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無用的日子讀老莊 人總有自覺無用的時候。
國際的競逐,經濟的趨勢,社會的騷動,流行的風潮,讓人疲于奔命。 家人的平安,朋友的處境,四周的噪音,心中的憂慮,讓人難以喘息。 由外而內的壓力,由小而大的煩惱,無不使人自覺無用與無奈。 莊子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知道事情無可奈何,就安心接受它,作為自己的命運。這里的關鍵是"知"與"安"二字。
再說"知",這正是道家的秘訣所在。莊子的思想源自老子的啟發,他們二人合稱"老莊",代表道家學說的典型。道家談人生,向來只有兩邊,或是悟道,或是不悟道,而悟或不悟,就要看"知"了。
但是,任何區分都會引發欲望,隨之產生較量與爭奪,然后是天下大亂。為了避免陷入亂局與困境,認知必須提升到避難的層次,人棄我取,人取我棄,就是基本策略,否則"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老子筆下的圣人,是"和光同塵、被褐懷玉"的。 不過,避難之知是個過渡階段,真要化解一切煩惱,還須以"啟明之知"為目標。也即是莊子所強調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從道的觀點看來,萬物沒有貴賤之分,如此才可進行逍遙之游。 因此,問題來自人的認知,解決辦法則在認知的提升與轉化上,正是"解鈴還須系鈴人"。
悟道的第一步:在于認清"區分之知"的陷阱; 悟道的第二步:在于了解"避難之知"的局限; 至于能否抵達第三步"啟明之知",則看個人的修為與造化了。
莊子說:"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既然相忘,又何必在意有用無用。 長期研究道家,使我深信三種人適合領悟這門學問,就是老年人、失意者與聰明人。老年人因為體貌日衰;失意者因為有志難伸;聰明人因為樂于如此。不論哪一種,讀老莊,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幸福感。 02 老莊相對論 人間有許多價值是相對的,譬如美與丑,善與惡,苦與樂,利與害,爭與不爭,有用與無用。 這些相對的觀念不能脫離每個人“主觀”的判斷。即使是同一個人,從年少到年老,也可能對某種情況作出相對的判斷。 老子與莊子代表道家思想,他們對這些價值的相對看法與一般人相同嗎?當然相同,但是卻另有一番深刻的思考。 一般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觀察,談起相對的價值,就會出現不確定的感覺,好像什么都不可靠。老莊呢?他們提出的“道”字,代表了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代表了包容一切的整體。由整體的角度看來,所有的價值都是相對的。這種觀點并非出于個人主觀的體驗,不帶有任何情緒的因素,因而具有普遍的意義。 價值的相對性基于萬物的相對性而有。所謂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而變化所代表的是:出于虛無,又入于虛無。因此,嚴格說來,萬物并不存在。 莊子認為:古人的智慧抵達至高境界,因為他們明白“未始有物”,亦即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過。真正存在的,自始至終都是“道”,或者應該說,無始無終都是“道”。沒有道,就沒有萬物;但是沒有了萬物,道卻依然存在。這是道家立言的要旨。 依邏輯方式思考,從相對論必定衍伸出懷疑論,從懷疑論又難免接上了虛無論。如此一來,人生豈非南柯一夢?道家提醒我們:萬物確實如夢似幻,但是“道”卻是真實而永恒的。因此,人生的功課只有一門,就是設法悟道。 既然談到功課,就表示需要修練。莊子多次使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語,聽起來有些消極無奈,其實卻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讓人的身心擺脫相對的欲望與意念,進入一種虛靜狀態,然后人的“精神”才會展現出來。此時所展現的精神,就是悟道的契機。 換言之,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莊子發揮此說,把“人亦大”落實于“精神”層次,可謂完美的詮釋。 問題在于:能夠經由修練而展現精神層次的人,實在少之又少。莊子一再使用像“真人、神人、至人、天人”這些合成名詞,目的是要告訴我們:單單做一個凡人是遠遠不足的。 有些人以為道家是要我們順其自然,好像那是一件簡單的工作。但是誰能真正做到順其自然?少了對“道”的覺悟,又未能修練身心,則順其自然只是放任、懶惰、推卸責任的借口而已。 老莊的相對論并非一般的相對論,因此我們還可由此得知:富貴與貧賤是相對的,生與死是相對的。能明白這兩點,已經是不平凡的見識了。 老莊還要再進一步,反璞歸真,肯定人類生命的意義,就是:外在與世人同化,內心卻完全不受干擾;覺悟了無所不在的道,因而可以自在逍遙。這時所談的“外化與內不化”,以及“道與逍遙”,就不是簡單的相對論,而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了。 “相對論”,當然不是物理學的意思,而是并列兩種相對價值,進行深入討論,借此突顯老莊的思想。 我近年出版了幾本介紹道家的書,本書是兼顧老莊而談的,所論較為完整。書中十章所列的十組價值觀,則是新的探討方式。我推廣國學的用心是一致的:希望扮演橋梁,讓讀者更容易進入原典的世界。 臺版繁體豎排,2019年4月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