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hjmhjmhjmm 2013-06-27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于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于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于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回蕩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后“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然后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復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這些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場。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后來年長色衰,飄零淪落。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馬青衫濕”共二十六句為第四段,寫詩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
        這首詩的藝術性是很高的,
        其一,他把歌詠者與被歌詠者的思想感情融二為一,說你也是說我,說我也是說你,命運相同、息息相關。琵琶女敘述身世后,詩人以為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詩人敘述身世后,琵琶女則“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彈一曲后,詩人則更是“江州司馬青衫濕。”風塵知己,處處動人憐愛。
        其二,詩中的寫景物、寫音樂,手段都極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寫身世、抒悲慨緊密結合,氣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終浸沉在一種悲涼哀怨的氛圍里。
        其三,作品的語言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概括力,而且轉關跳躍,簡潔靈活,所以整首詩膾炙人口,極易背誦。諸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等都是多么凝煉優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語句啊!
        白居易本來就是一個關心下層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詩人,這次他又用淺近流轉的語言描寫了一個動人憐惜的風塵女子形象。由于這首詩,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為白居易寫的一首詩中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連少數民族的兒童都能背誦,稍有文化的漢族人就更不用說了。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一千多年前,白居易《琵琶行》中歌女的自述,以此傷悼女子以此年華逝去后的無奈歸宿,多少有那么一點不情愿。而在今天,同為“伶人”,她們削尖腦袋,她們上刀山,下火海,趁著風華正茂時爭先恐后地要當“商人婦”。像灰姑娘一樣,“商人婦”的身份成為眾多女明星的“玻璃鞋”,她們可能未必是貪戀錢財,只是美人自憐,財貌結合能讓她們更有優越感和成功感。
        白居易當年在江邊遇到琵琶女,琵琶女年輕貌美時“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年老色衰了就“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經典電視劇與它的翻拍版基本跟琵琶女的遭遇一樣。不信,罰你去把《西游記》續集再看一遍。
        想當年,“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春風秋月,年年歡笑,哪里料得一時花魁終究也“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美人遲暮,情何以堪。韶華逝去,當時只道年輕就是資本,等到往日的驚艷與張狂揮霍殆盡,輝煌成了諷刺,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昨日,金屋藏嬌,三千寵愛。今夜,月涼如水,宮殿凄冷。帝王的寵愛曇花一現,那一個只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這一個卻生了忘不掉戒不了的毒。所有獲得帝王愛的女子都注定了一生的詛咒一生的劫。《長門賦》難挽帝王心,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皇后成為眾人的笑柄,帝王的似水柔情,當時只道是尋常,如今,絕望的長夜,難譴的憂愁,噬骨噬心。
        花開了,花謝了。人沒了,水長流。多少年過去了,再來回味往昔,那一杯調和了一生酸甜苦辣的陳酒有著品不盡的滋味,回味亦或沉醉,姑且慰藉如今的寂寞吧!只因為,曾經滄海難為水。
        客觀地說:大凡風塵女子,多是在悲劇中終其一生,少有幸福的歸宿。青春猶在、紅顏未老時,對方家財萬貫肯以千金換一笑,是不在乎的。事實傷她們擔心“門前冷落鞍馬稀”,害怕“一朝春盡紅顏老”,所以要么“老大嫁作商人婦”,要么“花落人亡兩不知”。即使沒有感情,落籍從良也不失為一個較好的歸宿。
        “世間俗語言,已被樂天道盡。”這個白樂天,白居易,就是中唐詩人。白居易一方面是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才非常好,詩歌水平非常高;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通俗的詩人,相傳連不認識字的老太太對白居易的詩都是一聽就懂的。容易懂的作品就容易被人接受,所以白居易的詩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非常高,雅俗共賞。有一年,白居易從長安被貶官到江西的九江,當時叫江州。從詩歌史的角度來說,這一貶對他是有好處的,白居易到了江州以后,才寫出了《琵琶行》,他不到江州的話,一輩子也寫不出《琵琶行》來。白居易被貶到江州以后,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好朋友元稹,他對元稹說:我這一次從長安貶到江州,走了三四千里路,一路上路過了許多小旅店,還路過了很多鄉村學校,還有寺廟,還坐了客船。這些建筑,這些船只,到處都題著我的詩。也就是說,到處都有人把白居易的詩題在墻壁上、柱子上。他還說,我一路上遇到的人,不分男女老少,白居易畫像有的是體力勞動者,有的是出家人,他們都能背誦我的詩。白居易很高興,這說明他的詩被很多很多的讀者所接受,大家都讀,大家都喜歡。我們現在還有明確的史料記載著,當時白居易的詩還有一個最狂熱的崇拜者,堪稱超級發燒友,這個人喜歡白居易的詩到了什么程度呢?這個人姓葛名清。葛清有個習慣,他喜歡文身,文身就是在身上刺花,他在身上文的不是什么青龍、白虎的圖案,他渾身都刺著字,他刺的是些什么字呢?都是白居易的詩,他在渾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詩,前胸、后背、手臂、大腿上全刺著白居易的詩。而且他對身上的詩句非常熟悉,人家問某一句詩在哪里?他用手向前胸一指,說在這里。另一句詩在哪里?他又把手向后背一指,說在這里。他渾身上下刺滿了白居易的詩,所以他走來走去,大家說這是一個流動性的白居易詩板,古語叫“白舍人行詩圖”。因為白居易做過“中書舍人”的官,所以稱他“白舍人”。可見中唐的時候,社會上對詩歌、對詩人的崇尚同樣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得罪權貴,遭讒被貶為江州司馬,滿懷抑郁,無處宣泄。于次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之際,借描寫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發了詩人對自身遭際的無限感傷和對黑暗政治的強烈憤慨。這首詩敘事曲折,篇幅宏大。與詩人的另一長篇巨制《長恨歌》一樣,同為傳世不朽之作。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曾寫詩悼念他,其中就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之句,可見當時就流傳極廣。
        這首詩可分為三段。開頭軍“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一段,描寫與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彈奏琵琶的精湛技藝。詩人送客江頭,秋風蕭瑟,一片凄涼。賓主話別,醉不成歡,實是借酒澆愁愁更愁。此時此刻,忽聞有琵琶彈奏聲隱約傳來,賓主不約而同地被吸引過去。作品由描寫朋友話別到引出琵琶聲及彈奏琵琶的倡女,轉接之間極其自然巧妙。同時也從側面渲染出彈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接下來描寫藝人的出場,先是“琵琶聲停欲語遲”,“遲”字顯示出琵琶藝人猶疑不決,似有隱衷,復又“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后一句描寫女子羞答答的樣子極傳神巧妙,藝人的性別也不言自明。同時又預示著這是個飽經風霜,深受磨難的不幸藝人。果然,在調弦定音后,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弦聲低沉,似乎彈者有意掩藏、壓抑內心的情感。每根弦都發出低沉憂郁的聲音,每一聲都寄寓著無限的哀思。這就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鋪墊。作品從寫琵琶女的試彈動作開始,一步步將讀者引入樂曲傳達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詩人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描繪其嫻熟精到。因為訓練有素,雖是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拍,彈技可謂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作品接下來運用復雜而又連貫、貼切而又優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美妙,節奏快慢轉換的變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語,珠落玉盤,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這一連串精妙絕倫的比喻仿佛使讀者親耳聽到了琵琶的聲音。這是多么出色的描寫!至于樂聲低緩停歇如冰泉冷澀,進入高潮若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及曲終收撥時的聲如裂帛,無不是新穎貼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僅使人想見其聲之清脆,進而還會產生樂聲如珠玉般圓潤的感覺。最后作品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描寫了樂曲的動人效果,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彈奏所創造的藝術氛圍中。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至“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是第二段,寫琵琶女自訴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從她的訴說來看,她本是個色藝俱佳的藝人。當其年輕時節,五陵年少,富貴公于爭相饋贈纏頭之費。那個時候,頭戴鈿頭銀篦,歌舞時用手擊節,上身相應顫動,首飾或竟墮地而碎;或穿紅艷如血之羅裙,日日與少年宴飲笑謔,不覺酒翻而裙污,這些都從未感到過可惜。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然而榮華易失,容顏易衰,一個年老色衰的藝人再也沒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壞的玩具一樣被那些富貴子弟們所拋棄。 “門前冷落鞍馬稀”正是封建時代包括琵琶女在內的許多歌舞藝人晚年的形象寫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婦”,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個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藝人豈能拴住重利輕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輕別離”,男人離家經商,婦人獨守空閨,又成了她們這類人必然的結局。她原想嫁人找個歸宿,借以慰藉自己心靈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詩人以“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結束了琵琶女的傾訴。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所謂“忽夢”實非偶然, “夢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現,回憶辛酸的往事和面對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淚縱橫,脂粉合流,成了一個淚人兒。
        作者在《序》中說: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請意。”作品的最后一段即是由歌女的淪落,聯想到自己的屆遭貶官。詩人和歌女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都身懷絕技,各有非凡的才華,卻又同樣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封建制度的遺棄和扼殺。作品強烈傾訴了作者對自己不幸貶官、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聯融議論于敘事之中,所含的哲理意蘊,耐人尋味,千百年來,一直被廣為傳誦。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以杜鵑啼血和哀猿悲叫兩個意象的描寫,因景生情,較好地描繪出詩人羈旅在外而想念家鄉的心情。下文更用苦酒獨酌,嘔啞嘲哳之山歌村笛上承“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極力渲染謫居潯陽的痛苦與不幸,同時也與歌女的琵琶仙樂作了鮮明的對比。最后以琵琶女的二次演奏,詩人淚濕青衫作結。所謂“滿座重聞皆掩泣”,描繪音樂效果之動人,是上承第二段中對琵琶演奏的細致描寫,而“江州司馬青衫濕”,以作者泣淚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描寫,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貶,推己及人,既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為自己的壯志難申而哭。宋人洪邁說: “白樂天《琵琶行》一篇,讀者但羨其風姿,敬其詞章。至形于樂府,詠歌之不足,遂以為真為長安故倡所作。……樂天之意,直欲抒寫天涯淪落之恨耳。”這段話固然點明了詩的主題。但就全詩所表現的思想內容而論,此詩也表現了作者對一個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女藝人的真摯同情。她有可悲的不幸命運,詩人則被貶出官,社會地位雖不同,但在身懷才藝而不被重用,以至淪落天涯,這一點上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將“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全詩對琵琶女的出色演奏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她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詩人強烈的共鳴;同時詩人悲苦的貶謫生活,也深深打動了女藝人的心。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因此很容易互相同情、憐惜,產生感情的交流。詩人正是用飽蘸著豐富感情韻筆觸,來敘述故事,描繪場景,刻畫人物,才成功地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自己這兩個鮮明的藝術形象。尤其是對琵琶女的描寫極其出色。她早年春風得意,中年門前冷落,晚年獨守空閨,其不幸遭遇極富典型性;然而詩人所塑造的這個藝術形象又確實是“這一個”,她青春年少時的美麗、她的多才多藝,她悲慘的身世以及“猶抱琵琶半遮面”時的羞愧、哀怨都是他人所無法替代的,這個形象體現了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從作品的結構看,此詩所敘述的故事并不復雜,但由于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情節安排得波瀾起伏、錯落有致;材料剪裁,詳略得當。對兩次琵琶演奏的描寫,第一次大筆潑墨,第二次惜墨如金,前為實寫,后為虛寫,二者都取得了驚人的藝術效果。在語言方面,詩語樸素通俗,、流暢自然,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美。《唐宋詩醇》稱這首詩“比興相緯,寄托遙深,其意微而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離已則”,與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同為千秋絕調”。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并不是偶然的。
        《琵琶行》全詩六百—十六字,篇幅雖長,但結構細密,層次清晰,情節也曲折動人。 
        古人在探討長篇歌行體詩歌創作時,講究“變化”、“布置”,要求“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出入變化,不可紀極,而法度不可亂”;“作大篇尤當布置,首尾勻停,腰腹肥滿”,勿使“前面有余,后面不足;前面板工,后面草草。”(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這些說法,大抵指詩的情節結構而言。從這一角度來欣賞,《琵琶行》在生動曲折的情節描寫中,可謂波瀾起伏,結構嚴謹;從容鋪敘,層次分明;開合得當,首尾照應。 
        詩一開始,寫秋夜江頭送客。在黯然神傷的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的契機,給情節發展帶來了柳暗花明的前景。長詩旋即以琵琶音樂作為貫穿情節發展的線索。正是江上飄來的感人韻樂曲聲,振作了主與客的精神,引起了他們的興趣,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這樣,追尋彈者,移船相邀,琵琶女出場以及她的即席彈奏,就成為情節發展的必然。把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謫居生活有機組合,層層鋪展,是這首詩的結構特點。 
        詩中,琵琶演奏是貫穿全詩的線索。先寫送客江頭而偶聞琵琶聲,由琵琶聲引出琵琶女,繼寫聆聽琵琶演奏而詢及身世,因了解身世而抒發感慨,最后再以琵琶女重彈一曲而戞然作收。全詩各部分緊密關聯,環環相扣,逐層推進,寫來極有層次。
        詩中情節安排也頗具匠心。琵琶女的出場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著先聲奪人之妙;琵琶女的“幽愁暗恨”是先于曲中,曲曲傳出,再直言訴說,詩人被貶失意的瞞腹悲憤是經琵琶女盛衰劇變的身世的鋪墊,再傾吐而出,這樣層層夾寫,處處烘托,又巧設懸念,情節的展開如波瀾起伏,曲折而又動人。
        濃重的氣氛烘托、傳神的細節描寫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用精煉的筆墨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白居易在敘事詩創作中獨特的造詣,他筆下的人物,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長恨歌》);“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翁》)。無論是楊貴妃生前的嬌媚,死后的孤獨,還是賣炭老人辛苦蒼老的形象,雖只三言兩語,然其神貌特征無不生動準確地打上了各自的階級地位、生活條件。社會經歷的印記,絕非其它階級、階層的人物所能代替。
        《琵琶行》作為一首優秀的抒情詩,詩中穿插的景物描寫對于烘托氣氖、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詩一開頭,詩人就以富于季節特征的景物構成蕭索的秋景,江水之濱,楓葉蘆葦搖動于瑟瑟的秋風之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潔的明月之下。美麗而又凄清的景色,與全詩傷感悲苦的情調和諧一致,為詩歌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感情的抒發創造了濃烈的氣氛。再如,寫琵琶女演奏結束,在樂聲戛然而止后,詩人用“東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環境氣氛,借以烘托人們因沉浸于樂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態,映襯樂曲余音繞梁,曲終猶在的動人魅力。詩人陳述謫居生活的苦悶,同樣穿插以景物描寫,如對潯陽貶所的描寫(“潯陽地僻無音樂”到“往往取酒還獨傾”)。“黃蘆苦竹繞宅生”、“杜鵑啼血猿哀鳴”的自然環境大大加深了作者對天涯淪落之感的表現,悲涼的景境構成凄苦的氛圍,襯托了悲涼的心境。上述描摹環境的詩句在詩中雖然不多,但對于醞釀氣氛,增添情韻,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詩中細節描寫,也頗傳神,不少細節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義的動作、神態,來展示人物的內心,表達人物的感情,具有形神兼備,含意深邃的特點。對人物動作的描寫十分準確傳神,頗能使全詩增輝。如琵琶女的出場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的細節描寫,都是文字省凈的傳神筆墨。前兩句寫琵琶女在陌生人面前登場,把她自慚身世的心理、含羞的神態、穩重的性格和盤托出。一個飽經世態炎涼,自卑而略帶自負的女藝人的形象,浮雕般地矗立在讀者面前。后兩句寫她熟諳技巧,信手揮弦,“目中無人”,身心沉浸在意境創造和感情抒發的忘我情狀之中,惟妙惟肖,給人以浮想聯翩的藝術享受。特別是琵琶女自敘身世—段。僅二十二句—百余字,為一個身世不凡的女藝人譜寫了一份言約意豐的小傳。她的出身、學歷、才華、容貌,青春時代的恣意歡謔,年長色衰后的寂寞凄涼,昔盛今衰的變化,在鮮明的對比之中一一寫出,從容不迫,不枝不蔓,充分發揮了現實主義藝術概括的力量。其中,琵琶女自敘年輕時的歡樂生活,更借助于細節描寫,“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這些細節都是出自實際生活的典型事件,表現的是琵琶女少年時的貌美、藝高、生活豪華,紅極—時。“銅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的細節描寫,活生生地刻畫出一個青年女樂伎在逢場作戲中得意一時的情狀。這種生活不可避免地打上封建性商業都市生活的烙印,今天的讀者自然不必對之加以欣賞仿效。但當五陵年少在顛狂中揮霍其家族從下層人民身上榨取的財富,從一個樂伎身上尋歡作樂時,作為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在她的靈魂還沒有戰栗和覺醒時,擊碎銀篦,酒潑羅裙的一系列任性戲謔,正如一出蘊含悲劇意味的鬧劇,令人深思。當琵琶女結束彈奏,欲述身世時,詩人又設置了這樣一個細節:“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沉吟、整衣、斂容、久立這些動作神態,既與琵琶女這一飽經人事滄桑的歌女身份、性格相符,也與全詩壓抑、低沉的抒情氣氛相一致,同時又準確地傳達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欲語不語,恭敬嚴肅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動作,都反映出這位琵琶女內心的難言的痛楚和穩重、端莊的性格。如果把這段生活和后來的孤獨、凄涼境況相比,就可看出詩人所要表現的又不僅僅是昔盛今衰的變化,更在于揭示女主人公由不理解自己的悲劇命運到意識自己悲劇命運的心理過程。 
        這些細節,著墨不多,但卻給人以如臨其境,如感其事,如見其人的感受,并由人物的外貌動作而窺見其內心。它不用抽象的概念,也無抽象的議論,只由細節表現,均收到窺一斑而知全豹,舉一木而知森林的藝術效果。
        通俗性和抒情性是白居易在長篇敘事詩創作中探索創新的成果。他自己說過:“詩到元和體制新”。(《重寄微之》)所謂“新”,大抵包括兩方面:
        一是詩歌語言的通俗優美,平易淺切,具有瑯瑯上口易于傳唱的特色; 
        二是在敘事中包涵更多的抒情成分。 
        二者的結合,形成當時號稱“元和體”新型詩歌的風格特色。在《琵琶行》中,詩人以抒情的筆調敘事狀物,力求在明白如話的語言中將詩的韻味與音樂的節奏和諧結合。貫穿全詩的景物描寫:大江、明月、楓葉、荻花、黃蘆、苦竹、杜鵑的悲啼,猿猴的哀鳴,其凄清的色調,無不浸染著詩人遭貶爽直的感情色彩。當我們吟誦著“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這些詩句,很難說它們是單純地寫景,客觀地敘事。再如詩人精心安排的琵琶演奏場景:月華如水的太空是天幕,空闊茫茫的大江是場地,一個地位卑微而造詣精湛的女藝人,當她被社會冷落,遺忘之后,只能在大自然的舞臺上再次向人間獻出她的藝術。聽者固然心蕩神移,連大自然也停止了一切喧鬧,莊嚴、肅穆地傾聽著她的演奏。一曲傾訴天涯淪落、人間不平的悲歌,與大自然渾然融合,回響在茫茫水天之間,從而獲得了永恒的存在。金代王若虛稱白居易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滹南遺老集》)同書還引鄭厚評白詩“如柳陰春鶯,深得造化之妙”的贊語。這兩段話,前者是對白詩濃郁婉轉的抒情韻致的描述,肯定其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后者是對白詩悅耳和諧的語言風格的形象比喻。這種通俗性與抒情性相結合的風格,便于人們的理解和傳唱,因而在當時就得到廣泛的流傳:“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在白居易去世后曾作《吊白居易》悼詩)直到令天,這兩首詩仍是國內外膾炙人口、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的名篇。清人劉熙載稱道白居易“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詩概》)可謂公允而有見地。
        這樣一個“年長色衰”、“老大嫁作商人婦”的身世坎坷的風女子,面對客人的盛情相邀,會那樣地如少女般地羞澀到“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嗎?若果真如此,我想這不僅毫無嬌羞可言,簡直就是忸怩作態,面目可憎!而那樣,詩人又怎么會產生同病相憐的感情并為此發出深深的感慨: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在我看來,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當是這位“今漂淪憔悴,轉徒于江湖間”的昔日京都歌妓,一時間忽聞江上傳來的長安鄉音(白居易因遭貶謫從長安發配至江州),一下勾起往日情懷而傷感不已。面對相邀,她既不愿出見,又礙于盛情難卻,方“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既非出于女性的羞怯,更非出于故意,完全是一種傷心后的自然所為。正是這樣,這位真情流露而又琴藝出眾的琵琶女,其“猶抱琵琶”的舉止才成為一種美的象征、成為千古佳話。后人,如《圍城》中的那位范小姐、孫小姐等,不解其實,以為是嬌態而刻意為之,那位汪主任,又以此作操弄,從而遭到錢先生的或諷或譏,也就不足為怪了。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意思是千呼萬喚,終于出來了,但是還用抱著的琵琶遮住了半張臉,有比較勉強,不愿見人之意。這一句的精彩之處就在于把女孩含羞帶臊的形態描繪的很恰當。這句詩放在現在用來比喻事情不太明朗或不愿說清楚而遮遮掩掩。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羞澀中的欲露還羞,總是讓人銷魂,這是露中的最高境界。中國古代的美人兒,喜歡拿小團扇遮著半邊的面,把櫻桃小口藏在淺綠色的小絲扇下面,留一雙單鳳眼直吊鬢角,輕輕回首淺淺地一笑,就可以勾走一個才子的整個魂魄,讓他們茶不思飯不想甚至病倒在床。
        從古到今,“露”總是花樣翻新。放眼現在的街頭,無論春夏秋冬,都有時尚MM,露胸、露腰、露玉腿…… 女人們各出奇招,你穿露背的,我就穿低胸,你只敢露大腿,我已經露到肚臍了。
        保守的男人總是喜歡女人露肩,優雅高貴而又不失誘惑,露肩是極至溫柔的一種展示,也是比較自我的男性希望看見自己女友展示的方式。
        真正聰明美麗的女人,是那些懂得露一半的女子,身姿若隱若現,魅力總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在生活中也要明白給自己留著一半的余地,那一半的余地能給人很多美好的回憶,也可以顯出女人全部的智慧和美麗。
        本題為《琵琶引并序》,“序”里卻寫作“行”。“行”和“引”,都是樂府歌辭的一體。“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當是傳刻之誤。宋人戴復古在《琵琶行詩》里已經指出:“一寫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長恨歌》是各有獨創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傳誦國內外,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如“序”中所說,詩里所寫的是作者由長安貶到九江期間在船上聽一位長安故倡彈奏琵琶、訴說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邁認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過虛構的情節,抒發他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容齋隨筆》卷七),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虛構的情節既然真實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詩的客觀意義說,它也抒發了“長安故倡”的“天涯淪落之恨”。看不到這一點,同樣有片面性。
        詩人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從開頭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寫琵琶女的出場。
        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弦”。“無管弦”三字,既與后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無管弦”而“醉不成歡慘將別”,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就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無怪乎“主人忘歸客不發”,要“尋聲暗問彈者誰”、“移船相近邀相見”了。
        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弦”、“慘將別”一轉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于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可以說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么容易,又要經歷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愿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寫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過描寫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
        先用“轉軸撥弦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接著就贊嘆“未成曲調先有情”,突出了一個“情”字。“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后《六幺》”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后“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于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為下面的訴說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見”之后,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一樣;在曲終之后,也略去了關于身世的詢問,而用兩個描寫肖像的句子向“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與“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面對這個形象,怎能不一灑同情之淚!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那個“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而遭受打擊,從長安貶到九江,心情很痛苦。當琵琶女第一次彈出哀怨的樂曲、表達心事的時候,就已經撥動了他的心弦,發出了深長的嘆息聲。當琵琶女自訴身世、講到“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的時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病相憐,同聲相應,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遭遇。
        寫琵琶女自訴身世,詳昔而略今;寫自己的遭遇,則壓根兒不提被貶以前的事。這也許是意味著以彼之詳,補此之略吧!比方說,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處呢?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是不是也有某些類似之處呢?看來是有的,要不然,怎么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轉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把處于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壓抑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論,相互映襯,相互補充,作如此細致生動的描寫,并寄予無限同情,這在以前的詩歌中還是罕見的。
        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于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
        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沖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娼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妓女是較少見的。
        在中國古代,老莊還能看到陰陽之間對立統一一面,孔孟純粹強調女子應“三從四德”。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文人之妻,大多不懂風情,婚姻幾無幸福可言。“先結婚,后戀愛”,造就了太多家庭悲劇。“女子無才便是德”,兩個男女彼此相愛、私定終身,不為社會所允許。可以想象到,在洞房花燭之夜,在掀起紅蓋頭之后,如果新娘不夠漂亮,文人一定失望至極。不漂亮也就罷了,而且還沒有文化。相比之下,青樓女子漂亮性感,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文人大多生性風流,這種誘惑絕對致命,那種吸引更是無可救藥。
        在封建社會,只有做官才是王道,所以才有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社會主流價值觀,所以很多人期待“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然而,由于文人以書為生,不善與打交道,常常郁郁不得志,即便是偶然間“春風得意馬蹄疾”,也未必能“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落魄失意之時,自然需要有人安慰,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這個人多半不是妻子,因為很多話不能對妻子去講,即使講了,也是白搭。所以青樓女子就成了最佳歸宿,所以杜牧才會“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所以柳永才會“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妓女和文人都在賣身,所不同的是,文人賣才華,賣那驚人之語,以致賣得“皆能歌柳詞”,賣得那“洛陽紙貴”;女人賣肉體,賣那小蠻腰,賣那千媚百嬌,賣那溫柔滿懷......。妓女官場競作秀,才子青樓顯風流。
        同離了京城煙花阜盛,天涯人對天涯人。
        同落了梧桐無枝可棲,苦情人對苦情人。
        同別了過去寶馬雕車,腸斷人對腸斷人。
        同聽著琵琶幽咽怨訴,知音人對知音人。
        同對著江心泠泠秋月,寂寞人對寂寞人。
        外二首
        ① 一聲琵琶一小舟,一鉤殘月一江秋。
        一卷詩書一壺酒,一人獨酌一杯愁。
        ② 一脈寒江沉夜月;一曲琵琶醉青衫。
        都市故事:
        時常會有失落的感覺。
        每天在班上忙,沒什么感覺。但在上下班的路上,人山人海,尤其是在地鐵了,飛馳的列車轟鳴聲和地鐵里摩肩接踵的人群,讓人心里會莫冥的失落。這些人每天到底都在忙碌什么呢?他們和我也是一樣嗎?每天都是固定的路線:家-存自行車-換乘地鐵(地鐵里有個時鐘,每天早上都是8點15到地鐵里)-換乘公交車-單位;單位-公交車-換乘地鐵(每天下班到地鐵都是18點15分)-取自行車-家。沒有特殊情況,幾乎都是按時按點到達下一個轉換點。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突然發現也許每個人都和我一樣,不然,怎么總是會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轉換點,都能夠碰到相同的路人呢?彼此并不認識,相視時固然沒有表情,只是匆匆而過,但相互撞在一起的眼神又好象很熟悉。突然,失落的心情又圖然而生了。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曾經很喜歡白居易的《琵琶行》,特別是那膾炙人口的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想必不知到《瑟琶行》的有之,而不知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少矣。
        有許多傷感的詩曾伴我走過青春歲月,然而如今再來讀它,再去品味卻有著與年少時特別不一樣的感觸。曾經真的是“欲賦新詞強說愁”,而今雖不見得天涼好個秋,卻已識“愁”滋味了。也許象我這樣的新浙江人、新北京人、新上海人、新......人,在成長中,在奮斗中都會有許多的共鳴,在人生的路上我們豈不也是天涯人。
        每一個曾經創業和正在創業的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同樣的人生經歷。做為一個新浙江人、新北京人、新上海人、新......人,我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為了心中的夢想我們仍會默默努力。
        在億萬年的時光隧道中相逢與今生今世,在六十億之眾的蕓蕓眾生中相識于些時此地,這要何等的機遇,何等的緣份啊!當然,這人生中有的人,一面之識可能造就相交一世;也有的人,一面之交而后背道而馳。但是,有俗語說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不管是一面之緣,或是一生之交,論緣長緣短,論緣深緣淺,都乃前世之修,造就今生之緣!珍之惜之!
        每個人的一生會認識很多人,我珍惜每一位與我萍水相逢的人,因為他們是送我人生豐富多彩的忽忽過客;我珍惜每一位能稱得上朋友的人,因為他們是可以讓我這顆漂泊的心駐足的地方;我珍惜我的每一位親人,因為他們會讓我體驗到人生最親密的感情,是我疲憊之時溫暖的避風港灣……
        或許,你會是我的匆匆過客,或許你會是我的泛泛之交,或許你會是我的惺惺知己……我都會用心去珍惜這份擁有,不管會有多遠。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丁香|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波多野结AV衣东京热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午夜av福利| 人妻少妇456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2020|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 色猫咪av在线网址| 免费A级毛片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东京一本一道一二三区| gogo无码大胆啪啪艺术| A三级三级成人网站在线视频| 亚洲蜜臀av乱码久久|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 第一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野外| 一个人免费观看WWW在线视频| 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另类|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视频|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影音先锋人妻啪啪AV资源网站| 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国产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91福利一区福利二区|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专区| 无码AV动漫精品专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观看爽香蕉|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国产初高中生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