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量的調查表明,20%左右的大學生中呈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適應不良現象.心理障礙發生率與已往相比有明顯上升趨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那么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何特殊性?如何使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更健康等問題,一直是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為了比較真實地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本書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對大學本科不同年級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長期以來人們只注意大學生生理上存在的健康問題,而忽略了心理上也存在著健康問題。實際上,人體本是生理與心理的統一體,健康的意義不僅在于生理方面,在心理方面也極為重要。 1989年,WH0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應該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要求人們不能以軀體狀態來評判一個人的健康,而應從四個方面綜合評判一個人的健康。 關于心理健康的含義,國內外專家有過不少的研究和論述。心理學家英格里希(H.B.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當事者在這種狀態下,能良好地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狀態。不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精神病學家梅尼格爾 (KarlMenniger)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于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心理健康者應能保持穩定的情緒、敏銳的觀察力和愉快的心態。社會工作者波孟(w.W.Bochm) 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 雖然關于心理健康的含義,國外學者的理解各有不同,眾說紛紜,但都比較傾向地認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行為適度.具有協調關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和特征。我們在討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時,一定要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而是一種不斷發展的過程;同時心理健康也不是指對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只是在對待環境和問題沖突的反應上。能更多地表現出積極的、適應的傾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原則及應具備的能力1.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標準的問題,是一個一直受到人們關注的問題。國內外不少專家對此都有過研究和論述。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曾經把心理健康的標準擬定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 具體標志為:“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②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和麥特曼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當估量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④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諧;⑥善于從經驗中學習;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能適度地宣泄情緒和控制情緒;⑦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⑩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大標準:①力爭自我的成長;②能客觀地看待自己;③人生觀的統一;④有與他人建立和睦關系的能力;⑤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獲得;⑥具有同情心,對生命充滿愛。 我國學者馬建青主編的<心理衛生學>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是:①智力正常;②善于協調控制情緒,心境良好;③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④人際關系和睦;⑤能主動地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⑥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健康;⑦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的特點。 (1)賈霍達的六項心理健康標準 賈霍達綜合了佛洛姆、馬斯洛和羅杰斯的觀點,歸納了六項心理健康的標準。 ①對自我的態度。這種態度包括能客觀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經驗、感情、能力和意見的程度(自我認識);能整體地接納自己的優缺點的程度(自我悅納);能統整自己的各種屬性,明確地加以認識,并區別自己和別人,與承擔角色責任的程度 (角色認同)等要素。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這些要素上能夠表現出較優異的水準。 ②成長、發展與自我實現。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夠堅定不移地向自我的目標邁進,盡全力采取積極的行動以完成自我的實現。在生恬中對工作、對別人關心之至,愿意為工作與他人而獻身,并能為他人共鳴。 ③整合的人格。人格是由三個層面整合而成的:第一是“心力的平衡”,即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處于平衡狀態的人格結構;第二是“對于人生的統一性態度”即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一致性;第三是“對壓迫的抗衡”即對挫折的忍受程度或自我強度。 ④自律性。自律性乃是個人是否獨立于其所處環境以及能否自我決定。倘若欠缺自律性.則個人只能對環境的刺激做出被動的反應;則個人猶如墻頭草.隨風而飄。反之,個人若能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狀態下展開行動,那么他便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⑤對外界的環境知覺的精確程度。它是指個體對周圍的外在世界了解到何種程度,或能否使自己認知的誤差縮小到最低的程度。一個人對其所處的世界沒有準確的認知。便無法采取適當的對應行為,容易陷入不適應的狀態。因為潛存于個人內心的欲望、愿望、焦慮、不安等情緒因素,會扭曲人所知覺到的事實。因此。一個人假使能了解這一點,而能將自己所認知的內容與現實環境做一番對比,以修正自己的認知,或能采納別人的意見,即使他面對壓力,也能依據較正確的認知.而采取更適當的反應行為。這正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基本條件。 ⑥支配環境。這是指人不僅需要適應環境,還要能主動地向其所處的環境挑戰,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 (2)舒爾茲的五項心理健康標準 ①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人無法永遠保持理性,但起碼應能有意識地引導自我的行動,并能接納自己的命運。這與賈霍達綜合第一項和第四項類似。②能認識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強和弱,長處和短處,要寬待與悅納屬于自己的一切,讓自己保持本來的面貌。絕對不加以偽裝。這和賈霍達的第一頊相近。③能正視現實。人雖然或多或少要受到幼兒時期經驗的影響。但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也并非像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對于過去,人是一個物理的附庸者”。人固然應放眼未來的目標,或懷抱遠大的志向,但是目光的焦點尤其必須關注正在進行的事務。④能向新目標或向新經驗挑戰。即對于挑戰目標或新經驗的刺激性人生的渴望.基于對寂靜而安定的人生的期待。⑤獨特的人格特質。 從上述關于心理健康標準的闡述中,我們可以得到兩點啟示:第一,由于人的社會生活和遺傳因素是多樣的,人的社會背景和人體差異是多方面的.所以人的心理健康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也應是相對的和多樣的;第二,心理健康的標準又具有統一性,心理學家普遍把正常的智力、穩定的情緒、堅定的意志、良好的交往能力、正確的自我意識、適應環境的能力、挫折的忍耐能力作為心理健康的標準。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學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對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結合目前我國大學生的狀況,莫雷等人提出了如下的標準。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水準雖然有所不同,但智力是正常的。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 (2)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情緒之所以能影響健康,是因為情緒能通過下丘腦、腦下垂體、植物性神經系統引起身體的器官功能變化.這就是情緒 (心理因素)可以致病的生理學基礎。例如,在焦慮、憤怒、怨恨時.胃黏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導致胃潰瘍。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意味著肌體功能的協調和心理活動的協調。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和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情緒體驗,但是一般不會長久,同時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論遇到什么事總能適度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既不會得意忘形,也不會悲極輕生。 (3)意志堅強可控 健康的意志應該具有目的性.即自覺地確定行為的目的。在控制和執行計劃時,既不輕信于人.又能集思廣益,需要作出決定時。既能毫不猶豫,當機立斷,又能深思熟慮,靈活機動;應具有堅韌性,既具有持之以恒,一干到底的精神,不朝三暮四,不見異思遷,同時又通情達理而不頑固執拗;應具有自制性,即能夠為了達到目的而控制意識的感情沖突,約束自己的言行。 (4)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征 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心理發展的各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質的特征,稱為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簡稱年齡特征)。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質的特征,由軟弱無能到獨立行走,從不識不知到有識有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從意識腺朧狀態到思想開竅,再從思維敏捷到思維遲鈍等,其心理行為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變化的。每個人的認識、情感、言行舉止應基本符合他的年齡特征,這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嚴重偏離了這個一般規律,那就是異常或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例如,大學生應該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勤學好問,喜歡探索和創新。如果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老氣橫秋,老態龍鐘;或者是像個小孩子那樣,喜怒無常,經常耍小孩子脾氣,甚至對任何問題都拿不出自己的主見,處處依賴家庭,一旦離開父母就生活不下去,對于這樣的人,人們就認為他的心理是不正常的。 (5)人際關系和諧 健康的人際關系應該是樂于交往,接觸他人時持積極態度,能夠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交往過程中既能取悅于人.也能愉悅自己;在集體中既有廣泛的朋友,又有一兩位至交,而不是人人都萍水相逢,只是泛泛交往。假設某個大學生長期不與同學交往,在班上沒有知心朋友,心中只有自己。從不為集體著想;或者對同學不能以誠懇、謙虛、友愛、寬容的態度相待.不能體諒、忍讓、尊重和幫助他人;而總是欺辱、怨恨、敵視同學們,那么就應考慮他的心理是否出現了異常,產生了心理不健康的問題。 (6)適應社會生活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能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正確的認識環境。處理好個環境的關系;能了解各種社會規范,自覺地用這些規范來約束自己,使個體的行為符合社會規范的要求。另外,心理健康者還能動態地觀察各種社會現象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自己的要求,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如果發現自己的需要、愿望與社會要求發生了矛盾和沖突,就要及時放棄或修改自己的計劃,以謀求和社會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更不應該妄自尊大,一意孤行,影響心理健康的發展或是成為違法犯罪者。當然,也不能要求每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他所遇到的每個問題都解決得盡善盡美。但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是現實的、積極的。 (7)熱愛生活,樂于學習和工作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在各種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也只有通過具體的活動才能表現出來。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享受人生的樂趣;而且能夠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新鮮事物,并能取得一定的成就。這些成就又將為他們帶來喜悅和滿足,轉而又增加他們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但是。有的大學生不是這樣的,他們盲目地認為自己太笨或沒有考上一個好大學、好專業,或抱怨自己沒有學好是老師教得不好。怨天尤人。苦悶失望。繼續發展就會影響學習和工作,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 (8)有完整和諧的人格 心理學上所講的人格.是指一個人在他一生發展的漫長經歷中所逐漸形成的,表現為穩定的和持續的心理特點以及行為方式的總體。健康的人格特征是有機統一的、穩定的,即他所想的、說的、做的是統一的。如果知道一個人具有某些特征,一般就可以預見他在某種情況下,將會怎樣行動。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不是一貫的、統一的,則說明他的心理已經不健康了。這種行為表現互相矛盾的現象在某些大學生身上也可以看得到。判斷一個人的人格健康狀況,還有一條標準,那就是個人自我接受的情況,即在自知長處和弱點的基礎上,避免無謂的自卑或虛榮。使他們永遠保持輕松、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