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魂”蔡元培 陸 艷 蔡元培在北大的時間并不長,但是他能夠外抗權勢,內謀革新,辦學境界高遠,思路清晰,措施切實,終使北大為之一新,成為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成為全國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和中心。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高瞻遠矚和膽氣魄力,也在于蔡元培的個人魅力。 對于蔡元培的崇高人格,世人歷來稱譽。有人說他“春風化雨”(馮友蘭),有人說他“不言而眾服”(顧孟余),也有人說他是“周公型人物”(吳稚暉)。現在也有人把他的人格魅力概括為“外和內介、守正不阿”,“嚴于律己、廉潔奉公”(金林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等幾個方面。 所謂“外和內介、守正不阿”,是說他性情溫和,待人接物,處世論事,恬淡從容,但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則嚴肅認真,一絲不茍。 蔡元培的寬厚仁慈,有長著之風,是眾口皆碑的。他對待北大的教師們,不僅關懷備至,而且溫和親切。師生們寫了書向他索序,他沒有不答應的。對學生和校內有志氣的青年,都樂于提供幫助,為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給半工半讀學生提供便利條件。他對達官貴人與對校工貧生態度如一。據顧劼剛回憶:蔡元培到校的那一天,校工們排隊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他一反以前歷任校長目中無人、習以為常、不予理睬的慣例,脫下自己的禮帽,鄭重其事地向校工們鞠了個躬,這使得校工和學生們大為驚訝。其人其品,可窺一斑。傅斯年有一篇文章專門談到這個問題,他說:“ 不過,蔡元培又不是不講原則的人。傅斯年又說:“若以為 所謂“嚴以律己,廉潔奉公”,是說蔡元培對待自己十分嚴格,克己節儉,安貧樂道,不以自己的私利和生活享受為意。他本著奉獻的精神,一生致力于救國,從革命救國到教育救國,想的都是國家、民眾,從不為個人和家庭打算,從不把職務作為謀私利的工具。他的生活非常簡樸,身為北大的校長,粗茶淡飯,布衣簡從。1917年,他去拜訪孫寶琦,孫見他徒步而來,對他說,大學校長是有身份的人,不能再徒步走了,應該要有個代步的工具。第二次,蔡元培再去拜訪,孫見其還是徒步,便親自買了一輛新馬車送給他。第三次,蔡元培因事再次前來拜訪,孫見他仍未用車,才知道他是有車沒馬,蔡元培走后,孫馬上派人把自己的馬送了過去,這樣蔡元培才坐上馬車——當時,但凡有點身份的人,很多都坐著汽車上下班了,而以清貧為樂的蔡大校長卻連馬車也坐不起。 馮友蘭說 (選自《傳記文學》2011年第2期,有刪節) |
|
來自: 昵稱10856558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