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須掌握的古人的故事(138則)上
1、范仲淹有志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愿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 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 “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有強盜來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跟著他喜好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所以沒有被鄉親稱贊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里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是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擄走了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后,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涉年輕時曾經跟別人一起受雇傭給富人家種地。有一天,他放下農活到田埂上休息,對秦王朝肆無忌憚的征調勞役、不斷加重對老百姓的壓迫和剝削的社會現實忿恨不平,就決心擺脫壓迫和剝削,改變目前的社會地位,并對他的同伴們說:“假如將來我們中間有誰發跡富貴了,可不能相互忘記啊。”同伴們譏笑他:“受雇給人家種地,怎么能發跡富貴呢?”陳涉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道:“燕雀哪里會懂得鴻鵠的凌云壯志呢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于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其中意思的時候,又不愿意深入學下去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么遺憾。”顏淵說:“希望我沒有夸耀長處,也沒有表白功勞。”子路對孔子說:“愿意聽孔子的志向。”孔子說:“希望由于我活著,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得到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隨身用二匹馬三頭騾子裝書。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詢問這里的詳細情況;有的與平時聽說的不一樣,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對著書進行核對校正。有時直接走過平原曠野,沒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馬背上默讀各種經典著作的注解疏證;偶然有忘記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看書仔細認真的查看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唐代歐陽詢,有一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后離開。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13、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于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學成了博學多通的儒生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于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干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多數哥為什么這么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16、陸游筑書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象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于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于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這象鳥窩 17、董遇談“三余”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于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有人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與“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后有十甕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么重)。來求取墨跡并請寫匾額的人多得象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后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19、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20、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小的時候就很好學,所讀的書必然要手抄下來,抄完了,朗誦過了,就焚燒掉,然后又抄,像這樣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冬天手的皮膚都凍皺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熱水里浸好幾次。后來把他讀書的房間稱為“七錄”……張溥寫詩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問他索取詩文,他不起草,當著客人面寫作,一會兒就寫好了。因為這個,他的名聲在當時最響
21、晉平公炳燭而學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近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么不炳燭而學?”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其君主的呢?”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好啊
22、高鳳專心致志
高鳳,字文通,家里把種田作為職業。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曬麥,讓高鳳看守著雞。正值天下著暴雨,高鳳拿著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覺雨后地上的積水使麥流走了。妻子回來感到驚訝詢問,高鳳才醒悟過來
23、葉廷珪與《海錄》
我年輕時非常喜歡學習,四十多年,不曾放開書卷,拿著它吃東西嘴里覺得香甜,疲倦時用它當枕頭。士大夫家有與眾不同的書,借來的沒有不讀的,讀的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常常怨恨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在那么多書里,分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取名為《海錄》。
24、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到處安靜(沒有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里。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很是覺得不對
25、任末好學勤記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么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更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不是圣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象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也是庸碌無能
26.王充市肆博覽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后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于是,(不久)就 廣泛地搞通了眾多流派的各家學說。后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27.歐陽修"三上"作文 錢思公雖然出身富貴,但很少有別的愛好。在西京洛陽時,曾對官府中的下屬官員說:(我)平生只喜歡讀書,坐著就讀經史,躺著就讀各類雜記,上廁所的時候就讀小辭,都從未有片刻不拿書的。謝希深也說,宋公垂一樣在史院,每當去廁所,一定夾著書前往。背誦的聲音瑯瑯,遠近都能聽見,他的好學就像這樣。我所以告訴希深說:“我生平所寫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馬上時,床上時,廁所里時。只有這時才可以構思罷了。”
28.林逋論學問 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29.歐陽修誨學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30.王安石傷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 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 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31李存審出鏃教子 李存審出生于家境貧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孩子說:“你父親年輕時提著一把劍到鄉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達到將軍宰相,這當中脫離危難,險境,得以生存(的情況)不只一次,拔出箭頭的也有數百次.”因此將拔出的箭頭交給兒子,命令他收藏起來,說:“你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當知道你父輩是像這樣起家的.” 李存審出身貧窮沒有地位,他常常訓誡他的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年輕時只帶一柄劍離開家鄉,四十年了,地位到達將相之高,在這中間經過萬死才獲得一次生存的險事絕不止一件,剖開骨肉從中取出的箭頭共有一百多個。于是,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看,吩咐他們貯藏起來,說:“你們這些人都出生在富貴之中,應當記得你們的父親當年起家時就是這樣艱難啊。”
32
包孝肅公(包拯謚號)包拯在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后代包家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回歸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許葬在家族祖墳上。如不繼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個字。在家訓后面簽字時又寫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上,把刻石豎立在堂屋東面的墻壁旁,用來曉喻包家后代子孫。”原文又有十四個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兒子。
34.諸葛亮"誡子書"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如果沒有堅
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愿時曰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36. 孟母三遷 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37、曾子殺豬明不欺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后面哭著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里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38、子路受教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只是說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怎么會有人趕上呢?”……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說來,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后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39、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問:“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么能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呢?” 冉有問:“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子路)問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嗎,您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冉求問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嗎,您卻說'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我不理解您為什么這樣,所以冒昧地請教。”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縮手縮腳,所以我鼓勵他勇進;仲由平時好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40、墨子怒責耕柱子 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說我將驅趕那一匹呢?”耕柱子答道:“當然驅趕良馬了。”墨子問:“為什么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為良馬值得用來鞭責。”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值得鞭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