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朝鮮戰爭戰役,關于這場戰役,中國黨史是這樣敘述的: 1952年10月8日,美方蠻橫地片面宣告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10月14日向上甘嶺志愿軍兩個連的陣地發動了進攻。美方名為“金化攻勢”。 上甘嶺,位于我軍中部戰線戰略要點五圣山南麓,陣地突出,直接威脅著對方金化防線。對方為了對我軍施加軍事壓力,為了造成在談判席上的有利地位,為了改善其在金化地區的防御態勢,故向我軍發動了十分猖狂的進攻,是一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攻勢,企圖迫使我軍讓步。敵軍調集兵力6萬余人,大炮300余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愿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余萬發,炸彈5000余枚。戰斗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水平。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敵人雖然使用世界戰史上空前集中的炮兵,但打不破志愿軍的鋼鐵防線。志愿軍參戰部隊共4萬余人。他們依托以坑道為骨干的堅固防御陣地,英勇頑強地抗擊進攻之敵,每一表面陣地都反復爭奪數次,戰況空前緊張激烈。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復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沖鋒,殲滅敵軍2.5萬余人,擊落擊傷敵人飛機270余架、坦克14輛、大炮60余門。粉碎了由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利特親自指揮的攻勢,守住了陣地,創造了堅守防御戰的范例?!奥摵蠂姟卑l動此次攻勢的目的是企圖扭轉戰場上的被動局面,然而結果卻相反。當時美聯社報道說:“這次金化的戰役,現在已到了朝鮮戰爭中空前未有的激烈程度。在人員的傷亡和使用的大量物質上,除了1950年盟軍在北朝鮮的慘敗情形外,是空前未有的”。 在《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中,是這樣描述上甘嶺戰役和其他類似的戰爭后期陣地戰的: 10月8日,哈里遜將軍單方面宣布談判休會后,克拉克將軍授意范·弗利特將軍發起攤牌戰役,目的是奪取金化以北的鐵三角一帶的高地。范·弗利特預計以二百人為代價,可在五天內實現目標。但第十軍從10月14日發起進攻,在共產黨猛烈抵抗下卻苦戰了好多星期,使美國和南朝鮮付出了九千人的代價,共產黨死傷達一點九萬人之多。在戰斗于11月18日逐漸停下來時,聯合國軍的陣地只略略有點微小改善,而損失卻太大太大了。直接進攻敵軍主陣地,卻只實現一點有限目標無異于枉費心機。 ……一切戰爭都是悲劇性的,但最后這兩年的朝鮮沖突,其悲慘程度卻難以描繪,因為任何一方在停戰談判開始后的一切戰斗中都一無所獲。雖然范·弗利特將軍向一座座山頭和陣地發起大規模進攻,但聯合國軍司令部卻不愿承受全線向北推進時必須付出的巨大代價。同樣,中國人要將第八集團軍逐出陣地,再次趕回到南朝鮮去,也會蒙受更大的損失,他們也不愿這樣做。 于是,雙方很快便形成一種對峙局面??杀氖?,這種對峙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歐洲西線在那恐怖歲月中的塹壕戰一樣。在對峙情況下,不時會有對敵方陣地的炮轟,間或發生個別的戰斗和摩擦,也時有巡邏戰和小部隊出擊,幾乎完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翻版。而且像一戰那樣,這種作戰方式要不斷有人流血犧牲。 從實際意義上說,朝鮮戰爭在開城舉行和平談判時就已結束。中國人和美國人都已得到了各自原先打算得到的東西,而且也決不會再得到更多的東西。隨后進行的兩年戰爭,真是可悲可嘆,令人難以想象;它簡直不能叫做戰爭,因為基本上毫無目的可言,盡管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這兩年的沖突中,雙方都一無所獲。要防守或奪取一座山頭,實際上都要付出數千人的代價,但是這種戰斗實質上并沒有加強己方的陣地,也沒有削弱對方的陣地。為爭奪山頭而進行的無數次血戰,只會對局部戰術形勢產生影響,而敵對雙方的整體戰略形勢卻未受到影響。因此,在這兩年的沖突中,雙方參戰官兵都有一種獨特的、幾乎可以感覺到的絕望情緒,好像雙方都在黑暗中朝著一個無法找到的出口摸索,但在摸索前進的過程中,雙方又不斷地互相進行盲目的猛攻拼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