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異常增加的病理征象,一般含量超過肝重的5%時,即可稱為脂肪肝。嚴重者可達肝重的50%以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增加。筆者在診治脂肪肝病的臨床實踐中,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等方面有所認識與體會,茲分述如下,供同道參考。
1 祖國醫學對脂肪肝的認識
在我國古醫籍中,沒有脂肪肝病名,也無相應的專病名稱。脂肪肝在祖國醫學中究屬何病,尚無定論。根據其病機推測,有人認為屬于“痰證”,因痰證指水液吸收排泄障礙所致的痰涎停留于體內的病癥;有的認為屬于“瘀證”,因血液運行受阻有瘀積之義;有的認為可列入“積證”,因積證是指腹內有結塊,或脹或痛的病證;有的則認為本病與肥胖有關,因肥胖者不能將水谷精微正常地布散全身。眾說紛紜。
筆者跟隨導師張云鵬調查了500例脂肪肝患者的發病原因,從性別、年齡、職業分析,發現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1∶0.248;年齡以31~60歲之中年人多見,呈集中趨勢;職業為廠長、經理組明顯高于其他組。究其原因,中年男子任廠長、經理者較多,因工作關系,應酬頻繁,說明本病的發生與長期高脂飲食、嗜酒過度有關。因高粱厚味蓄積體內,阻礙氣機通暢,肝、脾、膽失于疏泄運化,久之可導致血瘀,故可認為與“瘀證”、“積證”有密切關系。同時在調查中還發現,肥胖體形者186人,腹壁有脂肪堆積者206人;罹內分泌失調如糖尿病、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等有92人;苔膩326人,舌質暗紅或有紫點、瘀斑者380人,此也佐證肥人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食飲酒漿,使脾胃功能受損,水液輸布失常,精微失布,水不化津,阻滯體內,為濕為痰,痰濕積聚,故也與痰濁、痰瘀互結有關。
2 脂肪肝病因病機的探討
對脂肪肝的發病原因,多數認為由于長期過食膏粱厚味、甜食;或長久過量飲酒;或患肝炎后過分強調營養和休息,致使體重增加過快;或內分泌失調,患糖尿病、肥胖病等代謝疾病;或過量應用對肝臟有損害的激素、抗癆藥物;少數則為營養不良,食物中缺乏蛋白質和維生素等原因。從500例調查資料中,我們發現本病病因復雜,涉及七大系統,三十余病種。筆者將本病歸納為飲食、情緒為誘因,肝膽功能低下為本,痰濕、氣滯、血瘀為標,肝臟為發病場所,最終病理產物屬中醫“痰證”、“瘀證”、“積證”、“痰濕”。其主要病因病機如下。
2.1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膏粱厚味之品,助濕生熱,濕熱酒毒內蘊,致使肝失條達,脾失健運,氣機郁滯,血脈瘀阻,痰濁內生,氣血痰瘀結于脅下,形成本病。 2.2 肝失疏泄。若情志失調,或濕熱毒邪侵及肝臟,肝失條達,氣機郁結,日久則氣滯血瘀,瘀血停積,肝絡阻塞而成本病。
2.3 脾運失健。因憂思傷脾,或病后虛弱,正氣未復,致肝臟失養,氣機不暢,影響脾之健運,精微反為糟粕,濁邪害清,脂濁內集,而成本病。
2.4 濕滯中焦。由于營養過剩,代謝障礙,加之多逸少勞,導致濕熱壅結中焦,日久不解,化為痰濕,肝膽疏泄失常,氣血壅滯,脂濁內生,脈絡被阻,停于脅下,而成本病。
2.5 腎氣虧虛。因糖尿病,或婦女更年期、月經失調,或老年性高血壓病等,腎之陰陽平衡失調,累及五臟,引起機體生化水谷精微等輸布紊亂而產生肥胖,“肥人多痰濕”,痰濁與氣血相結,日久停于脅下,而成本病。
3 脂肪肝證候分型的劃分
脂肪肝的證候分型,目前尚無統一意見,筆者在調查了500例脂肪肝患者病因病機、臨床癥狀、體征、化驗與相關合并兼癥后,認為本病辨證應以四診所獲得的資料,結合陰陽臟腑病機、八綱學說,加以綜合分析。茲將脂肪肝初步分為以下六候。
3.1 痰瘀互結候
主證:形體肥胖,嗜睡,肢體沉重,大便溏而不爽。CT或B超檢查確診為脂肪肝,肝功能、血脂均在正常范圍。舌質胖嫩,邊有齒痕,舌苔白膩或薄白,脈弦滑。
分析:濕熱久羈,化生痰濁,痰濁阻絡,血行不暢,遂成血瘀,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互為因果,痰瘀互結,膠著不解,故形體肥胖,舌質胖嫩,邊有齒痕,脈來弦滑;痰濁阻中,清陽不升則嗜睡,清陽不達四肢則肢重;痰濕阻于中焦,脾胃氣機失司,故大便溏而不爽。此類證候多見于肥胖性單純型脂肪肝者。
3.2 肝郁氣滯候
主證: 肝區脹痛或兩脅走竄不定,每因情志變動而增加,胸悶不舒,噯氣納少,或大便不通,婦女經期乳房脹痛,或月經不調,舌苔薄白,脈細弦。
分析: 肝居右脅,其經脈布兩脅;性喜條達。由于濕熱毒邪或情志不遂而疏泄失常,故肝區或兩脅脹痛,胸悶噯氣不舒,且隨情志變動而增減;肝藏血,肝氣郁結,血運不暢,影響沖任,故經期乳脹或月經不調;濕毒內停,故腑氣不通。此類證候多見于脂肪肝合并慢性肝炎,或膽囊炎、膽石癥,肝功能輕度異常者。
3.3 脾虛失運候
主證:脘腹痞滿,納呆便溏,體倦乏力,面色萎黃,面目虛浮,舌體胖,舌苔潤,脈細。
分析: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低下,氣血生化來源虧乏,故面黃,體倦,脈細;脾不健運,胃納通降失常,則脘腹痞滿,納呆便溏;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失運,水液輸布障礙,故面目虛浮,舌體胖。此類證候常見于營養不良性脂肪肝兼有消化道疾病者。
3.4 痰濕內阻候
主證:形體肥胖,脅下隱痛,胸悶氣短,頭暈惡心,腰酸乏力,舌質暗紅,苔白膩,脈弦滑。
分析:脾為生痰之源,脾失健運,則聚濕成痰,痰濁中阻,清濁相渾,清陽不升則頭暈,濁陰不降則惡心;痰濕久羈,脾胃呆滯,體弱神倦而形胖;氣血流通受阻則肝氣郁滯而脅下痛;胸陽失展,心氣不足則胸悶氣短;腎氣虧虛則腰酸乏力;痰濕郁積不化則瘀血內阻而舌質暗紅;苔白膩脈弦滑為痰濕內阻之象。此類證候常見于脂肪肝兼有冠心病、肝臟病者。
3.5 陰陽失調候
主證:多飲多食多尿,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婦女月經量少或閉經,崩漏,舌質紅少苔,脈沉細數或細弦。
分析:胃火熏灼,陽明熱盛,精微耗散,腎陰被耗,下焦虛憊,腎之攝納不固,約束無權,故多飲多食多尿;腎主骨,肝主筋,肝腎不足則腰膝酸軟,虛火上擾則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腎水不足,心火亢盛,故心悸健忘,失慮多夢;腎氣虧耗,肝血不足,致沖任失調而經少或閉經;舌紅少苔乃陰虧于下,虛火上炎所致,此類證候多見于脂肪肝兼見糖尿病、高血壓、婦女更年期。
3.6 肝脈瘀阻候
主證:肝區刺痛,脅下痞塊,面色晦滯或黧黑,口唇紫暗,舌質紫暗或有瘀點,婦女經閉或夾有血塊,脈沉細澀。
分析:濕熱之邪侵犯肝膽,肝失疏泄條達,日久氣病及血,氣滯不行則血脈瘀阻而見肝脈瘀阻之征象。此類證候多見于脂肪肝合并慢性肝炎、肝硬化者。
脂肪肝涉及范圍甚廣,夾雜病頗多。故辨證分型當結合全身情況,不能拘泥于“肝”病之局部,統籌權衡,才不失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