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三兩三” 生黃芪30g、 金銀花30g、 全當歸30g、 生甘草9g、 川蜈蚣0.1g 功用:此方養氣血解毒 主治:瘡瘍,肌肉風濕,風疹。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膚病及蕁麻疹等。
“首風三兩三” 痛偏于左的加龍膽草0.1g 痛偏于右的加鉤藤鉤0.1g 痛頭不偏的加陳細茶0.1g (1)煎服法:用水約四碗,先煎麻黃,沸后去凈沫(或連水都去掉),再用600g水納諸藥同煎,取水240g,分溫作三服,一服痛已即止后服。 (2)禁忌:服藥六日內禁生冷、油膩、魚腥酸辣,36日內禁房事,男女同法。 本方劑量不可減輕試用,否則患者容易產生抗藥性,以后再足分量,亦不生效。 (3)注意事項:麻黃必須打碎節,先煎去沫,或去頭煎,桂枝必須去皮,不然會有鼻衄的后果。 (4)頭痛的原因 頭痛、偏頭痛久而不愈的主要原因是風寒入于骨髓,一般性頭痛,其痛不會逾月的。 (5)法則:袪風逐寒為主。 (6)、方解:凡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從皮毛而出。本方麻黃散寒,桂枝袪風,更以罌栗殼固表止痛,甘草和中。痛偏于左為肝氣上逆,用龍膽草瀉肝火;偏于右者為百肺失清肅,以鉤藤鉤平肝風(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東方震木為肝;右為兌金為肺)。陳細茶解結止痛,服之鮮有不效者。輕者一服即愈,重者二劑必愈。如服一劑不效,不可再服。因尚有不屬于風寒入里之頭痛,如梅毒蘊結、胃熱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可治療的。
“跌打三兩三” (2)治則:通經脈,活氣血。因為是急虛,所以著重通氣活血;因為是身中,所以著重在解結去瘀。 (3)方解:本方當歸除客血內塞,溫中止痛,破惡血,生新血,協同川芎理一切血,去瘀血,養新血;金銀花通行十二經,消諸腫痛;穿山甲出陰入陽,通串經絡,能直達病所;三七散血止痛,于跌撲未出血者,更為要藥。君臣佐使配合得宜,真有起死回生之妙。如果骨斷筋折,就不屬于本方范疇了。
“潰瘍三兩三” 赤小豆30g、 栝蔞根30g、 浙貝母30g、 大冰片0.1g。 (1)主治:癰疽潰后,久不斂口,或遠年近日之潰瘍均可敷貼。 (2)用法:上藥各研成極細未,稱足分量后,再將藥末和勻,視瘡口大小分為二或三包,每包用雞蛋清調敷,日換一次,換下之藥,不可扔掉,將膿血放置凈土上,(地氣)吸去其毒,次日仍以雞蛋白合前藥勻調包敷,以一料交替使用,至愈為止,藥力始可用盡。
“熱痹三兩三”: 益母草30g、透骨草30g、仙鶴草30g、知母9g、制馬前0.1g 主治:熱痹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痛風等。
“安眠三兩三”: 生地黃30g、酸棗仁30g、茯神30g、防已9g、硃砂0.1g(分沖) 主治:少寐易醒(即神經衰弱癥),但硃砂不能多服,6~12付即可。 按語:本方有防己地黃之意,若溫服后加白酒或黃酒一杯,則會“不安神而神自安”。
“自汗三兩三”: 生芪30g、生龍牡各15g、黑豆30g、炒白術9g、燈芯0.1g 主治:自汗出。常去炒白術,加桑葉9g。
“鎮衄三兩三” 生地30g,桑葉30g,白茅根30g,黨參10g,用于治療除陽虛以外的各種衄證,如鼻衄、耳衄、齒衄、眼衄、唇衄、指衄、肌衄(血小板減少)、精衄(精索炎癥)腘衄、乳衄等。每服一付,可提高血小板一萬,一般七付,衄血可止。若陽虛則用甘草干姜湯(甘草6g,炮干姜15g),五付即可,再用附子理中丸善后。
“芪銀三兩三”
“疼痛三兩三”
“疼痛三兩三”
麻木三兩三 由蒼術15g,白術15g,赤芍15g,白芍15g,忍冬藤30g,炒山甲10g,三七面3g組成。方中蒼白術益氣、健脾、祛濕、化痰,赤白芍補血、活血,忍冬藤通經、疏風、化瘀、止痛。痹證多由機體正氣先虛,營衛不調,經絡空虛,氣血運行不暢,風、寒、濕、熱邪乘虛而入所致,故痹癥的病機關鍵在氣血不足、經脈痹阻,治當補氣和血,疏散外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