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斷句題解答指津作者:陸 波 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盀闇\易的文言文語斷句”是個真正能體現考生能力的新題型。能否準確斷句,直接影響到文言文閱讀、理解、分析概括和評價能力的形成。因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夠達到檢測學生是否真正讀懂年又多了個遼寧卷,而2006年則增加到包括廣東卷和福建卷在內的4套試卷,分值為2-5分。由此可預測。2007年將會有更多單獨命題的省市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
文言文斷句的基本方法是:弄懂語段大意。找準斷句標志。 首先,通讀要求斷句的語段,領會它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礎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系。 其次,把握一些文言文的斷句技巧。 1.抓住標志性詞語。先說實詞。名詞、代詞經常做主語或賓語,遇到名詞、代詞做主語的時候,就在其前斷開;看見名詞、代詞做賓語了,就在其后斷開。動詞、形容詞經常做謂語,它們的前后大都不能斷開。再說虛詞?!吧w、夫、若夫、至若、凡、竊、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復句中的關聯詞“雖、縱、假(假使)、故、則、然則”等,常常用在句首,它們的前面往往要斷開;“也、矣、爾、歟、焉、哉”等都是句末語氣詞.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以、于、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它們的前后一般都不要斷開。還有較特殊的,如“曰”、“云”,后面是人物的語言(對話),這時候可以斷開。 2.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啊撸病?,“……乃……”等典型的判斷句式,“為……所……”,“受……于……”等典型的被動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典型的倒裝句式,“無乃……乎”?!鞍病铡钡鹊湫偷囊蓡柧涫?,不僅是閱讀中的障礙,更是斷句中的易錯點。要想準確斷句,也要對這些特殊句式了然于心。 3.利用修辭手法。如頂真,其特點是上遞下接,首尾同字(詞),斷句時需注意這樣的句子。再如排比、對偶、對比,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這一特點,也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4.了解文史常識。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識,包括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了解這些知識對文言文斷句也會有幫助。 5. 利用語感。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有很大的好處。斷句前、斷句后,都要反復讀幾遍,看看語氣、語流、語義等是否通暢明白,如有問題,則要思考斷句是否準確。 古文斷句歌 “曰”后冒(:),“哉”后嘆(!), “于”、“而”一般正中間。 “耶”、“乎”經常表疑問(?), “矣”、“耳”表示一句完(。)。 “也”、“者”作用表停頓, 或句(。)或逗(,)酌情看。 考題精選 1.(2006年高考廣東卷)用“,”給第一部分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斷句。(3分) 史官日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令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人哉 (選自宋濂《杜環小傳》) [解析] 這段話是《杜環小傳》的作者宋濂用對比的手法所發的議論。宋濂認為,所謂的朋友往往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這樣的人在關鍵時刻大多是背信棄義的。而杜環則不然,他比古人稱贊的忠義烈士還高尚。弄懂了大意。斷句時還要抓好關鍵詞和標志詞,如名詞“人”、代詞“吾”和連詞“況”、“雖”等的前面要斷開.句末語氣詞“矣”、“乎”等和“曰”的后面要斷開。 答案:史官日/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子哉 2.(2006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5分) (趙圍于秦)齊人、楚人救趙。趙人乏食,請粟于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 于 齊 楚 捍 蔽 也 猶 齒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則 齒 寒 今 日 亡 趙 明日 患 及 齊 楚 矣 且 救 趙 高 義 也 卻 秦 師 顯 名 也 不 務 為 此 而愛 粟 為 國 計 者 過 矣。 (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五》) ?。劢馕觯? 畫線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齒寒的比喻來勸說齊王給粟救趙的。這段話句末語氣詞較多,是非常明顯的斷句標志,要把握準確。此外,多個判斷句、假設復句也能為恰當斷句幫上大忙。 答案:夫趙之于齊楚,扦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惠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3.(2005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5分) 匡 廬 奇 秀 甲 天 下 山 山 北 峰 曰 香 爐 峰 北 寺 曰 遺 愛 寺 介峰 寺 間 其 境 勝 絕 又 甲 廬 山 元 和 十 一 年 秋 太 原 人 白 樂 天 見 而 愛 之 若 遠 行 客 過 故鄉 戀 戀 不 能 去 因 面 峰 腋 寺 作 為 草 堂 (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劢馕觯? 第一段介紹秀美廬山上香爐峰和遺愛寺之間的勝景,第二段寫詩人白居易戀戀不舍在峰寺間建草堂。對第一段的斷句注意利用頂真修辭的特點和“介”、“其”、“又”等用于句首的詞,對第二段的斷句要抓好“太原”、“若”、“因”等用于句首的詞語。 答案: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爐/峰北寺日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4.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入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亳R 無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谄洹●R 將 胡 駿 馬 而 歸 人 皆 賀 之 ③家 富 良 馬 其 子 好 騎 墮 而 折 其 髀 ?、芏 选≌摺∫∠摇《稹〗∪≈∪恕∷馈≌摺∈【? ?、莨省「!≈椤〉湣〉湣≈椤「!』〔弧】伞O 深 不 可 測 也 ?。劢馕觯? 這是眾所周知的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钡脑模笠獠浑y懂,題目是選出其中的5處要求斷句。第一處很容易把“胡人”連在一起而誤,注意動詞“入”的賓語只能是地而不能是人,而且整句是個因果復句。這就不會出錯了。第二處也是因果復句,用于句首的名詞“人”字前要斷開。第三處“富”的賓語“良馬”后肯定要斷開,“好騎”與“墮”無法連在一起,要斷開。第四處說了兩種情況,一是作戰情況,二是死亡情況。二者之間當然要斷開。第五處注意頂真修辭和四字短語的整齊排列。就很容易斷句了。 答案: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③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④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5.(2006年高考遼寧卷)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用“/”斷句。(4分) 鄉人管彥少有才而束知名裒獨以為必當自達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許為婚。 ?。劢馕觯? 這段話的意思是:鄉里人管彥年輕有才,還沒出名,王裒卻認為他一定會發達,就提拔他并和他做朋友。兩家孩子剛出生時,就互許婚姻。斷句時需特別注意用于句首的名詞“裒”、“男女”和副詞“便”等。 答案:鄉人管彥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獨以為必當自達/拔而友之/男士各始生/便共許為婚(斷句共4處,每處1分。錯l處扣1分) 6.(2005年高考遼寧卷)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部分用“/”斷句。(4分) 莊 宗 與 梁 軍 夾 河 對 壘 一 日 郭 崇 韜 以 諸 校 伴 食 數 多 主者 不 辦 請 少 罷 減。 [解析]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時莊宗軍隊與梁軍隔黃河對峙,一天,郭崇韜認為諸將校會餐人數過多,主管人供應不起,請求減員。對這段話斷句,一要注意在用于句首的名詞“郭崇韜”、“主者”前斷開,二要注意“一日”是個表時間的詞語,停頓較長,它的前后都要斷開。 答案: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 高中文言文學習賓語前置例解作者:陸 波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余、吾、爾、自、之、是]+動 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碩鼠》) 理解:“莫我肯顧”應譯成“莫肯顧我”。 ?、跁r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理解:可當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 ?、矍厝瞬幌?U>自哀(《阿房宮賦》) 理解: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④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理解:鄒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理解: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曷、安、惡、焉]+動?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理解: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詩》) 理解:問女兒在思考什么 ③何傷乎?(《論語》) 理解:妨礙什么呢(有什么妨礙呢)? ?、芡踉唬骸翱`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 理解: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 ?、菸?U>誰敢怨?(《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理解:我敢埋怨誰呢? (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安、惡、焉]+介+動? ?、俨蝗唬我灾链?(《鴻門宴》) 理解: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 ?、?U>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 理解:(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坶L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理解: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 ④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理解:國家用什么來救濟老百姓呢? ⑤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理解: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揠m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 理解: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 ?。?]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介+動 ?、?U>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 理解: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 ?、谟?U>是以記之(《石鐘山記》) 理解: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論語·為政》) 理解: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艹鹗繜o不一以當十(《史記·項羽本紀》)理解:楚國的戰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作戰的 成語有“夜以繼日(用夜晚來接著白天)”。 ?。?]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賓+之(是)+動 ?、俜驎x,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理解:晉國,哪會有滿足呢 ?、谖?U>弈秋之為聽(《弈秋》) 理解:只聽弈秋的教導(“唯”譯為“只”,下同) ?、?U>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理解: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芪?U>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 理解:只是務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⑤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理解:對父母要特別擔憂他們的疾痛 ?、尬?U>馬首是瞻(《馮婉貞》) 理解: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呔鲋恍簦?U>群臣是憂(《左傳·僖公十五年》) 理解:我們的圖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群臣 成語有“唯利是圖(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只任用有才的人)”。 ?。?]“相”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傥嵋咽Ф髁x,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 理解:我已經對她沒有情義了,決不會答應你 ?、谇谛酿B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 理解: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蹆和?U>相見不相識(《回鄉偶書》) 理解: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 現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你相信。 [6]“見”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澤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①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 理解:(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 ?、谏⒘?,慈父見背(《陳情表》) 理解:生下我六個月,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 這種情況在現代漢語里也有保留,如:望見恕(希望你寬恕我);有何見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 [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賮喐?U>南向坐(《鴻門宴》) 理解: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 ②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 理解: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垤柟逃柧殻? 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賓語并說明其類型: 1.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2.景公問于晏子曰:“為政何患?”(《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3.曰:“奚冠?”曰:“冠素。”(《孟子·許行》) 4.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5.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6.桓公問管仲曰:“治國最奚患?”對曰:“最患社鼠矣。”(《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7.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梁惠王上》) 8.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9.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國語·晉語》) 10.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 11.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荀子·正論》) 1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13.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離婁下》) 14.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15.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韓非子·五蠹》) 16.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孫丑上》) 1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18.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莊子·徐無鬼》) 19.武王至殷郊,系墮。五人御于前,莫肯之為。(《呂氏春秋》) 20.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墨子·節葬》) 21.(武王見膠鬲)膠鬲曰:“西伯將何之?無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將之殷也。”《呂氏春秋·貴因》) 22.吾以子為異之問。(《論語·先進》) 23.又何馬之能知也?(《列子·說符》) 24.其斯之謂與?(《谷梁傳·僖公二年》) 25.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孟子》) 26.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27.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莊子·達生》) 28.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 29.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論語·子路》) 3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31.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32.朕又何知!(《莊子·在宥》) 33.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鄭風》) 模擬訓練題作者:陸 波 1.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 2.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 文言實詞活用菱形圖解例說作者:陸 波 文言翻譯題是高考題中三點(重點、難點和熱點)合一的題型,命題人經常從文言詞法和句法兩個方面設置若干個得分點,而詞法主要考查實詞的活用知識,為了讓同學們在總復習時掌握好文言詞類活用知識,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實踐撰寫了《文言實詞活用關系菱形圖解例說》一文,首先設計了一個囊括十種詞類活用類型的菱形知識網絡圖,圖中以①-⑩數字序號標示了十種詞類活用。因為成語中的詞類活用,與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情況是一致的,所以作者又配以活用的成語來解說每一詞類活用類型,選用成語為例句解說各類活用現象,意在壓縮知識,例句部分只有345字,從而使知識易學易記,取得最佳復習效果。
本文以知識網絡圖的形式使知識系統化了,又以最簡潔的例句(四字格成語)詮注了知識內涵,使知識在系統化基礎上更加易學易記,這是本文的實用價值所在,也是本文含金量所在。 圖中十類文言詞語活用例析: ?、僬厩逶?“正”、“清”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正”、“使……清”)。 ?、诘渿昝?“禍”、“殃”名詞活用為使動詞,“使……受害”、“使……遭殃”)。 ?、鄢留~落雁(“沉”、“落”動詞活用為使動詞,“使……沉入”、“使……降落”)。 ④敬而遠之(“遠”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遠離”)。 ⑤不毛之地(“毛”指草木,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長草木”)。 ?、抟蝗涨Ю?“千里”數詞作動詞,“奔馳千里路”)。 ?、呔人婪鰝?“死”、“傷”動詞活用為名詞,“將死的人”、“受傷的人”)。 ⑧拈輕怕重(“輕”、“重”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輕易的工作”、“繁重的工作”)。 ⑨是古非今(“是”、“非”形容詞活用為意動詞,“認為……正確”、“認為……錯誤”)。 ?、饽惶煜?“幕”、“席”名詞活用為意動詞,“以……為幕”、“以……為席”)。 古典詩詞的情感表達作者:陸 波 古人說,“動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詩”,當然是詩詞中的或壯懷激烈或幽細纏綿的情感在天地與人心中激蕩縈回,久而彌深。那么,詩詞又是如何將情感傳達出來的呢?
那浩如煙海的名篇佳作,抒發的情感可謂多彩多姿,但就情感表達的手段而言,不外乎如下幾點: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不要任何附著物,直接對人、事、景、物抒發自己的感情。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李清照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魯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毛澤東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無一不是飽蘸詩人一生心血與信仰的神來之筆。每每讀之,心潮翻滾。 二、間接抒情 (一)與直抒胸臆相比而言,古詩中的情感,更多的是借助景物間接抒發。古人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最二端?!蓖鯂S《人間詞話》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有些事物表情達意,歷代沿習。主要有如下三類: 1.無生命的自然景觀,如殘月、西風、夕陽、煙波、流水等,多表送別的離愁或留戀。如: (1)楊柳岸、曉風殘月。(2)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4)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2.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如柳、梅、草、寒蟬、猿嘯、杜鵑、鷓鴣等。多表羈旅思鄉或離愁別緒。如: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2)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3)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4)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5)風急天高猿嘯哀 (6)又聞子規啼月夜 (7)山深聞鷓鴣 3.廣為流傳的樂曲,古詩中的樂曲往往有特定的含義、情感或寓意,常見的曲調如下: (1)關山月:多寫征戍、離別之情。如“琵琶起舞換新聲??偸顷P山舊別情?!? (2)梅花落: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方式渲染冷落之感。如“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后庭花:相傳為南朝后主所制。為綺靡之音?!吧膛恢鰢?,隔江猶唱后庭花?!? (4)楊柳曲:又名“楊柳枝”、“折楊柳”,多傷別懷人。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5)行路難: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二)依照詩人對景與情關系的處理,借景抒情可分為寓情于景、觸景生情、移情于景。 1.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詩人將感情寄托在特定景物之中,為抒情而寫景。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描寫長時佇立目送遠帆的景象,抒發對友人神馳目往依戀不舍的深情。類似詩句有“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杜甫)、“花自飄零水自流”(李清照)、“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等。以2006年廣東卷所選詩歌為例: ?。墼}呈現]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譚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遠帆片片點歸艭①。 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3分) (2)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3分) ?。墼姼韬單觯? 粵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廣州市區北部越秀公園內。譚敬昭與詩友黃香石等,登上越秀山頂,在暮色中極目遠眺,只覺得襟懷蕭爽,遐想聯翩。 江上青山,即詩人駐足的粵秀峰;山外江,指南國第一大川珠江。青翠蒼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煙波浩渺的珠江,橫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詩如畫,極富情趣?!斑h帆”句進一步寫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見:遠處江面上點綴著揚帆歸航的漁船。這幅遠景的描摹,視角寬大,視野開闊,不僅寫出題目中“望”字的內容,而且還暗示出“晚”的含義,并反襯出粵秀峰的高大。 僅就山和江本身寫,只寫出了“晚望”的靜態(歸船太遠,動靜不分明),表達不出羊城暮景空靈生動的神韻。為了求得空靈的效果和流動的韻致,詩人選取驀然呈現在眼前的一個畫面:“橫空老鶴南飛去?!边@個場景有時態,有動感,與上兩句所寫景物動靜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牽引詩情,賦予全詩活力。靈感既發,詩人吟出最耐人玩賞的一句:“帶得鐘聲到海幢?!崩销Q自北向南騰起飛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詩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鐘聲帶往海幢寺去。事實上,粵秀峰上的向晚鐘聲,并不能以老鶴為載體。說“帶得”,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段。它把看不見的音波當作看得見的動作寫,把想象中的意念當作事實上的存在寫,造成一種出人意外、耐人尋味的效果。 這四句詩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轉合,條理儼然。第一句起得別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轉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雋永,語言爽利,調子明快,傳神地寫出了粵秀峰晚望的清新雋逸的特色。抒寫出詩人對羊城江山的愉悅感受和美好感情。 參考答案 (1)晚:歸艘鐘聲望:江、青山、遠帆、老鶴 (2)“帶”采用了擬人手法,賦予“老鶴”人的動作,不說鐘聲遠播,而說老鶴帶鐘聲到海幢,使畫面具有動感。 相應的高考詩歌:2004年全國卷(丙)歐陽炯《江城子》、2004年廣東卷杜甫《江漢》、2004年福建卷朱淑真《秋夜》、2005年遼寧卷。 2.觸景生情(情因景生): 詩人因見到某一景象而引發出某種感情。如王之渙《登顴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由白日落山、黃河東流的壯闊景象,引發窮盡目力看盡遠方景物的心情,表達了作者向上進取的精神。也道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哲理。類似詩句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痛獨登臺”(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痛有孤舟”(杜甫),“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等。以2006年山東卷所選詩歌為例: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8分) 曉上空泠峽① 王闿運② 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 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臥聽。 [注]①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②王闿運(1832-1916),近代著名詩人。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然而屢遭挫折,于是絕意仕進,歸而撰著授徒。 (1)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 (2)狄葆賢《平等閣詩話》認為此詩“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氣溢于言表”。請結合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墼姼韬單觯? 這首七絕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起承轉合章法嚴謹,頗有盛唐遺風。首句“獵獵南風拂驛亭”,寫出清晨出發時的景色,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氣魄宏偉,意境闊大、清麗。次句“五更牽纜上空泠”,詩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雖無一字寫艱難,但想一想獵獵南風,想一想峽谷急流,我們立刻就會想到水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艱難。這兩句寫景敘事,為下文抒情作了鋪墊。第三句“慣行不解愁風水”,寫自己常年在外,奔波于旅途,已經成為習慣,根本不知道為風浪發愁。這里的“不解”應為“不在意”的意思,表現出詩人久歷滄桑后從容自信的心態。這一句寫出了作者常年的漂泊,暗示了作者仕途坎坷的經歷,所以這里的“風浪”既指自然的風浪。也指社會的風浪、政治的風浪。尾句“瀑布灘雷只臥聽”,緊承上句,不在意風浪,一切艱難險阻坦然視之,“臥聽”、“瀑布灘雷”這個典型場景更將詩人對一切艱險都無所畏懼的高潔傲岸氣度充分展現了出來。 (1)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詩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 (2)本詩前兩句描寫拂曉時獵獵的風聲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艱難。為抒寫情懷作了鋪墊。第三句表面上說詩人慣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經不知道為風浪發愁為何事,其實這里的“不解”為“不在意”之義。表現出久歷滄桑后從容自信的心態。第四句中“臥聽”、“瀑布灘雷”這個典型場景更將詩人對一切艱險都無所畏懼的傲岸氣度充分展現了出來。 相應的高考詩歌:2002年高考題李白《春夜洛城聞笛》、2004年全國卷(丁)晏幾道《鷓鴣天》、2005年廣東卷寇準《春日登樓懷歸》。 3.移情于景(緣情寫景): 詩人懷著特有的感情看待外界景物,使之帶上詩人情感的色彩。如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移情于物,傷于“國破”,花似濺淚,鳥也驚心。又如姜夔《揚州慢》“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有時詩人甚至以自己的感情作為出發點,虛設出一種切合自己心境的景象,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緣情寫景,集中虛構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以2006年安徽卷所選詩歌為例: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圩ⅲ茛俜壕眨猴嬀栈ň啤?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墼姼韬單觯? 盧梅坡,南宋詩人,劉過在京城杭州交結的朋友,這首詞是劉過為他送別時寫的。此詞描寫了送別,尤其是送別后劉過對友人魂牽夢縈的思念之情,寫得情真意切,饒有余味。 上片寫離別之苦。前三旬寫聚,寫餞別時對舊日交游的回憶。寫聚,作者從兩,人的交往中選取了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活動加以敘寫。“泛菊杯深”寫在重陽佳節,他們共飲菊花酒,其樂陶陶的情景。深,言酌酒之滿。一個“深”字,把他們暢懷酣飲的情形描寫出來了?!按得方沁h”寫在春天的時候他們攜手踏青,欣賞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聽那余韻悠長的笛聲。遠,寫笛聲悠長。一個“遠”字,展現了他們勝日尋芳的愉快心情。這兩句詞,不僅形象地再現了他們歡會的場面。還巧妙地暗示了他們歡會時間的短暫,不過是從秋到春,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線。如果說“泛菊”二句暗示了他們歡會的時間,那么,“同在京城”則明確地交代了他們聚會的地點。短短十二個字,就把他們聚會的節令、地點和情景交代清楚了??芍^構思縝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寫“散”,寫餞行時惜別心情。“聚散匆匆”是關鍵句,是本詞的題眼,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熬邸弊纸Y上,“散”字啟下,“匆匆”二字,表示他們不論是對“聚”還是“散”,都感到時間短暫。一種友情難以暢敘的遺憾襲上心頭?!霸七叀倍渚唧w寫“散”。在這里,作者使用了兩個比喻。說明他們此別之后,如云邊的孤雁,深以失侶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處漂泊不定。這兩句緣情寫景(境),寫的是一種切合作者自己心境的景象,移情于景(境),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比之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雖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傷心動情。 下片寫別后之思。頭三句先用設問句式加以提頓,直抒胸臆,鏗鏘有力,說明盧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傷情”,然后用“魂飛夢驚”四字,說明他是如何“傷情”。前邊用“幾度”二句加以總括。就把作者希望夢見友人但又怕醒來只是一夢的復雜感情描寫出來了,真可謂情深意切。寫到這里,作者感到還沒把他的相思之情寫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層,寫他想象中追隨友人旅程遠去的情景:他的心像飛塵一樣時時緊跟在盧梅坡的馬后,又像明月一樣處處追隨在盧梅坡的舟旁。作者這里又是緣情寫景(境),虛構了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這樣的寫法,真是層層深入,步步緊逼,擴大了詞境,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1)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作用。 (2)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相應高考詩歌:2004年重慶卷梅堯臣《東溪》。 (三)除借景抒情這一主陣地之外,古詩的間接抒情還包括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等。 相應高考詩歌有:2004年高考全國卷I張籍《秋思》、2004年江蘇卷柳中庸《征人怨》、2005年全國卷II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三、表現手法 有些古詩還借助了一些巧妙的表現手法,從而更好地表情達意。究其精要如下: 1.哀樂相襯(情景反襯) 有時詩中情與景的格調并不一致,或以樂景襯哀情,或以哀景襯樂情。樂景襯哀如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稱道。詩人暮年飄泊凄苦,描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反襯出詩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又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又看過,何日是歸年?”詩人羈旅異鄉,江碧鳥白山青花紅的美好春 光,引發時光流逝思歸不得的傷感,極言春光融洽,反襯其鄉思之殷切,樂景寫哀,別具韻味。類似詩句還有“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等。哀景襯樂如杜甫《江漢》:“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相應高考詩歌:2004年廣東卷杜甫《江漢》、2004年湖北卷王灣《次北固山下》、2005年全國卷I李華《春行即興》。 2.虛實相生 文藝作品在寫復雜事物時,往往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在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指筆畫稀疏甚至空白的部分,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歌的“虛”,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的空靈意境。 一是追憶已經消逝或虛幻的人事物景,如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為虛筆。使人想起杜牧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昔日之樂(虛寫)反襯今日之哀(實寫)?!按猴L十里”與“薺麥青青”,則為虛實對比,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蘇軾《江城子》“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辛棄疾《破陣子》“夢回吹角連營……可憐白發生”,與此類似。 二是推想遠方或未來的人事物景,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人身困長安,但不寫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神馳千里,推想妻子望月思人憂心忡忡,感人至深。王昌齡“無那金閨萬里愁”、周邦彥“五月漁郎相憶否”、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與此類似。 三是不作具體刻畫,而把足夠的想象空間留給讀者。李清照《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堪稱典范。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與此類似。 2006天津卷張籍《涼州詞(其一)》:“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边@里磧是指沙漠。練指白絹,絲織品的一種。這首絕句,寫景敘事,遠近交錯,虛實相生,給讀者的聯想是豐富的。一、二兩句實寫目見的近景,以荒涼蕭瑟的氣氛有力地暗示出邊城的騷亂不安、緊張恐怖,這是寓虛于實;三、四兩句虛寫耳聞的遠景,從鈴聲的“遙過”,寫到應馱安西的“遙思”,以虛出實,在絲綢之路上,掠奪代替了貿易,蕭條取代了繁榮,這雖是出于詩人的遙想,但已深深地滲透到讀者想象的藝術空間。 相應高考詩歌:2005年全國卷Ⅱ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2005年湖北卷馬致遠《漢宮秋》。 古詩歌閱讀訓練作者:陸 波 一、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長相思 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僭~中“相思楓葉丹”與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都寫了楓葉,兩者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②詞的下片“菊花開,菊花殘”兩句對表現主題有哪些作用?(4分)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8分)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注:哲宗年間。因遭蔡京之流迫害,蘇軾被遠放儋州(今屬海南省)等地,前后七年。此詩為哲宗病死、詩人遇赦自海南島渡海返回大陸時所作。 ?、傧铝袑υ~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參橫”句寫夏夜星空,點明“夜渡”,參星橫斜,斗星轉向,正是夜半時分。 B.久雨成災謂“苦雨”,整日刮風為“終風”,云開日現稱“解晴”。 C.“魯叟乘桴”化用孔子的“道不行,乘浮桴于海”;“軒轅奏樂”代指中原文化。 D.“九死”指多次瀕于死亡,“奇絕”指作者流放海南所經歷的艱辛磨難。 ?、谙铝袑@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一二句側重“解晴”,“苦雨終風”句既是寫實,也暗示自己積年所遭受的政治迫害結束了。 B.三四句一問一答,就“晴”字生發開去,隱喻朝政和時局本來是清平無事的,短暫的風雨終究改變不了天與海的本色。 C.五六句使用典故.表明詩人終究做不到隱居南荒而遺落世事,還存有兼濟天下推廣教化之心。 D.七八句直抒胸臆?!安缓蕖倍忠鉃殡m歷經“南荒”貶謫劫難但不以為憾,“冠平生”剛指一生難忘。 ?、墼娭小翱嘤杲K風也解晴”與蘇軾《定風波》詞中“也無風雨也無晴”,它們共同使用了哪種藝術手法?簡要分析這兩句分別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三、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7分) 浣溪沙·荊江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注] 張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里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圩ⅲ荽嗽~是作者在荊州任職時的作品?!坝^塞”即觀望邊塞。這時金兵已侵入淮水一帶,這里“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僮髡哂^塞是在什么季節?前三句運用了哪些意象突出邊塞景物的什么特征?(3分) ?、凇叭f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有什么深刻含意?下闕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4分) 四、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6分) [雙調]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注]嘆新豐句:化用馬周困新豐的典故。據《新唐書·馬周傳》唐初中書令馬周貧賤時,曾住在新豐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備受冷落。 ①“落燈花棋未收”一句描寫了什么情境?表現了作者什么情懷?(3分) ②本曲開頭兩句詩中的數量詞疊用有什么妙處?請結合詩句內容進行賞析。(3分) 參考答案 一、①前者通過“楓葉丹”來寫秋之深,從而表現相思之愁苦;后者用春天的“二月花”來比楓葉,一掃常見的凄涼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揚之情。(每點2分) ②點明時令是秋季,從花開到花落的時間長,說明相思之久;用“殘”字渲染蕭瑟冷清的氣氛,襯托愁苦的心情。(每點2分) 二、①D(“奇絕”之本意并非是在說流放海南所經歷的艱辛磨難,作者把一次不幸的放逐當作“奇絕冠平生”的“閑游”,這次出游卻飽覽奇景,雖死無恨了。詩中沒有怨,沒有悔,而只是感到禍中得福,顯作者胸襟闊大,流露出戰勝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寵辱不驚的闊懷,氣勢雄放。)②D(參考①)③一問:使用了“比”的藝術手法(或:象征、雙關、比喻):(1分)二問:“苦雨終風也解晴”句寫歷經“苦雨終風”的仕途坎坷之后,終于盼來“解晴”的一天,表達了遇赦北還的喜悅之情?!耙矡o風雨也無晴”句是說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像大自然的風雨陰晴一樣總是暫時的,總會過去的,因此不必太耿耿于懷。要從容面對。這表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和“寵辱不驚”的淡泊之情。(內容2分,表達1分) 三、①季節是秋季。(1分)首句“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八嚎铡奔此吞炜障嘟樱炜臻?,上下輝映。這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寫出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寫出一片軍戎氣氛。“澹煙”、“衰草”寫出邊塞的莽莽無垠,遼闊而又荒涼的景象。(2分) ?、凇胺榛稹睘楸榈貓缶脑O施,可是現在萬里中原已在烽火之北了。北望中原,百姓陷于戰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茍安,不圖收復,無限感慨但只能借酒澆愁。其中含有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批評。(2分)在下闕中詩人為中原國土淪喪,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而悲,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感。(2分) 四、①描寫了紛紛落下的燈蕊余燼及散亂的棋局,(1分)從側面表現了作者夢前以棋解悶,夢后獨對孤燈百無聊賴的情懷。(2分)②作者在此取“一”的聯想意義:一聲聲梧桐葉(下落的聲音),一聲聲報道了秋天的到來,都會牽動秋的愁緒,羈旅的惆悵;(秋而)一點點地不斷滴在芭蕉葉上,一聲聲滴答雨響,都使得愁思更濃。正是這“一點”“一點”、“一聲”“一聲”使得三更夢醒后的作者輾轉枕上,綿綿相思、悠悠鄉情涌上心頭。開頭兩句詩的數量詞疊用不僅巧妙地表現了作者愁腸百結、夜不能寐的心理狀態,而且讀來讓人有抑揚頓挫之感,同時又渲染了孤寂惆悵的氣氛,使詩句蘊含更豐富的內容,耐人尋味。(3分) 淺談古詩的層次劃分作者:陸 波 全國高考語文試卷(全國卷Ⅰ)的第12題,涉及了詩歌的層次劃分。劃分詩歌層次,有助于對詩歌寫作脈絡的把握、詩歌內容的理解。古代詩歌的結構,和散文一樣,一般符合起、承、轉、合的規律。起,是開始;承,是承上;轉,就是轉折;合,就是收合、結束。
在律詩中,起承轉合一般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第一、二句為起,三、四句為承,五、六句為轉,七、八句為合。例如,杜甫的五律《月夜憶舍弟》一詩:“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痹姷念^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渲染濃重悲涼的氣氛。為寫月夜里憶舍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背景,為起;三、四兩句,點明時令,描寫月景,融入作者主觀感情。突出在戰亂的社會大背景下對故鄉的感懷,為承;五、六句為轉,是說,月圓之夜,本應在家鄉團圓的弟兄,卻飄零離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親人生死難卜;最后七、八兩句。寫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意料,抒發了內心的憂慮,照應開頭內容。收合全篇。 在絕句中,起承轉合一般以一句為一個單位。第一句為起。第二句為承。第三句為轉,第四句為合。我們看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這首詩的第一句為起。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第二句承接第一句,做補充描寫,以行人絕跡再次突出秋夜的特征。第三句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對象由村莊轉向田野,收束了對村夜蕭條暗淡氣氛的描繪,展開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畫面,應該是轉。最后一句是第三句的繼續。大自然的美感染了詩人,使他暫時忘卻了自己的孤寂,對如此美景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贊嘆,完成了感情的變化,收合全詩。 不過詩人對于起承轉合的規律也有靈活的運用。如文天祥的七言律詩《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首詩的起承轉合。就不同于一般。詩的第一、二句以感嘆身世、關注祖國命運作起。第三、四、五、六句是承。具體敘述個人的“身世沉浮”和艱難的抗元斗爭。最后兩句是轉,而這一轉非同尋常.是由低沉的情緒轉到高昂的情緒,也含有合的意思,表示要以身殉國,恰好和開頭的感嘆身世、關注祖國命運照應,合起了全詩。 在古體詩中,詩人的思路也多暗合了起承轉合的謀篇規律。比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边@首詩的一、二句從遙望天上的牽牛星、織女星寫起。三、四、五、六句,承接“河漢女”,寫想象中的織女寂寞的相思之苦。七、八句轉而提出問題,揭示現實和愿望的矛盾。最后,九、十兩句收合全篇,寫牽牛、織女雖相隔一水,卻只能相視而不能相會,反映出愛情橫遭壓制的痛苦。 文學作品思想情感的含蓄性詳解作者:陸 波 高考文學作品閱讀題,涉及思想情感的很多,為了幫助同學們準確地把握某一語句、語段、篇章的思想情感,此文從含蓄性角度加以深入分析,相信會對大家提高應試能力有所幫助。
有一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宋朝設有翰林圖畫院,用考畫來取仕。每年都讓考生根據一個詩句來作畫。有一年,詩句是“踏花歸來馬蹄香”。這“花”和“馬蹄”都是實物,“踏”和“歸來”都是行為,都好用畫筆描摹。而“香”呢,是無形的東西,用畫筆無法畫出,但又要用某種方式來表現。試卷交上,有人畫一人騎馬歸來,手里捏一枝花;有人畫一個人騎馬歸來,馬蹄上沾著幾片花瓣。這樣的畫法雖很實在,但沒能真正表現出“香”味來。而有一位考生則因畫面構思的巧妙得以勝出:一個人騎馬歸來,有幾只美麗的蝴蝶追逐著正在奔走的馬蹄。這畫確是形象地表現了“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意境。 這個故事想必同學們都很熟悉。實際上,這個故事是在談藝術的含蓄性。 中國文化,無論是繪畫還是文學,向來是崇尚含蓄的?!段男牡颀垺る[秀篇》說:“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德,才情之佳會也?!标P于“隱秀”的含義,劉勰說:“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币馑际钦f,文章語言里沒有用一個表示情思的文字,但情思卻含蓄地表現出來了,這就叫做“隱”;文章中表層的形象描摹,要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這就叫做“秀”。文藝作品中作家的思想傾向總是藏于作品和藝術形象之中的?!半[秀”之文,具有雙重性質,表層是形象的,深層是主觀的。劉勰認為,自古以來,“隱秀”之文都是美好的篇章,集中體現了文人的才華。宋代的司空圖對詩歌的含蓄也是嘖嘖稱道,說這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歷史上的文人大都鄙棄文字的直白裸露。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元稹、白居易,因為作品淺易、直白,貼近生活,接近民眾,結果受到了別人的嘲諷,甚至是辱罵。司空圖就覺得元、白的詩歌像是有一股子蠻力,但是實在是缺乏功力,就像大街上放開喉嚨叫賣的酒家。清代王漁洋則更不客氣,認為元、白不僅像串街走巷的賣酒人,還像個賣肉的屠夫。他常常告誡人們,千萬不要輕易地去讀元、白的詩歌。白居易寫作的追求是“欲老婦亦知”,他沒有想到,后人這樣指責他。 按照劉勰的說法,好的文字必須具備兩個層面:表層(隱秀的“秀”)、深層(隱秀的“隱”)。表層是文字描摹的東西,應該如同山水畫卷,勾勒形貌,山勢當巍峨,流水自潺湲,觸目皆逼真。深層是藏于形象之下的情思,有如畫面氤氳而出的精神氣韻,反復咀嚼,滿口芳香。表層的東西是再現性的,生動而形象,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歷其事。這樣的文字能為情思準備好寄居的屋舍。深層的東西是表現性的,或為思想,或為情感,能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或者是濃重的感染。 含蓄是一種關于深“藏”的藝術,藏得越深,藏得越巧,藝術的含蓄就越發純正。情思深藏于詞語之內,代表著一個人的語言工夫。情思深藏于事物,深藏于景物。深藏于人物,代表著一個人的技巧功底。而將情思藏于篇章,則表現出一個人的章法駕御水準。 文學大師都有著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能對語言文字做出特殊的處理,賦予語言文字獨特的魅力,彰顯它們的活力,并且借以傳情達意。 徐志摩的散文《翡冷翠山居閑話》,有一段文字令人稱道。原文是這樣的: 作客山中的妙處,尤在你永不須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你愛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個牧童。扮一個漁翁。裝一個農夫,裝一個走江湖的吉卜賽人,裝一個獵戶;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領結,你盡可以不用領結,給你的頸根與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條這邊艷色的長巾包在你的頭上,學一個太平軍的頭目,或是拜倫那埃及裝的姿態;但最要緊的是穿上你最舊的舊鞋。別管他模樣不佳,他們是頂可愛的好友,他們承著你的體重卻不叫你記起你還有一雙腳在你的底下。 (2004年湖南卷) 蕓蕓眾生,人生百態,這里為什么非要“扮一個牧童,扮一個漁翁,裝一個農夫,裝一個走江湖的吉卜賽人,裝一個獵戶”呢?答案就在詞語的文化意蘊里。牧童、漁翁、農夫,這三個詞語都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傳統。國畫里有牧童牛背橫笛的場景。詩歌有“騎牛遠遠”,“短笛橫吹”的形象。國畫有漁翁垂釣的圖卷,詩歌有“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欺乃一聲山水綠”的描寫。農夫則向來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羲皇上人形象。這三類人都是遠離喧囂,不染塵俗,自由自在。吉卜賽人,又稱茨岡人,性格熱情,奔放灑脫,居無定所,行無定蹤。生活無拘無束。獵戶呢?終日行走深林,跨越山川,也是一類趣味盎然、逍遙倜儻的人群。不管是牧童、漁翁、農夫,還是吉卜賽人、獵戶(隱秀的“秀”),他們都是最無拘無束的。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這恰好與山中作客的野趣相吻合,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情感(隱秀的“隱”)。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的藝術技巧也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之道。文學藝術的含蓄,無外乎是將情思藏于事物背后,藏于景物之中,藏于人物情節。 畫家、散文家豐子愷的《楊柳》,就是借了“楊柳”的由頭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態度的: 聽人說,這植物是最賤的。剪一根枝條來插在地上,它也會活起來,后來變成一株大楊柳樹。它不需要高貴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陽光、泥土和水,便會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強健而美麗。牡丹花要吃豬肚腸,葡萄藤要吃肉湯,許多花木要吃豆餅,楊柳樹不要吃人的東西,因此人們說它是“賤”的。大概“貴”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貴”。吃得很多很好而沒有用處,只供觀賞的,似乎更貴。例如牡丹比葡萄貴,是為了牡丹吃了豬肚腸一無用處,而葡萄吃了肉湯有結果的原故。楊柳不要吃人的東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賤”的。 …… 自古以來,詩文常以楊柳為春的一種主要題材。寫春景日“萬樹垂楊”,寫春色曰“陌頭楊柳”,或竟稱春天為“柳條春”。我以為這并非僅為楊柳當春抽條的原故,實因其樹有一種特殊的姿態。與和平美麗的春光十分調和的原故。這種特殊的姿態便是“下垂”。不然,當春發芽的樹木不知凡凡,何以專讓柳條作春的主人呢?只為別的樹木都憑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記自己的根本。其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 (2006年遼寧卷) 楊柳具有什么品質呢?有兩點:“賤”而有用,而非“貴”無用;高而能下,而非高而忘本(隱秀的“秀”)。楊柳的這些品質正是豐子愷人生觀念委婉訴說,不逐富貴榮華,超越世俗名利,恬淡里孕育生命的崇高,平凡里成長精神的偉大(隱秀的“隱”)。 作者借楊柳傳達的思想感情,不同于“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也不同于“楊柳岸,曉風殘月”。這表現在作者對“楊柳”有意地描摹上.作者以“牡丹花”、“葡萄藤”襯托“楊柳”這個主體形象,寫出其獨特的下垂姿態。使 其形象顯得更加飽滿。作者獨特的情思也就深蘊其中了。 汪曾祺《北京的胡同》的結尾用了一些筆墨刻畫場景,描寫景物,顯出凄涼的氛圍。文章寫道: 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除了少數“宅門”還在那里挺著。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很殘破,有的地基柱礎甚至已經下沉,只有多半截還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有打不上水來的井眼、磨圓了棱角的石頭棋盤,供人憑吊。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鳥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再見吧,胡同。 封閉的胡同以及它所象征的保守文化,顯然已經不再適應商品時代,消亡是歷史的必然。“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蓖粼髑逍训卣J識到“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因此,景物描寫中有著慶幸和欣喜。但是“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胡同和胡同文化有過它的輝煌,曾經是合理地存在,因而,文字里充滿著滄海桑田的無奈與傷感。唉,“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很多時候,真摯的情感是通過細節的生動刻畫來實現的,朱自清的《背影》里描寫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細節。就字字浸透著感人肺腑的父子之情。南朝文學家江淹在《別賦》里曾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一個場景,那里有兩個人,人有面目表情,有言語動作,有相關的物品,這些都是真實而動人的。朱自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下來。字里行間浸潤著父子之間的深情,讓每一位讀者感動。 文學情思的深藏藝術可以表現為整篇文學作品的宏大構思。一部作品,總要有主旨,要有借以表現主旨的文學形象。主旨,是全篇的主題,包括思想和情感。思想,是作家對人、物、事思索的結論;感情,是喜怒、哀樂、愛憎之類的情感。文學形象的用法有兩種:一種是把某一形象當作引子,一種是以文學形象作為寄托物和載體。傳統中醫用藥,總是先下些藥引,然后才真正運用治病的良藥。散文家多用這個方法,他們常常采用這樣的思路:描繪某文學形象(某人、某物、某景或某個現象),而后用心靈細膩地感受之,用聯想廣泛地拓展,最后卒章顯志,或者畫龍點睛.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情感。我們學過的名篇很多都是這樣的策略,如矛盾的《白楊禮贊》、楊朔的《荔枝蜜》。以文學形象作為寄托物和載體的方法,就是濃墨重彩地描寫某文學形象(某人、某物、某景或某個現象),除了巧妙的模糊性暗示.再也從文章表面看不到作者情思的蹤跡。小說家更熱衷這個筆法,但散文家也同樣擅于駕馭,如高爾基的《海燕》、魯迅的《秋夜》就是如此。 黃山絕壁松作者:馮驥才 黃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黃山,給我以震動的是黃山松。
黃山之松布滿黃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頂,無處無松??墒俏艺f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氣的松樹頗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連理松等等,都是游客們爭相拍照的對象。但我說的不是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極頂和絕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黃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側立千仞,光禿禿沒有土壤。尤其那些極高的地方,天寒風疾,草木不生,蒼鷹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樹卻破石而出,伸展著優美而碧綠的長臂,顯示其獨具的氣質。世人贊嘆它們獨絕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終年的烈日下或寒風中,它們是怎樣存活和生長的。 一位本地人告訴我,這些生長在石縫里的松樹,根部能夠分泌一種酸性的物質腐蝕石頭的表面,使其化為養分被自己吸收。為了從石頭里尋覓生機,也為了牢牢抓住絕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風的撕扯與摧折,它們的根日日夜夜與石頭搏斗著,最終不可思議地穿入堅如鋼鐵的石體。細心便能看到,這些松根在生長和壯大時常常把石頭從中掙裂!還有什么樹木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邊的山崖上仰望一處絕壁,看到一條長長的石縫里生著一株幼小的松樹。它高不及一米,卻旺盛而又有活力。顯然曾有一顆松子飛落到這里,在這冰冷的石縫間,什么養料也沒有,它卻奇跡般生根發芽,生長起來。如此幼小的樹也能這般頑強?這力量是來自物種本身,還是在一代代松樹坎坷的命運中磨礪出來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發現,山上之松與山下之松很不一樣。那些密密實實擁擠在溫暖的山谷中的松樹,干直枝肥,針葉鮮碧,慵懶而富態;而這些山頂上絕壁松卻是枝干瘦硬,樹葉黑綠,矯健而強悍。這絕壁之松是被惡劣與兇險的環境強化出來的。它強勁和富于彈性的樹干,是長期與風雨搏斗的結果;它遠遠地伸出的枝葉是為了更多地吸取陽光……這一代代艱辛的生存記憶,已經化為一種個性的基因,潛入絕壁松的骨頭里。因此,它們才有著如此非凡的性格與精神。 它們站立在所有人跡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嶺的極頂,那些下臨萬丈的懸崖峭壁,那些兇險莫測的絕境,常??梢钥吹饺齼煽蒙踔林挥幸豢霉滤桑謯Z目地立在那里。它們彼此姿態各異,也神情各異,或英武,或肅穆,或孤傲,或寂寞。遠遠望著它們,會心生敬意;但它們——只有站在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蕩與博大。 于是,在大雪紛飛中,在夕陽殘照里,在風狂雨驟間,在云煙明滅時,這些絕壁松都像一個個活著的人:像站立在船頭鎮定又從容地與激浪搏斗的艄公:戰場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靜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風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襯下,它們的身影就如同用濃墨畫上去的一樣。 但是,別以為它們全像畫中的松樹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風吹折,暴露著斷枝殘干,但另一些枝葉仍很蒼郁;有的被酷熱與冰寒打敗,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卻依舊尊嚴地挺立在絕壁之上。于是,一個強者應當有的品質——剛強、堅韌、適應、忍耐、奮取與自信,它全都具備。 現在可以說了,在黃山這些名絕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體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絕壁之松是山的靈魂。(選自《讀者》2006年9月) ?。坶喿x訓練] 1.從全文來看,黃山絕壁松“給我以震動”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自然段和倒數第二段分別寫到絕壁松“伸展著優美而碧綠的長臂.顯示其獨具的氣質”,“有的枝干被狂風吹折,暴露著斷枝殘干”,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但它們——只有站在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蕩與博大”這句話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多處運用了對比,請舉出兩例加以簡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它生長在極頂和絕壁上。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谒鼩v經磨礪。強化出堅韌的性格與精神: ③它身處絕境卻卓立不群,志懷高遠; ?、軣o論蒼郁與枯敗,都具有強者的品質。 2.不矛盾,前者虛寫,后者實寫。在寸草不生的極其惡劣與兇險的生存條件下,絕壁松卻破石而出,且旺盛而又有活力,自然具有獨絕的姿容和氣質;當然,也正是這或天寒或日曬或風疾的絕境使絕壁松不全像畫中的松樹那么漂亮。 3.本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正是在絕境的磨礪下,絕壁松才具備了強者應有的品質,而讓人心生敬意;相反,如果生長在山下,它就會像山谷松那樣慵懶而富態,而永遠看不到天地的浩蕩與博大。 4.①絕壁松與草木和蒼鷹的對比,突出絕壁松頑強的生命力; ②絕壁松與山谷松的對比。突出絕壁松非凡的性格與精神; ?、劢^壁松漂亮的樹形與斷枝殘干、枯骸的對比,突出絕壁松奮取與自信(或永不言敗)的精神。 老錢的燈作者:孔慶東 當著導師的面,自然是叫錢老師。但背后,還是覺得叫“老錢”過癮。 荔波一棵樹作者:陸 波 荔波在黔南。這里氣候溫潤,四季?;?,被叫做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作為一棵植物,能夠到這里來生長,是很幸運的。不信,就看看這一棵樹。 那是一個陽光打著折扣的上午。樟江岸邊,林蔭際處,諸友徒步而行。迎著或瀑或流滔滔而瀉的江水,望著或枝或椏搖曳多姿的濃郁,我的心也就不安分地蕩漾蓬勃起來,恨不能把這大自然饋贈的千般美好,立刻一覽無余。 正行走在通往大七孔古橋景區的路上,一棵奇特的樹,驀地挑開了我的眼簾,使我驚異的目光一下子搭在了這棵樹上。 怎么會有這樣一棵樹呢! 它茶杯般粗細,高不過四五米。盤龍交錯的樹根整個地裸露著,而且還生怕被誰搶走似的齊心協力地緊緊摟抱著一塊塊亂石。那形態就像一堆洗凈的紅薯,在根的周圍竟找不到一點可供養分的泥土。而這樹卻泰然地活著,活得壯碩,繁茂的枝葉障天蔭地。 是誰雕琢了這一棵樹,把它塑造成這樣一種狀態?而它又是以怎樣的一種毅力牢牢堅守在這里的呢!頓時我的心被震撼了,情被扯動了。 從這樹周圍留下的痕跡看,這里曾經是一條山洪行走的過道。想象得出,當初這里一定發生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掠殺……而惟有這一棵站立的樹,勇敢地抗爭過,戰斗過,沒有倒下,經過和山洪的幾番較量搏斗之后,頑強地存活下來。 祝福這一棵樹吧,它是劫難中的幸存者,更是惡戰之后的勝利者。而它又是靠什么力量才取得了那場搏殺的勝利、進而成為這山林中的強者呢? 同行的植物研究專家余先生告訴說,作為一棵樹,必須有大于其樹冠三倍的根才能存活和生長。依此推斷,這樹一定有比人們肉眼所見到的大于樹的幾倍的根,在更深處伸展著,旺盛著。就像蚯蚓翻松泥土一樣,默默地為樹做著該做的事情。原來,這才是樹之所以巋然不動的根本理由呀!這時候看那一棵樹,果然,它的無數條根系正是在穿越石叢之后,又鋼釘般深深刺入地下的。加上它的那些邊根又是緊緊地把那堆亂石抱在了懷里,這樣就產生了一種難以動搖的堅定——根抱著石,石幫著根。根,千方百計地尋找生長的土;石,忠貞不渝地護衛蓬勃的根。根石相助,緊密合作,樹才成為了這樣一簇令人感嘆的景觀。這時候再看樹,簡直就像一部內容豐實的哲學著作。 樹啊,你看到了嗎?在你面前,有多少只驚慕的眼睛仰視著你;樹啊,你聽到了嗎?在你身旁,有多少贊美的話語品評著你。而根卻依然默默無語,甚至任由那些與樹留影人的腳踩踏上自己的身軀。 祝福你,小樹!你于劫難中涅榘,你在平凡中巍峨。你是萬木叢中的獨秀,你是錦繡荔波的自豪。你彰顯風骨,你展示意志。你是昭告,你是訴說,你是心靈的慰藉。 (選自2005年12月06日《人民日報》,有刪改) [閱讀訓練] 1.請你從第3段中找出兩個最具表現力的動詞,并略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文中相關信息,請概括“一棵奇特的樹”的“奇特”之處。(不超過5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說“當初這里一定發生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掠殺”,發揮你的想象力,在該句后面省略號處補充一段描寫“驚心動魄的掠殺”場面的文字,要求用上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為什么說“這時候再看樹,簡直就像一部內容豐實的哲學著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挑、搭。樹的奇特形象“挑”開了我的眼簾,表現出了“我”看到樹的突然與驚異,又將樹的形象擬人化,賦予靜態的樹以動感,既形象又生動;目光“搭”在了樹上,用具體寫抽象,表現了“我”目光的定格和心情的驚訝,有力地從側面烘托了這棵樹的奇特。 2.茶杯般粗細。高不過四五米,裸露的樹根盤龍交錯地緊抱著亂石,根周圍沒有泥土,卻活得泰然而壯碩。(結合第5段內容概括) 3.答案示例: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抑或是白天,蠻橫的山洪們咆哮著奔瀉而來,它們為了自己行進的暢快,便不顧一切地撕咬、沖撞。纖弱的草被踐踏了,婷艷的花被摧折了,松軟的土被卷走了。那些充當衛士的樹木呢?也沒能經受住山洪的淫威.一棵又一棵地俯首繳械了,留下的只是這光禿禿的板石。 4.根系的龐大發達,讓人想到基礎的重要;根石的緊密團結,讓人想到合作的重要:大樹在洪水面前的不屈抗爭,告訴人們面對困難和危險,一定要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在作者看來,此時這棵樹就像一部哲學著作一樣,能帶給人太多的思索與啟迪。(結合該段內容提煉概括) 施舍作者:陸 波 拉哈布·薩卡爾昂著頭,大步地走著。他沒帶陽傘,時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拉哈布恪守自己的處世原則,他天生一副傲骨,不屈從任何人和事。他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卻從不指望得到旁人的任何恩惠,追求的只是一輩子活得有尊嚴、有骨氣。
拉哈布正走著,一個黃包車夫來到他身邊。車夫搖著鈴鐺問道:“先生,您需要車嗎?” 拉哈布轉過頭,發現那個人瘦得皮包骨頭,目光里似乎包含著貪婪的神情?!爸挥心切]有人性的家伙才會以人力車代步。”這是拉哈布堅定不移的觀點。因此,他一輩子連轎子都沒坐過一回,認為那簡直就是犯罪,他用那粗布縫制的甘地服的袖子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連聲說道:“不,不,我不要?!闭f完繼續走自己的路。 黃包車夫拉著車子跟在他后面,一路不停地搖鈴。突然間。拉哈布的腦子里閃出一個念頭:也許拉車是這個窮漢唯一的生存手段。拉哈布是個有學問的人,許多概念——資本主義、平等、窮苦人、上帝、勞動分配、農村的赤貧、工業、封建主義等,片刻之間都閃進了他的腦海。他又一次回頭看了看那黃包車夫——天哪,他是那樣的面黃肌瘦!拉哈布心里頓時對他生出了憐憫之情。 黃包車夫搖著鈴鐺,又招呼拉哈布道:“來吧,先生!我送您。您要去哪里?” “去希布塔拉,你要多少錢?” “6便士。” “好吧,你跟我來!”拉哈布繼續步行。 “請上車,先生。” “跟我走吧!”拉哈布加快了腳步。 拉黃包車的人跟在他后面小跑。時不時地,拉哈布回頭對車夫說:“跟著我!” 到了希布塔拉,拉哈布從衣兜里掏出6便士給黃包車夫,說:“拿去吧!” “可您根本沒坐車呀?!? “我從不坐黃包車,我認為那是一種犯罪?!? “啊?可您一開始就該告訴我!”車夫的臉上露出一種鄙夷的神情。他擦了擦臉上的汗,拉著車子走開了。 “把這錢拿去吧,它是你應得的!” “可我不是乞丐!”黃包車夫拉著車,消失在街的拐角處。 鑒賞思考:從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1)試析《施舍》的主題思想。 (2)簡析《施舍》的人物形象。 ◆[鑒賞示例]◆ 試析《施舍》的主題思想 小小說《施舍》篇幅短小,全文只有八百余字;情節簡單,它敘述了一個不肯坐車的行人,因向黃包車夫施舍6便士車錢反而遭到鄙夷的故事,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整篇小說以“施舍”為焦點,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為讀者揭示了非常深刻的社會內涵。黃包車夫瘦得皮包骨頭,為生計所迫,仍然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中奔走拉車,可見勞動人民的地位是多么低下,生活是多么艱難,命運是多么悲慘,盡管如此,黃包車夫斷然拒絕了別人的施舍,表現了車夫高尚的品質,高傲的骨氣,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可貴精神。同時。我們從小說中也看到了知識分子了解勞動人民。和勞動人民相結合的重要性。 ?。埸c評]思考本題時,應以點帶面,由淺入深,小中見大,不要拘泥小說本身。 簡析《施舍>的人物形象 小小說《施舍》塑造的人物形象只有兩個,一個是拉哈布-薩卡爾,另一個是黃包車夫。這兩個形象非常典型,很有代表性。 拉哈布·薩卡爾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是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懂得資本主義、平等、窮苦人等一些道理,具有進步思想。他為人正直善良,生性高傲孤僻,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卻從不指望得到別人的任何恩惠,具有高尚的品質。他恪守自己的處世原則,不屈從任何人和事,追求的是一輩子活得有尊嚴、有骨氣,具有偉岸的人格。他同情下層勞動人民,熱情幫助窮苦的黃包車失,但是他還不真正了解勞動人民,所以,當車夫拒絕了他的施舍時,他感到惘然。 黃包車夫瘦得皮包骨頭,窮得一無所有,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是窮苦勞動人民的代表。他拉車非常辛苦,卻干得十分賣力,他對人主動熱情,活得堂堂正正,對生活充滿信心。所以,他拒絕了拉哈布的施舍,他瞧不起拉哈布,這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高傲的骨氣。 ?。埸c評]人物形象是小說的血肉,也是小說藝術魅力的所在,分析時要抓住故事情節,不可脫離作品。 梯子作者:陸 波 年輕的爸爸和他的兒子一起在后花園放風箏。小小的園地,小小的風箏。小小的風箏飛呀飛的,就飛到了墻頭上。墻頭上的野花,把風箏緊緊地纏著。于是爸爸說,必須去拿一架梯子來,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墻頭上的風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