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因疑難雜癥一般病程較長,遷延不愈,往往引起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瘀滯,也就是古代醫家據說的久病入絡。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也說:大凡經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或久病氣機逆亂,氣有一息之不通,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氣滯則瘀血易生。現代血液流變學的研究也證實:久病患者血流變緩,新陳...... 因疑難雜癥 般病程較長,遷延不愈,往往引起人體臟腑 經絡 氣血的瘀滯,也就是古代醫家據說的“久病入絡” 《素問·痹癥》曰:“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證治準繩》 曾言:“人知百病生于氣,而不知血 病之胎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也說:“ 凡經主氣 ,絡主血,久病血瘀”,“初為氣結 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皆因病久氣血陰陽 虧虛,無力鼓動血運,血滯于經;或久病氣 機逆亂,“氣有一息之不通,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氣滯 則瘀血 易生。現代血液 流變學的研究也證實:久病患者血流變緩,新陳代謝 減退,血液黏度增高,血循環 減慢。此皆為久病 瘀之理論依據。 瘀血與痰濁 一樣,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導致多 病證的病理因素,在臨床 上涉及的范圍也甚為廣泛,不論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階段,凡是反映“瘀血” 一共同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癥狀,如“瘀痛”,青紫瘀斑,癥積腫塊,“瘀熱”,舌有青紫斑 點,脈澀、結、沉、遲,或出血 ,精神 神志和感覺、運動異常而有瘀象者,都可按照異病同治 的原則,采用(或佐用)“活血祛瘀”法。 在疑難雜癥中,雖為同一血瘀證 ,由于病情有輕重 緩急的不同;致病因素多端,標本 邪正虛實 有別;臟腑病位不一,癥狀特點各異;或為主證 ,或僅為兼夾證,并可因病的不同,而反應 各自特殊性。為此,在應用活血祛瘀這一治療大法時 ,還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病情輕者,當予緩消,采用活血、消瘀、化瘀、散瘀 之品;病情重者,當予急攻,采用破血 ,通瘀,逐(下)瘀之品,依此準則,選方用藥自可恰到好處。對因邪實而致的血瘀,當祛邪以化瘀;對正虛而致的血瘀,則應扶正 以祛瘀。同時還應強調辨別 臟腑病位,掌握主癥特點和病的特殊性,采取相應的各種具體祛瘀法,才能加強治療的針對性,提高對疑難雜癥治療的療效。 古人有“見血休治血”之說, 人認為還要“見瘀休治瘀”,治瘀當求因、定位。在臨床上首先應辨瘀血的成因,分虛實論治,分別采用理氣 祛瘀、補陽 祛瘀、益氣 祛瘀、養血祛瘀及滋陰 祛瘀等求因祛瘀七法。而根據病變部位,按主癥特點進行論治的常用治法又有通竅祛瘀、通脈 祛瘀、理肺祛瘀、消積(軟堅)祛瘀、理胃祛瘀、通腑祛瘀、利水祛瘀、通經 祛瘀、和絡祛瘀、止血 祛瘀、消癰祛瘀及療傷祛瘀等定位祛瘀十二法。臨床對活血祛瘀法的應用,雖然甚為廣泛,并有一定的獨特效果,但必須注意人身之氣血宜和不宜伐,宜養而不宜破。一般說來,無瘀象者,均應慎用。體弱無瘀者,則尤當倍加謹慎,孕婦原則上當禁用。在用祛瘀藥時,應做到瘀去即止,不可過劑久用,以免出現耗氣傷血 的副作用 。至于對活血祛瘀藥的選擇,必須符合辨證要求,盡量注意發揮各個藥物 的特長和歸經 作用 。特別是蟲類祛瘀藥,為血肉有情之品,形勝于氣,走竄善行,無處不到,如水蛭 、虻蟲 、地鱉蟲、穿山甲 、蜣螂 蟲等,均屬祛瘀之峻劑,性雖猛而效甚捷,必要時可權衡 用之。 個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在急性外感 熱病 及某些內傷 雜病 (尤其是疑難病證)發展的一定階段,許多患者同時兼具血熱血瘀見證,單純運用清熱涼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療,往往療效欠佳。為探求其內在規律,我們通過復習有關文獻,推求病理,并經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首先明確瘀熱相搏這一臨床常見證候,指出它是在急性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病變發展的一定階段,火熱毒 邪或兼夾痰濕壅于血分 ,搏血為瘀,致血熱、血瘀兩種病理因素互為搏結、相合為患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證候類別。其病因為火熱毒邪;病位深在營血、脈絡;病理變化為瘀熱搏結,臟腑受損;治療大法為涼血化瘀。臨床實踐證明,用此理論指導處方 用藥,治療多種疾病中的瘀熱相搏證,如流行性出血熱 、傷寒 、肺結核 、支氣管擴張 、系統性紅斑狼瘡 、重癥肝炎、慢性乙型肝炎 、高脂血癥 、糖尿病 、過敏 性紫癜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等,臨床療效能獲顯著提高。鑒于此,幾十年來,我們在總結歷代醫家有關認識的基礎上,從理論、臨床和實驗三方面對瘀熱之中的五大 常見證型——瘀熱阻竅證、瘀熱血溢 證、瘀熱發黃證、瘀熱水 結證和絡熱血 瘀證進行了系列研究,升華和發展了瘀熱學說,形成系統 的瘀熱理論。 另外,還應注意痰瘀同源 、同病、密切相關 的問題。因津血同源 ,為水谷精微 所化生,流行于脈內者為血,布散于脈外、組織 間隙之中則為津液,通過臟腑氣化 作用,出入于脈管 內外 ,互為資生轉化。在病理狀態下,不僅可以津凝為痰,血滯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為津血不歸正化 的產物,同源異物,故在病理狀態下,又有內在的聯系,往往互為因果,膠結難解。既可在同一病因作用下,同時影響津血的正常輸化導致痰瘀同生。如熱邪 可以煉液成痰,而血液受熱煎熬,又可結而成瘀;寒邪 客于絡脈 ,寒凝血 滯而瘀,寒邪傷陽 ,液聚為痰。另一方面,亦可表現為痰瘀互生 。痰濁阻滯脈道,妨礙血液循行,則血滯成瘀。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影響津液正常輸布,或離經之血瘀于脈外,氣化失于宣通,以致津液停積而成痰。唐容川在《血證論》 還明言:“痰亦可化為瘀”。“血積 既久,變能化為痰水”,故可認為:痰阻則血難行,血凝則痰易生;痰停體內,久必化瘀,瘀血內阻,久必生痰。在病變過程中可以互相因果為病。 由于痰瘀的相伴為患,在具體治療時尚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關系,抑是痰瘀并重,確定化痰 與祛瘀的主從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雖然主次有別,但痰化則氣機 調暢,有利于活血;瘀祛則脈道通暢,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謂“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并重則當兼顧合治,分消其勢,使其不致互相狼狽為患。同時應注意不可孟浪過劑,宜“中病即止”,以免耗傷氣 血陰陽,變生壞病 。選藥以平穩有效為原則,慎用毒猛辛烈之品。其次,還應注意調補五臟 ,求因從本圖治,此即“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之理。再其次,當疏利氣機,因“氣行則痰行”、“氣行則血行”,所以治療痰瘀同病一般應配理氣藥 ,行滯開郁,條達氣機,以助化痰祛瘀藥發揮效應。最后,當注意求因定位,辨證分治。由于痰瘀的生成既可因于邪實,亦可緣于正虛,病變涉及臟腑肢體骨 節經絡九竅 。故對痰瘀的治療不僅有輕重緩峻之分,還應審證求因,在化痰祛瘀的基礎上,配合相應治法。 曾治李某,男,55歲,干部。1993年11月3日初診:眩暈 50天。病 因車禍昏迷 40分鐘,CT、核磁共振查見兩額顳部慢性硬膜下積液及血腫 ,外科 認為惟有手術 清除,因患者畏懼而求診于中醫。頃診頭昏、頭脹 、有暈感、左下肢間或發麻,舌質 紫,邊有齒印,苔淡黃薄膩,脈細。辨證:外傷 腦絡,痰瘀痹阻,清陽 失用。治法:通竅活血湯 合當歸養血湯 出入,生黃芪 30g,當歸 10g,川芎 10g,葛根 15g,桃仁 10g,紅花 10g,炮山甲10g,天花粉 10g,土鱉蟲 10g,澤瀉 10g,炙僵蠶 10g,石菖蒲 10g。另外,三七 粉、人參 粉各1.5g,麝香 0.03g沖服 ,每日2次;蘇合香丸 1粒,每日2次。 1993年12月1日復診:服上藥1月,昨日CT復查腦部血腫明顯吸收 ,患者仍覺頭額昏脹發木,后腦亦有脹感,夜臥煩熱 多汗 ,煩渴欲飲,左下肢發麻并有涼感,舌紫,苔淡黃薄膩,脈細滑。辨證為瘀熱夾痰阻竅,清陽不升 ,藥用熟大黃 9g,炙水蛭5g,桃仁10g,炮山甲10g,白薇 15g,生地15g,紅花10g,澤蘭 、澤瀉各10g,懷牛膝 10g,天花 粉12g,生黃芪30g,天麻 10g,陳膽星 10g,川芎10g。 1994年1月12日三診:服前藥月余,CT復查血腫又較前進一步吸收好轉,頭昏雖能控制,但不耐用腦,用腦后頭額兩側昏脹,夜寐出汗 減少。瘀熱阻竅,久郁陰傷,治守原法,伍入滋陰之品,藥用天麻10g,川芎10g,潼蒺藜 、白蒺藜各10g,桑葉 10g,功勞葉 10g,太子參 15g,天冬 、麥冬 各10g,生地15g,制軍10g,炙水蛭5g,桃仁10g,煅龍骨 20g(先煎 ),煅牡蠣 25g(先煎),陳膽星10g,生黃芪15g。上藥續服3周,頭昏諸癥基本痊愈,再次核磁共振檢查,腦部血腫全部吸收,囑隔日服前方以資鞏固。隨訪半年,一切正常。 外傷血瘀治用活血化瘀乃屬常法,但本例則從瘀能化為痰水,瘀郁生熱立論,用僵蠶、膽星、澤瀉、澤蘭、天花粉 、白薇、制大黃、桃仁等化痰清泄瘀熱;并選祛瘀力強的蟲類攻逐搜剔之品,如水蛭、土鱉蟲、穿山甲等以增效;再加辛香走竄之石菖蒲、麝香及蘇合香 丸,助諸藥通竅消瘀、上達病所;由于病久正氣 多虛,故用人參、黃芪、當歸、生地益氣養血 滋陰,使氣能運血,血能充脈,氣充血 足可有利于瘀血的消散,痰水的祛除。制方攻補兼施 ,相輔相成,病獲告瘥。突破了非手術不可的判斷,證明化 痰祛瘀法治療外傷顱腦血腫具有良好的效果。 怪病多痰 摘要: 這也是古代醫家的一種提法,我們將其引申用于疑難病的診治,主要是因為許多疑難病的臨床癥狀怪異奇特,表現中醫所說的痰證(包括無形之痰),采用中醫化痰、祛痰等法治療,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火動則生,氣滯則盛,風鼓則涌,變怪百端,故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古代醫家所指的怪病,從今天來看大都是精神..... 也是古代醫家的 提法 ,我們將其引申用于疑難病的診治,主要是因 許 疑難病的臨床 癥狀怪異奇特,表現中醫所說的“痰”證(包括無形之痰),采用中醫化痰 、祛痰等法治療,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正如《雜病 源流犀燭·痰飲 源流》所說:“人自初生,以至臨死,皆有痰。……而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 皆到,五臟 六腑俱有。試罕譬之,正如云霧之在天壤,無根底,無歸宿,來去無端,聚散靡定。火動則生,氣滯 則盛,風鼓 則涌,變怪百端,故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古代醫家所指的怪病,從今天來看 都是精神 神經 、體液 之類的疾病,雖與疑病多郁以精神癥狀為主有相似 的地方,但從臨床表現上一為繁雜多變,一為怪異奇特;一者多無形可征,以功能性疾病為主,一者多有形可查,以實質性疾病為多。目 ,從臨床上來看由痰引起的疾病遠遠超出了這一范圍,它涉及到現代醫學 的呼吸系統 炎癥 病變,及支氣管 腺體 分泌亢進;消化 道過度及異常的黏液分泌,或病理性組織 增生;心血 管系統 冠狀動脈 循環 功能不全,心肌 缺血、缺氧;中樞 神經功能失常,興奮性 增強或低下,以及腦缺氧,腦水腫 ;軀體局部慢性增殖性炎癥,或某些特殊性病 理組織增生等。不論任何系統的任何病變,凡表現有“痰”的特異性證候的,俱可根據異病同治 的精神從痰論治。 痰之生成,涉及到外感 內傷 各 方面,是遭受多種致病因素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但另一方面,當因痰導致某一病證之后,則痰已成為直接發病之因,每與原始病因或其它同期病理產物合邪 而致病。故在疑難雜癥辨治中,必須分別考慮痰的先后雙重因素以為辨治章本。由于痰可隨氣上 下,無處不到,既可阻于肺、蒙于心、蘊于脾、郁于肝、動于腎,亦可外流骨節經絡 ,表現不同的臟腑 經絡見癥。從痰的性質方面來看,還可進一步區分為風痰 、寒痰、濕痰 、熱痰 、燥痰 及郁痰 。我們從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煙灰黑色。其中面色灰暗如土色,為虛寒痰,面頰色紅而有油光者為熱痰,黃滯者為濕痰,青晦者為風痰。病人肥胖頸短,形態 壅腫者為痰體。表情呆滯,目睛轉動不靈者為痰阻于竅。從痰的色質氣味 來看,病程短而病情輕者,痰色清白,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腥臭咸苦。若痰吐地上,干后如蝸牛 行走之涎沫,或在日光下有五色 華彩者均為實痰 ;吐出后易于化水者,屬虛寒。痰味甜者多為脾熱,味苦為膽熱 ,味腥臭為肺熱,味咸為腎虛 。若痰結 日久,攻之不易消克者,則為老痰 、頑痰 ,常易發生 怪癥,在疑難雜癥辨治中尤須注意。 對痰的治療應首分臟腑虛實 ,其次應審標本 緩急,凡因病生痰者,不能見痰治痰,應先治其病,病去則痰自清;若因痰而續發某些病證時,則應以治痰為先,痰去則諸證自愈。再其次,脾濕是成痰的基礎,理脾化濕 為治痰要著。而且治痰還必理氣 ,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自無停積成痰之患。同時治痰應兼治火,氣火偏盛灼津成痰者,治宜清降;氣火偏虛津凝為痰者,又當溫補 。至于治痰原則必須以化痰、祛痰為大法。化痰能使痰歸正化 ,消散于無形,或使其稀釋排出體外,其適應 的范圍最廣,可用于實證 病勢不甚,或臟氣 不足,因虛生痰者。祛痰能蕩滌祛除內壅的積痰,包括滌痰 、豁痰、吐利 等法,適用于邪實而正不虛,病勢驟急,或病延日久,頑痰、老痰膠固不去者。 難病多毒 摘要: 毒的含義,一是指溫熱病中的一些傳染性、致病力強的外邪。三是指疾病過程中產生的病理因素,如熱毒、水毒、瘀毒等。內生之毒是在疾病發展演變過程中,由臟腑功能失調,風、火、痰、瘀等多種病理因素所釀生,常見的如風毒、熱毒、火毒、寒毒、濕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質多端,且可交錯為患,使多個臟器發生實質性損...... 難病 毒是指難治重癥多與毒邪有關 毒的含義, 是指溫熱病 中的一些傳染性、致病力強的外邪;二是指火熱之極,所謂“火盛者必有毒”,“溫熱 成毒,毒即火邪 也”;三是指疾病過程中產生的病理因素,如熱毒 、水毒 、瘀毒等。毒是諸多病邪的進一步發展,邪盛生毒,毒必兼邪,無論其性質 何,均可概稱為“毒邪”。日本吉益東洞有“萬病一毒”說,《素問·生氣通天 論》也有“清靜則肉腠 閉拒,雖有 風苛毒 ,弗之能害”的論述。 毒邪既可從外感 受,也可由內而生。外感之毒多與六淫 、癘氣為伍,“毒寓于邪”、“毒隨邪入”,致病具有發病急暴,來勢兇猛,傳變迅速,極易內陷的特點,而使病情危重難治,變化多端。內生之毒是在疾病發展演變過程中,由臟腑 功能失調,風、火、痰、瘀等多 病理因素所釀生,常見的如風毒、熱毒、火毒、寒毒、濕毒 、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質多端,且可交錯為患,使多 臟器發生 實質性損害,功能嚴重失調,并成為影響疾病順逆轉歸的決定性因素。如重癥肝炎中的熱毒、晚期腎炎 中的濕(濁)毒、面神經麻痹 中的風毒、惡性腫瘤 中的癌毒、系統性紅斑狼瘡 中的瘀毒等。 毒邪致病具有以下證候特點:①兇:致病暴戾,病勢急劇,如“非典”、禽 流感 等。②頑:病情頑固,易于反復,如難治性腎病 、慢性肝炎等。③難:常規辨治,難以奏效,如系統 性紅斑狼瘡 、癌腫等。④痼:病期冗長,病位深疴,如尿毒癥 、癲癇 等。⑤雜:由于毒邪每與風、火、痰、瘀等邪兼夾為患,臨床 見癥多端,病情復雜難辨。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難治性疾病的治療中,尤應注意毒邪的特殊性。 對毒邪的治療有解毒 、化毒、攻毒等法,但解毒當求因。首先要區別毒邪的性質,其次要注意毒邪所 在的臟腑部位及所兼挾的其它病邪。如熱毒重在清熱解毒 ,然熱毒在肺則選魚腥草 、金蕎麥 根、黃芩 清肺解毒;熱毒上咽則用澤漆 、蚤休 、一枝黃花 、土牛膝 利咽解毒;熱毒入胃則選石膏 、蒲公英 、甘中黃清胃瀉 火解毒;熱毒攻心則用牛黃 、朱砂 、黃連 清心 安神 解毒;熱毒動肝則用羚羊角 、龍膽草 、梔子 涼肝解毒;熱毒蘊結膀胱 則用黃柏 、苦參 、金錢草 清熱利濕 解毒;熱毒入血則用犀角 (水牛角 )、生地、丹皮、紫草 、大青葉 等涼血解毒 。對于風毒則常用全蝎 、蜈蚣 、烏梢蛇 、炙僵蠶 搜風解毒;寒毒則用川烏 、草烏 、附子 、干姜散 寒解毒;濕毒常用土茯苓 、拔葜、石上柏 、半邊蓮 除濕解毒;痰毒常用制南星、白附子 、法半夏 、露蜂房 、白毛夏枯草 化痰 解毒;瘀毒常用穿山甲 、水蛭 、土鱉蟲 、地龍 、鬼箭羽 、凌霄花 等祛瘀解毒。 另外,還應重視不同疾病“毒”的特異性。對麻疹 、天花 用宣表透毒法,對晚期腎病當注意化濁泄毒,對多臟衰病人陽明 氣機 通降失常者當通腑下毒,對外科 瘡瘍 久不收口、正虛毒戀者當重用黃芪 扶正 托毒,癌毒常用山慈菇 、炙蟾皮 、馬錢子 、紅豆 杉、白花蛇舌草 等抗癌解毒。 上世紀80年代,本人針對流行性出血熱 急性腎衰蓄血 、蓄水及易于傷陰 的病理特點,提出出血 熱急性腎衰“三毒”(熱毒、血毒、水毒)學說,以瀉下通瘀為治療大法,達到下熱毒、下血 毒、下水毒的目的,治療野鼠型出血熱患者1127例,使病死率從當時的7.66%,降至1.11%;特別是死亡率最高的少尿期急性腎衰,病死率僅為4%,明顯優于西醫對照組的22%。既往還曾治一經病理活檢 確診的巨骨 細胞 瘤女性患者,行“右小腿中段截肢”術后,又見廣泛轉移 ,全身關節 疼痛 ,兩側頸部腫塊 累累,大者似鴿蛋 ,小者如蠶豆 ,高熱 起伏,汗出熱降,午后復起,持續2月,形瘦骨立,嚴重貧血 。用清熱解毒、化痰消瘀法(鱉血 炒柴胡 、炙鱉甲 、秦艽 、青蒿 、生地、炮山甲、土茯苓 、廣地龍、露蜂房 、僵蠶、貓爪草 、漏蘆 、山慈姑 等)服藥后體溫 遞降至正常,3月余腫塊基本消失,隨訪迄今已10余年。 疑病多郁 來源:醫源世界 作者:周仲英 摘要: 疑病多郁是指在患者所訴癥狀繁雜多端,疑似難辨之際,當著重從郁入手。郁有氣郁、血郁、痰郁、火郁、濕郁、食郁之分,但在疑難雜癥中以氣郁最為常見。因六郁以氣郁為基礎,氣血沖和,百病不生。從臨床上看,這類疾病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患者往往自覺痛苦很多,癥狀繁雜多變,有多系統表現,但大多查無實質性病變,...... 疑病 郁是指在患者所訴癥狀繁雜多端,疑似難辨之際,當著重從郁入手 郁有氣郁 、血郁 、痰郁 、火郁、濕郁 、食郁之分,但在疑難雜癥中以氣郁最 常見。因“六郁 ”以氣郁為基礎,“氣血沖和 ,百病不生。 有怫郁 ,諸病生焉”。氣無形而血有質,目 中醫界對“有形”的瘀血 傾心研究者多,對“無形”的氣留心重視者少。殊不知中醫的理論核心是“氣”,中醫很重視人體的“氣機 ”、“氣化 ”功能,張景岳有“行醫不識氣,治病 從何據?”之說,甚至認為:“凡有余之病,由氣之實;不足之病,因氣之虛。如風寒 、積滯 、痰飲 、瘀血之屬,氣不行則邪不除,此氣之實也;虛勞 、遺漏、亡陽 、失血 之屬,氣不固則元不復,此氣之虛也。雖曰瀉火,實所以降氣 也;雖曰補陰 ,實所以生氣也。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從臨床 上看, 類疾病與精神 、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患者往往自覺痛苦很多,癥狀繁雜多變,有多系統 表現,但 多查無實質性病 變,或雖疑為實質性病變,而又不能定性、定位,明確診斷。臨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者為主,多“無形”可辨,但部分患者失治誤治、年深日久可發展為形質性損害。病位常以肝為主,涉及心、脾。因五臟 中惟肝性喜條達,不受遏郁,易動而難靜。肝病 最易延及他臟,故曰:“肝為五臟之賊”。肝氣 一郁,即乘脾土 ,腹痛 腹脹 ,甚則作瀉;或克犯于胃,氣逆 作嘔,兩脅痛 脹;化火 上沖于心則心煩 悸動,反侮于肺則嗆咳不已,下奪于腎則耳鳴 視糊。風依于木,氣郁易于化火,肝陽 還易化風 ,為眩、為暈、為麻、為痙、為顫、為類中 ,皆肝風 震動所致。另外,情志郁結,氣滯 久則絡瘀;氣不布津,還可液聚為痰。痰隨氣上 下,無處不到,既可內及臟腑 ,亦可外流骨節經絡 ,又可表現出不同的臟腑經絡見癥,從而使疑似癥狀百出,復雜難辨。故有“諸病多自肝來”之說。以其易犯脾胃中土,剛性難馴;乘風火之威,上犯巔頂;挾風痰 而流竄周身,無處不到。故疑難雜癥在疑似難辨之際,應著重從肝入手,首辨氣郁,注意其化火、生風及挾痰、挾瘀的情況,從而在疑難雜癥辨治中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 ,特別是對女性患者。 對郁證 的治療,當以疏肝理氣 解郁為大法。選方方面,肝脾不和者主以四逆散 ,肝郁脾虛 者調以逍遙散 ,肝郁 氣滯者選用柴胡疏肝散 ,六郁雜陳者施以越鞠丸 、肝氣郁結者投以五磨飲子 。至于氣郁化火則主以丹梔逍遙散 ,化風則主以羚羊鉤藤湯 、天麻鉤藤飲 、鎮肝熄風湯 ,挾痰者主以半夏厚樸湯 ,挾瘀者主以血府逐瘀湯 。用藥方面,柴胡 、芍藥 疏肝解郁 ,升陽斂陰 ,調和表里 ,肝郁不暢,表里不和者可用;香附 、蘇梗氣血雙調,理氣 解郁,惡心 嘔吐 ,脘腹脹滿者可選;白蔻 、砂仁 辛散 溫通,芳香化濁 ,濕濁 內蘊,脾胃氣 滯寒凝者可投;栝樓 、枳實 破氣 消積,寬胸 散結,潤燥 通便,胃脘 痞滿 ,大便 不暢者可調;木香 、檳榔 行氣 止痛,消積導滯,胃腸積滯,脘腹脹痛者可解。如此等等,皆為臨床所常用。至于青皮 疏肝 ,香附散 郁,枳殼 利膈,木香舒脾,厚樸散 滿,沉香 降逆,旋覆花 下痰降氣,柴胡解郁升清,川芎 、蘇葉能散邪氣 從汗而解;檳榔、大腹皮 能使濁氣 下行而去后重 ;萊菔子 、蘇子、杏仁 下氣 潤燥,肺氣 滯于大腸 者堪投,皆可隨證靈活加減化裁。 在應用疏肝理氣解郁之劑時,還應注意慎防傷陰 。一則因本病氣 郁極易化火而傷陰,二則因理氣之品多偏辛香燥熱 ,久用必致耗傷陰血 ,尤其對久病兼有陰血不足之體, 當慎重,最好選用藥性平和之花類理氣藥 ,如玫瑰花 、綠萼梅 、白殘花 、代代花、佛手花 、厚樸花 等。另外,肝體陰而用陽,有時疏肝解郁療效不好,反而要注意加用斂肝、柔肝 之品,如白芍 、烏梅 、木瓜 、枸杞子 等。另外,氣為血帥 ,血能載氣,氣血相互資生為用,亦每多影響為病。對氣機郁滯的治療,還當注意氣血互調,在行氣解郁的同時,可適當參入川芎、赤芍 、丹參 等活血之品,血行暢則氣機達,氣血調則郁滯消。 如曾治馬某某,男,28歲。七 多月以來,整日悶悶不樂,并有恐懼 感,常覺處處有陷阱于己不利,伴有胸悶、呼吸不暢,不欲言語而善太息 ,時有肢麻,或有肢體肌肉 膶動,夜寐不實,多夢易醒,心慌不寧,舌質 偏紅,苔淡黃薄膩,脈細弦滑。證屬肝郁太過,氣郁化火,痰火擾心 ,心神失寧。治以柴桂 龍牡湯加減,藥用醋柴胡5g,龍骨 15g(先煎 ),牡蠣 25g(先煎),桂枝 5g,百合 15g,知母 10g,龍膽草 5g,竹瀝 半夏 10g,炙甘草 3g,合歡皮 10g,丹參10g,川芎10g,加減治療月余,癥狀全部消失,康健如初。本例患者證屬氣郁化火挾痰,痰火擾心,雖無明顯挾瘀情況,但在治療中同樣加入丹參、川芎等活血藥,寓有治氣不忘調血之意,從而更有利于行血中之氣以解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