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產銷旺季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9~12月份的產量約占全年生產總量的一半。此期勢必造成供給方面的過剩,減少菇農的收益。應打破常規,進行菇事的重新安排。 平菇:打破以往春季不投料的傳統種植習慣,1月份著手采用谷粒基質制種,至2月份即可進行栽培播種,3月上中旬開始出菇管理,恰好趕上鮮菇市場的供應淡季,整個生產于5月底結束。菌種可選擇“黑霸王、PL16"以及淺色菌株“佛羅里達、PL21"等,但應注意,盡量選用脫毒菌種,以最大程度保證生產的成功。 雙孢菇:傳統的栽培習慣是9月份播種,至翌年5月份結束。研究發現,春季播種的雙孢菇,其“收成”不亞干秋季,并且因為秋季的播種,年前收獲兩茬菇后,由于基料營養和管理投工量的不足,春季出菇量便很小了,如在春季大批量生產與采收,根據目前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形勢來看,當有很不錯的生產效益。如能即時著手制種,采用谷?;|、小容量菌種瓶進行生產,可望于3月上中旬用原種直接播種,此時氣溫適宜,菌絲長速較快,在較嚴格的管理條件下,至少可有2個月的出菇期,如果菇棚條件較好,出菇可延續至6月中下旬,生產效益將會大幅提高。目前仍以“2796"等菌株為當家品種。 白靈菇:該品種的生產周期較長,是一種低溫品種,而且要經過相當時間的后熟期,要經過兩個多月才能達到生理成熟。一般春季播種栽培的,夏季溫度高嚴重影響出菇。但如有栽培種,可1月份進行播種,該階段仍處于低溫季節,則可采用高溫——低溫的變溫處理,盡量縮短其后熟期,使其盡快轉入生殖生長,至3月份可望出菇。生產中應以“PB-1、天山2號”兩菌株為主。 杏鮑菇:該品種后熟期較短,發滿菌后15天左右即可出菇,現在著手生產栽培種,時間上完全來得及,也可采取“隔級生產”的辦法,即現在大量制作谷粒原種,將原種作為栽培種使用,中間省卻了30多天的菌種生產時間,至3月份即可進入出菇管理。品種選擇:柱狀菇以“XZ-21"、保齡球菇以“XB09"等菌株為好。 雞腿菇:雞腿菇生產周期較短,如果措施得當,播種后40天即可出菇,現在開始制作栽培種或大量制原種均可,可參考上述杏鮑菇等內容。品種選擇以“Cc833、2000、2003"等菌株為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