回綺夢憎啼鳥,罥入情絲奈網蟲。
雨里羅衾寒不耐,春闌金縷曲方終。返生香豈人間有,除奏通明問碧翁。
其四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駘蕩碧池頭,燕銜魚唼寧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
委蛻大難求凈土,傷心況是近高樓。庇根枝葉從來重,長夏陰成可小休。
【感春四首】
其一
一春誰道是芳時,未及飛紅已暗悲。雨甚猶思吹笛驗,風來始悔樹旛遲。
蜂衙撩亂聲無準,鳥使逡巡事可知。輸卻玉塵三萬斛,天公不語對枯棋。
其二
阿母歡娛眾女狂,十年養就滿庭芳。那知綠怨紅啼景,便在鶯歌燕舞場。
處處鳳棲勞剪彩,聲聲羯鼓促傳觴??蓱z買盡西園醉,贏得嘉辰一斷腸。
其三
倚天照海倏然空,脆薄元知不奈風。忍見浮萍隨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蟲。
到頭蝶夢誰真覺,刺耳鵑聲恐未終。苦學挈皋事澆灌,綠陰涕尺種花翁。
其四
北勝南強較去留,淚波直注海東頭。槐柯夢短殊多事,花檻春移不自由。
從此路迷漁父棹,可無人墜石家樓。故林好在煩珍護,莫再飄搖斷送休。
陳寶琛故居
位于福州市郊螺洲鎮店前村,也稱"陳氏五樓"。五樓是滄趣樓、賜書樓、還讀樓、北望樓、晞樓。規模宏大,有魚池假山、庭院花園等,占地面積4113平方米。五樓始建于清光緒間,系扒皮寶琛遭貶回鄉期間開始興建,先建賜書樓,再建還讀樓、滄趣樓,后建北望樓,最后建晞樓。至民國初竣工。賜書樓,在后門埕。店前村江邊原有一座賜書軒,為院落寶琛曾祖父陳若霖珍藏皇帝御書之所,由書法家翁方綱題匾。陳寶琛在后門埕建造新樓,將賜書軒藏書及匾移此,名曰賜書樓。樓為木結構,雙層,面闊八間,進深一間,單桅歇山頂。樓前一幢面闊三間平屋,系陳寶琛出生地。滄趣樓,在賜書樓右后側,系陳寶琛珍藏金石書畫之所。陳自述:“余年未四十作滄趣、聽水二齋以娛親”。樓為土木結構,二層,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樓前有魚池、假山、涼亭,具有庭園風貌?;乩葔ι显队形宸教拼怪荆拔幕蟾锩敝猩⑹?。1984年找到《賢力毗伽公主墓志》、《裴成章墓志》、《張安生墓志》三方,由郊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李仁德墓志》、《曹夫人墓志銘》兩方仍下落不明。還讀樓,在賜書樓后側,取陶潛“時還讀我書”句之意,為陳寶琛藏書之處。樓為木構,雙層,面闊四間,進深五間,單檐懸山頂。樓邊有株高10米玉蘭樹。晞樓,位于還讀樓和北望樓之間,坐西向東,以迎朝暉。樓為木構,雙層,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檐歇山頂,與還讀樓間有陽臺,為陳寶琛乘涼賞月之所。北望樓,在滄趣樓左前側,于清廷帝制結束后建成,取名“北望”,以示“思君”,內原懸掛溥儀像及陳列器等物。北望分前后二樓,中間隔一天井,均雙層,單檐歇山頂。前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后樓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建筑精巧,俗稱“小姐樓”。"陳氏五樓"于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