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憑什么能當皇帝
摘要:朱元璋,出生貧寒,自幼顛沛流離,為了生存,給地主放牛,當過和尚,做過乞丐,一直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然而,在元末風起云涌,英雄輩出的年代里,他卻能統(tǒng)領千軍萬馬,傲視群雄,最終奪得天下。從其奮斗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具備了成為一個領導人必備的對權力的支配欲,加上果斷的決策和堅韌的意志,在戰(zhàn)爭中善于運用謀略,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快,更能得到天下名士的相助。從而開創(chuàng)了大明的一片基業(yè)。 朱元璋的堅韌意志應該是和從小生活的磨難分不開的,朱元璋16歲的時候,瘟疫并伴隨著夏季的蝗蟲和旱災奪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員——他的父親、母親和還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長兄——的生命。他的長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僅有的幸存者。茍活下來的人因太窮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親人,更不用說去扶養(yǎng)朱元璋了。因此他被送入了附近的皇覺寺做小行童,當雜差,以實踐他在小時候生病時他父親許下的愿。在這里受到所有人的任意驅使,無窮盡的勞動和無休止的責備,后來在郭子興的軍隊里,由于戰(zhàn)功越積越多,聲望日漸高漲,經(jīng)常受到郭子興的猜忌。有戰(zhàn)事的時候就叫朱元璋帶兵打仗,沒有戰(zhàn)事時就開始找他的麻煩,甚至把他關了起來。面對這樣不公平的待遇,朱元璋沒有放棄。用今天的話來說:一個人能不能成功,最大的還是自己能不能在面對挫折的時候還堅持下去。 四、善用謀略 在長期的軍事斗爭生涯中,朱元璋非常注意戰(zhàn)爭策略“從不逞一時之勇,蠻沖蠻打,魯莽行事。他很清楚,在軍事斗爭中,只貪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快,解一時之恨,危害是非常大的,有時還可能導致全軍覆沒,前功盡棄。只有具備了長遠的眼光和全局觀念,能屈能伸,才有可能得到發(fā)展,奪取最后的勝利”2。 至正十三年十月,元朝丞相脫脫率師攻打高郵,同時又分兵攻打六合,朱元璋率領隊伍雖然拼死抵抗,但是元軍人數(shù)眾多,六合城危在旦夕,朱元璋只好組織全城軍民撤退,然后在滁州城外設埋伏,把元軍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逃,但是朱元璋十分清醒的認識到,雖然眼下打了一個勝仗,元軍勢力強大,而滁州卻孤立無援,如果元軍在來攻打,肯定抵擋不了。于是,朱元璋令城中的父老把戰(zhàn)場上獲得元軍的馬匹輜重,還給元軍,對元軍將領說“滁州城中全是良民,現(xiàn)在聚集在一起,純粹是為了防御盜寇。我們愿意供應給大軍軍需給養(yǎng)。你們怎么會來打滁州呢?應該去攻打高郵才對,那里才是反對你們的地方,饒了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吧”3。元軍打了敗仗丟失了一大批馬匹和軍需物資,害怕上司怪罪,正憂心忡忡,見朱元璋把馬匹輜重奉還,萬般高興,攻打高郵去了。朱元璋在戰(zhàn)爭中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快,表現(xiàn)出超越別人的戰(zhàn)爭謀略,為以后取得天下打下堅實基礎。 五、網(wǎng)羅天下名士 公元1353年,濠州突圍之后,朱元璋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招兵買馬,少年時代的伙伴徐達、吳良、周德等紛紛投奔他,不到十天的時間,就招募了700多人的部隊,這些人和后來投奔來的鄧愈、常遇春、胡大海等,都成了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大將,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還專門吸收了一些讀書人幫他出主意,比如說:定遠有兩兄弟非常有名氣,哥哥叫做馮國用,弟弟叫做馮國勝,朱元璋就向他們請教打天下的道理,馮氏兄弟告訴朱元璋,“金陵(元朝叫集慶,現(xiàn)在的江蘇省南京市)是歷代帝王的都城,龍盤虎踞,地理位置很重要,先占領金陵,建立國號,然后命將軍四處攻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遠遠近近廣布仁義,勿貪子女玉帛,便可以建帝王之業(yè)”4。后來,朱元璋攻下了南京,并立即把它改名為應天,把它定為新的首都。另外朱元璋在起義的時候,朱升建議采用“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路線,高筑墻是做好預防工作,不讓別人來進攻自己;廣積糧是做好準備工作,準備好兵、馬、錢、糧;緩稱王是做好輿論工作,不讓自己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就是要朱元璋在保證生存的前提下,發(fā)展自己,壯大自己。這九字方針極具戰(zhàn)略眼光,是朱元璋發(fā)展初期的指導思想。可見,朱元璋網(wǎng)羅的天下名士,在其成功的道路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縱觀朱元璋未成就霸業(yè)之前的人生,具備了成為一個領導人必備的對權力的支配欲,加上果斷的決策和堅韌的意志,在戰(zhàn)爭中善于運用謀略,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快,更能得到天下名士的相助。郭子興去世后,朱元璋繼承了他的勢力,成了這一部的義軍首領,開始戎馬生涯,逐鹿中原的一生,從而開創(chuàng)大明的一片基業(y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