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傳世山水名畫~宋代篇之下

     書樓尋蹤館 2013-06-01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69 《千里江山圖》
    宋 王希孟 絹本設色 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希孟(公元1096—?),北宋畫院學生,受宋徽宗趙佶親自指點,才華橫溢,畫藝早熟。他18歲時用半年時間嘔心瀝血完成《千里江山圖》,不久便去世了。《千里江山圖》是以一匹整絹創作的青綠山水畫長卷,氣魄宏大,構圖嚴謹,刻畫精細,色彩絢麗,充分展示了中國山水畫的風貌。畫家在布局上獨具匠心,使之“咫尺有千里之趣”。此畫用筆精細, 既能把握住山水景物的起伏變化大勢, 對各個局部的刻畫又細致入微, 畫面既顯得富麗凝重而又和諧統一。元人評價此畫時道:“設色鮮明, 布置宏遠, 使王晉卿(詵)、趙千里(令穰)見之亦當氣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 自可獨步千載, 殆眾星之孤月耳”。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70 《后赤壁賦圖》部分
    宋 喬仲常 紙本墨筆 縱29.3厘米橫560.3厘米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

        喬仲常,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北宋后期畫家。工于雜畫,師李公麟。此畫以白描手法分段表現蘇軾的《后赤壁賦》內容,人物形象及山水樹石筆墨極為簡括,不受固定成法局限,風格質樸無華,是早期士大夫畫之本色。全卷以八幅紙相接,押縫處鈐有北宋徽宗時期權勢顯赫的宦官梁師成的收藏印。由于早期文人山水畫很少有作品流傳下來,此畫顯得彌足珍貴。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71 《瀟湘奇觀圖》部分
    宋 米友仁 紙本墨筆 19.8厘米橫28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米友仁(1086—1165),字元暉,一字平仁,小名寅哥、螯兒、虎兒,自稱懶拙老人。米芾長子,世稱“小米”。官至兵部待郎、敷文閣直學士。工書善畫,承其父法,稍加己意,略有所變。常自題“墨戲”二字。畫江上云山,濕筆勾皴點染,在當時是一種大膽的創作。《瀟湘奇觀圖》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畫面峰巒起伏,云霧出沒,層林被飄渺的煙靄籠罩,山石和樹木都用水墨點成,渾然一體,全然不覺線條及皴擦的痕跡。后幅有米友仁的自識,并有薛義、董其昌等十四家題記。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72 《清明上河圖》
    宋 張擇端 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擇端, 北宋畫家。字正道, 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后習繪畫,徽宗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善畫,其市橋徑郭、舟船車轎尤妙。這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畫長卷,描寫北宋都城汴粱(今開封)城鄉間的社會風情,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此畫構思構圖引人入勝, 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不僅代表當時美術技法、風格,對研究民俗、經濟、市井規劃等也有重要意義。從作者刻畫細致的人物衣著、集市場景中,可以感到濃郁的民風,而人叢中夾入的風景又有山水畫蹤影。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73 《雪江歸棹圖》
    宋 趙佶 卷 絹本設色縱30.3厘米橫190.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在橫卷形式的構圖中,江面平靜,白雪封山,銀妝素裹,山勢雄偉,可見江中鼓棹片片歸帆,岸邊點點稀疏行人,使整個畫面在平穩安靜中仍顯出生氣,靜中有動。如當時蔡京題跋所云:“伏觀御制《雪江歸棹》,水遠無波,天長一色,群山皎潔,行客蕭條,鼓棹中流,片帆天際,雪江歸棹之意盡矣。”本幅有趙佶瘦金書自題:“雪江歸棹圖。宣和御制。”和草字押書“天下一人”。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74 《蘆汀密雪圖》
    宋 梁師閔 絹本設色縱26.5厘米橫145.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梁師閔,生卒不詳,北宋畫家,一作士閔,字循德,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工詩書,官至忠州刺史、左武大夫等職,《宣和畫譜》評論其花鳥“取法江南人”,“精致而不疏,謹嚴而不放”。此圖描寫冬日的湖中景物。薄暮悄然降臨,瑞雪覆蓋的淺灘上,黃櫨枯槎在寒風中搖曳,水禽們有的依偎棲宿,畫家以細膩、凝煉的筆觸、簡約舒緩的平遠式構圖,真實地再現了隆冬時節荒寒蕭瑟的意境。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75 《千里江山圖》
    宋 江參卷絹本水墨縱46.3厘米橫546.5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江參,字貫道,衢縣(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為南宋前期畫家,妙于丹青,頗受士人重視,甚至連南宋高宗也知道其大名。江參擅長畫山水,學董源、巨然的畫法,是描繪江南水鄉畫派的繼承者。畫中林木蔥蘢,山峰重疊,時而溪水,時而幽谷,景色連綿,有一條曲折的小路貫穿其間。江參用硬筆勾畫石頭的輪廓,頗有力度,又十分注重水分的運用,并借鑒了米芾水墨云山的技法,使得畫面具有江南水鄉的格調。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76 《長夏江寺圖》
    宋 李唐絹本設色縱44厘米橫24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唐(約1050—1130),河陽三城(令河南孟縣)人。原是北宋畫院待詔,離亂后,到臨安街頭賣畫,被一個內官發現,后又重入畫院。其畫法遠追李思訓,變小斧劈而創大斧劈,筆意不凡,使人產生一種“神驚目眩”的威壓之感。長江岸上群峰羅列,寺觀叢林,互相映帶。江水粼粼,風帆出沒于其間,氣勢雄偉壯闊。用筆方硬堅重,山石峭麗雄渾,氣魄雄偉,境界浩莽,用墨善用墨沉沉的、濃厚的墨韻,厚實而滋潤。畫上有“李唐可比唐李思訓”題簽。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77 《萬壑松風圖》

    宋 李唐 絹本雙拼 縱188.7厘米 橫139.8厘米

        此畫有款在遠峰上一行:“皇宋宣和申辰春,河陽李唐筆。”此圖畫法與《江山小景畫卷》最為接近。但構圖滿實,有一種威壓的力量欲突出畫面,用濃墨重色畫萬松深壑,高嶺飛泉,云霧巒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氣勢雄厚之極。墨色澀而不枯,厚重而又不失靈氣,山石虬勁豐實,筆意不凡,能曲折多變地勾劃出丘壑的變化,遠山空靈峻麗,似有升騰之意,石下小泉流水,似有汩汩之音,別有一番雄奇秀麗之境界,氣魄壯麗,云中山頂,四面峻厚。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78 《江天樓閣圖》

    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97.4厘米橫54.6厘米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無款印,寫江天坡石,遠山樓閣,舟船人物,松枝虬勁。精致生動。可看出典型的“馬夏”式構圖,取一角之景,加以遠山的綿延起伏,浩渺深遠,意境深幽,為畫面的水天一色注入了新的活力。畫上鈐有“蒼巖”、“萬幾清暇”、“大雅齋”、“慈禧太后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79 《秋山紅樹圖》
    宋 蕭照絹本設色縱28厘米橫2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蕭照靖康后隨大畫家李唐南渡,從之學畫,山水、人物及奇松怪石,種種皆精妙,紹興中入畫院為待詔。此圖畫遠山紅樹、小舟、溪徑,無名款,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標題為蕭照之作。此畫遠山渲染,樹石運筆似草草而寫實,雖師李唐卻具己法,意境深遠。畫的右上方鈐有元內府都省書畫之印,明禮部評驗書畫關防騎縫半印。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80 《風雨牧歸圖》

    宋 李迪 絹本淺設色縱123.7厘米橫102.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風雨將作時,二牧童趕牛回家的情景,是一幅具有風俗性質的小景山水畫。畫中以極簡潔的場景,卻烘托了一個極充實的情境,整個牧童、牛、大樹、湖水、葦叢等景物都被置于忽來的風雨主題與氣氛之中。因而畫幅雖大,景物雖簡,但仍顯得充實而飽滿。畫中用墨、設色均輕淡細膩,除極好地表現兩牛形體、骨肉的細微變化外,對整個畫面氣氛的烘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81 《四景山水圖》
    宋 劉松年絹本設色共四段每段均縱41.3厘米 橫69.3厘米
        劉松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于清波門,故有劉清波之號,清波門又有一名為“暗門”,故其俗呼為“暗門劉”。與“李唐、馬遠、夏圭”,并稱為“南渡四大家”。此畫繪春、夏、秋、冬四景。第一幅,春景,堤邊莊院,桃柳爭妍。第二幅,夏景,柳岸虛堂。第三幅,秋景,老樹經霜,青紅如繡。第四幅,冬景,雪披高松,下蔭深院。樹石筆法挺勁,界畫工整,略近李唐,而精細過之。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82 《秋窗讀書圖》
    宋劉松年紈扇絹本設色
          這是一幅構思構圖頗為講究的秋景圖。在圓形的構圖中景物與人物的安排可謂苦心經營:兩棵參天高松頂天立地,上部的松枝如盤龍相互纏繞,曲折多變;傍水而建的庭院后有錯落有致的山石;畫面右部是境界開闊的近水遠山,與左部構圖嚴整的庭院景致相對照。畫家是以贊美的情緒來描繪秋天景色,平穩的構圖增強了畫面的寂靜感,而紅葉與青松的對比用色,微波蕩漾的湖水,又在寂靜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83 《錢塘觀潮圖》
    宋 李嵩 絹本設色 縱25.5厘米橫 70.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嵩(1166—1243),錢塘人,少從養父李從訓習畫,后歷任光宗趙惇、寧宗趙擴、理宗趙昀三朝畫院待詔。此卷描繪錢塘涌潮的壯觀景象。畫面以左右平直而寬闊的錢塘江面為主體,錢塘大潮由左向右奔涌而來,鋪滿江面。此作用筆細膩,雖極小之景物,仍描畫精微,一筆不茍,但因整體布景的平正大方,因而并無巧飾之弊。細筆勾描之外,淡墨輕染,其設色亦淺淡簡潔,使畫中雖有喧動之景,亦顯寧靜遼遠。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84 《赤壁后游圖》
    宋 馬和之 絹本墨筆縱25.8厘米橫14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赤壁賦》是蘇軾名篇。蘇軾被貶黃州,兩度夜游黃州赤壁,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調寄“念奴嬌”的《赤壁懷古》,寄懷古幽思,泄胸中塊磊。《前赤壁賦》主要寫真景實情,《后赤壁賦》較多虛景幻境。馬和之的《赤壁后游圖》,并未按照原文次序描繪,而是妙造自如。畫面景象比較簡練,卻點出了主要情節。一葉扁舟隨波飄蕩,艄公挾櫓觀景,正是“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情景。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85 《江山萬里圖》
    宋趙黻紙本水墨 縱45.1厘米 橫992.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黻,南宋時京口(今江蘇鎮江)人,住長江邊的北固山,與大江自小建有深厚的感情,對兩岸的山顏水貌、陰晴雨藹的瞬息變化真正了如指掌,元代夏文彥在《圖文寶鑒》中稱其:“作人物、山水、窠石、江勢、波浪,金、焦二山,有氣韻,有筆力”。《江山萬里圖》以長卷形式描繪長江景色。畫面由虛而實,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煙霧彌漫,煙波浩蕩,曾巒疊嶂,驚濤拍岸,風雨交加,小船逆浪而行,險象環生,構成一幅驚心動魄的壯麗場面。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86 《玉樓春思圖》
    宋 佚名絹本設色縱24厘米橫2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畫水殿樓閣、漁舟、古松和江亭,本幅無名款,清代梁清標題簽為王詵之作,然而將此作與王氏傳世作品對照,并無多少相同之處。惟據圖上小楷書“魚游春水”一闋,詞意與畫意吻合,從書法風格考察,可能為宋高宗趙構以后宮廷常見的書體,故推測此畫系同時代所繪,是宋代畫院的佳作。畫上鈐有“宣統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87 《仙山樓閣圖》
    宋佚名絹本設色縱26厘米橫27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重彩畫樓閣、奇峰、云樹、仙人跨鶴。清代梁清標題簽定為趙伯駒之作,但從畫面的畫法用筆和構圖立意來看,卻不似趙氏風格,應是民間畫師的作品。圖上鈐有“黔寧王子王孫孫永寶之印”和梁清標等的收藏印章。《石渠寶芨》著錄。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88 《踏歌圖》

    宋馬遠絹本淡設色縱191.8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南宋畫院待詔,父世榮,伯父公顯,兄逵,都是畫院畫家。初師李唐,卻能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兼畫人物、花鳥、作人物有軒昂閑雅之氣。與同時的夏圭,號稱“馬夏”。《踏歌圖》表現了勞動的場面。此畫主體內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農民作歡笑踏歌狀,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致。遠處,高峰對立,宮殿隱現。從對自然物的處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馬派“一角山”的特點。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89 《水圖》

    宋馬遠絹本設色縱26.8厘米橫第一段20.7厘米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水圖》畫各種不同的水波。1.缺半幅,且無圖名,2.曰“洞庭風細”,3.“層波疊浪”,4.“寒塘清線”,5.“長江萬頃”,6.“黃河逆流”,7.“秋水迥波”,8.“云山滄海”,9.“湖光瀲滟”,10“云舒浪卷”,11.“曉日烘山”,12.“細浪漂漂”。表現了不同條件下江河湖海的運動狀態,豐富多姿,水墨蒼勁。這里選兩幅。此圖四字標題多是宋寧宗皇后楊氏所書。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90 《華燈侍宴圖》

    宋代 馬遠 絹本淺設色 縱125.6厘米 橫 46.7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華燈侍宴圖》有御題的一首長詩。這首長詩描寫晚宴的情形,此畫即是表現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筆嚴正,用雄奇簡練的筆法,表現樹枝挺堅有力,水墨蒼勁,大斧劈皴,線條堅實而又爽朗有力。用焦墨作樹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樹干瘦硬如屈鐵,但剛健中又見柔合,其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合,剛柔相濟,豪放又嚴謹。整體上給人以氣勢縱橫,雄奇簡練的印象。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91 《梅石溪鳧圖》
    宋馬遠絹本設色縱27厘米橫2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干,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制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92 《曉雪山行圖》
    宋馬遠卷絹本水墨縱27.6厘米橫42.9厘米
        此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只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毛驢、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紋均用干筆鉤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為環境的山石以帶水墨筆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遠處山石用水墨大筆掃出。近處樹枝以焦墨鉤出,橫斜曲折富有變化,遠處用淡墨鉤出。近與遠的筆墨濃與淡效果,有著較強的畫面空間感。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93 《寒香詩思圖》
    宋馬遠紈扇絹本設色縱25.5厘米橫25.7厘米
        這是一幅構圖別致意境幽遠的小品山水畫佳作。作為紈扇扇面,其圓形構圖對創作是一種限制。此畫之妙在于,畫家把重點描繪的山石、樹木等景物安排在約占小半個畫面的斜右下部,以濃墨鉤勒樹木、翠竹、籬笆、山石等,而與占大半個畫面的遠山、天空形成濃與淡、實與虛的對比,這既使圓形構圖中的景物顯得平穩安定,又富于變化。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94 《雪灘雙鷺圖》

    宋 馬遠 絹本淺設色 縱60厘米 橫38厘米

          畫面以雪景為背景,從左側伸出的帶有積雪的樹枝,向下彎曲后轉向右上伸長,橫斜曲折極富變化。左側及下部的山石,以帶水的墨筆作大斧劈皴畫出方硬有棱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畫面表現出大雪天的寒氣逼人,一片寧靜,而枝頭上的兩只跳動鳴叫的小鳥,則使之顯得靜中有動,增添了生機。前景的樹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后露出的竹葉施以淺色,其余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筆墨枝法的運用與描寫對象的特征及作品意境相適應。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95 《山徑春行圖》
    宋馬遠卷 絹本設色縱27.4厘米橫43.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徑春行圖》描繪了一個怡然自得的文人,一手捋著胡須,一手拂動衣袖,慢步行進在春天的山徑上,面向遠方,似乎在觸景生情吟詠贊美春天的詩句。隨風飄動的柳枝,雀躍嬉戲的小鳥,生機勃發的山徑兩旁的桃花,既是在描寫春天的自然景色,也是在借景抒發文人此時此刻內心充滿詩意的喜悅之情。鳥語花香春意盎然而又顯得閑適恬靜的畫面氣氛,是文人內在修養和心理活動的生動寫照,是對春天來臨所喚起的生命之美的贊嘆。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96 《山水十二景圖》
    宋夏圭絹本設色美國納爾遜·艾京斯美術館藏 
          夏圭,字禹玉,錢塘人, 生卒年不詳, 略晚于馬遠, 為南宋寧宗時畫院待詔, 擅畫山水、人物。《圖繪寶鑒》評他:“院人中畫山水, 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也。”為南宋四大家之一。《山水十二景圖》為夏氏山水十二景中殘存四景中的一部分, 從畫面右起分別署有“漁笛清幽”、“煙堤晚泊”二題。圖卷從右端出現的是平溪汀渚、湖水蕩漾, 漁舟出沒。然后是淺灘湖岸、巨石峭壁, 綠樹成蔭。此畫山石用斧劈皴, 先用水筆皴擦, 然后落墨, 具有水墨交融、淋漓酣暢的效果。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97 《雪堂客話圖》
    宋夏圭絹本設色縱28.2厘米橫42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設色畫江南雪景, 筆法蒼勁渾厚, 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線條丟筆直皴, 從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藝術效果。夏圭在畫樹干、樹葉時多用筆隨意點畫, 筆法生動活潑, 人物、樓閣已不像馬遠那樣工整細密, 而是信手勾畫。由此可見夏圭用筆剛勁而趨于含蓄, 這一特點在此幅作品中表現得比較明顯。全圖設色淡雅, 構圖迂迥曲折, 疏密遠近布置得當, 為夏圭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98 《溪山清遠圖》
    宋夏圭紙本水墨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圭早年工人物畫,后來以山水畫著稱。在構圖方面,夏圭善于剪裁與美化自然景物,善畫“邊角景”,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也稱“馬一角,夏半邊”。為“南渡四大家”之一。《溪山清遠圖》構圖疏密相間,剪裁巧妙,筆法堅挺峭秀。其筆墨蒼古,墨氣明潤,點染煙嵐,恍者欲雨,樹石濃淡遐邇分明。由于運用更多的水分(同馬遠相比較),于是就更具有“墨汁淋漓”的效果。其皴法為“拖泥帶水皴”或“帶水斧劈皴”,是先用水筆,再用墨筆渲染。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099 《臨流賦琴圖》
    宋夏圭紙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在《畫眼》中稱贊夏圭的獨創性:“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 如塑工所謂減塑者。其意欲盡去模擬蹊徑, 而若滅若沒、寓二米墨戲于筆端。” 夏圭在進行山水畫創作時, 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現淡無而雄秀的景色, 用類似焦點透視的平遠法布局, 大面積的使用空白, 極簡約地在空白中描寫遠山和對岸的空曠隱約, 形成空曠秀雅而又空靈的神韻。《臨流賦琴圖》表現的是溪旁古樹下一士人扶琴吟誦之狀, 筆法勁健, 墨色淋漓, 觀之如聞錚錚然流水彈琴之聲。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100 《煙岫林居圖》
    宋夏圭絹本水墨縱25厘米橫26.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夏圭作畫善于用概括的筆墨,寫實的物形,巧妙的結構,大膽的剪裁,從而創造出一種具有夏圭獨特風格的水墨酣暢的藝術風格。此畫作圓形,原為紈扇,左上方畫煙藹遠山,迷蒙深幽,下為林木坡石,后有茅屋兩間,山澗溪水上架一木橋,一人彎腰策杖而行。此畫山石用筆勁峭,林木簡練淋漓,構圖獨特,將所畫物象集中于畫面的左下方,這也是“夏半邊”的體現。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101 《梧竹溪堂圖》
    宋夏圭絹本設色縱23厘米橫2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描繪山居景色。遠山青翠如屏,山溪江流處水勢平緩,水際叢竹新篁,清潤可愛,高大的梧桐樹枝葉繁茂,亭亭如蓋。在極其逼仄的尺幅間,畫家運用的構圖的繁簡對比和表現手法的虛實映襯,反映了極為豐富的物象與藝術內涵。此圖以空蒙的山林為背景,并將溪堂及人物拉近,刻畫至精至細,在筆墨上,多用重筆,轉折方硬,富于力度感,墨色渾厚古樸,耐人尋味。其設色以淡石綠、花青為主調,充分顯示了畫家在控制濃墨與淡色的技巧上有高超的藝術造詣。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102 《靜聽松風圖》

    宋馬麟絹本設色縱226.6厘米橫110.3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馬麟,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縣附近),僑寓杭州。為南宋畫院祗候。出身于繪畫世家,馬遠之子。工書善畫,宗其父筆,兼畫花鳥,筆力遒勁,軒昂灑落。《靜聽松風圖》繪有二樹高松迎風,其樹并不寫頂、腳,構圖有馬遠之風。枝干虬勁奇趣,枝葉飄灑,一老人悠然坐于松下,似聽風冥想,有道骨仙風之氣質,神氣舒暢。其筆法雖類似其父馬遠,但卻可看出他要比馬遠秀潤一些,最為明顯,其樹雖亦氣勢縱橫,雄奇簡勁,但卻并非顯得“瘦如屈鐵”,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為濃重一些。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103 《荷香消夏圖》
    宋馬麟卷絹本淺設色 
        此圖卷描繪一平湖柳堤、荷香清夏的山水景物。畫中以寬闊的湖面為主體,林中云霧縈繞,茅庵空落。左岸上亂石嶙峋,柳蔭蔽日,樹上群鳥翔集。在廣闊的湖面上,微波輕蕩,碧葉蓮蓮。湖的對岸,遠山逶迤,柳林如煙,小橋曲折,云霧飄動如練。畫中構景,平遠開闊,布置簡潔。畫中筆法細秀,描物具體,尤其柳樹變化多姿,樹葉絲絲勾出,又如煙動。其用墨以淡為宗,又濃淡相間,著色亦淡雅,更加烘托出了其境界的祥和安靜。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104 《萬松金闕圖》 
    宋趙伯骕絹本青綠設色縱27.7厘米橫13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伯骕,字希遠,宋朝宗室,太祖七世孫,趙伯駒之弟。曾任和州防御使,并出使金國。善畫山水、人物、花鳥。繪畫上與兄齊名,風格亦相似。其青綠山水在唐代大青綠畫法的基礎上,糅合了北宋文人畫家的一些畫法和趣味,改唐代青綠山水的濃艷輝煌的裝飾性,代之以秀麗和清雅,既“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創作了一種介乎于院體畫和文人畫之間的青綠山水畫。《萬松金闕圖》畫春山茂林、蒼松白云,山巔微露,瓊樓金闕,煙波浩渺,旭日東升,景色分外清麗。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105 《捕魚圖》
    宋佚名絹本設色縱23.3厘米橫24.9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以院畫為主,李唐的大斧劈皴, 馬、夏的剛性,梁楷的大潑墨卻不似一般院畫寫實。南宋國勢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或心在廟堂, 或志在疆場, 故將完美的大自然置若罔聞,或只剪取一角, 或僅略取半邊,愈到后來, 愈是直抒胸中的怨氣、怒氣,草草數筆,縱橫涂抹,極少作真實的細部描寫和刻畫。《捕魚圖》雖然還不是大筆皴擦,卻也并非刻意描繪遠山近景。畫中蒼松偏安一隅,漁民在浩淼的江際捕魚,頻繁起網下罾,一派忙碌景象。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106 《雪溪乘興圖》
    宋佚名絹本設色縱22.2厘米橫23.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兩人乘船游歷雪溪,興之所至, 大有酣暢淋漓之感。畫上山勢并不陡峭,只是因為白雪皚皚,積雪掩映,綿延的山脈顯得分外妖嬈, 而與知己蕩舟在清冷卻能激起狂熱激情的雪溪上,真可謂人生一大享受。此畫無名款,但設色淡雅,較一般的院體畫,多了幾分雅致和清幽。繪畫技法也純熟無比,是南宋山水畫中的上乘之作。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107 《盤車圖》

    宋佚名絹本設色縱10.9厘米橫4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幅無作者名款及鈐印,裱邊有清代著名書畫收藏家梁清標的藏印二方。“盤車圖”題材常見于傳統繪畫作品,通常描寫人力、畜力車輛行進出盤曲的山路間,或運糧、運貨,或載人涉渡。此圖描繪盤曲艱險的山間棧道上,腳夫們趕著黃牛駕車奮力上坡。向屋后眺望,林木盡頭是無數的山巒煙岫。圖中以蒼渾粗括的筆墨勾勒山峰樹石,風格沉郁,山石的畫法受郭熙的影響,是宋人無款畫中的杰作。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108 《絲綸圖》

    宋佚名絹本設色縱83.2厘米橫37.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了在蒼蒼茫茫的山林中,幾位女子正在綸絲,兩個天真的幼童則在嬉戲游玩,生活氣息十分濃厚。掩映在山林中的茅屋圍以柵欄,近處的山石陡峭高聳,附巖壁而長的蒼松枝干虬勁蟠曲,顯示了勁松雄強的本色。畫上有一首題詩: “素絲頭緒長,羨居好安排。青鞋不動塵,緩步交去來。脈脈意欲亂,春春首重回。王言正如絲,只付經綸才。”對此畫的畫意作了很好的詮釋。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全集賞析--宋代篇之下
    109 《奇峰萬木圖》
    宋佚名絹本設色縱24.4厘米橫25.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畫家受“南渡四大家”的影響可謂巨大, 此畫無名款,構圖采用了院體山水的格式,在畫面中留下大量空白,山勢陡峭, 用筆勁健有力,然而遠沒有“南北宗”所說的劍拔弩張和生澀,因為虛實相生,反而有一種華滋秀潤的濕潤感。畫上高峰矗立,蔚然井秀,萬木林立于險峰之上,蔥蘢蒼翠,生機無限,是一幅別開生面的山水杰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午夜福利757| 97精品亚成在人线免视频 |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国产娱乐凹凸视觉盛宴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亚洲a∨国产av综合av| 亚洲日韩久热中文字幕|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 性色欲情网站iwww九文堂| 一二三四免费中文字幕|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 麻豆蜜桃AV蜜臀AV色欲AV| 少妇无套内谢免费视频| 色欲久久人妻内射|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区别| 久久6久久66热这里只是精品| 成人亚洲av免费在线|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天天在线看无码AV片|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大| 欧美人与禽2o2o性论交| 成人无码视频97免费|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偷拍另类A∨| 国产日韩av二区三区|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18禁午夜宅男成年网站| 欧美和黑人xxxx猛交视频| 18禁美女裸体爆乳无遮挡| 宅男噜噜噜66在线观看| av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 军人妓女院BD高清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麻豆宅男 |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观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