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太極拳的五個基本動作(五個圈) 眾多太極拳愛好者,習拳多年,不能透徹了解太極拳套路的原本面目,深為遺憾。余習陳氏太極拳二十余年,縱觀太極拳整個套路拳勢,皆由以下五個基本動作演化而出,反復習練,可悟各式太極拳套路之意境,現將其演練方法和個人之心得寫出,與大家共勉!1、雙纏手圈2、 太極圈3、 開合圈4、 丹田內轉圈5、螺旋纏絲圈動作要領:虛領頂勁、舌抵上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屈膝松胯、五趾抓地要求:全身放松、身隨手轉,意守丹田、劃圈要圓。練習熟練后,可結合步法練習(弓步虛步等) 合 步 推 手(定步)合步推手的步法與第一種推手挽花的步法相同。先立正站立,雙方同上右腳,兩腳橫向相對,相距15厘米左右,同時雙方右臂伸出繃起,手腕相接;雙方左手均撫于對方右肘外側。目視對方.然后甲方領勁微向前,重心前移,松左胯,身微左轉;乙方隨甲方繃勁微后履,重心略后移,松右胯,身微右轉,甲方隨乙方履勁,身體微右轉,右臂用擠勁走下弧向上繃于乙方左臂下,同時左手在身體右側按住乙方左手腕。與此同時,乙方重心后移,身體微左轉,左手松開甲方右肘接甲方左手,右手松開甲方右手接甲方左肘變勁上動不停,乙方用按勁按甲方。甲方身體微左轉,重心后移用勁上履,將乙方按勁引空。乙方被履左臂隨即松肩沉肘,將甲方繃勁滑空,再向左轉變擠勁后,將左臂繃于甲方右臂下,右手按住甲方右手腕。同時甲方履空后,身體隨即右轉兩臂加繃勁,將乙方擠勁滑空,雙手按住乙方右臂,目視對方(甲方重心前移,兩手合力前按;乙身體微右轉,雙方繃住甲方右臂上履;甲方隨沉肘松肩變擠勁還原成。如此反復練習,連綿不斷。以上是甲方先領勁的練法。如果雙方搭手后乙方先領勁,則甲方履,乙方擠;甲方按,乙方繃履;甲方擠,乙方按;甲方左手繃于乙方右臂下甲乙雙方同時上左腳的練法與上面兩種練法相同。合步推手也叫打輪。兩人搭手,隨其自然,不頂不抗,圓轉自如。熟練后,如膠似漆,粘黏不脫,滑如冰凌。合步推手的特點是:兩人推手如鰾膠,粘黏連隨主宰腰;功夫達到熟練時,滑如冰凌粘如膠。足掌前后踏地,練習既久,始能如是,平常人之足,則前后不相應,故一推挽即傾跌交流拳 勿他言 做君子 尋拳緣 談心得莫傷人 太極拳七條練法規則之解析摘自《太極拳正宗》解析 1、空圈。文中說:“一勢一勢都練成空圓圈,即是無極,既是聯。故每勢以轉圓為主,不須斷續,不須堆洼。如此做去,方為合格?!边@一要求與現在的趙堡太極拳的要求是一致的,其他式的太極拳也有這樣的要求。但是空圈的提法是現在的太極拳書中所沒有的。一般都是說動作要圓,沒有說是空圈的。杜元化在這里說一勢一勢都要練成空圈,不是一些動作的要求,而是所有動作的要求。這點有別于其他的太極拳書。 這里杜元化提出了一個要求是“合格”。合格,這是做每一項事情所必須思考和認識的。在練拳時,動作轉圓,在這一過程中不能有斷續、堆洼。這是練太極拳的、特別是練趙堡太極拳的合格要求,這點現在已為練太極拳的人所共識了。杜元化這里所說的新鮮之處是,他認為每勢得練成無極圈。這種提法似乎其他太極拳書中并沒有這樣說。前面他對他的書命名為《太極拳正宗》,并不是說自己的太極拳正宗,而別的太極拳不是正宗,只是說太極拳之母是背絲扣,是無極,所以,在這基礎上說,是太極拳正宗。他的書名沒有任何貶低別人的內容。 2、三直。書中所說:“頭直、身直、小腿直,三者何以能直?細分之是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膀,不掉胯,自然上下能直?!薄叭薄痹谝酝奶珮O拳書中沒有這種提法,就是已經出版了的趙堡太極拳書中也少見。這種說法的真理性是不容懷疑的。從逆思維來說,如果頭不直,身不直,小腿不直,是不能練好拳的。在此,杜元化進一步解釋說,要做到“三直”,要不左歪右倒,肩膀不扭,這是形象的。不掉胯則要說明一下,從字面上說,胯不要往下掉。怎樣的形態是“掉胯”呢?也就是有的太極拳書中所說的斂臀,臀部不斂,肯定是上下不能成直?!靶⊥戎薄边@句話有點費解,小腿應該是直的,這是正常人的身體的自然現象,這里說的直應該是當做某個動作時,要與相連的大腿和腳部成直。否則就會造成身體整體的散亂,所以說小腿要直。從《太極拳正宗》中的圖像看,就不難理解這一點。 3、四順。書中說:“順腿、順腳、順手、順身,四者何以能順?細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順之去,腿向左去,腳亦順之去。惟順腳時,先將腳尖撩起,隨勢而動,切記不可抬高移動身之重點。向右順亦然?!边@里杜元化提出了一個練太極拳十分重要的原則是順,這四個方面順了,人體可以說是處處順了,順了,人體的內部暢通無阻,所做的動作以及所發出的力量就完整。無論于鍛煉身體,于推手技擊都是十分必需的?,F在一些練太極拳的人之所以出問題,是因為動作不順。如何做到順,杜元化也講得十分明白。做每個動作,手向左去,身體要順手而去,不能手是手,身是身,互不聯系。腿向左去,腳也順之而去,同時,腳先將腳尖撩起,隨身體的整個動作的需要而動,要求腳不能抬的過高,以免牽動自己的重心。杜元化的這些認識非常符合練太極拳的實際情況??梢哉f,將“順”這樣突出地提出來作為練太極拳的要求,在現在的太極拳書中是很少見的。一般的太極拳書中只是提及,或在某些章節中談談。杜元化這樣重視在太極拳中順的要求,這是與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有聯系的。 4、六合。書中說:“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膀與胯合,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边@條要求是趙堡太極拳傳人對練拳和推手的一般要求,其他太極拳也有這種要求,一些內家拳也有這種要求。有些太極拳書中將“膀與胯合”寫成“肩與胯合”,其實肩與膀還是有區別的,字典里說:“脖子旁邊胳膊上邊的部分為肩。”而膀是“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睆母拍畹膬群险f,應該說“膀與胯合”更為準確一些。杜元化在當時是一個為數不多的研究太極拳的文化人,他在寫書時,對文字的表達要求很高,因此,他的文字用得比較準確。 5、四大節、八小節。書中說:“兩膀兩胯為四大節,膀為梢節之根,胯為根節之根,周身活潑全賴乎此。八小節:兩肘、兩膝、兩手、兩腳。節節隨膀隨胯運動,勿令死滯,自能順隨,與膀胯為一?!边@里先解釋一下,“膀為梢節之根”和“胯為根節之根”這兩句。按趙堡太極拳的傳統理論,將人身分為三節,三節之中又分三節,這樣從手臂來分,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膀為根節。所以,杜元化說:“膀為梢節之根節”。以人體的大三節來分,頭為上節、身為中節、腰以下為下節。那么,下節再分為三節是: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所以,杜元化說:“胯為根節(下節)之根”。在杜元化出書的那個年代所出版的太極拳書中,也沒有看到過這樣“四大節八小節”這樣的內容,就是趙堡太極拳傳人寫的書也沒有詳細的說明。一種思想或理論的提出不在于它的標新立異,而在于它能指導實踐,并能給實踐帶來效果。杜元化把人的身體分為四大節八小節,已經把人體主要的關節都說了,并對這些關節的活動提出了原則的要求,就是四小節要節節隨兩大節運動,使全身關節順隨合一。這種說法非常符合練拳的實際,如果做不到這點,就會出現死滯,當然死滯是練太極拳的大忌。試想,人身這些主要關節得順隨了,人的全身氣血肯定是暢通無阻了。杜元化提出的這點要求系統地說明了人的關節與練好太極拳的關系,這種提法對練太極拳是有重要指導意義的,這是趙堡太極拳的特點所在。 6、不撇不停。書中說:“每動一著,左手動右手不動為撇,右手動左手不動亦為撇。腳之作用與手同。不到成勢時止住是為將勁打斷,名曰停。犯此無論如何鍛煉,勁不連接,終無效用?!痹谶@里杜元化提出了太極拳的兩個新的概念,即“撇”、“?!?。字面上“?!笔侨菀捉忉尩?,“撇”是費解一點。杜元化認為,做每個動作時,左手和右手要同時動,如果一手動另一手不動,是為“撇”,“撇”的意思是丟開,應該說杜元化用詞用得是很準確的,如果在練拳時一手動另一手不動,不動的這個手是丟開了,也就是說兩個手沒有配合。腳也是一樣,一個腳動,另一個腳不動,這不動的腳是丟開了,這也是“撇”。很明顯,在練拳時,或者在推手、技擊時,這種“撇”情況是不利的,特別是推手時,兩手沒有聯系,怎么來與別人抗衡?而這種“撇”的情況在現在練習太極拳的人中是很普遍的。至于“?!?,這一弊病的出現是一個動作沒有到成勢就停止了下來,它的結果是將自己的勁打斷了。也就是說,練拳時,每一個動作都要練到位,只有練到位了,勁才能在到位時完整地發出來,沒有到位勁在中途斷了,這樣無論練拳的人如何鍛煉,到時,因為勁不連接,臨敵時是無法使用的。杜元化提出的這點也是非常符合練拳人的實際的。 7、不流水。書中說:“每一著到成時一頓,意貫下著,是為勢斷意不斷。如不停,一混做去,謂之流水。犯此,到發勁時,因勢無節制,無定位,必致無從發勁,此宜深戒?!倍旁谶@里又提出了一個練太極拳的新概念,即是“不流水”,他已經解釋得很清楚,意思是練拳時,雖然動作不斷地轉圓,但是必須有節制、有定位,這種節制、定位是在練到一個動作的程式時要有一頓,但是這一頓要有意貫下面的動作,雖然這一頓好像是勢斷了,可是勢斷而意不斷。這種到成勢時一頓的練法的效果是能將自己的勁發出來,能發到位。如果不是這樣,在練拳時,從頭到尾,一混做完,到時勁無從發出。杜元化的這種認識完全符合太極拳的實際,特別是符合趙堡太極拳的實際,這是真正的真傳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們從眾多的太極拳書中,很少見到對太極拳的練習有這樣完整的提法的。 老子:“大道無為,順其自然?!碧珮O拳靜心慢練是活樁《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倍淇蓽喼v,亦可析講。渾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則虛是虛無,極是中極,靜是安靜,篤是專篤,猶言致吾神于虛之間而準其中極之地,守其神于安靜之內必盡其專篤之功。 太極拳口訣 楊露禪借力不須拿歌 心靜神凝 注解: 一、頭如懸絲.尾如柱地.背如背鍋.胸如抱樹.頦如掛珠.兩手如撕棉. 兩腳如行船.兩腿如扯弦. 兩手纏綿不斷線,足跟牢固意九泉;練到兩臂如秤靈,欲加毫厘在意先. 二人推手如圍棋,一來一往論高低.圍到山窮水盡處,陡然一式判雌雄. 圍棋精細,精微,高智商在它面前,也常常大腦缺氧。圍棋大,如地如天,山崩海嘯,千軍萬馬。學圍棋由小處學起,成于大勢。千軍萬馬,渾然一體圍棋講究一個氣!金角銀邊草肚皮圍棋喜借勢!重整體,相互借力,講根。細想一想太極拳,其實就是這圍棋。圍棋最讓人敬的特點,下完棋要復盤,輸的贏的,都要總結一下,總結人才進步啊 高手練太極拳時,表面看起來病蔫蔫的,眼睛半瞇著,抬腿也是細細的。其實他是在用意識煉拳,而且身上極度放松,隨時都可能蹦了起來。你看他漫不經心的,其實他時時刻刻都在看住你,而且是用心用意識來看的,你說是你手快還是他意識快。高手過招不是比手毒,而是比心毒!招毒是因為心毒!高手想傷人的一瞬,心毒過毒藥,身上卻要極度放松,這樣出手才是透勁!太極拳為何在意不再力,就是這個原因了。外家拳就象加農炮,威力再大,一旦彈道固定,炮彈的飛行軌跡就定了,它就只能打一處,目標移動了,炮彈就打不中。可是內家拳不同,它就象激光制導導彈,目標走到那它就跟到哪,不找到你它輕易不爆炸,它的精確度相當高。外家拳打人力度拿捏的差,只用一斤力就夠,有人偏用十斤,以為越大力越好,其實有九斤都是浪費了,等到要用十斤力時,可能還用不到兩斤。內家拳就不同,該用一斤就一斤,改進一尺決不進一尺一;化對方攻勢時對方覺得自己的力道如泥牛沉大海,進攻對方時對方覺得如泰山壓頂。外家拳靠招贏人,是有形的,看得見的,能招能架的??墒莾燃胰瓍s不是這樣,它是靠勁贏人,碰到功力比你深厚的人,不管你是否招架,他的勁道都打在你身上,打個比喻吧,如果是棍子扔過來,你可以把它格開,可是一股冷風襲來,你能格開嗎?你覺得你已經格開的時候,你身上已經感到寒意了,這就是內家拳。 二拇指名曰食指,屬肝。肝氣通于目,絡聯于食指,通于小天心穴、足太溪穴。 中拇指名曰將指,屬心。心氣通于舌,絡聯于將指,通背左筋心俞穴、手中沖穴、足涌泉穴。 四拇指名曰無名指,屬肺。肺氣通于鼻,絡聯于無名指,通胸前膻中穴、背后風門穴。 小拇指屬腎,腎氣通于耳,絡聯于小指,通目瞳人、手合谷穴、足大敦穴。 大腸筋在食指邊,絡聯于虎口,直到食指側巔。 小腸筋在小指外邊。絡聯于神門,直至小指側巔。 (穴在陽掌者) 內牢穴 在手心正中。 大橫紋 在手掌下一道橫紋。 離宮 在將指根下,屬心火。 浮心穴 在大橫紋左邊。 坎宮 緊與離宮對,在小天心之上,屬腎。 小天心 在坎宮下中門。 陽池穴、陰池穴 在小天心兩旁。 板門穴 在大指下一塊,其肉如板,屬腎。 腎經穴 在大橫紋右邊。 二人上馬穴 在小指旁二指橫紋及掌干宮旁。 水底穴 在小指旁,從指尖到干宮外邊,皆是屬腎。 虎口穴 在大指食指丫處,筋通三關處。 四橫紋 在食將無名小指中,三道小橫紋,除去大指,故名四。 (穴在指尖者) 少商穴 在大拇指尖。 商陽穴 在食指尖,指根下一節橫紋,是風關。從掌上巽宮來二橫紋,是氣關。三橫紋是命關。 中沖穴 在中將指尖。 關沖穴 在無名指尖。 少沖穴 在小拇指尖。 大腸穴 在食指外邊。 小腸穴 在小拇指外邊。 (穴在陽膊者) 總筋穴 在大橫紋下,指之脈絡,皆總于此。中四指脈總于此。 內間使穴 在總筋下寸許,一名內關候。 天河穴 在內間使下,自總筋直往曲池。 曲池穴 在肘彎處,一名洪池。 經渠穴 在浮心一邊,內間使旁。 列缺穴 在經渠下天河旁。 魚脊穴 陽池旁邊,一小窩處,乃大指散脈處。 三關穴 在手膊上旁邊。 六腑穴 在手膊下旁邊。 (穴在陰掌者) 外牢宮 在手背正中。 合谷穴 在手背大拇、食指兩骨丫叉相合之間。 威靈穴 在外牢宮右邊骨縫處。 向導穴 在外牢宮左邊骨縫處。 一扇門 在食將二指下夾縫處,威靈穴之上。 二扇門 在無名小指根兩夾縫中。 大陵位穴 在外牢下手背骨節處。 (穴在陰膊者) 一窩風 在大陵位下手膊上,與陽膊總筋下相對。 陽池穴 在外間使下。 外間使穴 在一窩風下,與內間使相對,一名外關候。 肩井穴 在肩膊眼窩內。 斗肘穴 在手肘曲外,高起圓骨處。 前言 一些愛好太極拳的朋友總想找到太極十三勢歌訣及行功心解和打手歌,但許多太極拳書中根本就沒有,為了滿足大家的要求,特找到老板的舊書,把這些練太極拳必懂的歌訣奉上,以助有緣人?!?/p> 十三勢歌訣 十三勢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炭塘粜脑谘g,腹內松凈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須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惜。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園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練鋼,何緊不摧!形如搏兔之鶚,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后堅硬,能呼吸然后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軸。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至于慎密矣。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遠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輪。 說明:(注意:朋和冽二字,應該有提手旁,因打不上,固簡化打的)十三勢者,朋,履,擠,按,采,冽,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朋,履,擠,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兌、艮四偏方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 轉附太極拳解釋:“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炭塘粜脑谘g,腹內松凈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休。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冊字,字字真切義無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比嗡蘖泶蛭?,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妙成子解曰:十三總勢,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個總勢萬不可輕視。太極拳的所有套路,不管108式、105式、88式,還是85式、72式,均沒有離開這十三個總的要求。太極拳從頭到尾,均是由腰帶動四肢。所以說命意源頭,全在于腰。步法、身法虛實的變化切不可馬馬虎虎,氣貫周身,沒有停滯的地方。走架子、推手時要以靜待動,而動中又有靜。與人交手時均應順應客觀情況,即所謂“舍己從人”,對手要的地方可以給他,沒有舍己從人,就難以牽動四兩撥千斤。無論何種動作都要全神貫注,處處留意,不能有犯呆的現象。按此要求下大功夫去練,去參加競賽,慢慢會發現真功夫也沒覺得如何費勁,相反如果方法不對,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下功夫苦練卻沒長功夫。不論練習太極拳還是推手,都要在腰間下功夫。腰為人一身之主宰,要做到力與腰合,處處以腰帶動周身,這樣每一個招式才好用。腰間順應客觀情況,可柔軟,也可硬如磐石,丹田氣足可瞬間釋放爆發力,放長擊遠。只有尾閭中正,神才能貫注于頂。低頭貓腰,前俯后仰,東扭西歪都可使神散氣亂,為大病。周身上下輕靈自如,下頜微收,自然頭頂懸。 練習太極拳和推手都要認真尋求原因。走架子、推手,曲伸開合,都要完全順應客觀情況,不可主觀臆斷。如果走架子不得利,應向腰腿尋求原因,如果推手不得利,是樁功的問題,還是手上、身上反映,摸得準摸不準的問題,如果摸準了還有把握時間差、火候的問題,還是爆發力的問題。哪里出問題在哪里找原因,哪里有問題在哪里下大功夫,定能奏效。學習太極拳和任何武術,初入門時都必須有明師言傳身授。一般來說,老師講明白了,自己也下大功夫了,練來練去練糊涂了,不知怎么練了,此時再求師指點,明白本意,此為一個飛躍。如果練拳從來沒糊涂過,就不可能有質的飛躍。我自己練拳的經驗是,一個劈拳或者三體式,我練糊涂了四次,恩師指導了四次,,我也由糊涂到明白,這樣拳才屬于自己,功夫才真正到了自己身上。練拳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延年益壽,到老精氣神足,眼不花,耳不聾,和同齡人相比身體、心理狀況要好很多,這才算達到了目的。張三豐祖師的太極拳歌一百多個字,言簡意賅,寓含深意。如果不按照此歌的要求去練習,聯系多年功夫,卻一無所獲,豈不惜哉!細看武術界超過百歲的能有幾人?細看修丹之士誰能達到了然、了空的水平?更不用說柳華陽、呂洞賓、張三豐祖師了。他們才是我們要學習的楷模。 二、張三豐祖師的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則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動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似持鬼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發,力有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揩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始能極堅硬。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心為令,氣為旗,腰為毒,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彼膬蓳芮Ы?四兩撥千斤"這一武術技法術語初見于太極拳《打手歌》:"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謂順勢借力,以小力勝大力。在太極拳推手過程中,凡加引化勁于對手動作上,誘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對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橫撥直,以直撥橫,改變對方勁力方向等,均屬"四兩撥千斤"之法。此語經廣泛傳播,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勝拙的各種擊法?!吧星缮谱儭笔侵袊湫g的重要技術特色。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智慧的民族,常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八膬蓳芮Ы铩奔礊橐焕?。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的核心技術之一,被看做太極拳練習者追求的高級目標,是恒量一個太極拳習練者精純的標準。 太極拳打手歌日:“擁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p> 小兒,不足七·歲,活潑可愛。他雙腳開立,手舞之,提膝踏腳,足蹈之,呼之曰:“練拳?!薄币蝗眨唤浺忾g用小手握住愚右手小指,邊轉邊嚷要上街玩,愚小指疼痛,身不由己隨他向右轉了大半圈,心中豁然醒悟:“這不是‘牽動四兩撥千斤’嗎?” “牽”,牽制??;“動”,轉動、卷動;“四兩”,對方的薄弱部位;“撥”,撥動;“千斤”,對方千斤之體。全句的意思是:牽制住,卷動、轉動對方的薄弱部位,由此而撥動對方的千斤之體,千斤之力。由此可悟,這里的“牽”是否擒拿的意思,只有牽制、擒拿住對方的薄弱部位,才能撥動對方的千斤之體。 通過站樁,獲得渾厚的太極內功,而不運用擒拿妙術的功夫,其功夫很可能是“一觸即發,發人文外”和“出手見紅,一招制敵”,這與“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的外家功夫并無太大區別。 以渾厚太極內功為基礎,巧妙應用擒拿之術,牽住、卷動對方的薄弱部位,進而撥動對方的千斤之體,這是否也是“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真正含義之一?太極拳行功走架,要求“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放松全身,在通體輕、松、順、通的前提下,產生“內氣、內勁”,而后獲取“內功”。必須明白,這是練功夫。拳藝的較量是用功夫、見功夫,是功夫的爭高論低,這與行功走架練功夫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故不可將“用意不用力”的原則要求照搬,或移植到拳技較量中來。太極拳較技不能沒有力,更不能不用力,而是不露力、不顯力,是會用力、巧用力。即使運用擒拿妙技,也須以渾厚的太極內功為基礎,絕不可輕浮無力。太極拳較技是“彼不動,己不動;彼欲動,己先動”,是“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有意,我也有意,我意仍在先”,是“意在氣在力在”、“神到氣到勢到”、“外示安逸”而“內固精神”,是“觸手即占先上先”。練功,猶如磨刀,務使刀鋒鋒利;較技,則是用刀,刀利還需力沉。筆者愚見,同道以為然否? “引進落空合即出”“引”,引誘;“進”,進入我設的圈套:“落空”,造成對方身形勁力落空之勢;“合”,我身形回攏聚合;“出”,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全句的意思是:引誘對方進入我設的圈套,造成對方身形勁力落空之勢,而后我身形驟然回攏聚合,對方必然由于身形失控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此拳論謂之“虛攏詐誘,只為一轉”。試舉例說明: 我方設局,周身一家,雙手齊出,假意向對方胸部急速推按,對方必然利用我推按之勢,對我捋帶之,若我方憑借感應,驟然收回雙手,身形合為一體,則對方必因慣性,身形失控而仰面跌出,此“引進落空合即出”之一也。對方向我方胸部推按而來,我以右臂徐徐迎接掤住,感應對方,在對方繼續發力之際,我方右臂驟然松開,開也是合,身形向左側移動,對方必因慣性,身形失控而俯身仆出。此“引進落空合即出”之二也。 “沾連黏隨不丟頂”拳諺云“拳打不知道,知道打不了”。如果對方“懂勁”功夫極好,感應無比靈敏,我方既不能“牽動四兩撥千斤”,又不能“弓l進落空合即出”,在這種情況下,應充分利用“沾、連、黏、隨”之功夫,“不卑不亢,我守我疆”,在“沾、連、黏、隨”中捕捉和尋覓時機與戰機。倘若對方無懈可擊,證明對方技藝非凡,我則應收兵罷戰,虛心向對方學習。需要指出的是,在與對方周旋中,千萬不要忘記和丟掉“虛領頂勁”?!疤擃I頂勁”是“沾連黏隨”的大前提,只有“虛領頂勁”才能“沾連黏隨”。忘卻和丟掉“虛領頂勁,“沾連黏隨”則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會“頂、偏、丟、抗”,病態百出,必敗無疑。太極拳研究中,通常理念是將“不丟頂”釋作“不丟不頂”,此絕非“打手歌”此處之本意。對此筆者曾在拙作《太極拳修煉要領辨析》中有所闡述,敬請同道參閱指正。 依據上述,對于“打手歌”綜述如下: 擁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我牽制住,轉動、卷動對方四兩薄弱部位,而撥動對方千斤之體。我還可利用引誘之法,誘敵進入我之圈套,而后我方驟然回攏聚合,對方必然由于自身失控而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假如我不能達到上述目的,則應運用“沾連黏隨”與彼周旋,在周旋中千萬不要忘記和丟掉“虛領頂勁”筆者“琵琶獨奏,一家之曲”,妥否,請前輩同仁賜教指正之。 “輕靈活潑求懂勁,剛柔相濟無滯病”。太極拳學問研究也應當“輕松活潑求學問,商榷爭鳴無滯病”。目前,太極拳學問研究氣氛沉悶有余、活潑不足,多一些求索探討,多一些善意的商榷爭鳴,活躍學術研究氣氛,對于太極拳的發展和大眾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
1.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和人推手時,對方施力于我,我保持身體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響。這種身法上的要求,《太極十三勢歌》明示為“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利頂頭懸”。對方來力時,我以腰為軸心,向左右轉化,圈子比較小,即能使對方之力落空。若在化勁過程中身體前俯后仰,重心不穩,兩腳飄浮,不僅化不掉來力,也極易被人發出。常見人推手時,一方被對方一引或出勁前捋時,身體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如對方用采勁,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時傾跌,但被動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還手,已處于敗勢。也有人以為自己腰勁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當遇對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時,身體便向后仰,重心偏于后方。若此時對方用挒勁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發力,則輕者失重敗勢,重者會傷及脊椎,非常危險。所以推手時,無論應敵擊敵,有保持虛領頂勁、身軀中正靈活的狀態,才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保留轉換的余地 2.意在人先,后發先至 拳經云:“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币筇幪幹鲃?,隨機應變,時時處處控制對方,使意在彼先,勁搶彼前,則發無不中。王宗岳《打手歌》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其中“彼不動,己不動”是聽勁,是反擊對方的前奏。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同時發生的,所謂手快者,也就是聽勁功夫好,即對方微動,我已發覺,搶他前面發我之勁。他的勁被我截住,進退兩難,正是“舊力已發,新力未生”之際,欲收回不能,欲另發勁不及,則難免處處落后,處處被動。所以,“后人發,先人至”的關鍵是意在人先,在聽勁。只有“意在人先”,才能保證“后發先至”,這是推手時一條很重要的規律. 3.三節齊到力增加 太極拳論說:“勁起于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從勁力傳導的三節來講,腿腳是根節,腰身是中節,手指是梢節。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力大,腿之力不如腰力大。俗話說“根節動,梢節發,三節齊動力增加”,所謂三節齊動,必定意注于腰,三節勁力的上傳下達主宰在腰上,根梢二節雖動也發不出整體之力,只是局部之力。推手時,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不動。若用腰勁推,對方即能傾跌。推手動作,表面上力在手腕,而實際力在于腰。若肩不能松,腰不能活,力全在于手臂,絕不能化人,亦不能發人。至于步子穩不穩,在于襠勁,即胯、腿、腳三部分的聯系,而其運用之關鍵完全在腰。發勁時,勁起于腳跟,發于腿,由腰向前后左右帶動,手指配合動作,將勁施于對方身上。知道這一點,推手時應盡量少用手臂,而是進足貼身,三節齊到,對方必立足不穩. 4 太極拳推手以懂勁為最高階段,用什么方法才能達到懂勁的地步呢?只有平時和推手時,能善于聽人之勁,這就是說,靠和對方身體接觸的部分(指、掌、腕、肘、臂、肩等)的皮膚感覺,得知對方來勁的方向、輕重、強弱等,化掉對方之勁,向其弱點反擊。這主要靠條件反射。若對方勁來,我還要想一想如何對付,是來不及的。拳經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就全靠聽勁的功夫。推手時,為了要能聽人之勁,我就不能用力對抗,因為兩臂用力,我就感覺不出對方的勁路!所以推手一定要輕,掌握對方來勁,使對方欲發不能,欲走不及,我才有主動權。要聽人之勁,自己就不能主觀,不能搶先出手攻擊對方。根據客觀情況,力來我化,相機進擊,后發先至,實際仍是自己掌握主動權??梢哉f,不主觀是聽勁的首要條件。再強調一下“舍己從人”。拳經說“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因敵變化示神奇”,都說明應根據客觀情況,再作主觀決定,不能一味主觀。例如,我學會某一手法,想在推手中用此手法將人發出。但我向對方攻擊時,對方可化可走,可格可架,大多會在我意料之外。想好的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會碰了釘子,這是主觀的毛病。所以,我們在推手時,要力戒主觀(舍己),要根據客觀情況,作出反應(從人)。例如,對方下采我手,欲拔我腳跟。我遵循“舍己從人”的原則,用類似“海底針”的勁勢,順其勢把手伸下去,雙手配合,對方反而會被我拔起但“舍己從人”并不是一味聽人擺布,還要利用“粘連黏隨,聽化拿發”,達到“從人由己”的主動地位,使自己處于順勢,而對方處于被勢,如此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5.化勁在局部,發勁在整體 太極拳推手講究“周身一家”,但若處處執著于“整體”,反而可能在推手中形成弊端,所以還應該研究“局部”的運用。初學推手的人,遇到對方加力于己時,便全身亂動,以為這樣就是走化。結果往往并未化去對方之力,自己仍要跌出。這是因為初學者身體是一個整體,不能松開,不知化勁,正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故。而初學發勁,又往往因為渾身不整,僅用兩手之力,所以發不動人。初學者往往不能理解這里的矛盾。陳微明先生曾說“假若推其手,手動而肘不動。推其肘,肘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推其身,身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故能穩如泰山。若放人之時,則又由腳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連為一氣,故能去如放箭”,所以我們身體什么部位被人拿住,就應該松化什么部位,其它身體各部不要亂動,以免影響重心。發勁時,勁起于腳,經腰身上轉,前腿一弓,手臂一長,便發得出人。其實,“周身一家”的整體和“處處分化”的局部各有功用,即發勁要在整體攻,化勁只在局部動.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太極拳論》中說:“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力學而有為也!查‘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庇纱丝煽闯觯珮O不崇尚大力破小力或大力破大力的。吳鑒泉老先生曾說:“太極拳練時不用氣力,設遇力大之人,如何應付呢?一個人幾十斤力氣總是有的吧?這就夠用了?!碧珮O拳是借人之力的藝術。拳經說“牽動四兩撥千斤”,四兩和千斤是比喻力之大小,不能片面理解。牽動是條件,撥是方法。只要牽動的條件成熟,小力能夠撥動大力。撥是巧勁,而不是硬頂。一個人總有幾十斤氣力,再加上技巧,就足已應付比自己力氣大的人。這就是太極拳推手原理“借人之力”。要借人之力,自己就不能用力頂抗。舉例來說,對方向我左側進攻,而我不加頂抗,僅偏身化之,再及時加力捋之,這就叫“合力”,以此牽動對方重心。拳經說“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則其根自斷,必其壞之速而無疑”,因此我可以繼續捋,使其足跟浮起,或用橫勁向前進擊,均無不可。借人之力,對于對方來力,最好不要加力阻擋(使用截勁是另一回事)。我化他時,要讓出一條路來,使對方的力順要去的方向而去。因為我若一攔,對方力就縮回,或者變換方向,反而不容易打他了。往往有這種情況,對方重心已動搖,腳跟浮起,因我一用力,對方反而轉危為安。所以要借人之力,自己千萬不可使頂力,這是很重要的。但“牽動千斤力,只用四兩功”的“四兩”,絕不是我只有四兩力。許多太極拳前輩都身懷驚人功力,大家不可不察,更不可因此放松功力修煉 7.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在推手時,要做到“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首先就要以靜待動,舍己從人,沉著穩定,力戒魯莽盲動。舍己從人,就是不要按自己的主觀愿望從事,企圖強迫人就范,而是要以對方動作為依據,“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舍己從人的具體表現是“不丟不頂”,“不丟”是人走我隨,是粘勁;“不頂”是人進我退,是走勁。但無論“粘”或“走”,目的都是造成我順人背之勢。比如兩人手臂相接觸,彼此聽勁,我和對方身體接觸,始終不完全離開,謂之不丟。我丟開對方的身體或將兩手縮回,即為逃走,對方必跟進打我,謂之“逢丟必打”。所以推手時要注意犯“丟”之病。反之,對方來力,我亦以力硬頂,更希望我力超過對方以拒之,這是違反太極拳原理的。當我用力犯“頂”時,若對方力大于我,則我敗。所以,推手要強調不丟不頂,自己不主觀,自然能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 太極之象的八種功夫境界——從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角度看《秘授歌》之真諦作者:藍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