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沙發評論
心理學讓你知道別人在想什么?1天前 |
![]()
“嗨,學心理學的,你能猜猜我在想什么嗎?”每一個心理學專業的人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常常會碰到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每到此時,一些“狡猾”的專業人士會以各種借口搪塞過去,而對于一些比較老實的心理學人,他們往往會略帶慚愧地解釋說:“心理學不是算命,它僅僅是一門以探討心理與行為現象及規律為目的的科學,就如同研究物理的形成了物理學,研究心理就形成了心理學”。而這時,對方往往露出失望的神情,心中仍然對心理學充滿困惑。 確實,很少有像心理學一樣既受大眾矚目又頻遭大眾誤解的學科。比如,人們在生活中所接觸的心理學,大多與心理咨詢有關,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社會轉型、風云變幻的時代,人們的心理保健、精神壓力等問題更容易為公眾所留意,因此,很多與咨詢相關的心理工作者與公眾交流也比較頻繁,這樣,很多人便把心理學與心理咨詢等同起來。但實質上,心理咨詢只是心理學的一部分,它絕不能涵蓋所有的心理學研究內容。那么,科學的心理學究竟以什么為研究對象,心理學家又是哪些人,心理學又是如何做研究的呢? 就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而言,按標準的說法,它以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換句話說,相對于心理內容,心理學更以研究心理過程和心理規律為己任。例如,心理學專業者可能不以你此時此刻想什么為研究內容,他們對你在什么情境和條件下會想這些內容更感興趣。大體上,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包括人的思維過程、情意過程、個性特征,以及人與人之間心靈互動的規律等內容。心理學并不是僅僅以心理異常為研究對象,比如我本人就對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層面的心理內容感興趣,考慮的更多的是心態正常的人們之間彼此如何互相影響的問題。 就心理學的研究者來說,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搞心理學的人都目光深邃,心靈敏感,不管你什么樣的表現,他都會分析出你行為背后的動機,是個相當利害和不可親近的角色。公眾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足為怪,因為我國的心理學專業人員并不多,很多人都是從影視上得到心理專業人士的形象的,以為各個心理學家都象《沉默的羔羊》中那位吃人的心理專家那樣可怕呢。 也許真的有這樣的心理學從業者,但至少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我還沒有見到過。其實,心理學由于研究領域的廣闊性,相對于其它專業,心理學業內人士更會體現出參差百態的特點。有的人研究人的注意或者記憶,那么他們的表現更可能像個物理學家;有的人研究大腦的生理機制,可能更像個生理學家;有的人研究心理學理論流派,可能更像個歷史學家;有的人研究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特點,可能更像個人類學家……對于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也可以利用社會科學的辦法,這也是心理學的迷人之處,每一個學心理學的人,不管他的個性和喜好如何,都可以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找到屬于他自己的位置。也許沒有人能說清心理學家究竟什么樣,但絕對不只是如影視所表現的心理學家那樣單一的形象。 就心理學研究方法上說,相對于許多其他社會科學,心理學在研究中更強調實驗,注重用數據來說話。這一點上,心理學會和一些社會科學有所不同,比如,教育敘事研究更注重個體的體驗和經歷,但科學的心理學認為例子是一個弱的證據,并不能說明你所支持的理念正確。比如,當人們問一個老壽星為什么長壽時,有的人回答是“抽煙喝酒不運動”,那么心理學不會立即得出“抽煙喝酒不運動”是長壽的原因,而是通過調查,如果達到顯著多數的壽星都是這種觀點,我們才會得出支持這一假設的結論。因此,在本書所介紹的那些心理學研究中,如果我說“心理學研究表明”,一般是指通過調查或者實驗得出的結論,而不是通過個案分析得到的結果。 有些對心理學持批評態度的人常說,“心理學勞神費力地運用實驗和數據,卻往往得出了一個常識性的結論,這還不如我們思考一下得到的結論深刻呢”。必須承認,正像其它學科也有許多非常平庸的研究一樣,心理學中也有一些研究很“垃圾”。但一個精彩的心理學研究,其實往往會得出超越常識的結論的,它們會體現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可愛。比如,一般的常識表明,表揚會讓一個學生更努力。心理學的研究就會做出一些有趣的研究,證明在某種條件下表揚會讓學生更為沮喪的命題。 如前所述,心理學目前而言還是一門備受誤解的學科,在一些人的眼中,心理學還是等同于心理咨詢,或者與趣味心理測驗、算命等內容難以分割。心理學之所以成為一門科學,其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了現代的科學實驗的研究范式來對心靈問題展開考察。以人本身為研究對象,來開展研究本來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科學心理學成立之前,更多的關于心理現象和規律的考察多采用思辨的方式,但自從1879年,心理學家馮特成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起,心理學就試圖用更科學的范式來探討人心。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心理學的一個獨特的魅力之所在就是用了科學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人們所感興趣的生活問題和心靈問題。 每個閱讀心理學書籍的人不必要成為嚴謹的心理學家,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心理學不神秘,他其實很可愛![遲毓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