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喘息更甚,形瘦神疲氣不得續,汗出,肢冷面青,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心悸不安,舌質淡嫩,苔薄白,脈沉細數。
肺腎氣虛 - 癥狀呼吸淺短難續,咳聲低怯,胸滿短氣,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潤,脈沉細無力。胸滿、氣短、動則氣喘,晨起后咳吐白色泡沫狀粘痰。面色晦暗或白光白,舌淡苔白,脈沉弱。 肺腎氣虛 - 治療補肺納腎,降氣平喘。 方藥:補虛湯合參蛤散。 方中用人參、黃芪、茯苓、甘草補益肺脾之氣;蛤蚧、五味子補肺納腎;干姜、半夏溫肺化飲;厚樸、陳皮行氣消痰,降逆平喘。還可加桃仁、川芎、水蛭活血化瘀。若肺虛有寒,怕冷,舌質淡,加桂枝、細辛溫陽散寒。兼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知母養陰清熱,如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微欲絕等喘脫危象者,急加參附湯送服蛤蚧粉或黑錫丹補氣納腎,回陽固脫。另參附、生脈、參麥、參附青注射液也可酌。 1.氣虛的治療,一般是根據氣虛的不同情況,以補脾肺腎之氣為主。補脾胃氣虛,給予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補肺氣,給予補肺湯;補腎氣,給予大補元煎、金貴腎氣丸。2.氣之實證的治療,氣之實證主要由于氣郁、氣滯、氣逆以及外邪侵犯所致,與肝脾肺關系密切,所以一般多用瀉肝、理脾、宣肺、降逆、散寒、化結等方法治療。 血病的治療:1.出血,如肝膽火熱出血的,給予龍膽瀉肝湯;血熱妄行出血的,給予犀角地黃湯;胃火出血的,給予瀉心湯;陰虛火炎咯血的,給予沙參麥冬湯或百合固金湯;腸熱便血的,給予槐花散;熱在下焦尿血、便血的,給予小薊飲子;如出現脾不統血或氣虛不能攝血的,給予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2.瘀血,如瘀血內結,可給予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如瘀血阻滯,可給予血府逐瘀湯;如寒滯血脈,可給予溫經湯。3.血虛,主要補氣補血,可給予人參養營湯或十全大補湯;婦人血虛,多給予四物湯或當歸補血湯。 風火痰濕辨證要點 風證的治療:1.外風,如感冒傷風,可給予荊防敗毒散;如風熱外感,可給予桑菊飲或銀翹散;如風濕為患,侵犯肌表經絡,可給予羌活勝濕湯;如風濕為患,侵犯腸胃,可給予藿香正氣散。2.內風,如熱極生風,可給予羚羊鉤藤湯,并可同時給予酌情給予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如虛陽妄動,可給予大定風珠湯;如血虛生風,可用加減復脈湯。 火證的治療:1.心火熾盛,可給予瀉心湯。2.肝膽火盛,可給予龍膽瀉肝湯。3.肺火壅盛,可給予《千金》葦莖湯或瀉白散。4.胃火壅盛,可給予清胃散。5.大腸火熱,可給予大承氣湯。6.小腸火熱,可給予導赤散。7.膀胱濕熱,可給予八正散。8.火熱攻心,可給予安宮牛黃丸。9.腎虛火動,可給予知柏地黃丸;骨蒸者,給予清骨散。10.脾胃虛火,可給予補中益氣湯或建中湯。 濕證的治療:1.外濕,如出現寒濕,可給予蠲痹湯;如出現風濕,可給予羌活勝濕湯;如出現濕熱,可給予白虎加桂枝湯或白虎湯加蒼術;如濕熱以黃疸為主者,可給予茵陳五苓散;如出現暑濕,可給予藿香正氣散。2.內濕,如脾為濕困,可給予香砂六君子湯;如濕從熱化,根據具體情況酌情處理。 痰證的治療:1.風痰咳嗽,可給予杏蘇散。2.痰濕犯肺,可給予二陳湯。3.痰熱伏肺,可給予清金化痰湯。4.痰蒙心竅,可給予稀涎散。5.痰核瘰疬,可給予消核散。6.痰氣搏結,可給予蘇子降氣湯。7.痰飲流注四肢,可給予指迷茯苓丸。 飲證的治療:1.痰飲,可給予苓桂術甘湯。2.懸飲,可給予十棗湯。3.溢飲,可給予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4.支飲,可給予葶藶大棗瀉肺湯。 肺腎氣虛 - 藥方肺腎固本湯(自擬)。 肺腎氣虛 - 調理腎主納氣,肺主呼吸;腎為氣之根,肺為氣之主。腎的精氣不足氣不能下歸于腎,及肺氣久虛,損及腎氣而致腎不納氣均可出現咳嗽、氣喘等癥。這種病不必擔心,你可以服用中成藥調理,比如“參芪鹿茸口服液”可以連續服用一個月。 (1)益氣固腎法:用于肺腎氣虛,脾腎氣虛者。補肺氣可用黃芪、黨參、太子參。補脾氣可用黨參、生黃芪、太子參、白術、芡實、蓮子肉。固腎可用金櫻子、蓮須、菟絲子、覆盆子。 (2)溫補脾腎法:用于脾腎陽虛者,常用方劑有附子理中湯、真武湯等。 (3)滋養腎陰法:用于腎陰虧損者,慢性腎炎如溫補脾腎過久或用激素治療者,都可導致腎陰耗傷,常用方劑有六味地黃湯、知柏地黃湯等。 (4)氣陰兩補法:用于氣陰兩虛證,常用方劑為參芪地黃湯,如有心氣虛,可合用生脈散。 (5)陰陽雙補法:用于陰陽兩虛者,常用方劑為桂附地黃湯,可合用龜鹿二仙膠。 (6)清熱解毒法:適用于慢性腎炎合并感染病人,可選用五味消毒飲合銀翹散加減。 (7)活血化瘀法:慢性腎炎病程較長,多數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征象,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加丹參、澤蘭、紅花、益母蘋、水蛭等。(8)祛風勝濕法:慢性腎炎有濕勝、脾氣不升者,可用本治法,常用方劑為祛風勝濕湯 |
|
來自: 神醫圖書館318 > 《肺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