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辨證】飲食失節,蟲積腸中,資生濕熱,熱擾蟲動,上竄膽道,肝膽失疏,橫逆犯脾,脾失運化,濕熱蘊結,阻滯氣機。 【治法】驅蟲理氣,清熱瀉脾。 【方名】膽胰湯。 【組成】柴胡9克,大黃9克,烏梅9克,川楝子9克,車前子9克,黃芩12克,枳實10克,花椒6克,檳榔30克,苦楝根皮30克,白芍15克,使君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游開泓方<胰腺炎> 褥瘡的偏方 外科 炎癥類 202. 雞蛋治褥瘡 用料:雞蛋數個制用法:雞蛋煮熟,迅速放入涼水中,涼透后去外殼,取雞蛋清外表的薄膜貼在患處。 <褥瘡> 急性血栓性深靜脈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醫處方(一) 203.【辨證】熱壅絡脈致瘀。 【治法】清泄絡脈之熱。 【方名】清營解瘀湯。 【組成】益母草60-100克,紫草15克,紫地丁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生甘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奚九一方<靜脈炎> 胸腹壁血栓性靜脈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醫處方(一) 204.【辨證】濕熱蘊結,氣滯血瘀。 【治法】清熱疏肝,活血散結。 【方名】柴芩活血散結湯。 【組成】柴胡10克,黃芩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紅花10克,忍冬藤30克,丹參30克,赤芍15克,橘核15克,雞血藤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宋愛武方<靜脈炎> 風濕性關節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05.【辨證】實熱痹阻。 【治法】清熱解毒,社濕宣痹。 【方名】退熱通絡湯1號。 【組成】雙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龍膽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蟬蛻15克,炙水蛭15克,烏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鮮蘆根適量煮湯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張愛國方。 中藥處方(二) 206【辨證】寒濕風邪阻于筋骨。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名】加減風靈湯。 【組成】海風藤15克,威靈仙9克,吊子風12克,苡仁15克,防風12克,豹皮樟9克,布渣葉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藥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江世英方。 中藥處方(三) 207.【辨證】風寒濕侵襲,流注經絡,氣血運行失暢。 【治法】活血祛風,散寒除濕。 【方名】三痹湯。 【組成】防風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當歸12克,制川草烏各4.5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保朝方。 中藥處方(四) 208.【辨證】寒濕之邪侵襲,流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治法】祛風行濕,清化郁熱。 【方名】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 【組成】桂枝9克,麻黃9克,防風9克,附片9克,白術15克,蒼術15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黃柏30克,薏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唐祖宣方<關節炎> 209.丹毒 外科 炎癥類 。中醫治療 基本方:玄參15克,當歸10克,銀花20克,甘草6克。發于顏面者加牛蒡子、桑葉、菊花;發于胸腹加柴胡、龍膽草、黃芩、郁金;發于下肢者加黃柏、豬苓、赤小豆、牛膝。同時局部用馬勃、樸硝各90克,冰片5克,加搗爛的鮮馬齒莧90克,外敷。強直性脊柱炎驗方 外科 炎癥類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主要侵犯脊柱并可累及周圍關節的慢性進行性疾病。早期表現大多以腰部酸痛及下肢大關節腫痛為臨床癥狀,該病病因不明朗,療效不肯定,病程遷延,致殘率高,其根治方法尚屬世界難題。本人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 210.用自制壯督除痹湯治療該病多人,取得較好療效,特介紹如下。 組成:桑寄生、千年健、木瓜、川牛膝、懷牛膝、川斷、杜仲各15克,鹿角片(先煎)、烏梢蛇各10克,生草6克。 用法:用武火先煎鹿角片10分鐘,再將用水浸泡約15分鐘許的其他藥物和適量的水放入砂鍋中。繼用武火燒開,并再以文火煎20分鐘,取汁分早晚兩次飯后溫服,若服藥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可連服3月。 功效:壯督除痹祛風通絡<脊柱炎> 乳腺增生中藥方劑 婦科 乳腺癌 中藥方劑(一) 211.【辨證】肝膽氣滯血瘀,肝經血虛風熱。 【治法】清肝解郁,涼血散結。 【方名】清肝解郁湯。 【組成】人參(去蘆)3克,茯苓3克,熟地黃3克,貝母(去心)3克,炒山梔3克,白術4.5克,當歸4.5克,柴胡2.4克,牡丹皮2.4克,川芎2.4克,陳皮2.4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外科樞要》卷四。 中藥方劑(二) 212.【辨證】痰氣凝結。 【治法】滋陰清熱,化痰散結,行氣破瘀。 【方名】攻堅散。 【組成】夏枯草30克,玄參30克,生牡蠣30克,昆布15克,姜半夏12克,海藻12克,青皮9克,陳皮9克,三棱6克,莪術6克。 【用法】水煎服,或研末,開水沖服。 【出處】《山東中醫學術經驗交流文選》。 中藥方劑(三) 213.【辨證】肝氣郁滯,痰凝聚結,腎陰不足。 【治法】疏肝散郁止痛,化痰結,補腎水鎮陽。 【方名】消乳湯。 【組成】山楂15克,五味子15克,麥芽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楊馳方。 中藥方劑(四) 214.【辨證】氣滯血瘀,氣阻痰凝。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痰散結。 【方名】乳核飲。 【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青皮9克,丹參9克,三棱9克,生牡蠣30克(先煎),白花蛇舌草15克,夏枯草30克,黃芪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吳熙方。 中藥方劑(五) 215.【辨證】肝郁氣滯,兼血瘀痰凝。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祛瘀,去痰散結。 【方名】乳塊消湯。 【組成】瓜蔞15克,生牡蠣15克,夏枯草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丹參15克,柴胡9克,天門冬9克,三棱9克,莪術9克,橘葉9克,橘核9克,半夏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姜兆俊方。 中藥方劑(六) 216.【辨證】氣血不足,肝氣郁結,經脈瘀阻。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方名】加味瓜蔞湯。 【組成】當歸12克,瓜蔞30克,乳香3克,沒藥3克,甘草3克,橘核15克,荔核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曾廣盛方<乳腺增生> 急性淋巴結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醫處方(一) 217.【辨證】肝氣郁結,久而化火,煉液成痰,痰火上升,結于頸部。 【治法】散結消瘰。 【方名】獨味白頭翁湯。 【組成】白頭翁1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楊鐸方<淋巴結炎> 急性乳腺炎中藥方劑 婦科 乳腺癌 中藥方劑(一) 218.【辨證】氣滯血瘀,乳汁結聚,蘊而成毒熱。 【治法】活血化瘀,清熱散結。 【方名】血竭瓜蔞湯。 【組成】血竭1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青皮15克,公英15克,丹參15克,瓜蔞50克,金銀花25克,柴胡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田忠智方<乳腺炎> 胸椎骨結核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醫方劑(一) 219.【辨證】腎氣不足,精血虧損,致使氣血失和,痰濁凝聚,留于骨骼。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散結。 【方名】骨癆散。 【組成】蟲120克,蜈蚣50克,川山甲15克,全蟲3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面,每次3克,日服2次,以溫白開水送下。 【出處】丁世名方<骨結核> 膝關節滑膜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醫方劑(一) 220.【辨證】濕熱阻絡。 【治法】健脾除濕,清熱解毒,通利關節。 【方名】二術苓皮湯。 【組成】蒼術12克,白術12克,茯苓皮20克,薏苡仁30克,金銀花30克,川牛膝15克。 【用法】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王永昌方<滑膜炎> 乳腺小葉增生中藥方劑 婦科 乳腺癌 中藥方劑(一) 221.【辨證】氣郁痰結。 【治法】疏肝豁痰,軟堅散結。 【方名】露蜂房湯。 【組成】露蜂房10克,山茨菇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貝母12克,柴胡10克,橘葉10克,香附12克,夏枯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郭子光方<小葉增生> 急性淋茵性尿道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藥方劑(一) 222.【辨證】濕熱毒邪。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方名】土茯苓通淋止痛湯。 【組成】土茯苓100克,苦參20克,虎杖30克,夏枯草30克,梔子15克,元胡15克,萆解30克,匾蓄3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王少金方。 中藥方劑(二) 223.【辨證】毒熱內侵,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方名】淋病解毒,利濕方。 【組成】銀花15克,黃柏10克,萆解12克,白茅根20克,茵陳12克,竹葉10克,燈芯4扎,淮山12克,車前子10克,苡米2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巧方<尿道炎> 結核性關節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24.【辨證】陽虛血虧,陰寒內滯。 【治法】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方名】陽和湯。 【組成】熟地黃30克,鹿角膠9克,上肉桂3克,甘草3克,炮姜1.5克,麻黃1.5克,白芥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鄭藝文方<關節炎> 肩關節周圍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25.【辨證】久傷入絡,筋肉失養。 【治法】活血養血,舒筋通絡。 【方名】舒筋養血湯。 【組成】當歸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雞血藤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威靈仙10克,桂枝6克,蜈蚣6克,橘絡6克,黃芪15克,細辛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余錫明方。 中藥處方(二) 226.【辨證】寒邪祛瘀,痹阻經絡。 【治法】溫經散寒,化痰祛瘀。 【方名】陽和活絡湯加減。 【組成】麻黃5克,白芥子10克,熟地15克,桂枝10克,甘草3克,炮附子10克,姜黃6克,淫羊藿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制乳沒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出處】鄭國珍方。 中藥處方(三) 227.【辨證】肝腎兩虛,痹阻關節。 【治法】滋補肝腎,溫經通絡。 【方名】三痹湯加減。 【組成】羌活12克,黨參12克,秦艽10克,防風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狗脊10克,熟地15克,黃芪15克,白芍10克,細辛2克,蜈蚣2條,川芎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余錫明方。 中藥處方(四) 228.【辨證】寒凝血滯,兼有氣虛。 【治法】溫經散寒,益氣活血。 【方名】肩凝湯加味。 【組成】黃芪30克,川草烏各9克,當歸30克,丹參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30克,香附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婁多峰方。 中藥處方(五) 229.【辨證】筋骨勞損,營衛俱虛,氣血瘀滯,經脈受阻。 【治法】調營衛,行氣血,舒筋絡,止疼痛。 【方名】蠲痹湯加味。 【組成】炙黃芪15克,當歸15克,姜黃10克,羌活10克,赤芍10克,防風10克,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棗3枚,川芎10克,紅花10克,丹參15克,雞血藤15克,沒藥10克,續斷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邱峰方。 中藥處方(六) 230.【辨證】肝腎虧損,風濕痹阻,經絡凝滯。 【治法】補肝益腎,活血通絡。 【方名】補肝益腎通絡湯。 【組成】當歸9克,杜仲9克,黃芪12克,黨參9克,川斷9克,菟絲子9克,羌活9克,鹿角霜9克,枸杞9克,伸筋草6克,何首烏9克,城草3克,山楂9克,谷芽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明智方。 中藥處方(七) 231.【辨證】肝之精氣虛衰,筋失溫煦,復感風寒之邪,痹阻于肩。 【治法】溫補肝腎,祛散風寒。 【方名】補肝益氣湯。 【組成】昆黃芪30克,黨參20克,山萸肉20克,桑枝10克,桂枝10克,杜仲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遠文方。 中藥處方(八) 232.【辨證】肝腎虧虛,外邪內侵,氣虛血瘀。 【治法】補腎養肝,益氣活血,祛風勝濕。 【方名】蠲痹解凝湯。 【組成】黃芪20克,葛根20克,山萸肉10克,伸筋草10克,桂枝10克,姜黃10克,田三七5克,當歸12克,防風12克,秦切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加黃酒少許溫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王西周方。 中藥處方(九) 233.【辨證】正氣不足,營衛失和,感受外在的風寒濕邪,襲于經脈,留而不去而致。 【治法】調和營衛,活血止痛。 【方名】肩凝湯。 【組成】麻黃15克,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白芍25克,穿山龍30克,紅花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柴國劍方。 中藥處方(十) 234.【辨證】正氣不足,風寒之邪外束,營衛失和,脈絡內阻。 【治法】通經活絡定痛。 【方名】活絡定痛湯。 【組成】穿山龍20克,沒藥10克,土蟲10克,甲珠10克,川椒10克,蜣螂蟲10克,露蜂房15克,烏蛇15克,羌活15克,威靈仙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任繼學方。 中藥處方(十一) 235.【辨證】風寒乘虛而入,凝之于肩,肩凝作痛。 【治法】疏肝和脾,散寒祛風。 【方名】增損逍遙散。 【組成】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陳皮15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以白酒作引。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飯后服用。 【出處】郭煥章方。 中藥處方(十二) 236.【辨證】衛氣虧虛,賊風邪氣入侵,寒濕阻滯經絡。 【治法】補衛氣,通經絡,散寒濕。 【方名】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黃芪60克,當歸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棗10克,威靈仙12克,川山甲6克,防風12克,蜈蚣2條,生姜10克,羌活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胡國棟方<肩關節> 急性睪丸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37.【辨證】痰濕壅聚。 【治法】溫陽散寒,行氣散結。 【方名】溫陽消散湯。 【組成】制附片30-60克,干姜30-60克,白芍30克,甘草30克,大黃10克,桂枝10克,細辛10克,路路通10克,橘核10克,當歸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河南中醫》<睪丸炎> 瘰疬的偏方 外科 炎癥類 238. 白頭翁治瘰疬(老鼠瘡) 用料:白頭翁、紅糖適量。 制用法:上兩味水煎。一天一劑,早晚各一次。<瘰疬> 指頭炎的偏方 外科 炎癥類 239. 豬膽治指頭炎 用料:新鮮豬膽囊一個。 制用法:將指頭放入膽囊內。兩天換一次。<指頭炎> 全身淋巴結腫大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醫處方(一) 240.【辨證】素體虛弱,肝氣郁結,痰濕挾火凝滯。 【治法】益氣養血,化痰散結,解毒軟堅。 【方名】加味化結飲。 【組成】黨參12克,焦白術9克,全當歸9克,炒白芍9克,制半夏9克,陳皮6克,蛇舌草30克,蛇六谷30克(先煎),蛇莓3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2克,黃藥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顧伯華方<淋巴結腫大> 下肢潰瘍的偏方 外科 炎癥類 241.地龍治下肢潰瘍 用料:活地龍100克,白糖30克。 制法:將地龍洗凈,放入碗中,加白糖,待地龍化成液體,過濾,再加適量黃連素,高壓消毒。 用法:將藥液涂在患處。每天兩次。<下肢潰瘍> 腹股溝斜疝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42【辨證】肝氣郁滯。 【治法】暖肝通絡,軟堅消腫。 【方名】川楝湯。 【組成】川楝子(去核)6克,酒炒小茴香6克,酒炒破故紙6克,青鹽6克,煨三棱6克,酒蒸山萸肉6克,煨莪術6克,通草6克,橘核6克,荔枝核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空心服。 【出處】《萬病回春》卷五。 中藥處方(二) 243.【辨證】寒凝肝經。 【治法】溫經導滯,理氣止痛。 【方名】茴香丸。 【組成】白術30克,白茯苓30克,炒八角30克,吳茱萸30克,荔枝核30克,山楂核30克,橘核90克,枳實24克。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4.5克,每服1丸,細嚼,空腹時姜湯送下。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四<斜疝> 淋巴結結核秘方 外科 炎癥類 中醫處方(一) 244.【辨證】痰凝氣聚,瘀熱阻遏,經絡不通。 【治法】祛痰、疏氣、消炎、行瘀、開竅、敗毒、通絡。 【方名】新制消結湯。 【組成】老君髯30克,白花草60克,二郎箭0.5克,九頭獅子草30克。 【用法】取用豬頸殺口處之肉同上藥共燉,肉用500克,肉燉爛后,吃其肉,飲其湯。每劑可酌用1-3日。 【出處】劉靜庵方<淋巴結結核> 乳癰偏方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45.【方名】乳癰方劑一。 【組成】紅藤60克薄公英30克敗醬30克大青葉10克茵陳10克萹蓄10克淡豆豉10克知母10克王不留行20克柴胡10克三七粉3克全瓜蔞30克川貝母10克夏枯草20克薤白12克水蛭6克地鱉蟲10克炒蒲黃10克。 【用法】水煎待溫,分次服。 【治法】清濕排毒,通瘀活絡。 【主治】濕毒蘊結上焦,乳絡瘀陰腫痛,發紅,乳汁閉塞。 【出處】中藥方劑大全<乳癰> 胸腹壁血栓性靜脈炎秘方 外科 炎癥類 中醫處方(一) 246.【辨證】濕熱蘊結,氣滯血瘀。 【治法】清熱疏肝,活血散結。 【方名】柴芩活血散結湯。 【組成】柴胡10克,黃芩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紅花10克,忍冬藤30克,丹參30克,赤芍15克,橘核15克,雞血藤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宋愛武方<靜脈炎> 淋巴結核偏方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47.【方名】淋巴結核方劑一。 【組成】夏枯草60克柴胡6克鮮雞蛋14枚(煮熟)。 【用法】先以水5碗,煮草藥成汁,去渣,再將熟雞蛋去殼,放入藥汁內同煮,以汁盡為度。每次吃1枚,每日服2次,飯后用溫水送下,連服7日為1療程,1~3個療程。 【治法】軟堅散結。 【主治】頸部淋巴結結核,無論男女、新久皆宜。 【出處】中藥方劑大全。 中藥處方(二) 248.【方名】淋巴結核方劑二。 【組成】夏枯草30克玄參20克當歸20克丹皮10克紅花10克金銀花15克黃芪15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牡蠣20克地丁2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面,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服1丸,白水送服。 【主治】瘰疬(淋巴結結核)。 【加減】若瘰疬已經潰破,則可用本方再加桔梗、連翹、百部各10克,以增解毒祛痰排膿之效。 【備注】適用于瘰疬初起或日久未潰破者。一般一料即愈。必要時可取活體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服藥期間忌食辛辣、魚腥等物。 【出處】中藥方劑大全<淋巴結核> 闌尾周圍膿腫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醫處方(一) 249.【辨證】熱毒蘊結腸中,肉腐血敗。 【治法】清熱解毒,排膿消腫,軟堅通便。 【方名】復方紅藤合劑。 【組成】紅藤30克,三顆針30克,丹皮12克,銀花3克,芒硝12克,大黃15克,桃仁15克,薏仁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4次。 【出處】余勝吾方。 中醫處方(二) 250.【辨證】濕濁蘊于下焦化熱,濕熱毒邪蘊結腸腑,氣滯血瘀。 【治法】清熱利濕,行氣活血。 【方名】腸癰湯。 【組成】敗醬草15克,金銀花15克,冬瓜子10克,蒲公英15克,粉丹皮10克,生苡仁15克,京赤藥10克,枳殼10克,桃仁6克,連翹10克,大黃6克(后下),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楊景海方。 中醫處方(三) 251.【辨證】熱毒熾盛,蘊結腸腑,氣滯血瘀。 【治法】清熱解毒,通里攻下,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名】復方紅藤煎。 【組成】紅藤30-60克,乳香6克,紫花地丁30克,連翹10-15克,玄胡索10克,沒藥6克,大黃10-15克,丹皮10克,金銀花15-20克,枳殼10-15克,赤芍15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樹人方<闌尾膿腫> 多發性細菌性肝膿腫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醫處方(一) 252.【辨證】肝經濕熱,郁而化火,熱毒熾盛。 【治法】疏肝瀉火,化濕解毒。 【方名】肝癰瘍。 【組成】生地15克,丹皮10克,黃芩10克,赤芍10克,柴胡6克,澤瀉10克,青蒿10克,連翹10克,川楝子10克,姜半夏6克,車前子20克,雙花15克,生梔子10克,敗醬草12克,草河車10克,廣角粉3克(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楊景海方<肝膿腫> 蜂窩組織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醫處方(一) 253.【辨證】毒熱壅滯,發為臀癰。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內托。 【方名】加味解毒內托飲。 【組成】金銀花15克,蒲公英15克,青陳皮12克,連翹12克,赤芍9克,白芷9克,炒山甲9克,炒皂刺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蜂窩組織炎> 大動脈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54.【方名】大動脈炎方劑一。 【組成】銀花藤45~60克元參20~25克當歸20~30克丹參30克川芎10~1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桂枝9~12克海風藤(或用絡石藤)15克薏苡仁30克甘草12克。? 【用法】水煎待溫,分次服。 【治法】活血化瘀,宣痹通絡,養陰清熱。 【主治】大動脈炎,癥見胸部憋悶、氣短、眩暈、肢麻以及橈動脈摸不見。加減【加減】加川厚樸、土茯苓;腎脾兩虛者加仙靈脾、生黃芪、桑寄生;偏陽虛者加附子6~9克;偏陰虛者加生熟地、何首烏;心虛寐差者加柏子仁、酸棗仁;腎虛肝旺,血壓偏高者加桑寄生、仙靈脾、天麻、石決明等。 【出處】中藥方劑大全<大動脈炎> 痛風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55.【方名】許學士痛風方。 【組成】大川烏2個(去皮烘燥研末),黑豆21粒(炒),全蟲21枚(水洗),地龍15克(焙干去泥),麝香0.75克。 【用法】共為細末,粉糊丸如綠豆大,每次10丸,溫酒送下。 【備注】力節諸風走痛,甚效。 【出處】許學士方<痛風> 類風濕性關節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56.【辨證】風寒濕邪,瘀滯經絡。 【治法】活絡止痛。 【方名】宣絡通痹湯。 【組成】當歸15克,熟地15克,蒼耳子10克,蜂房10克,烏蛇20克,土鱉蟲10克,全蝎3克,蜈蚣2條,山甲珠10克,山龍30克,淫羊藿20克,雞血藤25克,蜣螂5個,海桐皮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范國方。 中藥處方(二) 257.【辨證】風濕瘀滯經絡。 【治法】驅風勝濕,祛瘀通絡。 【方名】龍蛇散。 【組成】地龍250克,蜂房60克,全蟲20克,白花蛇4-6條,烏梢蛇60克。 【用法】將上藥烘干,共研細末,過篩后裝入膠囊,每次服4-6粒,日服3次。 【出處】李志銘方。 中藥處方(三) 258.【辨證】腎精不充,風挾痰濕成痹。 【治法】填精養液,化濕通絡,搜風定痛。 【方名】地黃合劑。 【組成】生地60克,熟地60克,炒白術60克,淡干姜12克,制川烏6克,細辛4.5克,蜈蚣3條,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259.【出處】嵇書堯方<關節炎> 尿道發炎驗方 外科 炎癥類 藥方:梅干2粒,在下午五點先含1粒,其次再含1粒,連續服用3天,其功效神奇靈驗。<尿道發炎> 破傷風的偏方2 外科 炎癥類 260. 雞矢白治破傷風 藥物:雞矢白(白雞屎)3-9克 用法:用燒酒沖服。<破傷風> 痔瘡的偏方 外科 治痔瘡 261. 無花果葉治痔瘡 藥物:鮮無花果葉 用法:將無花果葉放入瓷盆中煮20分鐘,趁熱熏洗患處。每日3次。 療效:此方對外痔療效特佳。 262.八珍桔芷皂刺湯(黨參、熟地、茯苓、白術、當歸、川芎、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白芍)。對己進行沖洗排膿,或術中骨質破壞嚴重,開窗范圍大者,也可使用生肌收口散:兒茶、血竭、三七、制乳香、制沒藥各9克、冰片、麝香各3克,象皮炭15克。敷于患處,促進傷口愈合,保護肢體防止骨折發生。
263.(一)中藥熏洗法 用藥生芪、當歸、川芎、桂枝、荊芥、防風、細辛、桑枝、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肉桂、僵蠶、天麻、乳香、羌活。 將上藥置臉盆中,水加至多半盆,煮20分鐘后,用毛巾蘸熱敷洗肩關節。洗后避風。每日洗一至二次,一付藥洗七天,每次洗完將藥盆放到陰涼處。 <肩關節周圍炎> 化膿性睪丸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藥處方(一) 264.【辨證】濕熱下注,氣血壅滯。 【治法】解毒軟堅,活血消癰。 【方名】加味活血消癰湯。 【組成】夏枯草9克,紫草9克,丹皮9克,紅花9克,桃仁9克,澤蘭葉9克,三棱9克,莪術9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木通6克,小茴香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睪丸> 強直性脊柱炎中藥方劑 外科 炎癥類 中醫方劑(一) 265.【辨證】腎虛寒凝,脈絡痹阻。 【治法】溫腎通痹。 【方名】溫腎通痹方。 【組成】狗脊25克,鹿角霜25克,靈仙15克,牛膝15克,淫羊藿50克,沒藥15克,土元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金友方<脊柱炎> 肩周炎驗方 外科 炎癥類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是一種發生于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是以肩關節疼痛和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臨床常見疾病。 266.推薦秘方 組成:冬桑枝、海桐皮、芍藥、炒米仁、潞黨參各15克,地鱉蟲、姜黃、當歸、羌活各10克,桂枝5克,細辛3克,生甘草6克。 用法:將上述藥物加水淹沒藥物3厘米許浸泡15分鐘,先用武火燒開后再用文火煎20分鐘,取汁分早晚兩次飯后溫服,若服藥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可連服一個月。 功效:通絡除痹祛風化濕。<肩周炎> 乳腺炎中藥方劑 婦科 乳腺癌 中藥方劑(一) 267.【辨證】肝膽二經風熱血燥(郁乳期)。 【治法】疏肝養血,滋陰潤燥。 【方名】當歸清營湯。 【組成】當歸9克,生地9克,山梔9克,赤茯苓9克,白芍9克,柴胡3克,川芎3克,甘草3克,貝母4.5克,丹皮6克,天花粉6克,連翹6克。 【用法】水煎服。 【出處】《瘍科心得集》卷中。 中藥方劑(二) 268.【辨證】熱毒內盛(釀膿期)。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消癰。 【方名】消化湯。 【組成】金銀花60克,紫背天葵15克,天花粉9克,當歸30克,生甘草9克,通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出處】《洞天奧旨》卷七。 中藥方劑(三) 269.【辨證】肝郁氣滯。 【治法】疏肝通絡,化痰消腫。 【方名】加味逍遙散。 【組成】柴胡3克,白芍3克,當歸3克,茯苓3克,白術3克,甘草3克,黃芩3克,半夏3克,白芷3克,陳皮3克,桔梗3克。 【用法】上為粗末,水煎服。 【出處】《瘍科心得集》卷上<乳腺炎> 丹毒的偏方 外科 炎癥類 270. 芙蓉花治丹毒 用料:干芙蓉花或葉適量。 制法:將芙蓉花研成末加凡士林,按1:4配方,調勻。 用法:將藥涂在患處。每天3次。<丹毒> 打針結塊 外科 炎癥類 用土豆切成半公分厚的薄片,敷在患處,再用熱毛巾焐,一日兩次,一次20分鐘,1~2天腫塊消散。 271.狐臭 外科 炎癥類 胡椒、花椒各50粒,磨成粉,加入冰片1錢,用醫用酒精調勻,每天取一小團涂患處并用膠布貼好,一日換一次,連用半月可根除。口眼歪 外科 炎癥類 272.(面神經麻痹、面癱)黃鱔血涂面部,向左歪涂右邊,向右歪涂左邊,用熱氣(可用電吹風或爐邊烤)將血烤干,連用3~4天即可。 273.痛風 外科 炎癥類 用烏龜殼15克,黑木耳10克,煎成一碗湯一次服下,一日二次,連服5~7天,忌動物內臟、鯉魚、酸物。靜脈曲張 外科 炎癥類 用舊麻袋一兩,切碎洗凈,黑芝麻半兩,煎成一碗湯,一次服下湯,一日二次,連用10天。 274.貓、狗咬傷 外科 炎癥類 速用5歲內男孩小便洗傷口,可消炎解毒,再設法去醫院打針。毒蛇、毒蟲咬傷 外科 炎癥類 旱煙油如黃豆大,用溫水調勻,涂傷處,一日2~3次,(如無旱煙油可用一支香煙的煙絲代替)。 275.臁瘡 外科 炎癥類 (老爛腿)豆腐渣1斤炒熱,敷患處,用布包好,日換一次,可治愈久不收口的老爛腿。 276.流火、丹毒 外科 炎癥類 (多患于下肢、皮膚紅、腫、熱、痛并伴有寒戰、高熱、頭痛)鮮冬瓜皮一次一兩,燒一碗湯內服并外搽,一日兩次,連用5天可消腫止痛、清熱解毒。 277.痔瘡14 外科 治痔瘡 茄子。將其切片,燒成炭,研成細末。每日服3次,每次10克,連服10天。 本方清熱止血,適用于內痔痔瘡1 278. 外科 治痔瘡 蒲公黃、黃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水煎外用,每日1劑,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過濾去渣,將藥液倒入普通盆內,患者趁熱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鐘。 279.本方為鄒桃生方, 治痔瘡 黃連扔克15克,鞣酸0.7克,普魯卡因5克,甘油100毫升,注射用水適量制成1000毫升。 將黃連以蒸餾水蒸煮提取2次,合并兩次濾液濃縮,使每毫升相當于2克生藥,加95%乙醇沉淀24小時過濾,留液去醇,再加適量注射用水溶解,加熱近沸并過濾水沉,然后將上述溶液過濾,加入明礬、鞣酸、普魯卡因及甘油,溶解后再加注射用水,使剩成量為1000毫升,加活性炭0.3%,再加熱近沸,稍冷過濾精濾分裝于瓶內置100℃下滅菌30分鐘,經燈檢,菌培養合格后備用。 本方為江蘇著名中醫丁澤民方,功能使痔核硬化而萎縮消失,并有止血作用,適用于各期內痔混合痔的內痔部分。 280.<痔瘡> 生豆腐渣可治療痔瘡 外科 治痔瘡 生豆腐渣,鍋內炒干為末,每服9克,白砂糖湯下,日3次,適用于血痔。 281.外科 治痔瘡 紅糖100克,金針菜120克。將金針菜用水2碗煎至1碗,加入紅糖,溫服,每日1次。 本方活血消腫,適用于初起痔瘡。 282.<痔瘡> 肛竇炎方一大黃元明煎 外科 治痔瘡 方名:大黃元明煎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燥濕,活血止痛。主治肛竇炎。【處方組成】 大黃20克、元明粉50克、黃連20克、黃柏20克、乳香20克,水煎成400毫升,早晚2次灌腸,每次40-60毫升,肛內保留20分鐘。
【臨床療效】治療10例,皆愈。 【處方來源】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中醫院鄭日新。 【按語】肛竇炎為多種肛疾之源,處理不當常釀成肛周膿腫、痔瘺、肛乳頭炎或肛裂等。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肛竇炎,是局部直接給藥,藥力直接被腸粘膜吸收,藥達病所,較內服藥成效快,較手術療法簡單,病人容易接受。 283.<肛竇炎> 治療痔瘡一法 外科 治痔瘡 俗話說“十人九痔”,可見痔瘡的發病率之高。雖其算不得大病,但發作起來卻令人寢食難安。筆者用下方治療眾多有痔之士,頗為靈驗,今獻出供廣大讀者試用: 文蛤10克,芒硝10克,冰片10克。3味藥共同研為細末,放入盆內用開沖開,熏洗患處,每晚1次15~20分鐘,擦干后外涂紅霉素軟膏,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連用1周,即見良效。<痔瘡> 痔瘡10 外科 284.治痔瘡 南皿籽10印克。加水煎煮,趁熱熏肛門,每日最少2次,連熏數天即愈,熏藥期間禁食魚類發物。 本方對內痔有效。 258.<痔瘡> 痔瘡12 外科 治痔瘡 朱砂15克,草決明20克,煅牡蠣、馬勃、黃柏各15克,甘草6克。布包馬勃與它藥同煎30分鐘,去渣留汁內服,每日3次,每次約160毫升。 本方為中醫彭顯光方,功能清熱解毒,渾血止血,軟堅收斂,腎腫止痛,對消除痔瘡有效。 <痔瘡> 痔瘡9 外科 治痔瘡 絲瓜,燒存性,研末,酒服6克。 286.本方主治肛門久痔。 <痔瘡> 痔瘡8 外科 治痔瘡 生豆腐渣,鍋內炒干為末,每服9克,白砂糖湯下,日3次。 本方源于《危氏方》,適用于血痔。 <痔瘡> 椿樹皮治痔瘡 外科 治痔瘡 椿樹皮、大棗各50克,加水適量,煎湯拌白糖沖服,睡前一次服下。 287.<痔瘡> 痔瘡7 外科 治痔瘡 劉寄奴、五倍子備等分。研為細末,空心酒下,仍用其末敷,遂愈。 本方源于《類編朱氏集驗方》,治痔瘡。
288、預防肛門感染,加強鍛煉。痔瘡破裂易受大便污染而發炎,因此對于已發生痔瘡出血者,一定要加強消炎,可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即5000毫升溫開水放1克高錳酸鉀,使溶液成淺紫紅色)浸泡肛門,每天2-3次;也可用馬應龍痔瘡膏肛門內注入,具有通便、消炎、止血的作用。此外,加強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痔靜脈的壓力。另外每天可以自己跪在床上,取胸膝位,練習提肛運動,對減少痔出血也有較好的效果。 289.、可試用民間偏方:取活田螺1個,揭開其螺蓋,放入少許冰片,待螺肉化為水后,用棉簽或紗條沾這些水涂于痔瘡上,據說涂1-2次就有良好效果。 <痔瘡出血> 痔瘡中藥方劑 外科 治痔瘡 中藥方劑(一) 290.【辨證】風濕燥熱侵襲臟腑,陰陽失調,氣血縱橫,經脈交錯,濁氣瘀血下注。 【治法】清熱解毒,除濕消腫,涼血散瘀。 【方名】治痔湯。 【組成】蒲公英30克,黃柏30克,赤芍30克,丹皮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用法】水煎外用,每日1劑,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過濾去渣,將藥液倒入普通搪瓷盆內,患者趁熱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鐘。 【出處】鄒桃生方。 中藥方劑(二) 291.【辨證】濕熱內生,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瘀血濁氣下注肛門。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化濕通路,軟堅散結,收澀固脫,止血定痛。 【方名】消痔湯。 【組成】烏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參15克,射干10克,炮山甲10克,煅牡蠣30克,火麻仁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凌朝光方。 中藥方劑(三) 292.【辨證】中焦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利濕,潤腸止血。 【方名】甘旱蜜湯。 【組成】莧菜30克,生甘草10克,旱蓮草30克,蜂蜜10毫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服時加蜜糖10毫升。1-2次煎液內服,第3次煎液外用熏洗肛門。 【出處】黃洪坤方。 中藥方劑(四) 293.【辨證】血熱毒火內盛,瘀血濁氣下注。 【治法】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活血止痛,逐淤消痔。 【方名】槐花消痔湯。 【組成】槐花15克,槐角15克,生地12克,黃連10克,銀花12克,黃柏10克,滑石15克,當歸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枳殼6克,黃芩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蒲孝生方。 中藥方劑(五) 294.【辨證】中焦濕熱,下注挾寒濕。 【治法】清腸利濕,止血。 【方名】加味槐榆合劑。 【組成】槐花10克,地榆10克,仙鶴草15克,旱蓮草15克,側柏葉15克,枳殼10克,黃芩5克,胡麻仁15克,菜莧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藥煎液熏洗肛門。 【出處】黃洪坤方<痔瘡> 外痔、內痔奇方 外科 治痔瘡 藥方: 295.(1)割鼻草洗凈切碎,用花生油炒之,用文火炒20分鐘才可吃,此方吃后不可吃任何東西。 用法:飯后兩點才可服用,服用此方經過兩點鐘才可以吃飯。 注意:割鼻草,要炒花生油,不可摻鹽及任何東西,并忌吃蔥。 296.(2)每天吃葡萄干30粒,還要多運動。 時間:定在下午四點,連續服用1個月可根治。 4.對于反復發作扁桃炎 (二)藥物預防 297..益母草100克,水煎代茶,每日飲用。 298..清熱解毒方:銀花15克、連翹15克、射干12克、赤芍15克、白茅根15克、白蘚皮9克、蒲公英9克,水煎服,日2次。 299..赤小豆50克、桑白皮30克、白術12克,水煎服,日2次。 300..陳葫蘆殼30克,水煎服,日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