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書法藝術 作者:田樹萇 為什么要講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與書法的關系。因為所有的我們的思維、行為,包括我們的藝術,都是在中國的民族的文化的籠罩之下,因為你是這個民族的人,你祖祖輩輩是這個民族,所以你所有的思想,是順著這個脈絡傳承下來的,不可能你的人是中國的,思維方式是英國的,實行英國人的禮儀,他們怎么想的,包括他們待人接物,見面要擁抱。雖說中國人見面擁抱這幾年也有,但以前那樣是顯然不適合的,外國人男女之間若是朋友還有貼面禮,這是外國人的風俗,那很自然的就是一個禮節,但中國那樣……祖宗就沒有這樣教育。若是那樣就很不合適宜的。 我們中國從5000多年以來,影響中國人、影響我們思維行為的那就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因為佛學畢竟是從東漢時從印度傳進來,后來跟咱們中國的文化相結合,有點本土了,吸收很多中國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首先對我們中國,兩千多年以來影響最深刻的、最重要的還是儒家的思想,包括我們現在正在弘揚的一種民族的思想,包括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的倫理道德,最重要的還是儒家的思想。我們現在講和諧社會,以德治國,這個其實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實際上就是孔孟思想。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就是仁義、仁愛、濟世、和諧、和為貴、學吃虧、舍得、治國平天下,對每個人來說要有一種關心天下,報效好國家的抱負。 對于個人的修行來說,儒家講的是內省,講的是克制,笑不露齒。過去女性笑起來不能露出牙齒,不能哈哈大笑。處世要溫柔敦厚,溫良恭儉讓,所以儒家思想兩千多年以來,形成中國人的一種教化思想,偏重禮教,偏重人格的內省,人格的修養;不能動輒就發怒,要文質彬彬,文質彬彬而后君子。還有一個我們講的中庸思想,這個中庸思想也是儒家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還有一個過猶不及,就是做事,思考問題,取中,過了也不行,沒達到也不行。“過”和“不及”,事情做過了和沒有做到是一樣的。有一次,一位先生在座談會上說:“中庸有點兒像踢足球”,正好踢進網,中了,沒踢進或踢偏出去了都不行,所以要把握到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具體影響到我們書法,為什么說中國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各方面思想、思考、文藝,包括各個藝術門類。打個比方,我們要評價一幅字,說這幅字非常好要和諧,這幅字整體非常和諧,沒有特別怪的地方,沒有大幅度強烈的對比,因為在社會上會看到有些不懂行的人寫的字,他把有些筆畫寫得很粗,有的寫得很細,有的字寫得特別特別的大,造成一種不適當的或不恰當的對比,他以為這樣就寫得非常好,其實不然。我們評價王羲之的字就是從儒家思想過來的。王羲之是和諧美的代表,一千多年以來對王羲之的字有一個極高的評價,其實就是儒家的一種思想,儒家的一種對美的解釋,就是“不激不厲、風規自遠”,溫文爾雅的思維,書卷氣,這些就是我們儒家思想在文化、藝術上的一種反映。 中國人喜歡和諧,所以中國人的戲——古典的傳統戲全是大團圓的結局,我們中國戲很少演悲劇,全是大團圓。團團圓圓,和和諧諧,這就是儒家的代表思想,最后總是團圓,所以一種非常美好的,讓人們期望中的美好最后達到了,一種完美的結局,這也是一種儒家的思想。這里再補充一個詞,“履中蹈和”,履就是步履,要走在中間,不要偏東偏西;蹈還是步子,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要和。這是儒家的思想。 第二個重要思想就是道家思想。道學思想就是我們常說的老莊思想。老子、莊子的思想總的理念是天人合一,人和自然融化為一,我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他追求的是那種對于天地精神相往來的一種思想。我們中國古代當官的,有一種在我們思想中叫作儒學,就是積極進取,積極的做官,積極的治理天下,積極的為社稷為皇上處理政事,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往往受了挫折以后,心就有一種超脫,想擺脫世俗,就有一種出世的思想。陶淵明當了好多年官以后,覺得太煩了,所以他就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他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就是回歸自然,他就追求自然的無拘無束,很清凈。我就是天上的云彩,天上的云彩就是我。他追求一種非常恬淡的,擺脫名利與紅塵世界的那種繁雜。所以,道家思想就是一種精神的解脫,回歸到一種自由的狀態。道家思想還有著一種重要思想,就是無,無用之用,沒有用就是有用;無功而功,沒有功就是功。莊子有一篇寓言,大意是說有一棵非常好的樹,幾百年后,樹對一個木匠說,我這個樹,干什么都不行,做棺材都不行,一點用也沒有,我正因為什么用都沒有,我就活的枝繁葉茂高大得很,這個木頭的木質很不好,做什么都不行。你看他們那么好的木頭還沒長成材就做成了家具。你說柏樹好,結果給人家做了棺材。你說這個木那個木,最后還不得做家具,有的還當劈柴燒了。莊子就宣傳這種“無”的思想。老子的一種主要思想,其實就是一種太極思想。這是我們中國思想里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一陰一陽為之道,標志性的東西就是太極圖的陰陽魚。陰陽魚是中國人發明的,可是韓國人用得也很好;韓國人的國旗上就是這個東西。所以韓國的足球隊叫“太極虎”。我們中國兩千多年這個標志性的太極圖,實際上蘊含著非常深的哲理。有陰就有陽,有黑就有白,而且陰陽是這樣轉換的,綿綿不斷,生生不息,周而復始,反復無窮。所以我們中國這種太極思想、道學思想、老莊思想,可以舉個例子太極拳,太極拳就是講連綿不絕,周而復始、來去無蹤的這個太極思想;還有比如說中醫,中醫講陰虛、陽盛,缺這個補那個,它是靠調理來達到平衡,是陰陽思想。還有陰陽五行學說,這個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道家思想對我們文化藝術思想的影響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道家思想講究精神解放;它追求的是人的價值,人性的解放,人能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不受倫理與政治框框的約束。打個比方,我們寫正楷的人,大致上都是儒家思想比較重;可那些寫得比較瘋狂的都是些道家思想比較重的人,它能夠放得開,追求精神的這種東西。我們中國從兩千多年在文學藝術上,在哲學文化思想方面,總的來說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兩大支柱。 第二個重要的部分,講一講我們中國的藝術,他的藝術特點和藝術精神。因為書法是一種藝術,所以要講一下中國藝術的精神。先比較一下,西方的藝術和中國的藝術,中國的藝術代表的是東方的藝術。西方的藝術,過去一些理論家講是再現,可能有些理論家表達的不太準確。東方的藝術是表現。西方的再現和東方的表現最簡單的給大家舉一個例子,西方的話劇、歌劇在表現下雨的時候,一定是在舞臺上給你感覺是真在下雨,記得60年代我在太原上學的時候,到長風劇場看話劇《雷雨》,舞臺上打雷下雨,就使得觀眾沉浸在人家營造的環境中。可是我們中國的戲劇在舞臺上說下雨,甩起袖子,做一個遮雨的動作,念一句道白,“下雨了”,就是下雨。不管雨的大小,給你感覺下雨就行了,感覺上的下雨。這就是中國人的戲劇,通過動作,通過表演,是濃縮的,是提煉出來的。西方是真實的,到繪畫,西方人要畫一個東西,比如說畫竹子,西方人畫竹子,首先要畫出這個竹子的屬性來,而且竹子是在早晨的光線下,還是中午的光線下,還是晚上的光線。還要畫出這是風和日麗?還是陰天?他研究的很科學。可是我們中國人把所有的竹子用毛筆黑的就畫出來了。這里有一個重要的差別就是,他們畫的竹子是再現了一個竹子的物種,和他在此時此刻的環境;可我們中國人不管那個,不給你說是什么品種;當然中國人有時候也畫風竹、雨竹,中國人的這種藝術的最重要的理念在什么?他借著竹子表達的是他的思想。給大家念兩首詩,同樣是畫竹子,鄭板橋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畫的竹子題了這首詩,他畫的這個竹子再題上詩,表達了他一個七品官,一個縣長,聽到窗外沙沙下雨,他說這是不是民間有冤情,我們這些州縣官吏對百姓的疾苦要關心。鄭板橋還有一首詩,也是題在竹畫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他畫的這個竹子表現什么呢?表現一種堅忍不拔,不為“東南西北風”左右的這樣的一種品格。我們中國人畫畫,打個比方,人家說齊白石畫的蝦,世界上就是沒有那個品種,所有的蝦都是七節。但齊白石經過長期的觀察,藝術提煉出一個“品種”來,他畫的蝦只有五節,但大家認可。所以大家想想,為什么齊白石的蝦值這么多錢?因為它是藝術家從觀察自然,反復錘煉,提煉出這個蝦,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它就是一個標志性的藝術品。所以中國的繪畫,中國的戲曲,包括我們畫山水,山水不是攝影,也不是導游圖,它是把你觀察來的好多山水融合在一起,表現你對山川的崇敬。中國的山水不是寫實,是一個精神的傳達。 我們書法是干什么的?我們書法是借助于文字來表現我們思想感情,傳遞了一種情緒,傳遞了一種美感。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的中國畫,包括書法,這個形式的東西有時可能比內容還厲害。為什么這么說?要是看著一幅字,書法家們都有個習慣,畫畫的也有這個習慣;先看這個字它的線條美不美。就是線條的東西、形式的東西有時候要優于里面的具體內容;因為你寫的再革命、再健康、再好,你的點畫線條沒功夫、沒有藝術感染力,這幅作品照樣不行。所以中國的藝術講究對形式的錘煉。我們看戲也有這個感覺,形式有時候優先于內容。比如說這個戲的內容早就知道,去了并不是看故事(本身),是聽演員的表演和唱。雖然誰都可以唱,但是聽名家的才是欣賞。寫字也是這樣,一首詩你也可以寫,我也可以寫,但是我的字在點畫線條安排,畫面的處理就比你高級,這個時侯形式的東西就高于內容。所以過去有人講,“書法史是最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我們中國這種表現的藝術精神,要優先于西方國家,西方一直是非常寫實的,就像照相一樣。藝術是藝術家對客觀的一種提煉,反映的是他的一種美感、一種追求。對現代的藝術,好多包括電影;比過去的電影一個最大的進步是,過去的電影是在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是第一的。八十年代,中國的西部電影開始有些并不是緊緊的圍繞故事。比如說《紅高粱》,它渲染了好多在故事情節以外的東西。比如渲染抬轎子,等。創造一種形式美。所以現在的藝術增加許多抽象的因素就是重視形式,不是單純講故事,不是看到什么就表現什么。你感覺什么就是什么。而且還有個說法就是,“看到的東西就不用畫”。完全使用心、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熱情來追求美的創作。繪畫界有個故事,說五十年代張大千到巴黎去拜見畢加索,說要到歐洲學藝術。畢加索說,世界上只有中國和非洲有藝術,西方沒有藝術。而且畢加索還讓張大千給他買了好多中國的繪畫、書法。畢加索告訴張大千,如果他生在中國,第一可能是書法家。后來再去見畢加索,發現他畫了很多畫象齊白石的畫。現在說所謂抽象性的藝術,我們書法就是最抽象的藝術。就是通過這種有文字內容的,白紙黑字表現出一種美感來,不管是平正的美、端莊的美、奔放的美、飄逸的美、瀟灑的美,就是這桿毛筆,這些墨,這張紙。不看內容,光看線條,就形成美感。這是我們東方最根本的一種美學思想,西方人過去十八、十九世紀,有一個古典主義,畫的油畫逼真極了,現在中國也有這種回歸到古典主義的作品,現在西方人也在搞抽象的東西,但我們的這種藝術思想比他們早好多年,別以為有了照相機,有些逼真的東西照相就可以了。這里大家可以討論一下,有了照相機為什么還要畫畫;有了電腦書法還要存在?不要以為有了照相機就不要繪畫,照相是一個更科學的科技的東西,但繪畫是人的精神思維東西,我把你可以畫的更美、更提煉,有時候客觀事物與繪畫是不一樣的。齊白石畫的一些人物,有時候畫的像兒童畫,但他的畫有一種稚趣。若用寫實的眼光看齊白石的人物,那是不行的,但用中國的藝術精神去看,絕對是好畫。若看不懂齊白石的畫,那說明對中國的藝術思想、文化精神根本就不理解。 再引深講一下,我們既然是這種表現的思想,中國人在對藝術追求的選擇,有些是民族的、中國式的特色。我們表現中國精神喜歡用梅蘭竹菊。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審美選擇。他對事物的表現,說他自己的話。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比如說松,因為松挺拔偉岸,有一種巍然不屈的氣質。梅花,凌寒傲雪開放,象征著一種高尚品格、千古的詩人畫家都在歌頌它,畫它。竹子,表現氣節,表現志向高潔,“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云處總虛心。”蘭花,蘭花有文人的精神,處在幽谷中,發散著它的清香,不讓人知道,默默地散發著香氣。古代從屈原那個時侯起就有對蘭花的贊美。我們中國人的這種審美選擇,給大家講幾個詞,優美的是,“拙、重、厚、樸、蒼、高、古、雄、秀、淡”,帶貶義的是,“巧、媚、薄、飄、滑、小、露、濁、弱”。因為中國人對美有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也常表現在我們的書法、繪畫、做人及人格精神上。前面選擇的是好的、昂揚的;后面的是比較差一些的。說這條字“拙”,就是說字很內向、很厚實、有拙趣;這個人很討巧,辦事老奸巨猾。也會說看出他的字太巧了,所以大家看這個拙字很有分量,沉甸甸的很厚。樸,質樸、樸實、蒼茫、蒼拙。高,想法高、立志很高。古,古氣、古拙,經過歷史的風塵、磨煉,有歷史的積淀。秀,是骨子里的秀,并不是弱。淡,淡泊,淡泊明志,有一身淡然之氣。我們把這些詞用在評判名家的作品上,哪些厚?哪些薄?哪些飄?這是一種評判標準。小,小氣。露,淺露。現在講應該是不外露,做人為是如此,很深沉不外露。滑,就是萎靡不振,很流滑的。我們山西的傅山,三百年以前,總結了“四寧四毋”,傅山的“四寧四毋”,三百多年來直到最近,成為書法界一個最重要的美學理念,而且誰都知道傅山的這四個字。四個“寧”,是強調可以這樣,四個“毋”強調不可以這樣。第一就是“寧拙毋巧”;第二個是“寧丑毋媚”,但是傅山這里的“丑”不是真的丑,它是和媚相對而說的。這個字寧可拙一點,也比寫得很討巧、很媚要好。而且在美學上“丑”不是我們理解的丑,在戲劇舞臺上、在繪畫上有好多丑的東西,看著是丑但精神是美好的;比如說小說《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鐘人很丑,但心靈很美,還有舞臺上的魯智深、李逵,你覺得它是一些丑角、丑星,但丑有一種內涵,不是真丑。過去八九十年代還批評奶油小生,太漂亮,太漂亮也不是美,反而讓人感到膩;“寧支離毋輕滑”,支離,有磕碰的意思,在紙上不是那么輕滑,在紙上要有一種厚度感、力度感。傅山最后是“寧真率毋安排”。因為藝術最高境界就是這種真誠,不要故作安排,故意擺列。寫字也是,寫到最后,下筆就寫,寫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有的人寫字,我們經常會看到,把一些筆畫經常擺來擺去,安排的痕跡太重。這是我們中國的藝術精神中非常重要的觀點。書畫也是這樣的,見其性、見風骨、堂堂正正、大氣、大大方方,有一種昂然向上的精神。字給人一種震撼,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感染力;不是看了讓人犯困,讓人精神不振。這種審美精神對日后大家看字、看畫、欣賞舞蹈等等是有益處的。 中國的藝術家幾千年來傳承的這種思想,若違背了這個思想,首先你的作品就沒有生命力,有一個幾千年的積淀下來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創作思想。不能背叛了這個,離開這個。因為有些藝術家太多的想自己搞成假洋人,其實我們中國人永遠說的是中國話、唱的是中國歌、辦的是中國事,創造著中國的藝術,有一顆中國心。 下面具體的講一下書法的事。第一點,書法為什么能變成藝術,為什么英文、阿拉伯文沒有變成藝術。首先,有一個物質條件,第一就是我們中國的象形文字,我們是方塊字。而且我們好多字還保留了象形的圖畫的因素。我們每個字都可以造型,每個字都可以作為一個畫面,這是我們中國漢字能變成藝術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就沒有創造的基礎。漢字有圖畫的形式,寫起來就就很美,每一個字就是一個圖,每個字都是獨立的畫面。第二就是毛筆。它剛柔相濟,能柔能剛,能寫出豐富的線條。如果沒有毛筆,如果我們的先民拿的是雞毛制的筆,那就不好做了。第三就是中國藝術精神,借助于中國的文字,借助于毛筆這種工具來抒發書寫者的思想感情、審美理念、精神追求,有了這三者才形成了中國的書法藝術。有了電腦,書法是否會逐漸消亡?我認為不至于,因為我們的方塊字還在,毛筆還在,更重要是要反映每個書寫者各自獨立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操守。每個人寫字,每個人的理念和思想追求、精神追求、藝術追求標準都不同;所以每個人寫出來的字完全不同,每個人都是一個創造者。電腦只能機械的出現一種模式,而我們每個人是個小電腦,因為人是有創造性的。 書法現在要成立一個學科,學習書法要牽扯到好多的學問,比如說哲學,哲學是對社會思考的集大成的學問,所有的思想理念都是哲學,包括儒學、道學、佛學。你是人,你在思想著,有世界觀,對每個事物有評判標準,這就是哲學。它管理一切學問,一切思想。接下來,用什么理念來學習書法?書法的歷史,每個朝代有相應的書法,哪些書法家?為什么就形成這個書法?不學歷史不行,沒文學更不行。還有文字學。最初是甲骨文,而后是大篆、小篆。學習書法人的品格會高尚,學習書法繪畫的人很少有賭博的,主要是顧不上,更沒有搗亂的。我從八十年代到現在,接觸的搞書法的小伙子,小姑娘都是很文雅的。八十年代后我曾經在北宮帶過一個學生,他曾經和我說:“我以前是個賴小子,經常打架,家里也管不了我。經常有一幫朋友帶著我沒事找事,到處打群架。但是自從我學了書法以后就改好了。”書法影響著對人的修行,學了書法就會去琢磨一些文學上的事,而且是越學越得它深奧,應該補充的知識還太多,越學越覺得自己渺小。 學書法我還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比如說你寫的作品里面有兩個錯字,人家就認為你沒學問、沒文化,連字都寫錯了,還是什么書法家?在全國展覽評作品時,如果發現兩個錯別字,寫得再好也不能入選。所以搞書法的人對文字使用的準確與否警惕性是很高的,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寫錯。對字的詞性、詞義,特別是從古文字的角度解釋字是怎么來的?下面我舉例來說明一下。70年代后期文化革命剛結束,我們籌備展覽時請了山西大學一個搞古文字的楊老師,看一些作品里面有沒有錯別字?我們認為不錯的,但是楊老師認為是錯的。為什么錯呢?楊老師講了緣由,聽完他的話,我至今難忘,仍然記憶猶新。舉個例子:我來寫一個字,大家看看對不對?“ 祭”,楊老師給我們講的是手里拿著肉放到祭臺上。而一些書家把它寫得不是少了就是多了筆畫。“步”就是前后腳移動,是從篆書來的,下面一撇上角沒有一點。明白了就是讓你錯都錯不了。有些影視作品里都還有錯別字,就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了解字的本意思。學習書法會提高你在各個學科的學識,歷史的、文學的等等。書法上選擇內容也是一門學問,寫些什么能代表一個人的學問。趙承楷老師寫“種瓜得菜”這就是哲理。趙老師寫得全部都是他自己的思想、理念,很有價值的。像我就不行,經常寫李白,杜甫的詩,也懶得去編,編出來也覺得不好。書家要提倡自己作詩。古代的書家都是大文人,都是七八歲就作詩、編對聯,這是因為教學模式的不同,但是古代書家的學士修養比現在的水平高多了。像老書法家姚奠中,他的學識就很高,涵養很高,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四書五經》、《大學》、《中庸》一類的書太熟悉了。姚老要寫字,他的內容多半出自典故。昨天有人給我提出來:“田老師,你不能老寫唐詩宋詞,也要寫一些其他的有哲理的東西。”我就找孔子說的話,本身就很有哲理啊。選擇內容就要經常去看書,這也是一種學習,比如《論語》。讀書多了,積累的多了,腦子里就東西了。我前幾天去浙江,酒店客房部的經理就說:“田老師,給我們的大老板寫一幅字吧!”,我說寫“賓至如歸”,不好;寫“嘉賓如云”也不好,我寫“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主人首肯。有人說給我爸寫一條,該寫什么?這也是一種知識的積累。平時就要注意積累,在本子上或是在心里記住,寫書法時這些東西是少不了的。 書法大致就是楷草隸篆,現在來說行書也算是一種體。篆書每一個字都代表一種意思,比如“高”就是代表高高城樓下有個門洞。隸書最顯著的特征是蠶頭雁尾。篆書還分為大篆和小篆。商朝是甲骨文,夏商周基本上是大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通行小篆。從漢朝開始使用隸書。到三國時,隸書發展為三種書體 ——草、行、楷。從隸書到草書有一個過度的書體叫章草。現在大家就知道了,草、行、楷在三國時期就有了。而不是大家平時認為的,先有了楷書再有隸書再有草書。楷書大家都知道有顏體、柳體、歐體等。行書從形式上來說就是楷書帶連筆的一種形式。寫書法并不是說會楷書就會寫行書,會行書就會寫草書。每一種字體都是要單獨去練習。草書的每個都有它的規范,舉個例子, “家”用行書寫是有規矩的,“家”用草書也有講究。最近我看見杏花村有個“家家酒”里面的“家家”寫得既不是行書也不是草書。我要是工商局就讓他重寫(笑)。 另外,書法是有形式的,有中堂、對聯、斗方、橫披、手卷、圓光、扇面、條屏等等。要想學的深入就要大家用心才可以。我們說,書法是博大精深的,學會并不易。有興趣的人應該從學習中國的文化開始,在書法上用心研習,加以苦練,方能領略一二。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