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轉變歷史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專業發展,我們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教研活動,在挖掘本地的鄉土資源、開發教師本身和學生的人力資源及對外交流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案例一:開展主題教研活動,挖掘鄉土資源 2010年至今,我科組在縣教研員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以“探尋歷史文化,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活動目的有三:1、“以人為本”,促進教師、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課程宗旨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鑄造民族精神,為培養未來社會合格的公民做準備。課程形態是開放性的。課程實施的特點是:基于學科、超越學科、面向現實世界;始于課堂、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生活。作為一線教師,當今學生的厭學情緒原因之一就是學生認為學到的知識沒用,不能用書本上的知識來解讀身邊的社會歷史現象。我們自己呢?我們是否具有開放的視眼和心態?我們是否也是“唯書本而書本、唯考試而考試”?我們自身是否在會關注現實生活,關注身邊的歷史文化現象?我們自己是否是負責任的社會公民?從自身做起,基于課堂、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生活。 2、課程資源開發的需要。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強調統編教材只是課程資源的一種,應全方位地挖掘、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如作為世界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文化重要一環的鄉土歷史文化資源。還有作為課程資源的關鍵組成部分的教師和學生本身作為課程人力資源的開發。在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區域的故事:從小漁村到大都市”、“來自家鄉的報告”、“保護我們身邊的古老文明”、“從宗教景觀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等諸多統編教材上的內容都可以利用深圳本土歷史文化資源使教學更生動,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更緊密。 我們的收獲與體會: 1、通過類似田野調查方式獲取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擴展了教師的課程資源,活動也增強了教師的調研能力和本科組教師的凝聚力。 2、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更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我們有理由引導學生以一種或欣賞或敬畏或深思的眼光來探究歷史文化,向一種真善美的境地進發。 案例二:加強對外交流,拓展教師視野 一、溫馨、人文化的校園文化及教育的社會大環境給孩子們健康成長提供了土壤。土地有限,寸土寸金,校園一般小而雅致。校園雖小,但每一個空間都被充分利用,隨處可見學生的美術作品、學生活動的照片和告示、警句格言、知識窗、啟發學生智力的思考方法等,。參觀時,感覺學校不是封閉的象牙塔,學校的圍墻在無限地延伸,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很多。學校建立的家長教師委員會、和社區、社會團體共同舉辦的活動、經常帶學生校外考察和去聽高校開辦的講座等活動都在實踐教育的目的:把學生培養成社會的人。這種濃濃的人文關懷和豐富活潑的校園文化躍然我們面前。 二、高效、實用、民主的課堂。聽“中國歷史課。聽課教師共同的感受是:課堂流暢而實在,教師以平常心來對待觀課,沒有公開課的“花架子”;教師沒有教案,只有一個粗線條的提綱;多媒體運用得當,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并不常用;學生活動適中,討論不太熱烈,整節課比較安靜,師生關系民主、和諧。討論活動重在啟發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訓練學生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課堂時間盡量高效利用,學生課后作業較少,教師也沒太多時間批改。對于學習有障礙的學生會用課后輔導來支援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三點半后就是興趣小組活動時間。同學們陸陸續續來到他們喜愛的場所做他們喜愛的事情,這一刻是他們緊張學習一天身心放松的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