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一個具有古老傳統的民族。他繼承了亞洲草原幾千年來的游牧文明傳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等民族的服飾文化影響。公元1206年,鐵木真用武力統一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從此,蒙古高原上出現了一個地域性統一共同體——蒙古族。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于《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民族的形成把草原服飾文化提高到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由于軍事上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展,歐亞兩洲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云集蒙古地區,這在客觀上為蒙古族服飾的發展變化提供了物質材料,達到了“他們的日常服飾都鑲以寶石,刺以金鏤”(《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費尼所言)程度。大蒙古國和元朝是對亞洲草原幾千年的游牧文明進行規范,并把它提高到封建制高度的創新時期。因此在服飾領域也不例外,規定了很多制度,如蒙哥汗于1252年、忽必烈汗于1275年都頒布了法令。其中包括官場禮服——質孫服的穿著規定以外,從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場合、什么地點穿著什么樣的服飾都做了嚴格的規定。 (成吉思汗和其妻子) 1368年,元朝統治者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蒙古社會進入了一個動蕩而變化多端的“北元”歷史時期。北元政權同明朝政府打打和和的同時到了阿勒坦汗時期與中原建立了固定的商貿關系,土默特和東部出現了農業種植區,部分蒙古人改變了游牧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全面引進西藏佛教,蒙古人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這兩件大事在表達審美意識的服飾文化中得到了體現。北元晚期在蒙古服飾中出現的另一個較大變化是各個部落服飾開始形成,這與蒙古故土上存在的“六萬戶”行政制度及其相對穩定的區域游牧方式有關。到了清代,清朝政府在基本不破壞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盟、旗制,施行“分而治之”的統治,甚至主張旗與旗之間的服飾差異,這無疑促進了蒙古部落服飾的。形成和定型,出現了巴爾虎、科爾沁、巴林、喀喇沁、烏珠穆沁、阿巴嘎、蘇尼特、察哈爾、土默特、烏拉特、鄂爾多斯、阿拉善、喀爾喀、布利亞特等服飾。 巴爾虎蒙古人戴的帽子主要有圓頂立檐帽、罕坦帽、陶爾其克帽、風雪帽、氈帽、四楞帽等。巴爾虎蒙古人不論男女在夏季均罩頭巾。他(她)們還穿棉襖、套褲、護腰兒和領衣等衣著。巴爾虎蒙古人所穿的靴子有很多式樣,有尖頭靴子、香牛皮翹尖靴子、白底靴子、蘇格蘇勒靴子、氈靴子、山羊皮靴套和靴底靴幫連在一起的蘇海靴子等式樣。 巴爾虎蒙古族服飾從整體款式上看,較多保留著古代蒙古民族服飾的特點和傳統風格。巴爾虎蒙古族無論男女均穿寬下擺的長袍。男子主要穿以藍、淡藍、紫紅、深棕色團花緞為面料的長袍和特爾利克,夏季穿白色單衫,系桔黃、黃綠、灰藍色綢類腰帶,腰帶靠下腰系,以上提袍為美;婦女則穿以紅、紫紅、綠色綢緞為面料的長袍和特爾利克,系紫紅、粉紅、淡綠色綢類腰帶,以靠上腰系腰帶,使袍子上部貼身為美。巴爾虎服飾的鮮艷色彩和使色彩產生強烈對比的穿法,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巴爾虎人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鮮艷的色彩能為人們提供視覺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們把鮮艷的色彩不僅當作審美的對象,而更重要的是把它用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上。他們最能懂得在遠距離聯系時,鮮艷的色彩可能成為生死攸關的視覺信息。 烏珠穆沁青年男子主要用深蘭色、淺蘭色的綢緞或土布制作綿袍、夾袍、單袍、襯衫、單褲、棉褲。老年人通常用黑色、深蘭、棕色、深綠色、紫色等樸素顏色綢緞或土布制作衣服。喇嘛常用黃色、棕色、紅銅色的布料,而不用其他顏色。 青年男子的腰帶主要用天蘭色、綠色、黃色、紫紅色、淡紅色、紅棕色等色彩鮮艷的絲綢,長約3米,寬寬地纏繞在腰上,向上略提,使胯部感到瀟灑、寬松。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香牛皮短鼻蒙古靴,靴后跟用細麻線繡鳥爪圖案,使其堅固耐用。靴里穿氈或棉襪,襪靿用庫錦或倭緞鑲邊,繡花紋圖案。 烏珠穆沁婦女的蒙古袍一般選用紅色、綠色、天蘭色、粉紅色等不同花紋的、色彩鮮艷的綢緞作罩面,蒙古袍的脖領、大襟和開衩都用3—4種顏色的庫錦鑲邊,扣子多為鑲嵌綠松石、珊瑚銀質紐扣。年輕姑娘和新媳婦的蒙古袍脖領和大襟的鑲邊大致相同,但袖口的鑲邊不同。烏珠穆沁婦女的主要妝飾物,其佩戴方式和制作工藝都不同。耳環的制作材料有銀、金、玉、珍珠,每付耳環有六個1—2寸長的墜子,戴在兩只耳朵上。手鐲用紅銅、銀、玉,手鐲上嵌入物和鐫刻各種花紋圖案。青年婦女除兩個大拇指外,其余八個手指上都戴鑲嵌各種寶石的金、銀戒指。但男子只能在右手拇指上戴扳指和無名指上戴金、銀戒指,其他手指上不戴戒指。 近、現代的蒙古服飾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三種變化。從明末開始逐漸形成,而到清朝中期基本定型的農、牧混合型生活方式成為了部分蒙古人的謀生手段。傳統的長袍、大靴子顯然不適合農業生產,于是產生了有所保留蒙古傳統風格的新型“三段式”服飾——上衣、褲子和鞋。清朝末年,隨著滿清統治的結束和蒙古封建勢力的衰弱,服飾等級趨于消亡,貴族和庶民服飾之間開始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西方工業文明滲透到蒙古地區,上個世紀20年代,蒙古知識分子就開始穿著西服革履。 各民族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蒙古族服飾有著濃厚的草原風格和適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從其構成來講,有帽子、袍子、坎肩、汗褟子、腰帶、褲子、套褲、靴子、鞋等。這些服飾“構件”,由于穿著者的身份地位、性別年齡、職業分工以及環境季節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開的鮮花一樣,獨領風騷,各具特色。但蒙古服飾也像草原上的鮮花,順應北方氣候,扎根于溫馨的土地——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其中,男裝傾向于渾然大氣,女裝呈現為精美麗。加之,五彩繽紛的佩飾,蒙古族服飾總體上表現為自由大方而不缺細琢精雕的沉穩風格。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鐘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云南蒙古族衣飾尚青、黑色。男子六十年前穿的長袍和圍腰,與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近似。婦女衣袖的花邊圖案,上衣的高領,也與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近似。婦女的衣飾很有特色,一套上衣共有三件間襯,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及手腕,第二件居中,其長及臀,而袖長僅及肘,外衣是一件無領無扣短及腰問的對襟式夾布坎肩,釘有一排銀制圓形鈕扣。露在外面的衣領衣袖和圍腰都繡有絢麗的圖案和花邊,加上三件衣服長短相間,圓形鈕扣閃閃發光,頗為美觀大方。一套婦女的服 裝需布三丈。 服裝設計再應用,近些年很多新銳設計師,在傳統民族服飾的基礎上,深發掘,依舊傳承東方文化。很多優秀作品,不做過多的闡述了,發圖片,大家欣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