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薛岳(1896-1998),廣東樂昌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指揮過三次長沙會戰重創敵軍。日軍因前兩次攻占長沙均未得逞,在1941年12月23日,以第40師團主力第三次進攻長沙,薛岳在戰前向所部下達了手令“第三次長沙會戰,關系國家存亡。岳抱必死決心、必勝信念。” 并嚴令“各集團軍總司令、軍、師長,務必親往前線指揮,適時捕捉戰機,殲滅敵軍”。結果取得長沙大捷,殲滅日軍5萬余人,被日本人譽為“長沙之虎”。 2,羅卓英(1896-1961),廣東大埔人,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長沙會戰和冬季攻勢時表現突出。1941年3月,日軍兵分三路大舉進犯湘贛交通要道贛西北的上高。羅卓英率部迎頭痛擊,奮戰十四晝夜,獲震驚中外的上高大捷。此役是八年抗戰中,戰績最為輝煌、并取得關鍵性勝利的著名戰役之一。不過羅卓英缺點是剛愎自用,入緬作戰期間盲目相信自己錯誤的判斷,給遠征軍的潰退雪上加霜。 3.余程萬(1902-1955),廣東臺山人,第57師師長。1943年常德會戰最慘烈的時候,常德城區已成一片焦土,日機不分日夜狂投燒夷彈,城內大火蔽天,余程萬師長仍率殘部死據城西南一角,拉鋸搏斗。余師長此時已知援軍不可能如期抵達,決意全師戰死常德。“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師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為止,并祝勝利。”這是他給司令長官孫連仲的電文,孫當即淚如雨下。 4.謝晉元(1905-1941),廣東蕉嶺人,第524團團長。“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后,日軍企圖切斷閘北、江灣中國軍隊的后路。謝晉元受命率第524團官兵411人(謝對外詐稱800人)留守閘北,掩護大部隊撤退。他堅守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三天三夜,打退日軍多次進攻,四行倉庫巍然屹立,為國內外矚目,百姓贊譽他們為“八百壯士”。 5,陳策(1893-1949),廣東(今屬海南)文昌人,國民黨海軍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后,陳策任虎門要塞司令,負責廣東沿海防衛,主力防守虎門,數次擊退日海軍攻擊。1938年與當時居往香港的李福林合演反間計,誘使日軍登陸虎門,在海上擊斃日軍數百人。陳策亦于在這次戰役中負傷截斷一腿,因而有“獨腳將軍”之稱。日軍攻陷香港時,陳策帶領數十名英軍成功突圍,獲英皇頒授帝國騎士司令勛章。 6,李漢魂(1894-1987),廣東吳川人,第64軍軍長。1938年日軍進攻武漢,李漢魂調集8個師的兵力,運用“一鼓作氣”的戰術,把敵1萬多個壓到從深不到3里的張古山的狹地之中,最后聚而殲之,取得了德安大捷。所部獲“鋼軍”錦旗獎一面。1939年日軍2個師團和1個旅團分三路向粵北進攻,李漢魂指揮部隊在北江西岸追剿敵軍,取得勝利。為此,廣東各界在曲江召開了勝利祝捷大會。 7,張發奎(1896-1980),廣東始興人,第8集團軍總司令。“七七”事變后,張發奎表示“如果這次再不能對日作戰,我決定入山為僧,今后永不問世事”。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張任第八集團軍兼右翼軍總司令,指揮所部在浦東擊敗日軍數十次進攻并親自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撤出上海后,張發奎向部署宣誓“盡最后一分力,流最后一滴血!”。廣州失陷后臨危受命,并在桂南會戰期間保住了粵北。 8.吳奇偉(1891-1953),廣東大埔人,第9集團軍總司令。武漢會戰之萬家嶺戰役,身為戰役總指揮的吳奇偉身先士卒,親臨一線指揮。有次他正與第四軍軍長歐震通電話,敵機俯沖掃射,他毫不理會,敵機機槍掃射竟電話機打碎,惹得吳將軍破口大罵。另一次,他和參謀長策劃作戰事宜,猛遭敵機轟炸,指揮部房子被炸飛半頭,另半頭塌下來,將他和參謀人員埋在下面。 9.蔡廷鍇(1892-1968),廣東羅定人,第19路軍副總指揮,最早起來抗戰的國民黨將領之一。“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之后,蔡廷鍇和蔣光鼐等向全國發出通電“卑軍守土有則,尺地寸草,不得放棄;為救國保家而抗日,雖犧牲至一卒一彈,決不退縮。”率十九路軍全軍三萬官兵奮起反抗日軍七八萬人的猛攻,從1月28日至3月1日堅守上海,與敵血戰33天,死傷約萬人。使日本侵略軍受到重創,死傷萬余名,四度更換指揮官。 10.蔣光鼐(1887-1967),廣東東莞人,第19路軍總指揮。淞滬抗戰爆發之后,當時駐守上海的為第19路軍,蔣光鼐擔任最高指揮官。全體將士決心抗擊日寇,保衛上海。日軍兵分5路進攻閘北,19路軍奮勇抵抗,當即予以迎頭痛擊。日軍發動了四次總攻,卻均遭敗績,四易主帥,死傷累萬。在戰爭最慘烈的時候,蔣光鼐這樣表達了他的抗戰決心:“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