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都是誰?
三皇:燧人、伏羲、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下面將“三皇五帝”分別介紹如下: 三皇: 三皇之首燧人氏:傳說中發明鉆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燧人氏居于河南商丘,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中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五十年前的商丘農村依舊有人在使用。另一種表述是:當時,有一位圣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鉆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圣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三皇之中伏羲氏:又稱包犧氏、庖羲。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對人民的生存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很大貢獻。史書記載“包犧氏(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于民。羲又叫太昊伏羲,據說,是華胥氏踩了雷澤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兒子。 伏羲有許多創造發明,是中國文獻記載中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超人的智能。他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這種二進制數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相傳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有馬頭龍麟的“龍馬”負圖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河圖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后人稱為伏羲八卦圖(即先天八卦)。伏羲氏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他還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因此位列“三皇”之中。 三皇之末神農氏:傳說中的炎帝,是黃帝同父異母的哥哥。當時的中原古人們曾給炎帝神農涂抹上一層層神秘的色彩,說他是主掌稼穡的農業之神,教民耕種;還說他又兼醫藥之神,嘗百草而創醫學。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于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并非神農一人所創。但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出了母系氏族制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據西漢初年的千古奇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藥,他嘗盡了百草,有一天嘗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終于使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炎帝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些傳說都是后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黃帝一樣,也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位列“三皇”理所應當。 五帝: ㈠ 黃帝:舊石器時代中期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姓尹祈,號軒轅氏,因居于有熊,又名有熊氏,系少典之子。曾滅蚩尤于涿鹿、敗炎帝于阪泉,被擁戴為中原各部落聯盟領袖,據傳有很多發明:蠶織、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均創始于黃帝時期,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后人推崇的“黃老”學說,也是指黃帝和老子的論著《黃帝內經》與《道德經》。 ㈡ 顓頊(zhuān xū):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部族首領。姓姬,號高陽氏,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相傳是皇帝的兒子昌意的后代。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后來的八個氏族。在位期間,曾令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令黎任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在位78年,將部族治理的井井有條,活到90多歲。他的子孫眾多,宗族興旺,一直延傳后世,屈原就自稱是顓頊的后裔。 ㈢ 帝嚳(gào) :中石器時代的部族領袖,姓姬,號高辛氏,系堯帝之父,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jiāo )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相傳帝嚳生于窮桑(西海之濱),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嚳。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在位70多年,享壽百歲,死后葬于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 帝嚳有四妻四子。姜源(女字旁)生棄(即后稷),是周族的祖先;簡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慶都生堯,成“五帝”之一;常儀生摯,后為赤桑帝。 ㈣ 堯帝:新石器時代的部落聯盟領袖。姓尹祁,號陶唐氏,字放勛。因封于唐(今河北唐縣),故稱“唐堯”,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諧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堯在位時,曾命羲和掌管時令,制定歷法,教授人民依時令農耕。他還在朝堂設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是原始社會民主政治的先驅。及至老年,堯帝發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遂咨詢四岳十二牧(各部族首領),最終選中舜為其繼任人,堯帝“聘二女(娥皇、女英)侍舜以察其德,令九男隨伴以觀其行,逐虎狼之壑以考其智”,通過長達三年的漫長考察,最后才放心的令其攝位行政,史稱“禪讓 ”。 《史記》中稱贊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陽一般光耀,遠望他如云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評價極高。 ㈤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并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后稷按時播植百谷;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共工、驥兜、三苗、鯀等四兇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曾任命了許多有為的官吏: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后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他的成功,不僅有賴于個人德操和智慧的優秀超拔,同時也得益于組織機構和政治制度的日趨完善。執政晚年,舜效法堯帝咨詢四岳,挑選賢人,最后選中了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并禪位于禹。 據史書記載,禹到晚年也曾有過禪位之意,但他的兒子啟最終卻繼承了王位,“禪讓制”到此終止,“家天下”從此盛行。因此,禹便再無資格棲身于“五帝”之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