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易發生意外的穴位介紹.針灸學員牢記心間!

     雪飄江南 2013-06-15
    易發生意外的穴位介紹.針灸學員牢記心間!



    圖片

    易發生意外的穴位簡稱意外穴,亦有稱危險穴。是指全身經穴和經外穴中易于發生意外事故的穴位。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點:
    其一,易發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頭面頸項、胸背腰腹,特別以眼區、頸項、胸背最為集中。與穴位于的解剖特點密切相關,也就是說,這些穴區的下面有重要的內臟、血管、神經等組織結構。
    其二,導致這些穴位發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醫者刺灸不當。
    其三,易發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見的意外多是針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損傷中的機械損傷為主。
    實際上,造成針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有穴區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針灸工具、患者體質等等因素,從這一角度說,遍布全身的每一個穴位都有可能出現針灸意外事故,須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 BL1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為眼內直肌、總腱環、視神經孔等。血管分布: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部為眼動、靜脈本干。神經分布:滑車上、下神經,深層為眼神經分支,上為鼻睫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脂體→內直肌和篩骨眶板之間。
    【針剌方法】
    令病人閉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將眼球略推向外側,加大進針間隙,使眼球固定。以32號毫針點剌破皮,針體沿眼眶邊緣緩緩剌入,一般進針0.3~0.5寸,如繼續深刺,送針速度應更緩慢,如感到針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輕微的,也應略加退出變換方向再刺。除非極有經驗,針剌深度不可超過1寸。本穴嚴禁大幅度提插、捻轉。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剌深度 尸體解剖顯示,針刺深度如超過19mm,針尖可刺傷篩前動靜脈,深度超過32mm時,可損及鼻側部的脈絡膜動脈或虹膜動脈;深度超過43mm時,就可能損傷視神經管前極。針剌深度超過50mm時可剌傷視神經孔內走行的視神經和眼動脈;針剌深度超過54mm時,在進針的直后方則易剌中圍繞視神經孔的總腱環,并可累及神經。剌中時針后感粘滯,病人則感眼內火花閃爍,頭痛、頭暈、嚴重者惡心、嘔吐。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0.5寸以內較為安全;1寸內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內血腫。如超過1寸,就容易損傷眼內其它組織結構,引起嚴重后果。
    針剌方向 進針后應直刺,如針尖偏向后外方,進針深度超過1.7寸時,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損傷顱中窩內的海綿竇,或三層腦膜以及大腦顳葉,造成顱內出血,病人可出現劇烈頭暈頭痛,惡心嘔吐,以致休克死亡。
    *圖

    2.承泣(Cheng qi)ST1 足陽明胃經
    【取穴】
    在面部,兩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在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血管分布:眶下動脈分支、靜脈屬支及眼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上頜神經眶下支,動眼神經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經顴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脂體(為填充分于眼球、眼球諸肌、眶內骨膜之間的脂肪團塊,對眼球起固定作用)→下斜肌。
    【針剌方法】
    令病人雙目正視或上視,持30~32號毫針,快速點刺破皮,針尖略朝上,緩緩進針,至0.5~1.2寸深,以有針感為宜。如無針感,可稍作留針即停針待氣后再略加調整針剌的方向或深度。如再無針感,即應留針,不必強求。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剌深度 若深度超過1.5寸時,多可損傷眼動脈主干;超過1.9寸時,即深達眶上裂及其深部結構,可造成有關組織的損傷。
    針剌方向 若針尖貼近眶下壁,當進針深度超過0.4寸時,即有剌入眶下溝之危險,可傷及眶下動、靜脈,出血較嚴重。故當必須深剌時,針尖應稍改變方向,略朝內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緊貼下壁剌入。
    *圖

    3.攢竹(Cuan zhu)BL2 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
    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有額肌及皺眉肌,深部為額骨。血管分布:額動、靜脈。神經分布:額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額肌、皺眉肌
    據解剖學研究,眶上切跡存在變異現象。對1320例頭顱調查:二側出現切跡的為59.2%,而二側均為眶上孔的占36.1%,一側為切跡一側為孔的占4.7%。所以,攢竹穴的定位為眶上切跡,實際上眶上孔的變異出現率為36.1%。同時,還發現眶上切跡或孔與眶上緣的位置關系也存在變異,眶上切跡或孔居眶上緣內1/3者為61.0%,居內、中1/3間者占33.7%[1]。故本穴在定位時要充分考慮變異的情況。
    【針剌方法】
    1、直剌:一般0.3~0.5寸,如解剖變異為眶上孔,可從眶上孔刺入,進針1~1.2寸。
    2、斜刺:向下斜剌透睛明0.3~0.5寸,以療眼疾。
    3、平剌:用透刺法,透魚腰0.8~1.2寸,治療頭痛、面癱。
    4、如無解剖變異,從眶上切跡向外下斜剌眶上孔0.3~0.5寸,治療眶上神經痛。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一般淺刺,從眶上孔刺入時應用30號細毫針緩慢送針,如有阻力,不宜再進。如剌破深部血管可引起明顯出血,嚴重者表現為局部腫脹,上眼瞼下垂難以睜眼。
    針刺方向 直剌時不進入眶上孔一般較安全,平剌時要操作熟練,以減輕疼痛;斜刺透睛明時,應避開血管,以防出血。

    4.球后 (Qiu hou)EX-HN7 經外奇穴
    【取穴】
    在面部,當眶下緣外四分之一與內四分之三交界處。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在眼輪匝肌中,深部為眼肌。血管分布:淺層為面動、靜脈,深部為眶下動、靜脈。神經分布:面神經顴支和眶下神經、結狀神經結和視神經,深層有眼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脂體→下斜肌。
    【針剌方法】令患者目上視可正視,用拇指輕托眼球固定,沿眶下緣針尖略向內上方,朝視神經方向緩慢進針,深度0.5~1.2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剌深度 此穴不宜深剌,一般不可超過1.5寸,若超過2寸時,容易損傷視神經、海綿竇、顱內動脈及垂體等眶內和顱內的結構。更不宜提插、捻轉。此穴因血管分布豐富,針剌易引起出血,患者可有眼球突脹感,局部呈現青紫。
    針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

    5.下關 (Xiaguan) ST7 足陽明胃經
    【取穴】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血管分布:面橫動靜脈,深層為上頜動、靜脈。神經分布:面神經顴支、下頜神經耳顳神經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咬肌。
    【針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向耳側斜刺1.5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下有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直刺過深可刺中該神經的主干或分支,引起損傷。所以如果病人感受到穴區疼痛、發熱或觸電感,即應將針上提,不可再深刺。
    刺激方式 本穴多因穴位注射不慎而出現意外,故應避免使用濃度 過高或過低、酸堿度過高或刺激性較大的藥液進行穴位注射。

    6.四白 (Sibai)ST2 足陽明胃經
    【取穴】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穴位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眼輪匝肌、上唇方肌。血管分布:面動、靜脈支,眶下動、靜脈。神經分布:眶下神經、面神經顴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提上唇肌。
    【針刺方法】
    直刺0.3~0.5寸,斜刺0.5~1寸,平刺1.5~2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直剌深度在不超過0.5寸或進行平刺時一般不會發生損傷性意外(機械性損傷),但如針尖進入眶上孔(約在針刺深度超過0.5寸),并繼續進入眶下管時,如進針深度超過1寸,即有可能損傷眼球,所以不宜過深。
    針刺方向 當針尖進入眶下管時,應按45°角朝上,75°角朝外的方向進針。
    另應注意:向眶下孔斜剌時,須選取30號或32號的細毫針,且要避免反復提插或捻轉,以免刺破眶下動脈。

    7.水溝 (Shuigou) DU26 督脈
    【取穴】
    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的交點處。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口輪匝肌。血管分布:上唇動、靜脈。神經分布:面神經頰支及眶下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
    【針刺方法】
    取仰臥位,直刺0.3寸或向上斜刺0.5~1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本穴是人體中針感反應最為強烈的穴區之一,臨床上出現的意外多為誘發癔性發作。據觀察,這類意外事件常發生于刺激過強之時,所以,本穴的針刺手法在一般情況下不宜過重(急救除外),對有癔病史者,尤應如此。另外,也有報道因針剌本穴,因間接反應,造成腦出血性中風。

    8.啞門 (Ya men)DU15 督脈
    【取穴】
    在項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一頸椎下。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在項韌帶和項肌中,學問為弓間韌帶和脊髓,內上方正對延髓。血管分布: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絲。神經分布:枕大神經和第3 頸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腱→頭半棘肌→項韌帶→頭后小直肌→頭后大直肌。
    【針剌方法】
    俯伏正坐位,頭微前傾,項肌放松,經第2項椎棘突上緣向下頜方向垂直緩慢剌入0.5~1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剌深度 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5cm左右。因該穴深部有脊髓,故不可深剌,進針要緩慢,不可行重度提插捻轉手法。進針深度最深不可超過1.5寸,否則可剌傷脊髓頸段。病人出現傳向四肢的閃電麻木感,或頭痛、頭暈等癥狀。較重者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
    針剌方向 應向下頜方向針剌,切勿向上朝眼的方向針剌。因其深部正對延髓,可造成延髓損傷,有生命危險。啞門穴,以刺向耳垂最安全(男可刺46.34mm,女可刺至45.13mm),其次為針向口或下頜(男可刺至44.92mm和42.42mm,女分別為43.33mm和40.99mm)。若向后正中線直剌亦可從第一二頸椎之間剌入椎管。另外,也不可向左右任意偏斜,以防誤傷椎動脈。

    9.風府 (Fengfu)DU16 督脈
    【取穴】
    在項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突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在頸韌帶、項肌中,深部寰枕后膜、硬膜、蛛網膜、軟膜的延髓,上方為枕骨大孔,下為寰椎后結節。血管分布: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絲。神經分布:為第三頸神經及枕大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腱→頭半棘肌→項韌帶→頭后小直肌→頭后大直肌。
    【針剌方法】
    向下頜方向垂直剌入0.5~1寸,緩慢進針,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轉、不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5~5.3cm左右。因該穴深部有延髓,故針刺過深有生命危險,一般應控制在1.5寸內較為安全,其極限則不得超過2同身寸。若刺入延髓,針下有松軟感,患者全身有觸電感,恐慌驚叫,輕者可有頭痛,眩暈、心慌,出汗等,重者呼吸困難,繼而昏迷。
    針刺方向 風府穴,以針尖指向口最安全(男可達45.43mm,女為44.46mm),其次為指向鼻尖(男可刺至42.22mm,女可刺至40.90mm),易發生危險的是直刺(男性不宜超過36.83mm,女性不宜超過30.96mm)。
    *圖

    10.風池 (Fengchi)GB20 足少陽膽經
    【取穴】
    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深部為頭夾肌、頭半棘肌、枕下三角、寰枕關節,上為枕骨髁,下為寰椎側塊。血管分布:枕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枕小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間→頭夾肌→頭半棘肌→頭后大直肌(針的內側)和頭上斜肌(針的外側)。
    【針剌方法】
    有三法:向對側眼睛內眥方向直剌0.8~1.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1.5~2寸;向對側風池穴透刺1.5~2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剌深度 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5cm左右。該穴深部重要結構為延髓和椎動脈,若向對側眼睛內眥方向直剌過深,超過1.5寸時,可造成延髓下端或脊髓上端損傷,甚可危及生命,故針刺深度以小于1.5寸為宜。
    針刺方向 針尖朝向對側眼外眥,則其深面正對延髓,若針尖偏向同側眼內眥,其深面正對同側的椎動脈,故不可針刺過深,不能進行大幅度提插、捻轉。經測定,風池穴,針向對側眼球,進針25~50mm,向鼻尖或左右透刺50~75mm,以向鼻尖針刺及向對側風池透刺最為安全。

    11.安眠 (Anmian) EX 經外穴
    【取穴】
    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
    【穴位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鎖乳突肌、頭夾肌。血管分布:枕動、靜脈。神經分布:耳大神經、枕小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頭夾肌。
    【針剌方法】
    取俯臥位或側坐位,直刺1~1.5寸。
    【針刺意外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一般針深0.5~1.2寸,以不超過1.5寸為宜,否則易傷及深處的枕動、靜脈。另外該穴深處分布有迷走神經,針刺過深或電針刺激過強,可誘發迷走神經反應。
    針刺方向 本穴應直刺,注意針尖不可向內上方斜刺,以免傷及深部的椎動脈,及脊髓、蛛網膜等重要組織。

    12.翳風 (Yufeng) SJ17 手少陽三焦經
    【取穴】
    在耳垂后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頭最長肌、二腹肌后腹。血管分布:耳后動、靜脈和頸外淺靜脈。神經分布:耳大神經,深層當面神經干從顱骨穿出處。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腮腺→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頭最長肌→二腹肌后腹。
    【針刺方法】
    向口角或對側內眼角方向刺入1~1.5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針刺深度一般不可超過1.5寸,過深可刺中迷走神經(迷走神經的位置較深,正常情況下不容易刺中),引起迷走神經反應。
    針刺方向 針尖不可向下,以免刺中頸動脈竇,引起頸動脈竇綜合征。
    刺激方法 本穴不宜穴位注射,如必須作時,進針不可過深(1寸以內),藥物要選擇對神經刺激較小的藥液。

    13.天突 (Tiantu) BN22 任脈
    【取穴】
    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本穴在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深部為氣管,再向下胸骨柄后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毗鄰左頸總脈、頭臂干,胸骨角水平為肺前緣。血管分布:皮下有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神經分布:鎖骨上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胸骨頸靜脈切跡上方→左右胸骨甲狀肌。
    【針刺方法】
    先與皮膚成90°角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緣、氣管前緣,以押手扶持針體緩慢用彎刺法向下刺入0.5~1寸。刺時針下空松感,病人有咽喉緊張感。留針時囑患者少作吞咽動作。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不可過深,因本穴區下為氣管,且在胸骨上窩處肌層覆蓋較淺,易刺中氣管軟骨,若刺入氣管環間的韌帶,易穿透氣管壁,傷及氣管壁,傷及氣管粘膜。病人可自覺喉中作癢,引起劇烈咳嗽、血痰,針體隨之強烈顫動。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2~2.5cm左右。
    針刺方向 應沿胸骨柄后緣向下平刺或深刺。若深刺方向偏后,可刺中主動脈弓或無名動脈,造成出血。施術者針下有柔軟而有彈力的阻力,針感搏動明顯。病人有胸悶、疼痛感覺,涌吐血痰,劇烈咳嗽,面色蒼白,肢冷汗出,甚至窒息死亡。若朝胸骨柄后面刺入過深或向兩側偏離,易刺傷肺前界引起氣胸,肺氣腫病人尤易發生,故不可深刺。一旦刺傷胸膜,病人可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
    *圖

    14.人迎 (Renying)ST9 足陽明胃經
    【取穴】
    在頸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在頸闊肌、胸鎖乳突肌前緣;血管分布:本穴位于頸動脈三角內,深面為頸動脈鞘,鞘內有頸總動脈、頸內動脈,深層有椎動脈等;神經分布:迷走神經,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干。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頸固有筋膜淺層和胸鎖乳突肌→頸固有筋膜深層→咽縮肌
    【針剌方法】
    深部觸壓頸總動脈搏動,避開動脈在其前方或略向內直剌0.2~0.5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1.3~1.5cm左右。故本穴針刺深度以不超過0.5寸為宜,其極限深度為1寸,否則易傷及迷走神經。另外,在進針時如有針尖粘滯感、明顯的搏動感,表明已觸及頸動脈,即應退針或變換針刺方向。
    針刺方向 人迎正確深刺方向應恰經過頸動脈鞘前內方,若偏向外側,即有刺中頸總動脈的可能,若過于偏外,則可刺穿頸內靜脈,以致刺中迷走神經。迷走神經中包含支配心臟活動的副交感纖維。患者可自覺心悸、胸悶,出現面色蒼白,常可導致嚴重后果,乃到生命危險。因此,進針不可偏向外側,不可過深,手法不宜過重。
    *圖

    15.扶突 (Futu) LII8 手陽明大腸經
    【取穴】
    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后緣之間。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頸闊肌、胸鎖乳突肌,深層為提肩胛肌起點。血管分布:內側有頸升動脈,深面是頸血管鞘的后壁,鞘內包含頸總動脈、頸內靜脈。神經分布:迷走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深面為頸血管鞘的后壁。
    【針剌方法】
    正坐仰靠或仰臥位,直刺0.5~1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不可深刺,進針針深度以0.5~1寸以內為宜,最深不可超過1.5寸,而且也不能行較大幅度的捻轉提插手法,以免刺傷深部頸總動脈和血管鞘內的重要結構。
    刺激方法 謹慎使用電針,脈沖頻率不宜過高,因電針可誘使迷走神經反應性增強,引起心跳減慢,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癥狀。

    16.廉泉 (Lianquan)RN23 任脈
    【取穴】
    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本穴在甲狀軟骨和舌骨之間,深部為會厭,下方為喉門。肌肉分布:有甲狀舌骨肌、舌肌;血管分布:頸前淺靜脈,甲狀腺上動、靜脈。神經分布:頸皮神經、舌下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間→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針剌方法】
    斜刺0.8~1.2寸,不留針。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本穴不宜深剌,不可超過1.5寸。應選用28號或30號毫針,不可太粗,以防傷及咽喉。
    針刺方向 向舌根部斜剌0.8~1.2寸或向二側斜刺,或再分別向二側斜刺。多不直刺并切忌大幅度捻轉、捻轉,以防出血。

    17.缺盆 (Quepeng)ST12 足陽明胃經
    【取穴】
    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頸闊肌、斜方肌、前鋸肌。血管分布:肩胛上動、靜脈。神經分布:鎖骨上神經、肩胛下肌神經;深部為臂叢鎖骨上部。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鎖骨下肌。
    【針剌方法】
    正坐或仰臥位,直刺0.2~0.4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針刺不宜過深,正常體格者不超過0.5寸。深刺可穿過前鋸肌、肋間肌、壁胸膜、胸膜腔、臟胸膜,刺傷肺臟引發氣胸。但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3.8cm左右,可作參考。
    針刺方向 由于斜刺不易掌握深度,本穴應直刺,且在完成手法后即出針,不宜留針。

    18.頸臂(Jingbi) EX 經外穴
    【取穴】
    仰臥,頭轉向對側,于鎖骨內1/3與2/3交點處直上1寸,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后緣。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鎖乳突肌,毗鄰胸膜頂及肺尖。血管分布:頸外側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深部為臂叢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
    【針剌方法】
    水平向后直刺0.3~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以1寸以內為限度,不可深刺。對肺氣腫患者,尤須謹慎。另外,膈神經屬頸叢,為一混合神經,從頸叢發出后下行正好經過本穴。因膈神經支配膈肌的運動和本體感覺及膈上、下胸、腹膜之感覺,其感覺纖維還在途中分布到縱隔胸膜和肋胸膜及心包。針刺過深可刺傷膈神經,而出現肩背刺痛,胸腔憋脹,呃逆等癥狀。
    針刺方向 不可朝向斜下,更不可偏向內下方,否則易損傷胸膜頂及肺尖,造成氣胸。

    19.云門 (Yunmen)LU2 手太陰肺經
    【取穴】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的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三角肌。血管分布:頭靜脈、胸肩峰動脈分支。神經分布: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喙鎖韌帶。
    【針剌方法】
    向外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據測定乳頭以上胸壁組織厚度,成人為1.2~1.5cm。直刺如超過0.5寸時,即可能進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氣胸。
    針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進針后,針尖向肋緣斜刺至肋骨,約0.5~0.8寸,略退針,施小幅度提插捻轉之法。如必須直剌,以剌入0.2~0.3寸為宜。
    *圖

    20.中府 (Zhongfu)LU1 手太陰肺經
    【取穴】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門下1寸,平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面為第1肋間內外肌。血管分布:腋動、靜脈,胸肩峰動、靜脈。神經分布:鎖骨上神經、第1肋間神經、胸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前緣→胸大肌→胸小肌→第1肋間內外肌。
    【針剌方法】
    取仰臥位或正坐位,向外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據測定乳頭以上胸壁組織厚度,成人為1.2~1.5cm。直刺如超過0.5寸時,即可能進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氣胸。
    針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進針后,針尖向肋緣斜刺至肋骨,約0.5~0.8寸,略退針,施小幅度提插捻轉之法。如必須直剌,以剌入0.2~0.3寸為宜。
    *圖

    21.氣戶 (Qihu)ST13 足陽明胃經
    【取穴】
    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為鎖骨下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鎖骨下肌。
    【針剌方法】
    直剌0.2~0.4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同云門穴。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3cm左右,可供參考。

    22.俞府 (Shufu)K127 足少陰腎經
    【取穴】
    在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血管分布:胸內動、靜脈分支。神經分布:鎖骨上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
    【針剌方法】斜剌或平剌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同云門穴。經尸體解剖測量,本穴從體表至胸膜腔壁的厚度為2.6cm左右,可供參考。

    23.庫房 (Kufang)ST14 足陽明胃經
    【取穴】
    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第1肋間內外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動、靜脈,胸外側動、靜脈。神經分布:胸前神經分布。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胸小肌。
    【針剌方法】
    向外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針刺深度 經尸體測定,本穴危險深度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肋間肌、壁胸膜、胸膜腔、臟胸膜而損傷肺臟引起氣胸。
    針刺方向 向外斜刺,注意避開血管,因針尖方向不當可刺傷腋靜脈而引起出血。

    24.*或中 (Yuzhong) KI26 足少陰腎經
    【取穴】
    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間外韌帶、肋間內肌。血管分布:第1 肋間脈、靜脈。神經分布:第1肋間神經分支,深層為第1肋間神經、皮下有鎖骨上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肋間內肌。
    【針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同上穴。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1.5 cm (0.5寸)左右。

    25.周榮(Zhourong)SP20 足太陰脾經
    【取穴】
    在胸外側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面為胸小肌,肋間內、外肌。血管分布:胸外側動、靜脈。神經分布:胸前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胸小肌。
    【針剌方法】
    平刺或斜刺0.8~1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同上穴。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2.4cm(0.8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傷心肺。

    26.神藏(Shengcong)KI25 足少陰腎經
    【取穴】
    在胸部,當第2 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間外韌帶及肋間肌。血管分布:第2 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第2 肋間神經前皮支,深面為第2 肋間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肋間外韌帶和肋間內肌。
    【針剌方法】
    斜刺或平剌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同上穴。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1.25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發生氣胸。

    27.胸鄉(Xing xiang)SP19 足太陰脾經
    【取穴】
    在胸外側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外緣、前鋸肌,下層為肋間內、外肌。血管分布:胸外側動、靜脈及第3 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第3 肋間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肋間內肌。
    【針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同上穴。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傷肺臟。

    28.膺窗(Yingchuang)ST16 足陽明胃經
    【取穴】
    在胸部,當第3 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深面為第3肋間內、外肌。血管分布:胸外側動、靜脈。神經分布:胸前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
    【針剌方法】
    向內斜刺或平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1.5cm左右。所以不可深刺和直刺,特別是左側膺窗,上深面為心臟,深刺易導致心、肺損傷,發生針灸意外事故。

    29.靈墟 (Lingxu) K124 足少陰腎經
    【取穴】
    在胸部,當第3 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血管分布:第3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第3 肋間神經前皮支,深面為第3 肋間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肋間內肌。
    【針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同上穴。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1.3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傷心、肺。

    30.淵液 (Yuanye) GB22 足少陽膽經
    【取穴】
    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前鋸肌,肋間內、外肌。血管分布:胸腹壁靜脈、胸外側動、靜脈及第4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第4肋間神經及胸長神經分支。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肋間內肌。
    【針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同上穴。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傷心、肺。

    31.天溪 (Tianxi)SP18 足太陰脾經
    【取穴】
    在側外胸部,當第4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緣,下為前鋸肌,再深面為肋間內、外肌。血管分布:胸外側動、靜脈分支,胸腹壁動靜脈,第4 肋間動靜脈。神經分布:第4肋間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肋間內肌。
    【針剌方法】
    平刺或斜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同上穴。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傷心、肺。

    32.天池 (Tian chi)PC1 手厥陰心包經
    【取穴】
    在胸部,當第4 肋間隙,乳頭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
    【局部解剖】
    組織結構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始端,深面為第4 肋間內、外肌。血管分布:胸、腹靜脈,胸外側動、靜脈。神經分布:胸前神經分支及第4肋間神經。
    層次結構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肋間內外肌。
    【針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針灸意外事故預防】
    本穴尸體解剖的針刺安全深度為1.5cm(0.5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否則易刺入胸腔。刺傷心、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深夜福利资源在线观看|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亚洲人成色99999在线观看|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日韩经典|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网站|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 各种少妇wbb撒尿|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免费| 亚洲 另类 日韩 制服 无码| 日本一道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男人的天堂在线视频| 宝贝腿开大点我添添公视频免 |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无码| 国产MD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福利一区二区视频|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麻豆宅男 | 久久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色爱综合激情五月激情| 伊人久久无码大香线蕉综合| 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免费入口|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老熟妇|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色|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