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注解: 韻譯: 賞析: ①鸛雀樓――舊址原山西省永濟縣西黃河中一座土山上,樓有三層,唐代為游覽勝地,宋朝以后隨土山被河水沖沒。 ②依山——緩緩向山貼近。 ③欲窮——想要用盡,含有假設的意思。 ④千里目——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視力。 ⑤更——再,繼續。 詩人登上高高的鸛雀樓,眺望遠遠近近的山川景色。 扶欄西望。一輪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終于隱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腳底下的黃河流水,波濤滾滾,哆嗦遠去,遠去,為投入大海的懷抱而奔騰不息。多么雄渾的景象,多么壯闊的大自然! 但是詩人知道,大自然實在太大,自己的眼界還很狹小,要想進一步地開闊視野,眺望那更遠更壯觀的世界,還需要登上更高的地點。而自己,就連這共有三層的鸛雀也還沒登上最高層呢!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詩人登樓過程中的具體感受,但它給予我們的啟示卻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遠,人生也是這樣。只有不斷攀登,不斷進取,不斷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達到愈來愈高的境界,在事業上取得愈來愈高的成就。人生就像登樓,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嗎? 這是一首五絕(五言絕句)前兩句寫景,景中含情;后兩句抒情,情中見理。短短二十個字,有景,有情,有理,結合得又是這樣自然、完美,在藝術上真可說是“爐火純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