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管理難在管理基本功! 管理制度不嚴謹,朝令夕改 一般地說,管理制度是企業一系列成文不成文的規則,或者說它是企業貼上個性標簽的關于經營管理的不同“打法”。管理者出臺管理制度時不嚴謹,沒有經過認真的論證就倉促出臺,經常性的朝令夕改,讓員工無所適從。最后導致了真有好的制度、規定出臺時也得不到有效的執行。狼喊多了,等真的狼來了也沒人去做好人了,其實是一個道理。戰國時秦國的商秧變法就是針對管理者因為經常改變政策而失信于民的一種方法。解決這種問題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選其首惡,找一個能夠引起他人警覺的人,殺雞駭猴;二是樹立正面的典型告訴大家公司的意圖,通常的做法是大力鼓勵表彰先進等等,以期改變執行者的意識。 隨著企業的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領導人再用類似車間主任管理車間的那種方式來管理企業已經徹底行不通了,要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上下功夫,要夯實制度管理的基礎。企業領導人做企業,信譽是第一位的,但只有信譽是不夠的,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才行。因為員工需要一個更加開放、透明的管理制度,需要建立一個順暢的內部溝通渠道,更重要的是形成規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制度,增加內部管理的公平性。在企業持續發展階段缺少“人本管理”并不可怕,而缺少行之有效,人人平等,貫徹始終的制度管理是可怕的,它會導致管理流程混亂。企業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可以據此采取獎勤罰懶的措施,褒獎“合乎企業利益的行為”,懲罰“不合乎企業利益的行為”,從而有效地刺激企業中的人約束自己,提高組織執行的效率。而在這樣的獎罰中,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也得以推行和鞏固。這樣,企業才能打破“人管人”的舊框架,實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才能將管理職能化、制度化,明確管理者的責、權、利,從而避免“多頭領導”,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執行力。 執行過程過于繁瑣 有研究顯示,處理一個文件只需要7分鐘,但耽擱在中間環節的時間卻能多達4天。有時一件事需要各個部門進行審批,導致具體執行人員失去耐心而影響了執行的最終效果。一個好的例子是寶鋼的管理體制在橫向組織結構方面實行的措施。凡是能由一個部門或一個人管理的業務,就不設多個部門或多個人去管;在管理方式上實現各種物流、業務流自始至終連貫起來的全過程管理,克服傳統管理中存在的機構設置分工過細及業務分段管理的情況。又如寶鋼實行的縱向結構集中管理。按縱向劃分,寶鋼有總廠、二級廠、分廠、車間、作業區五個層次。在1990年底的深化改革中,寶鋼將專業管理集中到總廠,二級廠及以下層次取消全部職能機構,使職能機構扁平化,做到集中決策、統一經營,增強了企業的應變能力。 缺少將工作分解和匯總的好方法 要想提高企業的執行力,首先要讓每一個員工都有明確的目標,“三個和尚沒水吃”,其根本原因是群體承擔責任,而成員總是認為別人不會盡全力,自己也就不會去努力,社會惰性導致團隊效率低下。因此除了員工必要的角色定位,確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以外;還必須提出衡量個人努力程度的指標,這樣才能使員工的努力能更科學地量化出來,以有效激勵先進者,鞭策落后者。細節把握程度越高,做得越細,執行效果越好,反過來,執行動作越清晰細致,有助于員工對策略本身更深地理解,能理解得越透徹,能保證團隊上下對戰略戰術策略的理解的一致性和清晰性,從而形成合力,提升績效。 沒有人監督,也沒有監督的方法 監督就是追蹤考核,確保目標達到、計劃落實。雖然談到監督會令人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然而企業的經營有其十分現實的一面,有些事情不及時加以監督,就會給企業造成直接與間接的損失。監督是執行力的靈魂,很多事情就是因為沒有及時監督與控制而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有效時機,小問題變成了大問題。這里面有兩種情況,一是沒人監督,二是監督的方法不對。前者是只要做了,做的好與壞沒人管。或者是有些事沒有明確規定該哪些部門去做,職責不明確,所以無法考核。常見的如企業中的管理真空或者管理重疊問題,導致有事情的時候沒人負責。后者是監督或考核的機制不合理。 某施工企業為了保證員工不斷進步,對同層次的員工進行橫向比較,按績效將員工分為5個等級,這些級別將決定員工的獎金和命運。但是,事與愿違,這套系統實際上形成了個體重于團隊的企業文化。有位老員工說: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和某人是競爭對手的話,我為什么要去幫他呢?到后來,這種壓力拉動型的績效評估機制也就逐步轉化為一種拉幫結派的官僚系統。有些經理開始捏造問題,篡改記錄,趕走那些自己看不順眼的員工,公司的衰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在施工企業監督或考核的機制中,好的結果要給予表揚、肯定甚至獎勵和總結成功經驗;對于壞的結果則要及時糾正,要總結經驗教訓,同時要追究責任。追究當事人責任包括兩個層面:其一是為什么會是這種結果,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下次怎么去預防和改善,要當事人做出承諾;二是依情輕重給予適當的處分。對表現不佳者縱容幾乎是所有公司大部份管理者的通病,這將導致這種壞習慣像“瘟疫”一樣四處擴散傳播和復制。這種現象導致的破壞性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一定要認真對待才行。 缺乏形成凝聚力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力圖通過影響執行者的意識進而改變他的心態,最終讓執行者自覺改變行為的一種做法。是一種更為有效的做法。“企業文化”是現今時髦的詞語,也是一個被人用濫的詞語。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為數眾多的施工企業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上,只是滿足于幾條新穎的口號,或寫幾篇煽情的使命聲明,或者,由總經理發表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講,但是,這些都是有效的嗎?這些都溶入了員工的血液了嗎?我們見過太多諸如“求實”、“奮進”“爭創一流”此類的詞語,但是,這些企業真的是這樣在做的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把標語貼在墻上,卻沒有寫進員工的心里。 要強化一個企業的執行力,必須從制度的制定者到制度本身都進行加強,還要充分考慮到環境對執行者意識、心態的影響,最終還要對執行者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使一個規定得以順利地貫徹執行。靠制度約束可以讓執行者做到60分,你也說不出什么來,但注重了執行力的強化,同樣的人、同樣的條件、同樣的方法,可能會取得80分、90分的效果。沒有企業文化,企業的員工隊伍就只能是烏合之眾、散兵游勇。也許我們會看到一個員工就是一只燈泡,成千上萬的員工只是一片巨大的燈泡群而已,雖然燦爛,但缺乏力量。 管理者沒有常抓不懈 大的方面是對政策的執行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虎頭蛇尾。小的方面是有布置沒檢查,檢查工作時前緊后松,工作中寬以待己,嚴于律人,自己沒有做好表率等等,古人云:己身不正,雖令不行,就是這個意思。中國還有句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企業要想強化執行力,必須在每個方案出臺時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凡是牽扯到管理者的方面一定要率先示范,做出表率才行。 管理者往往都會把在缺乏執行力的原因歸咎到各個方面,卻忽略了分析自己從自己身上來發現根源。事實上執行力是管理者意志的體現,倘若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本身較差,后面有關執行力的所有事情將無從談起。假如管理者怕承擔責任,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大家看到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多了,敢于承擔責任的人少了;假如管理者的管理不到位,只能讓大家看慣了在單位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假如管理者導走形式主義,企業的各種文件、各種規章也是一紙空文。這一切即使有著“嚴管重罰”的牌子,胡蘿卜加大棒式的管理,詳細的表格和程序,同樣無法產生什么執行力。因此一些企業執行力薄弱的根源恰恰是在老總身上。 管理者決定了整個團隊的執行力強弱,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決定著一個企業的執行力,一個部門的管理者決定著一個部門的執行力。執行力的實施就是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溝通和示范來推動的,因此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身先士卒、百折不撓,由此產生的巨大的示范和凝聚作用,有效地激勵和團結員工,共同實現企業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