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慢性胃炎:肝氣犯胃型 胃炎的另一個類型:肝氣犯胃型。其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噯氣吞酸、胃脘脹痛或灼痛、不思飲食、脘腹或脅下脹痛,滿悶不舒、或有走串性疼痛,或疼引少腹,得噯氣或放屁則疼痛減輕,遇惱怒或情志不隨則加重。
肝氣犯胃型胃炎主要以情志失調(diào)、氣機阻滯不通為基本病機。因惱怒憂思,情志不遂,氣機阻滯,升降失司;故胃、脘腹連同兩肋都會有脹痛的感覺,滿悶不舒,非常難受。本病病再氣分,忽聚忽散,故攻串不定,或引痛少腹。得噯氣或放屁,氣機稍舒,故脹痛減輕;遇惱怒氣郁更甚,所以疼痛加劇。肝氣不舒,故弦。故本癥以不思飲食,噯氣吞酸,脘腹或脅下脹痛,攻竄不定遇惱怒加重為辨證要點。 本癥治療宜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代表方為柴胡舒肝散加味,具體加減如下:原方為:柴胡10g 香附10g 陳皮10g 枳殼10g 白芍10g 川穹10 炙甘草6g 茯苓12g 黨參15g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一般五服藥為一個療程。方中黨參、茯苓健脾益氣,柴胡、香附理氣止痛,枳殼、陳皮理氣和胃,川穹調(diào)理氣血,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生姜和胃降逆,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之效。 加減:如脘腹串痛較為嚴重,可加木香10g、烏藥10g、郁金10g以助理氣止痛之力。如以不思飲食、噯氣吞酸為主,可加白術(shù)10g、厚樸10g、焦三仙10g、旋復花10g以加強健脾和胃之力。若痛引少腹睪丸,可加橘核10g、荔枝核10g、小茴香10g以暖肝理氣止痛。如氣郁化火,癥見嘔吐酸水,心煩口渴者,加黃連10g、吳茱萸10g、黃芩10g、山楂10g以瀉肝和胃。 中醫(yī)治療慢性胃炎:瘀血內(nèi)停型 這個類型的特點是:以胃痛為主要癥狀,疼痛固定不移,夜晚會加重,壓痛會很明顯。 此型胃炎是因為氣滯日久,導致血液淤滯,從而阻礙氣機的正常運行而形成。怎么理解呢?就是說,患者長期精神壓力大,或者工作比較緊張,會導致我們中醫(yī)所說的情志不遂,繼而會影響氣機的正常運行,導致氣滯,時間一長,就自然會形成淤血。中醫(yī)講淤血為有形之邪,會郁結(jié)到某個地方,不會輕易散去,所以會引起胃脘刺痛,疼痛會固定在瘀血停留之處,所以也會有很明顯的壓痛。所以本癥的辯證要點就是:胃痛如刺,或有積塊,痛處固定;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舌苔厚膩;脈象細澀。 瘀血內(nèi)停型胃炎病程長,纏綿難愈,治療宜活血化瘀,健脾和胃,方用血府逐瘀湯加四君子湯加減,具體如下:茯苓15g 黨參15g 白術(shù)10g 當歸10g 生地10g 桃仁10g 紅花10g 枳殼10g 赤芍10g 柴胡12g 甘草6g 桔梗12g 川芎10g 牛膝12g 水煎服。血府逐瘀湯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方,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當歸、赤芍、川穹養(yǎng)血合營,柴胡、枳殼理氣行氣,助散瘀一臂之力,茯苓、黨參、白術(shù)、甘草健運脾胃,全方共奏活血化瘀、健脾和胃之效。需要注意的是:熬藥時需加三片生姜,以調(diào)和諸藥,合胃止逆。 加減:腹脹較重,可加萊菔子10g 厚樸10g 焦三仙各10g以健脾消脹;若疼痛較重可加五靈脂10g 沒藥3g以增強活血止痛之效;若胃脘冷痛,可加干姜10g 小茴香10g 肉桂10g以溫中散寒止痛。 中醫(yī)治療慢性胃炎:胃陰不足型 它的主要癥狀是:胃脘隱痛,或脘痞不舒,饑不欲食,口燥咽干,或胃脘嘈雜,或干嘔呃逆,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少。舌象:舌質(zhì)紅,干燥,舌苔少或沒有。脈相:細數(shù)。 本證主要病因有以下幾點: 怎么理解胃陰不足呢?這么說吧:由于胃陰不足,就顯得胃陽有點偏亢,所以所謂的虛熱就產(chǎn)生啦,熱郁結(jié)在胃中,就會導致胃氣不和,致使胃脘隱隱作痛或脘痞不舒。胃陰不足,胃失濡養(yǎng),故饑不欲食;津不上潤則口燥咽干。津液虧虛會導致胃失和降,所以會導致胃脘嘈雜不適,或惡心干嘔。胃陰不足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還可能累及腸道,導致便秘的發(fā)生。所以本證的辨證要點就是胃病癥狀加陰虛癥狀。即:胃脘嘈雜,饑不欲食,胃脘隱痛,痞滿不舒,口干咽燥,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等一派陰虛內(nèi)熱的景象。 胃陰不足型胃炎的治療宜養(yǎng)陰益胃、和中止痛。方劑以益胃湯加減,具體用法如下:沙參10g 麥冬12g 冰糖15g 生地12g 玉竹12g 水煎服,一般三服藥為一個療程。方中都是養(yǎng)陰生津之藥,共奏養(yǎng)陰益胃,生津止渴之效,是治療胃陰不足證的首選方劑,用于治療胃陰虛引起的食慾不振,口干舌燥,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少,有可靠地療效。加減:主癥兼有氣虛時可加黨參15g、白術(shù)12g、五味子10以益氣斂汗,生津止渴;腹脹嚴重者可加萊菔子10g、焦三仙各10g以消食理氣;便秘嚴重者加麻仁10g、牛膝10g以潤腸通便。 中醫(yī)治療慢性胃炎:飲食傷胃型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西醫(yī)治療一般病程較長,容易反復,因為中藥可以直接到達胃里,對慢性胃炎的治療效果還是很肯定的,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探討一下中醫(yī)對慢性胃炎的認識。我們中醫(yī)認為它多是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心情不好,暴飲暴食,飲食不節(jié)制,過于勞累,或受其他臟腑疾病所累;導致肝氣郁結(jié)不暢,脾胃功能失調(diào),惡心嘔吐,胃脘脹痛,久病導致中氣虧虛,從而引發(fā)了很多消化系統(tǒng)癥狀。在中醫(yī)學中屬“胃脘痛”、“痞滿”、“吞酸”、“嘈雜”、“納呆”等病范疇。 我們中醫(yī)講究四診合參、辯證論治,所以根據(jù)病因、病機以及其他情況將慢性胃炎分為七型,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慢性胃炎中最常見的一個類型:飲食傷胃型。這種類型的慢性胃炎主要由于暴飲暴食,飲食不節(jié)引起;久而久之脾胃必然受損,食滯胃脘,脹滿痞痛,惡心嘔吐,噯腐吞酸,大便秘結(jié)有腐敗異臭或大便中有沒有消化的食物;證屬飲食傷胃、腑氣不通,治宜健脾開胃、消食導滯。方用四君子湯加味,具體加減如下: 基礎(chǔ)方:黨參15g 白術(shù)15g 茯苓15g 甘草6g 陳皮10g 方中黨參、白術(shù)健脾益氣,茯苓健脾開胃,陳皮理氣化痰,甘草和中益氣,全方共奏健脾益氣,和胃消滯之效。如口臭、噯腐吞酸、大便腐敗臭穢,可加焦三仙各10g 雞內(nèi)金10g以消食導滯;腹脹可加萊菔子10g 木香10g 厚樸10g以理氣消脹;胃脘冷痛可加附子10g 干姜10g以溫中散寒;大便密結(jié)可加枳實10g 大黃10g(后下)以通便導滯;水煎服,一般5付為一個療程,如果有惡心嘔吐的感覺,煎藥時可以放三片生姜以和中止嘔。 如果熬中藥不方便,在服用西藥的同時,可以配合吃保和丸和香砂養(yǎng)胃丸,如果療效不好,請到醫(yī)院就一步確診,然后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