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途島海戰的紀念日了,回首那場海戰,與其說運氣讓美國人搶了先機,倒不如說日美海軍體系建設不同而呈現的軟實力差距讓美國人贏得了這場至關重要的海戰。 ![]() 1942年6月4日,日軍在中途島附近海域連續擊退美軍三批魚雷攻擊機。圖為日本零式戰斗機。 日本人輕松干掉美軍41架魚雷攻擊機 1942年6月4日上午10點15分,中途島附近那廣闊的太平洋上,能見度良好。云高三千米,在偶爾散開的云層之下,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在向東北方向進行轉向。這支艦隊的中心,便是四艘巨大的航空母艦,其中兩艘較大的位于西南,兩艘稍小的位于東北。位于西南的兩艘大型航空母艦中,艦橋建在左舷的,便是日本聯合艦隊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南云忠一中將的旗艦“赤城”號。其艦艏右側的那艘則是“加賀”號,位于東北部的兩艘較小的航空母艦中,比較接近“赤城”號的為“蒼龍”號,而離開主隊較遠的則是第一航空艦隊中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官山口多聞少將的旗艦“飛龍”號。 在此稍前,美國的TBD“蹂躪者”式艦載魚雷機曾經分三批大舉來襲,但是都被久經沙場的日本零式艦載戰斗機以及凌厲的高射炮火打得紛紛墜落,美國飛行員盡管前仆后繼地英勇沖擊,但是畢竟實力相差懸殊,最終即便付出了41架飛機和80名飛行員的生命的代價,但是終究連一枚魚雷都未能擊中目標。 云層中突然出現大批美軍俯沖轟炸機 在擊退了美國“蹂躪者”式艦載魚雷機的三波攻擊后,日軍的四艘航空母艦則緊鑼密鼓地著手進行反擊的準備。飛機一架一架地從機庫里提上來,迅速在飛行甲板上排好。那些老練的飛行員摩拳擦掌,準備給美國艦隊以致命打擊,徹底擊潰美軍為數不多的航空母艦。10點20分,南云海軍中將下令,一旦準備工作完成,飛機立即起飛。在“赤城號”飛行甲板上,全部飛機都已經發動了。龐大的航空母艦開始逆風航行,眼看著航空母艦飛行甲板前端的噴口中噴射出的白色蒸汽開始逐漸對準甲板上劃好的中心線。只要五分鐘,全部飛機都可起飛! 10點24分,從艦橋的話筒里,發出了開始起飛的命令。增田飛行長搖動著小白旗,由木村惟雄一等飛行兵曹駕駛的零式戰斗機開足馬力,飛離了飛行甲板。然而,就在這決定命運的五分鐘,一切都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高空云層的間隙中,一個一個小黑點從天而降。日軍航空母艦上的瞭望哨紛紛大聲急叫:“俯沖轟炸機!”。 ![]() 圖為美軍飛機在攻擊日本蒼龍號航母。 聯合艦隊三艘航母瞬間即被美機擊沉 此時,來自美國由克拉倫斯·韋德·麥克拉斯基少校率領的“企業”號32架SBD“無畏”式艦載俯沖轟炸機與馬克斯韋爾·F·萊斯利海軍少校率領的“約克城”號所載第三艦載轟炸中隊的17架SBD幾乎同時對日本艦隊發起了空襲。這次協同攻擊的戰果輝煌。南云中將的旗艦“赤城號”被2發炸彈命中,其中1發1000磅炸彈擊中了中部升降機的邊緣,穿透飛行甲板在機庫中爆炸;另1發炸彈炸中了飛行甲板后段,將待命于飛行甲板上,滿載燃油和彈藥的飛機炸成了一團烈火,而后又破壞了舵機。 “加賀號”則命中4發1000磅炸彈,最靠近艦艏的炸彈正好落在艦橋旁邊,恰好命中了一輛小加油車,于是整個艦橋以及四周的甲板燃起了燭天大火,包括該艦艦長岡田次作海軍大佐為首的大部分指揮中樞人員在內大量官兵當即陣亡,其余3發炸彈則穿透飛行甲板。與此同時,“蒼龍號”也被3發1000磅炸彈擊中,并排落在飛行甲板上的3臺升降機附近,其中2顆炸彈穿透了機庫。由于機庫中還有大量99式艦載轟炸機還在進行出擊準備,于是紛紛發生誘炸,使整艘母艦陷于一片火海。 日軍最后一艘航母發動反擊重創美軍航母 于是,不久前還盛氣凌人的南云艦隊中,“蒼龍”號與“加賀”號先后沉沒,旗艦“赤城”號雖然將大火撲滅,但是由于艦體損傷過重而最后不得不被放棄,在人員轉移之后被護航的驅逐艦用魚雷擊沉。 由未被發現而僅存的“飛龍”號對美國第17特混艦隊發起了兩次反擊,在日軍重創“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之后,終于也被美軍發現,“飛龍”號也遭到了美軍俯沖轟炸機的襲擊,被命中的4發炸彈中,有2發炸彈擊中了上層建筑前部,另外2發擊中艦的舯部,機庫里堆積的魚雷和炸彈紛紛被引爆,艦體受傷慘重。盡管主機未被破壞,但是由于火勢無法控制,最終“飛龍”號艦長加來止男大佐不得不下令棄艦,并與司令官山口多聞少將一同隨艦沉沒。 ![]() 中途島海戰是日本海上武裝力量自1598年露梁海戰后300多年以來,第一次大敗仗。圖為日本僅存的一艘航母飛龍號出動飛機重創了美軍約克城號航母。 日本擁有六艘航母組成的世界第一艦隊 日本聯合艦隊第一航空艦隊,也稱為南云艦隊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特混艦隊,除了上述四艘以外,這支部隊中尚有第五航空戰隊的“翔鶴”、“瑞鶴”兩艘航空母艦,這兩艘航空母艦在不久前進行的珊瑚海戰役中,一艘受創而另一艘因艦載機受損嚴重而未能參加中途島戰役。 在當時,還沒有一個國家的海軍如同日軍那樣,可以集中六艘航空母艦進行戰略性的作戰行動。這支艦隊可謂是當時日本的最為強有力的海上戰略攻擊部隊,從成功地對珍珠港進行空襲之后,還轉戰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此后由奔襲印度洋,由于集中了數百架的作戰飛機,而且其飛行員又是經過超強度訓練和久經戰陣的老兵,故而到了印度洋戰役為止,一共擊落擊毀了471架盟軍飛機,擊沉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1艘、重巡洋艦2艘等大量艦艇,而自身的損失卻不足50架飛機,艦船更是毫無損傷。 中途島后日本航母戰隊變成陸基航空兵 就是這樣一支所向披靡的艦隊,終于在中途島附近的海域,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四艘主力航空母艦折戟沉沒,至此日軍的第一航空艦隊作為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終于宣告解散,其番號被改為了海軍岸基航空隊。當時太平洋艦隊的情報參謀軍官埃德溫·萊頓海軍中校說: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人損失,或者說丟棄了一支曾經威震太平洋的海軍航空兵部隊──一支精銳的、所向披靡的部隊。它已經永遠不可能卷土重來了,永遠不可能再像在戰爭頭六個月里那樣橫掃一切、令人聞風喪膽了。這就是中途島戰役的偉大意義。” 更為重要的是,中途島戰役打斷了日軍在太平洋戰爭最初半年中所向無敵的戰略攻勢,制止了日本進一步的向東擴張,消除了對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的威脅,恢復了太平洋上雙方海軍實力的均勢。美國為首的盟軍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時機,鼓舞了他們的士氣,在其強大的工業下,新型航空母艦成批得以生產,此后實力天平開始逐步傾向于美國,太平洋戰爭的格局終究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故而,人們一般都將中途島戰役恰當地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這個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恰好剛剛渡過了其73個春秋。回顧這場73年前的著名戰役,我們從中會得到什么樣的啟示呢? ![]() 圖為成功破譯日軍密碼的美軍羅切福特少校。 美軍破譯日本密碼 僅5分鐘即決定戰局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73年,在這73年中,海軍技術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海戰的格局也早已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不過,海戰中最為基本的原則,那就是把握好敵軍的動向,并亟早發現對手,率先攻擊敵方這一點,無論在劃槳時代、風帆時代、蒸汽時代、電子時代還是情報時代,這條原則是亙古不變的。 而中途島海戰的勝負成敗便是決定于那短短的五分鐘,那么,這也就雄辯地證明了,上面提到的這個海戰中最為基本原則的重要作用。然而,這個五分鐘是如何形成呢? 美國著名海軍歷史學家塞繆爾·E·莫里森教授把美軍在中途島海戰中的勝利稱之為“情報的勝利”。這話一點也不錯,如果美軍未能夠破譯日軍的密碼,洞悉聯合艦隊的目標和兵力,那么這一仗結果如何便很不樂觀。當然,即便破譯了日軍的密碼,也不過是給美軍提供了一個契機,而若要打破日軍的艦隊,還需要作出很多別的努力。 美軍不拘一格選人才 把人才放到合適的位置 這里,也有幾個值得一提的細節,首先是尼米茲上將具有堅定的信念,相信他所破譯的情報是日軍真實的情報而非其詭計,并能夠頂住壓力制定相對的作戰部署。其次,在戰役開始以前,美國第16特混艦隊司令官哈爾西海軍中將由于皮膚病住院,他推薦的則是一名資歷非常淺的,而且并未具有實際指揮航空母艦部隊經驗的巡洋艦分隊司令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海軍少將。而這位少將憑籍他對于海軍航空兵作戰理念的出色理解,在這場大戰中將自己的才華展示得淋漓盡致,并在這次戰役中脫穎而出,成了美國海軍史上最偉大的將領之一。 ![]() 斯普魯恩斯在中途島海戰時資歷非常淺,但是他對海軍航空兵作戰理念有著出色理解,美軍把合適的人放在了合適的地方,于是奇跡就發生了。 而作戰過程中,而資格更老的前敵指揮官弗蘭克·弗萊徹海軍少將也能夠面對強大的日本海軍,沉著應對并予以迎頭痛擊,而更為可貴的是,在自己的旗艦“約克城”號遭到重創而喪失戰斗能力之際,他迅速地將指揮權移交給斯普魯恩斯,保持了指揮的連貫性,這也是美國指揮體系中可圈可點之處。再次,哈爾西留給斯普魯恩斯的參謀長布朗寧海軍上校則被譽為一名擁有“計算尺般精密頭腦”的優秀參謀軍官,在他出色的計算之下,指揮官得以了解日軍飛機攻擊的節奏,并能夠基本上把握好日軍艦載機進行補給的時刻,將航空隊投入日軍艦隊的上空。 當然,在具體戰斗中,美國的魚雷攻擊機雖然飛機陳舊,性能不足,而且作戰技術也不佳,缺乏配合行動的經驗,但是他們卻無畏地向強敵發起沖擊,保證了俯沖轟炸機最后攻擊的成功。而麥克拉斯基少校率領的“企業”號俯沖轟炸機在無法尋到目標的時候,也能夠即使尾隨一艘日軍驅逐艦,及時找到日軍主力而發起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擊,這一切,都能夠為最后的勝利,作出了其相應的貢獻。 日本海軍論資排輩 選出庸才擔任艦隊司令 這其中,筆者感到美國軍隊中比較值得贊許的,便是靈活而實際的人事體制。事實上,尼米茲上將也是越過不少資歷更深的將領,而領銜太平洋艦隊司令官之職的,這在“年功序列”極其嚴格的日本是無法想象的。 當時的日本艦隊之中,對于海軍航空兵的用兵理解最為透徹的,當屬坐鎮“飛龍”號的山口多聞海軍少將。在聯合艦隊中,他就不可能越過中將而取代南云忠一地位自不待言,即便同屬少將的,根據日軍的人事制度,也必須根據畢業年次而定下的資歷而規定用人的先后次序。而美國的這種人事體制,恰恰是與其科學管理精神不可分割的,在這種科學管理的理念之下,便能夠使得美國看似“奇跡”般地能夠將適當的人才提供到適當的崗位之上。 ![]() 在論資排輩的日本,往往被提拔要位的都是庸才,比如圖左的南云忠一,圖右的山口多聞能力遠勝于他,但因資歷不夠無法晉升。當庸才到了關鍵領導崗位后,各種瞎指揮就出現了。 中途島日軍8艘航母對戰美軍3艘航母 對于日軍而言,從總體戰略方面,日軍所犯的兵家大忌是非常多的。眾所周知日軍在兵力上占有了絕對的優勢,這次行動中,日軍一共出動了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11艘、巡洋艦22艘、驅逐艦62艘、潛艇24艘。約700架飛機,動員兵力10萬人。而美國艦隊中沒有戰列艦,僅有3艘航空母艦、7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并擁有233架艦載機以及127架岸基飛機,中途島上有3000守兵。 而更為重要的是,日軍訓練有素,并且由于連戰連勝而士氣高漲之至。然而,日軍即便擁有這樣壓倒性的兵力,但其統帥部卻將這樣的兵力在整個北太平洋鋪散而開,在細萱戊子郎中將指揮下,擁有2艘航空母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的北方部隊計劃在對中途島進行的主攻打響之前對阿留申群島基地進行一場牽制性作戰,然后準備在阿留申群島西部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建立基地。 聯合艦隊把艦隊分成若干部隊 分散兵力 向中途島展開的艦隊分為三部分,南云的第一航空艦隊擔任主要攻擊力量,其方位處于中途島的西北;近藤信竹中將麾下第二艦隊由2艘高速戰列艦、1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水上飛機母艦、7艘巡洋艦以及29艘驅逐艦組成,這支艦隊主要目的是掩護載有5100名士兵的12艘運輸船,旨在登陸占領中途島,其方位處于中途島的南部至西南方面;而山本五十六大將則親率主力艦隊進行接應。 企圖按照日本海軍決戰的既定方針,在歷經海軍航空兵和潛艇攻擊的漸減之后,由戰列艦部隊對美國海軍實施最后一擊。其主要兵力為7艘戰列艦、1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以及12艘驅逐艦,位于南云艦隊后方三百海里之處。 另外,18艘潛艇被派到中途島與珍珠港之間的水域,去偵察美軍的行動并攻擊適當的目標。而且,除了攻占阿留申群島這個帶有佯攻性的目標之外,這次行動中,日軍的主要目標出現了兩個,也就是一個是攻取中途島,另外一個是尋殲美國艦隊。 目標是奪島還是殲滅艦隊 日本人也不清楚 因此,這個看似宏大的作戰計劃,到頭來導致的是龐大的日軍聯合艦隊在分散中削弱了自己的兵力,而更是由于作戰目的的含糊不清則更為致命,強攻并占領一個島需要有一個與自然界諸種不變因素緊密相連的固定不變的時刻表,而與一支善于機動的敵艦隊作戰則需要極大的靈活性,這兩個目標猶如水火,不能相容。僅就這一點而言,無論處于什么樣的技術條件下,基本作戰計劃如果目的性不明確,其失敗都是難以避免的。 ![]() 嚴格式兵棋,發明于1811年,1872年起,兵棋,繼總參謀部和軍事學院之后,成為普魯士軍人對近代軍事科學的第三大發明。日本在戰前的兵棋推演中已經預見到了中途島海戰的結果,但是領導們對此不是想怎么改進計劃,權力凌駕于規則之上,直接不承認結果。 日本只有一副牌 卻制訂無數作戰計劃 同時,由于日軍自從珍珠港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同時又在菲律賓,馬來以及荷屬東印度群島勢如破竹地攻勢,基本上攫取了夢寐以求的南方資源,完成了其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而由于過于輕松的達到了目的,在日軍上下形成了一種狂傲的風氣。在這股風氣下,日軍開始對于下一步行動何從下手進行了從占領重慶到占領斐濟為止的種種計劃想定。 由于東京在4月遭到了從美國“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起飛的陸軍B-25中型轟炸機的空襲,因此聯合艦隊才匆匆將目標定在了攻占中途島,并誘殲美國航空母艦艦隊之上。為此,聯合艦隊司令部還針對中途島作戰行動,進行了圖上推演。這次圖上推演中,不僅僅是中途島,還對于牽制行動的阿留申攻擊作戰,而后計劃實施的新喀里多尼亞、斐濟的登陸,對悉尼的空襲,以及登陸約翰斯頓島,乃至對攻擊夏威夷的可能性,都一一進行了推演。 日本兵棋推演已知將失敗 強行修改結果 然而,由于驕橫之氣盛行,這種圖上演習也成了已經預定好了結論,而對于這種結論進行的一種詮釋工具。比如在對于中途島的攻擊過程中,便規定了不對中途島進行攻擊,美軍艦隊便不會從珍珠港出動等荒唐的條件。更加著名的,便是在實行日美雙方的航空母艦部隊進行對抗之際,當擔任裁判的參謀軍官奧宮正武中佐按照規則宣布日軍的航空母艦被擊中9次,“赤城”、“加賀”兩艘被擊沉之時,主持推演的參謀長宇垣纏中將一聲令下,將擊中次數減為3次,僅判“加賀”沉沒。 而且即便這樣的結果最后也被取消,該艦依然得以參加隨后實施的FS作戰,也就是攻擊斐濟、薩摩亞的作戰。在當時的軍國主義日本,權力凌駕于規則之上。 這樣,即便最為客觀的作戰模擬經過“技術處理”,到頭來也只能來淪為一種詮釋工具。不過上帝擲下的骰子畢竟是不容改變的,最終日本海軍以損失4艘航空母艦可恥地遭到了慘敗,這也許就是對肆意踐踏客觀事實者最大的嘲弄吧。 領導絕對正確的日本海軍 實際上很脆弱 在當今,為了迎合上司的口味,而不顧客觀規律地充當詮釋工具的所謂學者也不乏其有,當然,我相信上帝的骰子已經擲下了,結果只是遲早的問題。 任何一個方案,都必須妥善考慮其可能出現的危局,并準備幾套備用的方案并逐一進行演練。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容得下最嚴格的批評和挑剔,一旦形成一個“領導”絕對正確,一點點細微的批評都會被抵制排斥的話,那么這整個體制都會變得脆弱無比,在中途島作戰之時,日軍就是處于這樣的狀態,這也是為什么看似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日本人那種進攻精神在遇到不測情況下,當即便會分崩離析的主要原因。 ![]() 舊日本軍隊最長犯的錯誤就是,不顧客觀現實,制定一堆計劃,又沒有明確的目標,最后就是兵力分散,后勤崩潰,超出能力,最終慘敗。圖為日軍在中途島戰役部署,兵力非常分散。 聯合艦隊在瓜島又犯分散兵力的老錯誤 而對于日軍在實際作戰階段中所犯下的錯誤,比如空中偵察的失誤,又比如進行航空攻擊計劃之時,沒有留下預備用的航空母艦,使得一旦事態發生突變而無法迅速對應,還有就是在發現對方艦隊后,在更換飛機所載武器時浪費了太多的時間等等,不過這些錯誤事實上都還不是決定性的問題。 對于日軍而言,中途島戰役的失敗,可以說在戰斗打響之前,便基本上已經決定了。而且更為諷刺的是,即便日軍在中途島吃了如此大虧,但是此后的作戰中,這樣的錯誤已經還是一犯再犯,比如在兩個月之后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中,聯合艦隊依然力量分散,企圖利用優勢兵力對盟軍采取分進合擊的態勢,到頭來還是無法形成絕對優勢從而再度受挫。 日本的毛病是往往把愿望和現實混為一談 對于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失敗,當年的聯合艦隊參謀奧宮正武曾經作出了這樣的自我剖析:“歸根到底,不僅是在中途島海戰中,而且在整個戰爭中日本戰敗的根源是深深地蘊藏在日本的國民性中。我國國民有一種違背理性和容易沖動的性格,所以行動上漫無目標,往往自相矛盾。地方觀念的傳統使我們心胸狹窄,主觀固執,因循守舊,對于即令是必要的改革也遲遲不愿采用。 我們優柔寡斷,因此易陷于夜郎自大,這又使我們瞧不起別人。我們投機取巧,缺乏大膽和獨立精神,習慣于依賴別人和奉承上司。由于我們缺乏理性,往往把愿望和現實混為一談,因而行事缺乏慎重計劃。只有草率的行動失敗后,我們才會理性地去考慮它,即使思考了,但又往往是為失敗尋覓借口。總之,作為一個民族,我們的思想是不夠成熟而又不善于調整適應,因此,我們便不知道為了達到我們的主要目的,該在什么時候作出犧牲和作出什么樣的犧牲。” ![]() 美國最強大的是組織和管理能力,這種軟實力是美國在工業,科技,情報以及軍隊強大的原動力。圖為2013年6月4日,美國水兵舉行紀念儀式,紀念71年前在中途島戰勝日本海軍。 中途島經驗對現代海戰仍有效 精密計算 目前距離中途島戰役已經過去了73年了,目前的海軍作戰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過,在當前的海戰中,如果要組織一次對敵方艦隊的攻擊,同樣需要一次通過精密的計算而實施。 比如,目前的大型海軍編隊都擁有不同射程的防空導彈的多層保護。如何有效地對這樣的艦隊實施打擊,也需要進行一種基于精密計算下的協同攻擊。當然,在目前擔任突擊的不是艦載機,運用的可能是反艦導彈。這樣的攻擊可能來自不同的平臺,使用不同型號的導彈。然而不管怎么樣,不管使用多少種型號的導彈,在什么樣的時機,通過什么樣的方位到達目標必須經過嚴密的計劃。 根據不同的情況,這些攻擊可能是從不同的方向和高度同時到達,也可能首先采用第一波吸引對方防空火力的佯攻,這種佯攻可以利用老式反艦導彈,也可以利用不帶戰斗部的誘餌導彈,總之這一波攻擊使用的導彈可以進行增加雷達反射的加工處理,吸引對方的防空火力的注意,同時也為隨后而到的第二波真正的攻擊波做前導,其效果應該類似美國海軍的俯沖轟炸機乘日方防空戰斗機在低空攔截雷擊機的防御空隙,成功進行的那次突襲。 美軍先進的組織管理使其在戰場上獲得優勢 當然,中途島作戰的勝利與其說是戰術上的勝利,更不如說是戰略層面的勝利,這也是塞繆爾·E·莫里森教授之所以稱其為“情報的勝利”的原因所在。因此,筆者認為,對于73年后的我們而言,中途島戰役給予我們更為有意義的啟示更是在于如何使得擁有那種軟實力。這種軟實力恰恰便是使得美軍能夠在中途島戰役之前,便能獲得其準備的周密性,情報收集以及分析的精準性,其組織和體系的健全性的基本力量。 縱覽美國的軍事發展歷史,尤其是二十世紀發生的兩場世界大戰中美國的戰略特征看,美國所取得的勝利以及發展背后,除了其發達的工業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筆者認為最為重要的恰恰是其“軟實力”,也就是組織和管理實力,是其所謂“戰略文化”。這樣的實力和文化,恰恰便是使得美軍從一支軍事傳統并不悠久的力量,迅速地鍛造成了一支全球性的強大武裝的原動力。 不少人對美國能夠在中途島贏得的勝利,使用了“奇跡”甚至“幸運”,仿佛美國的勝利是一場偶然。但是事實正好相反,美軍對于這次作戰,其準備的周密性,情報收集以及分析的精準性,其組織和體系的健全性都堪稱無懈可擊,加上美國海軍飛行員的那種不屈的斗志,從綜合實力上看,美國海軍能夠把握住這個“命運的五分鐘” 而贏得戰役的勝利甚至可謂是必然的。更有人士分析道,在日本和美國這兩種體系的對抗中,即便美國在中途島戰役遭到了失利,日本聯合艦隊的面前總會有另一個“命運的五分鐘”在等待著他們。這也便是“軟實力”中蘊含的巨大威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