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眼前的世界是客觀、真實的嗎? 高曠 摘要:用科學技術成果和結論來觀待世界與人文,并與東方古老哲學相比對,從而得出圓融的世界觀,樹立智慧的生命觀。 關鍵詞:世界 微觀物理科學 時間 空間 真相 智慧 這好像根本不是個問題,問得也很幼稚?好像根本用不著懷疑。果真沒有反思的必要嗎?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僅僅是簡單的否定,而應該是用科學的常識來 考量這個問題。 第一 現代微觀物理科學對世界的解讀 從現有的物理科學技術證實,原子是構成當下世界的基本微粒。從這個層面上來觀待世界:日月星辰、高山大地、深海淺溪、高樓低房、車輛船舶、各種動物、各色植物、各類器物,乃至于父母兒女、親朋好友、你與配偶等等,都是原子的聚集與離散,沒有本質的不同,卻有驚人的趨同。 如果說世界在原子層面上還有所不同﹙原子有多種﹚的話,那么,更進一步的物理科學實踐與理論會告訴你,世界沒有本質的不同:通過原子的聚變或裂變,質量減少,釋放出巨大能量,以及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理論,現代物理科學最終認為:質量與能量能夠互換;紛繁世界是能量的積聚與離散;物質相是能量的一種相對較為穩定的狀態。光、電、火、磁、射線、力、有形物相的位移、包括物相本身等等,都是能量的具體表現形式。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世界以能量狀態表現時,那是一種完全抹殺任何區別的虛空狀態;一種彼我沒有任何區別的非物質狀態;一種性自平等,無平等者(沒有評判者)的狀態。 因而可以說,物理科學意義上的終極世界,本質是彼此沒有任何區別的能量場;其相貌是虛空相,無別異相;其性質是統一性,無生性,平等性。 這與易經所謂的太極、老子所謂的道、佛教所謂的寂滅海、大光明藏何其相似! 但是,感性狀態下的世界可不是這樣,有世界,有家國,有政治,有經濟,有宗教,有文明,有古今,有形色,有物質,有意識,有對錯,有好壞,有是非,有生滅等等。總之,感性世界紛繁復雜、包羅萬象,剪不斷理還亂。 這就出現了矛盾:如果認定世界的多元、多樣化(感性)是完全正確的,就等于否認科學的研究結論與理性特質;如果認定世界的無別異性(科學)是完全正確的,就等于承認人類感知的虛妄與唯心。 如此一來,我們將何去何從,以何為究竟真實? 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以上物理科學至少證明了一個事實:人類對眼前世界的感知與解讀,是相對之見,是一隅之見,甚而是一種偏見,至少不會是遍見,更不是絕對正確之見、智慧之見。 第二 時間、空間的重新辨證與認識 我們通常都認為,頭頂青天腳踏大地,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球都高懸于天上,天上無限好!然而,當我們登上月球或是其他星球,或是漫步太空,就會發現:原來地球也在天上!這就是說,我們也在天上住!而且一直是這樣!這個提法,或許絕大多數人都不愿意接受,但是事實如此;天地未始有異,因人漸進的認識能力和智慧有異,而根本究竟無異。 又,人立于大地,在方位上有前后上下左右。若人向前移動十米,則原是人前面的十米空間,因為人位置的變異,成為人后面的空間,前變后;同理,當其人向右移動萬米,則原是人右邊的萬米空間,變成了人左邊的空間,右變左;同理,反向也是如此,上下也是如此。 由此可見,空間本身并沒有前后上下左右,甚而內外,而是因為有了(以我為中心)人的參與,才有了空間名稱和方位變化,若沒有人(意識)的參與,空間方位如如不變,以至于沒有方位;空間無相、無名,因人而名、相雜陳。從絕對真實意義上講,人是空間方位和名稱的臆造者! 再說時間,不論是一秒、一分鐘或一小時,一個月或一年,都只不過是客體(都是相對的)的變化而已,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謂的時間。我們只能通過世上萬物的變化來判定時間,譬如根據氣候的變化過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時間概念等等。這種物相、客體(相對)變化的過程,我們稱之謂時間。 時間只不過是客體(相對)運動、變化的界定,是意識體(相對)的感覺;日出月落、花開實結,本身沒有時間可得,只是客體(相對)的流變;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指出,空間、時間未必能被看作是一種可以離開實際客體而獨立存在的東西。物理客體不是在空間之中,而是這些客體有著空間的廣延。 從真正意義上講,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意識體(人或者非人)的相對感覺而已,甚而說是一種意識與概念。 第三 人類認識自然的途徑和實質說明眼前世界并不客觀 人類是通過感覺器官認識和了解自然的。人的感官如同傳感器。例如,人的眼睛、耳朵、身體分別是光、聲、溫度(壓力等刺激)的傳感器。 就此,我們首先了解一下視覺的形成:眼睛視網膜接收了“物體”發出或反射的不同頻率的光波﹙電磁波﹚,產生了神經沖動,并傳入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在這里把神經沖動轉換成大腦中認識的圖象。這些圖象的生成已經經過了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體感”等協同工作,并把圖像根據攝入的信息在大腦虛擬空間中還原,還原等于把圖像往外又投了出去。虛擬位置能大致與原實物位置對準,這才是我們所見到的景物。 人類所看到的大千世界無不如此造就,都是眼睛的過濾性傳遞和人腦主觀的加工與合成。其真正接收到的東西只不過是光波,其關鍵的東西無疑是大腦的意識合成功能。 看電影、電視、電腦的過程最能說明這個道理,我們眼睛接收到的僅僅是屏幕反射或發射的光波,可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我們看到了某物質、某些人、某些事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親眼所見,尚屬光影,何況影中之影。 沒有光波,人什么也看不到!質言之,人類看到的根本不是什么“物質”,而是有限光波的人(大腦)為轉化。 又,不同層面的物質所發射的電磁波無量無限,且波段長、短無限。而人眼所能接收的波段僅為400~760納米之間,到底有多少層面和多大范圍的電磁波被人的眼睛屏蔽了,沒人知道。這就是說,人腦所獲得的“生產資料”也還是嚴重缺失的! 且,綠色和紅色的波長只相差180納米左右,竟被人的大腦“加工”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色彩(色盲現象是最好的例證)。眼和腦的功能不僅左右著人類世界的層面,還左右著人類世界的色澤! 我們再看聲音感覺的形成:一定頻段(20——20000赫茲之間)的空氣波動——自然界中一種信息(信號),經過人的耳神經系統處理后,再經人腦的解釋,使人產生了聲音的概念。 氣味感的形成也是如此,自然界的物質主要是由十幾種元素所構成,而這些元素本身并沒有氣味。那么,人通過口鼻感知到的各種氣味是從那里來的?唯一的解釋就是:人腦創造出了各種氣味,其機制、機理與形成顏色和聲音的機理相同——氣味形成于人腦對自然界中某些特定信息的解釋。 還有,糞便散發的信息被人類反映為唯恐避之不及的“臭臊”,而卻被蠅類反映為趨之若鶩的“香氣”。這說明,不同生命體對同一自然物的解讀(即便都是不客觀的)也不會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這足以說明,生命體生活在各自固定的程序世界里。 通過以上種種極易被人們忽視的科學常識,我們可以看到,其一,人類傳感器接收信號(信息)的幅度比較狹窄;人類憑現有的感官水平,是不可能接收到自然界的全面、全體信息的。其二,人就像是被“預先編程的智能生物機器”,這就是說,人對自然界中各種信息的解釋是被預先相對設定的。生命體所感知的自然物全然不是如實的自然物本身,不僅如此,即便是相同的自然物,不同的生命體對它的解讀(意識分別)也完全不同。 至此,我們還能肯定眼前的世界是客觀、真實的嗎?人類因眼、耳、口、鼻、舌、神經末梢已以及大腦等的有限功能,才得以過濾和加工成當前的人類感性世界。耳若能聽到次聲波和超聲波、眼若能看見紅外線和紫外線,其他器官也能超越自身功能,則人類生活在另一種狀態,當前的世界被加工成另外一個模樣。 盡管,人類世界從人類角度(感功立處)上是那么的真實逼真;但從絕對意義上不過是隅(愚)見或邊見;之所以,人人都認為彼此所認知的世界是一樣和真實,是因為人人的感官和意識功能基本相同;彼彼皆是人類為自然“立法”的結果。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值得深究的滑稽現象呢? 長期面對什么,什么就是真實;長期面對偏見、錯誤,很難相信正見、正確;相反也是如此。當習慣性思維和行為成模式繼而就會發展成為定而不可疑(移)的定式,直至成為定性的東西,成為一種定境(俗定)。人們日常的思想與行為絕大程度上服從于當下的感官覺受,間接的、客觀的、科學的實踐與理論對他影響不是根深蒂固的。錯覺千遍成真理,盡管從感覺器官獲得的信息并不究竟真實,但是,人們無時無刻不浸淫其中,作繭自縛實屬必然。(最初的作繭自縛請閱拙作《重新解構佛教的藏識之說》百度即可)。 《道德經》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客觀地說出了一個科學事實:眼、耳看到和聽到的有限東西,障礙了人類進一步接收更為廣闊和無限信息的可能,以至于說世界的本來與真實面目。 《金剛經》言:凡所有相皆屬虛妄。這是因為你站在任何角度(包括非人角度)上觀待世界,都可以說是盲人摸象、一孔之見,都是隅見、邊見,都不可能獲知世界的全體、全貌,也就是說達不到正遍知。 所以《金剛經》提出了智慧之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即是非住。因為有所住,即是有所立,已經落入隅見、邊見,所以,應無所住。無所立,即絕對,顯現一切,照明一切,明澈一切。 因此,香嚴禪師悟道時說:“去年貧,無立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世界的“真相”我們可以認為是可知的,但是,絕對的萬有真相不是人類科技手段所能徹解的,除非另尋它途! 人類的哲學們雖然致力追求世界的客觀所在,卻很少有人能脫離開人類的感官、立場和視野,其所得結果和結論必然不可能是究竟客觀的,如果妄說客觀,也只能說是人類主觀意義上的客觀,想當然的客觀! 好在有一點:不管你以何種方式與方法去證明,本質、本源世界的共性、共相標的都不會改變。《楞嚴經》: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感官功能、生理 心理、意識決定自身所及世界,智慧把握全面、全息、全體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