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解讀(連載十三) (28條) ——傷寒論28條與結胸類之研究 (原文)二八、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在講解《傷寒論》的書中,本條的爭論也是最多的。 從原文理解,則: 從經文“仍頭項強痛”可以推斷出患者不是桂枝湯的適應癥,所以其結果是不效。但患者在服桂枝湯后也沒有出現所謂的“變證、壞病”或“傳經”。 以下開始詳細辨證了:發熱屬陽性病,但沒有惡寒,則排除了“太陽病”。而“翕翕發熱”是內熱蒸騰,屬陽明病內熱盛。從以上推理可以得出患者屬“陽明病”的結論。又從“小便不利”推導出患者同時還有蓄水證,水氣蓄在胸腔間。所以例加了“茯苓、白術”以利水。但為什么以桂枝湯為基礎進行加減呢?且去掉了桂枝湯的主藥的“桂枝”呢?實在的可疑?所以世間對此的爭論頗多。” 按照傷寒論的常規,“小便不利”應該例用桂枝的,此條則專門去掉桂枝? “心下滿微痛”證與“結胸病”類似。經過研究,我認為本條應該也是“結胸病”的一種。故專門把28條與結胸類的條文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研究,以下就是對比研究的文字: 傷寒論28條與結胸類之研究
傷寒論的28條歷來爭議紛繁,其爭議點主要在“去桂或去芍”之爭。我的感覺,28條與結胸類相關。 先試看傷寒論的原文: 二八、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一二八、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一三一、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一三二、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一三三、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一三四、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一三五、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一三六、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一三八、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以上是傷寒論的原文。我試著分析如下: 張仲景老師在28條的原文中明確的告訴了我們,哪就是患者的——“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這些癥狀都是在服用“桂枝湯”或“下”后仍然存在的;換言之,就是服“桂枝湯”或“下之”對患者的病情沒有效果——既沒有好轉,也沒有惡化。說明了“桂枝湯及下法”都是不對癥的。離患者的主證較遠。 28條的患者有“小便不利證”。而里又有熱,而又小便不利,如果不結胸,身體將發黃(見134條)。但28條的患者沒有身體發黃證。按照134條推理,患者應為結胸證。 135條的“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明確的點名了結胸證是在“心下”,而28條也是心下:“心下滿微痛”。從這里看,患者應該與135條的部位一致,癥狀有輕重的區別,小陷胸湯主“按著痛”,28條是“滿痛”,是自覺性疼痛。 而28條的癥狀表現與131條對結胸病的成因分析也相同。 所以我認為:28條主要論述的也是結胸證,而關于“去桂與去芍”之爭是沒有必要的。 如果我的推理可以成立,那么28條的處方應該是治療結胸類病證的一個方劑了。那么,28條與138的小結胸病有何異同? 138條主要癥狀在“脈浮滑”,可以推論出“熱”象,更沒有提到惡寒證,所以,就是一個“按之痛”,的簡單癥狀。而28條的“熱”更勝,“翕翕發熱”——形象的指出了熱的性質“里熱”以及程度“翕翕”。所以28條排除了太陽病的“惡寒”;由于發熱,水才結于胸下。所以,二者的區別在于患者發“熱”的輕重的不同。 大結胸證也是熱證很輕微了。 從方劑上看看與結胸類方劑的異同?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 白術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大陷胸丸方 大黃(半斤) 葶藶子(半斤,熬) 芒硝(半斤)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從方劑上看,差異很大。(這個結果是不是對迷信“藥量”的一個沖擊:癥狀的輕重,不是簡單的劑量的輕重就能應付的) 128條對結胸進行了定義。131論述了成因,132、133條提出了治療原則。 我們從132條就可以讀出28條存在的意義:由于不可以用“大小陷胸湯”,所以才有28條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的用武之地了。 從條文看,應該均沒有表病——即“發熱惡寒”這一癥狀。 以發熱癥狀從重到輕微排列,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大陷胸湯;陷胸丸。小陷胸湯則無熱。(也可能是初發生時有發熱吧) 從疼痛來區分,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滿痛”,應該是自覺性的疼痛,虛疼。而其他均硬、痛;癥狀較重。 從病情的輕重程度上,大陷胸為最重,有熱且結,縱然治療,預后也不良。 陷胸丸則主結胸且頸項強。 小陷胸湯主單純性結胸切沒有自覺疼痛狀。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則主發熱情況下的“滿痛”,是結胸證的早期癥狀。 關于桂枝的去留,再說幾句:從桂枝湯,我讀出其主要作用是“補中益氣”(趙老師語),相當于古代的“輸液”。既然這樣,作為28條的“心下滿痛”是由于“水與熱解”的這一成因,則去掉桂枝是必須的。因為患者體內不僅不缺水,反而因“水”二生患呢。——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去掉“桂枝”是必須的。 ---------------------------------------------- 為了按照當代理論解釋陷胸湯類,特意摘抄趙洪鈞老師的《傷寒論新解》中之于結胸的論述: 結胸、臟結和除中 第133條:“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條文甚簡單,但目前能認準結胸證的人恐怕不多,特別是“大結胸”。今日之中醫用大陷胸湯(丸)者亦罕見。因其峻攻、峻下需醫家有識有膽。何謂結胸?綜合128至138條內容可總結為:心下痛、按之石硬、發熱、脈沉而緊,心中懊憹,但頭汗出等。由西醫角度看,結胸應包括胰腺炎、上消化道穿孔、膽道感染等疾病引起的腹膜炎以及滲出性胸膜炎等。然第131條說:“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若中西合參,仲景此說未必盡是,讀者可回頭參看“太陽篇新解”中的“結胸證新解”。至于治法,則中西醫結合治急腹癥用通里攻下峻法有效確是事實。中醫治結胸是忌脈虛(浮大亦為虛,見132條)、忌煩躁的,二者皆為死證。若中西醫結合,則大多可活。文獻甚多,不必舉例。以上簡析供中西同道參考。——摘自趙洪鈞老師的《傷寒論新解》第2版第211頁 以上是我在研讀28條時的思考。提請同道指正。 毛延升 2013-05-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