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大略第二十七
[題解] 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學(xué)生平時所記下的荀子言論,因?yàn)檫@些言論涉及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難以用某一詞語來概括,而這些言論從總體上來看大都比較概括簡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編者把它總題為“大略”。本篇論述最多的是荀子“隆禮尊賢”的思想及各種禮節(jié)儀式,其他如“仁義”、“重法愛民”、“義”與“利”的關(guān)系以及教育、修養(yǎng)、學(xué)習(xí)、交友等內(nèi)容均有涉及,且頗多警策妙語,可與《論語》媲美。 [原文] 27.1 大略: [譯文] 要略: [原文] 27.2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 [譯文] 統(tǒng)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禮義尊重賢人就能稱王天下,注重法治愛護(hù)人民就能稱霸諸侯,貪圖財(cái)利多搞欺詐就會危險(xiǎn)。 [原文] 27.3“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譯文] “想要接近那四旁,那就不如在中央。”所以稱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區(qū),這是一種禮制。 [原文] 27.4 天子外屏(1),諸侯內(nèi)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nèi)屏,不欲見 內(nèi)也。 [注釋]
(1)屏:照壁,對著門的小墻。 [譯文] 天子將照壁設(shè)在門外,諸侯將照壁設(shè)在門內(nèi),這是一種禮制。把照壁設(shè)在門外,是不想讓里面看見外面;把照壁設(shè)在門內(nèi),是不想讓外面看見里面。 [原文] 27.5 諸侯召其巨,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詩》曰(1):“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2),禮也。《詩》曰(3):“我出我輿,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注釋]
(1)引詩見《詩?齊風(fēng)?東方未明》。(2)輦(ni3n 捻):拉(車),這里是使人拉的意思。諸侯輦輿就馬:諸侯去見天子雖可乘車,但也必須抓緊時間,所以讓人拉著車子去靠近馬,以便加快套車的速度。(3)引詩見《詩?小雅?出車》。 [譯文] 諸侯召見他的臣子時,臣子不等駕好車,沒把衣裳穿整齊就跑,這是一種禮制。《詩》云:“顛倒歪斜穿衣裙,因人召我來自君。”天子召見諸侯的時候,諸侯讓人拉著車子去靠近馬,這是一種禮制。《詩》云:“我把我車往外拉,到那牧地把車駕。有人來自天子處,叫我快來就出發(fā)。” [原文] 27.6 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1),士韋弁(2),禮也。 [注釋]
(1)裨:見 10.3 注(3)。(2)士:官名,地位次于大夫。韋弁:古冠名,熟皮制成,顏色如爵弁而呈暗紅,形如皮弁(參見 10.3 注(4))。 [譯文] 天子穿畫有山形圖案的禮服、戴禮帽,諸侯穿黑色的禮服、戴禮帽,大夫穿裨衣、戴禮帽,士戴熟皮制的暗紅色帽子,這是一種禮制。 [原文] 27.7 天子御珽(1),諸侯御荼(2),大夫服笏(3),禮也。 [注釋]
(1)御:用。古代把君主使用稱為御。珽(t!ng 挺):古代帝王所執(zhí)的大型玉版,長三尺,上部削尖呈椎形,下部寬而呈方形,用作為信符。(2)荼(sh&舒):玉版,上端呈圓形,下部呈方形。(3)服:用。笏(h)互):古時大臣朝見君主時手中所拿的記事用的手板。大夫用的笏以斑竹制成,諸侯用的以象牙制成。 [譯文] 天子使用上端呈椎形的大玉版,諸侯使用上端呈圓形的玉版,大夫使用斑竹制的手版,這是一種禮制。 [原文] 27.8 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 [譯文] 天子用雕有花紋的弓,諸侯用紅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這是一種禮制。 [原文] 27.9 諸侯相見,卿為介(1),以其教士畢行(2),使仁居守。 [注釋]
(1)卿:天子及諸侯所設(shè)置的高級官員,其地位低于君主而高于其他大臣,分上、中、下三級。介:副手,介紹人,傳賓主之言的人。(2)士:《集解》作“出”,據(jù)《大戴禮記?虞戴德》改。 [譯文] 諸侯互相會見的時候,卿做介紹人,使自己那些受過禮儀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讓仁厚的人留守。 [原文] 27.10 聘人以珪(1),問士以璧(2),召人以瑗(3),絕人以珪(4),反絕以環(huán) (5) 。 [注釋]
(1)聘:古代諸侯之間或諸侯與天子之間派使節(jié)問候叫“聘”。珪(gu9 規(guī)):同“圭”,用作信符的玉器,上部呈圓形或尖錐形,下部呈方形。(2)問:小規(guī)模的或不定期的“聘”叫做“問”。士:通“事”。璧:扁圓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邊闊比孔大一倍的叫“璧”。(3)瑗(yu?n 愿):扁圓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孔比邊闊一倍的叫“瑗”。“瑗”與“援”古音相近,“援”是拿過來、領(lǐng)來的意思,所以用瑗來召人。(4)玦(ju? 決):一種環(huán)形而有缺口的玉器。“玦”與“決”、“訣”同源,所以與人決裂、斷絕用玦。(5)反:通“返”,使…回來。環(huán):扁圓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邊闊與孔大小一樣的叫“環(huán)”。“環(huán)”與“還”同音,所以用它來反絕。
[譯文] 派使者到諸侯國去問侯人用珪,去作國事訪問用璧,召見人用璦,與人斷絕關(guān)系用瑗,召回被斷絕關(guān)系的人用環(huán)。 [原文] 27.11 人主仁心設(shè)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禮,天施然也。 [譯文] 君主要存立仁愛之心;智慧,是仁愛之心役使的東西;禮制,是仁愛之心的完備體現(xiàn)。所以稱王天下的人首先講究仁德,然后才講究禮節(jié),自然的安排就是這樣。 [原文] 27.12《聘禮》志曰(1):“幣厚則傷德,財(cái)侈則殄禮(2)。”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3)?《詩》曰(4):“物其指矣(5),唯其偕矣(6)。”不時宜,不敬交(7),不騹欣(8),雖指,非禮也。 [注釋]
(1)《聘禮》:《儀禮》中的篇名。此下引文大概引自古本《儀禮》。今本《儀禮?聘禮》記為:“多貨則傷于德,幣美則沒禮。”與此文所引義同而辭異。(2)殄(ti3n 忝):滅絕。(3)這兩句是孔子的話,見《論語?陽貨》。荀子引來重申《聘禮》之意,強(qiáng)調(diào)玉帛等物雖用作為禮品,但它們只是禮的次要方面,禮的主要方面是尊君治民,所以行禮時應(yīng)該輕財(cái)而重德。玉帛:瑞玉和縑帛。古代祭祀、會盟時用的珍貴禮品。(4)引詩見《詩?小雅?魚麗》。荀子引此詩是為了進(jìn)一步強(qiáng)調(diào)行禮時要注意輕財(cái)重德。(5)指:通“旨”,味美。(6)偕:通“諧”,和合,協(xié)調(diào),指適合口味。(7)交:當(dāng)為“文”字之誤(俞樾說)。文:見 1.8 注(8)。(8)騹:同“歡”。 [譯文] 《聘禮》記載說:“禮物豐厚就會傷害德,財(cái)物奢侈就會吞沒禮。”禮呀禮呀,難道只是指玉帛這些禮品嗎?《詩》云:“各種食物味真美,因?yàn)樗鼈兒峡谖丁!比绻慌c時節(jié)相適合,不恭敬有禮貌,不喜悅快樂,那么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禮制。 [原文] 27.13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譯文]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標(biāo)志來表明深度,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眾的人用標(biāo)準(zhǔn)來表明禍亂,使人不致于失誤。禮制,就是這種標(biāo)準(zhǔn),古代的 圣明帝王用禮制來彰明天下的禍亂。現(xiàn)在廢除禮制,這是在丟掉標(biāo)準(zhǔn)啊,所 以民眾迷惑而陷于禍亂。這就是刑罰繁多的原因。 [原文] 27.14 舜曰:“維予從欲而治(1)。”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學(xué)不成。堯?qū)W于君疇(2),舜學(xué)于務(wù)成昭,禹學(xué)于西王國。 [注釋]
(1)舜:見 3.1 注(10)。維予從欲而治:《尚書?大禹謨》作“俾予從欲以治”,指皋陶彰明五刑來輔助五教,于是舜能隨心所欲地來治理天下。荀子斷章取義地引用此文,用來說明禮能使人成為圣人,掌握了禮就能“從欲而治”。(2)堯:見 2.2 注(4)。君疇:一作尹壽,堯時人。
[譯文] 舜說:“只有我能隨心所欲地治理天下。”那禮制的制定,是為了賢人以及下面的群眾的,并不是為了使人成為圣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為圣人的一種工具。但是不向人學(xué)習(xí)是不能成為圣人的。堯曾向君疇學(xué)習(xí),舜曾向務(wù)成昭學(xué)習(xí),禹曾向西王國學(xué)習(xí)。 [原文] 27.15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1)。 [注釋]
(1)衰(cuī 崔):見 19.10 注(9)。 [譯文] 五十歲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喪的禮節(jié),七十歲的人只要喪服在身就行了。 [原文] 27.16 親迎之禮(1):父南鄉(xiāng)而立(2),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3):“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不能,不敢忘命(4)。” [注釋]
(1)親迎:古婚禮六禮(見 10.1 注(12))之一,即新郎于預(yù)定的婚期之日穿上禮服親自到女家去迎接新娘回家的禮節(jié)。(2)鄉(xiāng):通“向”。(3)醮(ji?o 較):古代用于婚禮的一種斟酒祭神的儀式。(4)不敢忘命:《集解》作“敢忘命矣”,據(jù)《儀禮?士昏禮》改。 [譯文] 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的禮儀:父親面向南站著,兒子面向北跪著,父親一邊斟酒祭神一邊囑咐兒子:“去迎接你的賢內(nèi)助,完成我家傳宗接代以祭祀宗廟的大事,好好帶領(lǐng)她去恭敬地做你亡母的繼承人,你的行動則要有常規(guī)。”兒子說:“是,我只怕沒有能力做到,決不敢忘記您的囑咐。” [原文] 27.17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1),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注釋]
(1)弟(t?替):同“悌”,弟弟敬愛兄長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 [譯文] 所謂德行,就是指奉行禮義。所謂禮義,就是對地位高貴的人要尊敬,對年老的人要孝順,對年長的人要敬從,對年幼的人要慈愛,對卑賤的人要給予恩惠。 [原文] 27.18 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于國家也;忿怒其臣妾(1),猶用刑罰于萬民也。 [注釋]
(1)臣妾:奴婢。古代的奴隸,男的叫臣,女的叫妾。 [譯文] 在自己家庭內(nèi)進(jìn)行賞賜,應(yīng)當(dāng)像在國家中使用表彰賞賜一樣;對自己的奴婢發(fā)怒,應(yīng)當(dāng)像對民眾使用刑罰一樣。 [原文] 27.19 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dǎo)之以道而勿強(qiáng)。
[譯文] 君子對于子女,疼愛他們而不表現(xiàn)在臉上,使喚他們而不露神色,用正確的道理來引導(dǎo)他們而不強(qiáng)迫他們接受。 [原文] 27.20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于《禮經(jīng)》而順人心者(1),皆禮也。 [注釋]
(1)亡(w?無):通“無”。《禮經(jīng)》:見 1.8 注(2)。 [譯文] 禮以順應(yīng)人心為根基,所以在《禮經(jīng)》上沒有而能順應(yīng)人心的,都是禮。 [原文] 27.21 禮之大凡:事生,飾驩也;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 [譯文] 禮儀的大致情況是:用于侍奉生者的,是為了潤飾喜悅之情;用于葬送死者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悲哀之情;用于軍隊(duì)的,是為了裝飾威武之勢。 [原文] 27.22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1),仁之殺也(2)。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jié),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jié)也,故成。仁有里,義有門。仁,非其里而虛之(3),非禮也(4)。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推恩而不理(5),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jié)而不知(6),不成禮;和而不發(fā),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后仁也;行義以禮,然后義也;制禮反本成末(7),然后禮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注釋]
(1)庸:功勞。庸庸:以庸為庸,把功勞當(dāng)作功勞來對待。前一字用作為意動詞。(2)殺(sh?i曬):等差。(3)里:鄉(xiāng)里,住處。這里與“門”一樣,喻指禮制。虛:當(dāng)為“處”(處)字之誤(王念孫說)。非其里而處之:指不遵守禮。(4)非禮也:當(dāng)作“非仁也”(王念孫說)。(5)理:道理,此指禮制道義之類。推恩而不理:指只有物質(zhì)上的恩賜而不合乎禮義,如父子之間只有物質(zhì)的供養(yǎng)而沒有孝敬慈愛的道義。(6)知:當(dāng)為“和”字之誤。(7)反:通“返”。本:根本,指仁義。末:末梢,指禮節(jié)儀式。 [譯文] 親近父母親、熱情對待老朋友、獎賞有功勞的人、慰勞付出勞力的人,這是仁方面的等級差別。尊崇身份貴重的人、尊敬官爵顯赫的人、尊重有德才的人、敬愛年老的人、敬重年長的人,這是義方面的倫理。奉行這些仁義之道能恰如其分,就是禮的秩序。仁,就是愛人,所以能和人互相親近,義,就是合乎道理,所以能夠?qū)嵭小6Y,就是適度,所以能夠成功。仁有安居之處,義有進(jìn)出之門。仁,如果不是它應(yīng)該安居的地方卻去安頓在那里,就不是什么仁。義,如果不是它應(yīng)該進(jìn)出的門戶而從那里進(jìn)出,就不是什么義。施行恩惠而不合乎道理,就不成為仁;通達(dá)道理而不敢遵行,就不成為義;明白制度而不能使人們和睦協(xié)調(diào),就不成為禮;和睦協(xié)調(diào)了而不抒發(fā)出來,就不成為樂。所以說:仁、義、禮、樂,它們要達(dá)到的目標(biāo)是一致的。君子根據(jù)義來處置仁,然后才有了仁;根據(jù)禮來奉行義,然后才有了義;制定禮時回頭抓住它的根本原則從而再完成它的細(xì)節(jié),然后才有了禮。這三者都精通了,然后才是正道。 [原文]
27.23 貨財(cái)曰賻(1),輿馬曰赗(2),衣服曰禭,玩好曰贈,玉貝曰唅。賻、赗,所以佐生也;贈、禭,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故吉行五十,犇喪百里,赗贈及事,禮之大也。 [注釋]
(1)賻(f?傅):幫助別人辦喪事而贈送的財(cái)物。(2)赗(f?ng 奉):幫助別人辦喪事而贈送的車馬。 [譯文] 幫助別人辦喪事而贈送的財(cái)物叫做賻,贈送的車馬叫做赗,贈送的壽衣衾服叫做赗,贈送死者所玩賞嗜好的物品叫做贈,贈送的珠玉貝殼供死人含在口中的叫做唅。賻、赗,是用來幫助死者家屬的;贈、禭,是用來葬送死者的。送別死者時不見到棺材里的尸體,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屬時不達(dá)到悲哀,是不合乎禮的。所以參加吉禮時一天走五十里,而奔喪時一天要跑一百里,幫助別人辦喪事而贈送的東西一定要趕上喪事,這是禮節(jié)的大端啊。 [原文] 27.24 禮者,政之挽也(1)。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 [注釋]
(1)挽:牽引,引申為引導(dǎo)。 [譯文] 禮,是政治的指導(dǎo)原則。治理政事不按照禮,政策就不能實(shí)行。 [原文] 27.25 天子即位,上卿進(jìn)曰(1):“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授天子一策(2)。中卿進(jìn)曰:“配天而有下土者(3),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4),接則事優(yōu)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后,后則事不舉。患至而后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 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進(jìn)曰:“敬戒無怠!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豫哉!豫哉!萬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注釋]
(1)上卿:依周朝的官制,宗周及諸侯都設(shè)置卿,分上、中、下三級,上卿是朝中最尊貴的大臣,相當(dāng)于后世的宰相。(2)策:通“冊”,成編的竹簡。此指寫有上述文字的冊書。(3)配天而有下土者:指天子。古人以君權(quán)為神授,天子被看作為天帝的兒子,所以說他“配天”。(4)接:通“捷”,敏捷(楊倞說)。 [譯文] 天子剛登上帝位時,上卿走上前說:“憂慮這樣深長,您怎么辦呢?能夠除去禍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禍患就會受害。”說完就把第一篇冊書交給天子。中卿走上前說:“和上天相配而擁有天下土地的人,在事情發(fā)生之前就要考慮到那事情,在禍患來到之前就要考慮到禍患。在事情發(fā)生之前就考慮到那事情,這叫做敏捷;能夠敏捷,那么事情就會圓滿成功。在禍患來到之前就考慮到禍患,這叫做預(yù)先準(zhǔn)備;能夠預(yù)先準(zhǔn)備,那么禍患就不會發(fā)生。事情發(fā)生以后才加以考慮的叫做落后;落后了,那么事情就辦不成。禍患來了以后才加以考慮的叫做困厄;困厄了,那么禍患就不能抵擋了。”說完就把第二篇冊書交給天子。下卿走上前說:“慎重戒備而不要懈怠!慶賀的人還在大堂上,吊喪的人已到了大門口。災(zāi)禍和幸福緊靠著,沒有人知道它們產(chǎn)生的地方。要預(yù)先準(zhǔn)備啊!要預(yù)先準(zhǔn)備啊!億萬人民都仰望著您。”說完就把第三篇冊書交給天子。
[原文] 27.26 禹見耕者耦,立而式(1);過十室之邑,必下。 [注釋]
(1)式:通“軾”,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叫“軾”,這里用作動詞,指扶軾低頭表示敬意。 [譯文] 禹看見耕地的人兩人并肩耕作,就站起來扶著車廂前的橫木;經(jīng)過十來戶人家的小鎮(zhèn),一定下車。 [原文] 27.27 殺大蚤(1),朝大晚,非禮也。治民不以禮,動斯陷矣。 [注釋]
(1)殺:指獵取禽獸,一說當(dāng)作“祭”。大(t4i 態(tài)):同“太”。蚤:通“早”。 [譯文] 獵取禽獸太早,上朝太晚,不合乎禮。治理民眾不根據(jù)禮,一動就會失 足。 [原文] 27.28 平衡曰拜(1),下衡曰稽首(2),至地曰稽顙(3)。 [注釋]
(1)平衡:本指衡器兩端重量相等而秤桿處于水平狀態(tài),此指彎腰后頭與腰像秤桿平衡時一樣呈水平狀態(tài)。拜:兩手相拱抵頭彎腰以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jié),即后世之作揖。(2)稽(qǐ起)首:古代跪拜禮的一種,跪下后兩手相拱拜至地,低頭至手。一說低頭至地。(3)顙(sǎng 磉):額。稽顙:古代跪拜禮的一種,跪下后兩手拜至地,低頭使前額著地。 [譯文] 彎腰后頭與腰相平叫做拜,頭比腰低叫做稽首,頭著地叫做稽顙。 [原文] 27.29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1)。 [注釋]
(1)辟(b?避):通“避”。 [譯文] 大夫的家臣對大夫只拜而不稽首,這不是為了提高家臣的地位,而是避 免大夫和國君在禮節(jié)等級上的相同。 [原文] 27.30 一命齒于鄉(xiāng)(1);再命齒于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 [注釋]
(1)這一章指鄉(xiāng)內(nèi)以射選士前飲酒時的禮儀(參見《禮記?祭義》鄭注)。一命:命,官爵等級。周代的官爵分為九個等級,稱九命。一命是最低一級的官,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屬下的士和子爵、男爵屬下的大夫。再命(二命)包括公、侯、伯的大夫和子、男的卿。三命包括公、侯、伯的卿。見《周禮?春官?典命》。齒:按年齡大小排列次序。鄉(xiāng):古代行政區(qū)域單位,周代以一萬二千五百戶為一鄉(xiāng)。 [譯文] 在鄉(xiāng)內(nèi)飲酒時,一級官員和鄉(xiāng)里的人按照年齡大小來排列位次;二級官員和同宗族的人按年齡大小來排列位次;至于三級官員,那么同宗族的人即使七十歲了,也不敢排在他前面。 [原文] 27.31 上大夫(1),中大夫,下大夫。
[注釋]
(1)大(d?i 代)夫:古官名。周王室及諸侯各國,官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級。 [譯文] 大夫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原文] 27.32 吉事尚尊,喪事尚親。 [譯文] 在吉慶的事中官位高的人位次在前,在喪事中與死者關(guān)系親近的人位次在前。 [原文] 27.33 君臣不得不尊(1),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驩。 少者以長,老者以養(yǎng)。故天地生之(2),圣人成之(3)。 [注釋]
(1)此章為 10.7 節(jié)的摘錄。不得:指得不到君子的管理。參見 10.7。(2)之:指人。天地生之:天地使人存活,指自然界供給人類生活所需要的物質(zhì)資料。(3)圣人成之:指圣人制定禮義進(jìn)行教化,使人去掉獸性而成為真正的人。《孟子?滕文公上》說:“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這便是此文“圣人成之”的具體含義。 [譯文] 君臣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有尊重,父子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親近,兄弟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和順,夫妻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歡樂。年幼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長大成人,年老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得到贍養(yǎng)。所以天地養(yǎng)育了人,圣人成就了人。 [原文] 27.34 聘(1),問也。享(2),獻(xiàn)也。私覿(3),私見也。 [注釋]
(1)聘:見 27.10 注(1)。(2)享:供獻(xiàn),把禮品獻(xiàn)給天子、諸侯。(3)私覿(d? 敵):奉命出使
外國而以私人身分見所在國國君。覿:見,相見。 [譯文] 聘,就是問候。享,就是進(jìn)獻(xiàn)。私覿,就是私下會見。 [原文] 27.35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1)。朝廷之美,濟(jì)濟(jì)■■(2)。 [注釋]
(1)穆穆:溫和的樣子。皇皇:堂堂正正,形容光明正大。(2)濟(jì)濟(jì):(j!己):形容威儀隆盛的樣子。■■:《禮記?少儀》作“翔翔”,通“蹌蹌”,形容行走有節(jié)奏的樣子。古人形容威儀常用“濟(jì)濟(jì)蹌蹌”,如《詩?小雅?楚茨》:“濟(jì)濟(jì)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詩?大雅?公劉》:“蹌蹌濟(jì)濟(jì),俾筵俾幾。”《禮記?玉藻》:“朝廷濟(jì)濟(jì)翔翔。” [譯文] 形容說話的美好,就說“穆穆皇皇”。形容朝廷的美好,就說“濟(jì)濟(jì)蹌蹌”。 [原文] 27.36 為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1),有亡而無疾,有怨而無怒。 [注釋]
(1)訕(sh4n 扇):誹謗。 [譯文] 給人當(dāng)臣子的,只能規(guī)勸而不能毀謗,只能出走而不能憎恨,只能埋怨而不能發(fā)怒。 [原文] 27.37 君于大夫,三問其疾,三臨其喪(1);于士,一問,一臨。諸侯非問疾、吊喪,不之臣之家。 [注釋]
(1)臨(l@n 吝):吊喪,到死人家里祭奠死者。 [譯文] 君主對于大夫,在他生病時去慰問三次,在他死后去祭奠三次;對于士,慰問一次,祭奠一次。諸侯如果不是探望疾病、祭奠死者,不到臣子的家里。 [原文] 27.38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1),則食矣,不辟粱肉(2),有酒醴則辭(3)。 [注釋]
(1)若:或。食(s@飼):通“飼”,給…吃。(2)辟(b@避):通“避”。(3)醴(l!理):甜
酒。此章又見于《禮記?喪大記》。按古代的禮制,為父母守喪期間不能吃肉喝酒,但若有尊貴的人請自己吃,可以破例吃肉,但由于喝了酒會使臉色改變,所以不可通融。 [譯文] 父親或母親已經(jīng)埋葬以后,君主或者父親的朋友讓自己吃飯,就可以吃了,不回避米飯肉食,但有酒就要謝辭。 [原文] 27.39 寢不逾廟(1),燕衣不逾祭服(2),禮也。 [注釋]
(1)寢、廟:古代宗廟分兩部分,后面停放神主牌和放置祖先遺物的房屋叫“寢”,也稱“北堂”(見 28.9 注(1)),前面舉行祭祀的殿堂叫“廟”,廟有東西廂房,寢沒有廂房。一說“寢”指寢宮、臥室,“廟”指宗廟。(2)燕:《集解》作“設(shè)”,當(dāng)為“”字之殘誤,今據(jù)《禮記?王制》改。燕:通“宴”。燕衣:參加燕禮(敬老宴飲之禮)時穿的衣服。一說指帝王退朝閑居時穿的衣服。 [譯文] 寢殿的規(guī)模不能超過廟堂,參加燕禮所穿的衣服不能超過祭祀所穿的禮服,這是一種禮制。 [原文] 27.40《易》之《咸》(1),見夫婦(2)。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3)。“咸”,感也(4),以高下下(5),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 [注釋]
(1)《易》:《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易”是變易的意思,其內(nèi)容主要是通過象征天、地、風(fēng)、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xiàn)象的八卦來推測自然和人事的變化。相傳伏羲作八卦,周文王發(fā)揮為六十四卦而成《周易》。《咸》:六十四卦中的一卦。(2)見(xi4n 現(xiàn)):同“現(xiàn)”。見夫婦:《咸》卦的卦形是■。上面是陰卦兌■,象征澤、少女之類。下面是陽卦艮■,象征山、少男之類(見《周易?說卦》)。所以《咸》卦顯示出夫婦之道。其卦辭云:“亨。利貞。取女吉。”(意思是:“通順。占問有利。娶媳婦吉利。”)更明確地揭示了卦形的含意。(3)《周易?序卦》解釋六十四卦順序時論及《咸》卦時說:“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此文說夫婦之道是君臣、父子之本。(4)“感”、“咸”字音相近,用“感”來解釋“咸”,是一種聲訓(xùn)。(5)以高下下:使高的低于低的。《咸》的下面是艮卦,象征山,所以稱之為“高”;上面是兌卦,象征澤,所以稱之為“下”。《咸》卦將艮卦置于兌卦之下,所以說“以高下下”。下兩句的道理與此相似。 [譯文] 《易經(jīng)》中的《咸》卦,顯示了夫妻之道。夫妻之道,是不能不端正的,它是君臣、父子關(guān)系的根本。“咸”,就是感應(yīng)的意思,它的符號是把高的置于低的之下,把男的置于女的之下,是柔和在上面而剛勁在下面。 [原文] 27.41 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 [譯文] 聘請賢士的儀式,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的辦法,都是注重開端。 [原文] 27.42 禮者,人之所履也(1)。失所履,必顛蹶陷溺(2)。所失微而其為亂 大者,禮也。 [注釋]
(1)履:此字含義雙關(guān)。字面上表示踩,指立足;實(shí)表示履行,指遵照執(zhí)行。又,古代“禮”、“履”同音,用“履”解釋“禮”,是一種聲訓(xùn)。(2)顛蹶(ju6 決)陷溺:也含義雙關(guān),字面上表示跌倒陷落沉沒,實(shí)表示受挫折陷于危難。 [譯文] 禮,是人的立身之處。失去了立身之處,就一定會跌倒沉淪。稍微失去一點(diǎn)而造成的禍亂很大的東西,就是禮。 [原文] 27.43 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quán)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譯文] 禮對于整飭國家,就像秤對于輕重一樣,就像墨線對于曲直一樣。所以人沒有禮就不能生活,事情沒有禮就不能辦成,國家沒有禮就不得安寧。 [原文] 27.44 和樂之聲(1),步中《武》、《象》,趨中《韶》、《護(hù)》。 [注釋]
(1)和樂:當(dāng)作“和鸞”,參見 19.3。此下參見 18.5 注(27)。 [譯文] 車鈴的聲音,在車子慢行時合乎《武》、《象》的節(jié)奏,在車子奔馳時合乎《韶》、《護(hù)》的節(jié)奏。 [原文] 27.45 君聽律習(xí)容而后出(1)。 [注釋]
(1)出:《集解》作“士”,據(jù)《禮記?玉藻》改。 [譯文] 君子要聽聽走路時佩玉的聲音是否合律,并練習(xí)好舉止儀表然后才出門。 [原文] 27.46 霜降逆女(1),冰泮殺止(2)。 [注釋]
(1)霜降: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通常在陰歷的九月,在陽歷的 10 月 23 日或 24 日。逆:迎。(2)《集解》無“止”,據(jù)《詩?召南?摽有梅》孔穎達(dá)《正義》所引孫卿之語補(bǔ)。泮(p4n 判):(冰)溶解,化開。殺:結(jié)束,收煞。 [譯文] 從霜降開始娶妻,到第二年河里的冰溶化時就停止婚娶。 [原文] 27.47 內(nèi)(1),十日一御(2)。 [注釋]
(1)內(nèi):正屋,引申指正妻。(2)御:古代與皇帝有關(guān)的事稱御,此指行房。十日一御:指天子對正妻所要盡到的夫婦之禮。天子妻妾嬪妃甚多,但對正妻至少要十日一御。參見《禮記?內(nèi)則》。 [譯文] 對正妻,十天同房一次。 [原文] 27.48 坐,視膝;立,視足;應(yīng)對言語,視面(1)。立視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注釋]
(1)此章是指臣、子與君、父相見時的禮儀,可參見《儀禮?士相見禮》。這幾句指相見時必須注意對方將會發(fā)生的動作。 [譯文] 對方坐著,注視他的膝部;對方站著,注視他的腳;回答說話時,注視他的臉。對方站著時,在他前面六尺處注視他,而最遠(yuǎn),六六三十六,在三丈六尺之處注視他。 [原文] 27.49 文貌情用相為內(nèi)外表里(1),禮之中焉。 [注釋]
(1)此文可參見 19.9。文:見 1.8 注(8)。 [譯文] 禮儀容貌和感情作用互相構(gòu)成內(nèi)外表里的關(guān)系,這是適中的禮。 [原文] 27.50 能思索謂之能慮。 [譯文] 善于思索叫做慮。 [原文] 27.51 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yīng)。 [譯文] 禮制,它的根本原則和具體細(xì)節(jié)互不抵觸,人生終結(jié)的儀式與人生開始的儀式互相應(yīng)合。 [原文] 27.52 禮者,以財(cái)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1)。 [注釋]
(1)參見 19.9 注(1)、(2)、(3)。 [譯文] 禮,把錢財(cái)物品作為工具,把尊貴與卑賤的區(qū)別作為禮儀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為尊卑貴賤的差別。 [原文]
27.53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譯文] 下等的臣子用財(cái)物來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生命來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薦人才來侍奉君主。 [原文] 27.54《易》曰:“復(fù)自道,何其咎(1)?” [注釋]
(1)引文見《周易?小畜?初九》。其:助詞。 [譯文] 《易經(jīng)》說:“回到自己的道路,有什么過錯?” [原文] 27.55《春秋》賢穆公(1),以為能變也。 [注釋]
(1)《春秋》:見 1.8 注(10)。穆公:見 25.10 注(3)。《春秋》賢穆公:體現(xiàn)在《春秋?文公
十二年》所記載的“秦伯使遂(或作“術(shù)”)來聘”一語。《公羊傳》解釋此語說:“遂者何?秦大夫也。秦?zé)o大夫,此何以書?賢繆公也。何賢乎繆公?以為能變也。”遂,即西乞術(shù)。公元前 628 年,秦穆公不聽老臣蹇叔的勸告,派孟明視、西乞術(shù)、白乙丙率師襲鄭,結(jié)果于次年被晉伏擊,敗于崤山,穆公悔改前非,終于在公元前 624 年報(bào)晉之仇,并告誡秦軍:有事與老年人商量就不會犯錯誤。所以說他“能變”。 [譯文] 《春秋》贊許秦穆公,認(rèn)為他能夠轉(zhuǎn)變。 [原文] 27.56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蔽公者謂之昧,隱良者謂之妒,奉妒昧者謂之交譎(1)。交譎之人,妒昧之臣,國之薉孽也(2)。 [注釋]
(1)交:通“狡”。譎(ju6 決):欺詐,玩弄手段。(2)薉:同“穢”,污穢。 [譯文] 士人有了妒忌的朋友,那么和賢人交往就不會親密;君主有了妒忌的臣子,那么賢人就不會到來。埋沒公正的人叫做欺昧,埋沒賢良的人叫做妒忌,奉承妒忌欺昧的人叫做狡猾詭詐。狡猾詭詐的小人,妒忌欺昧的臣子,是國家的垃圾和妖孽。 [原文] 27.57 口能言之(1),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室,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注釋]
(1)此章當(dāng)緊接在 27.43 之下。“之”當(dāng)指“禮”而言。 [譯文] 嘴里能夠談?wù)摱Y義,自身能夠奉行禮義,這種人是國家的珍寶。嘴里不能談?wù)摱Y義,自身能夠奉行禮義,這種人是國家的器具。嘴里能夠談?wù)摱Y義,自身不能奉行禮義,這種人是國家的工具。嘴里說得好,自身干壞事,這種人是國家的妖孽。治理國家的人敬重國家的珍寶,愛護(hù)國家的器具,使用國家的工具,鏟除國家的妖孽。 [原文]
27.58 不富無以養(yǎng)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1),百畝田,務(wù)其業(yè)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太學(xué)(2),設(shè)庠序(3),修六禮(4),明十教(5),所以導(dǎo)之也(6)。《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7)。”王事具矣。 [注釋]
(1)故:猶“夫”,發(fā)語詞。(2)太:《集解》作“大”,古字通,今據(jù)宋浙本改。太學(xué):即國學(xué),是國家的最高學(xué)府。(3)庠(xi?ng 詳)序:古代地方所設(shè)的學(xué)校。(4)修:修明。六禮:指冠禮(男子成年時舉行的加冠禮儀)、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中送薦賢者于君主時設(shè)宴送行的禮儀)、相見禮。(5)十:當(dāng)為“七”字之誤。七教:指有關(guān)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等七個方面的倫理教育(參見《禮記?王制》),其內(nèi)容主要是父親慈愛兒子、兒子孝順父親,兄長對弟善良、弟弟敬重兄長,丈夫有道義、妻子聽從丈夫,君主仁愛、臣子忠誠,年長的照顧年幼的、年幼的順從年長的,對朋友講究信用,對賓客講究禮節(jié)。(6)導(dǎo):《集解》作“道”,據(jù)世德堂本改。(7)引詩見《詩?小雅?綿蠻》。之:原為詩人自指,當(dāng)解為“我”。這里荀子斷章取義,泛指人民。 [譯文] 不使民眾富裕就無法調(diào)養(yǎng)民眾的思想感情,不進(jìn)行教育就無法整飭民眾的本性。每家配置五畝宅基地,一百畝耕地,努力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不耽誤他們的農(nóng)時,這是使他們富裕起來的辦法。建立國家的高等學(xué)府,設(shè)立地方學(xué)校,整飭六種禮儀,彰明七個方面的教育,這是用來引導(dǎo)他們的辦法。《詩》云:“給人喝啊給人吃,教育人啊指導(dǎo)人。”像這樣,稱王天下的政事就完備了。 [原文] 27.59 武王始入殷(1),表商容之閭(2),釋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3),天下鄉(xiāng)善矣(4)。 [注釋]
(1)武王:見 4.12 注(12)。殷:商朝的國都,在今河南安陽縣小屯村。 (2) 表:設(shè)立標(biāo)記以表彰其功德。商容:商紂王時的賢人,被紂王貶退。閭:里巷的大門。(3)箕子、比干:見 8.15 注(8)。(4)鄉(xiāng):通“向”。 [譯文] 周武王剛進(jìn)入殷都的時候,在商容所住的里巷門口設(shè)立了標(biāo)記以表彰他的功德,解除了箕子的囚禁,在比干的墓前痛哭哀悼,于是天下人就都趨向行善了。 [原文] 27.60 天下、國有俊士,世有賢人。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1),亡人好獨(dú)。《詩》曰(2):“我言維服(3),勿用為笑(4)。先民有言:詢于芻蕘(5)。”言博問也。 [注釋]
(1)遂:同“隧”,河中可以涉水而過的路。(2)引詩見《詩?大雅?板》。(3)服:事。(4)用:以。(5)芻蕘(ch*r2o 除饒):割草打柴的人。 [譯文] 天下、一國都有才智出眾的人,每個時代都有賢能的人。迷路的人不問道,溺水的人不問涉水的路,亡國的君主獨(dú)斷專行。《詩》云:“我所說的是要事,不要以為開玩笑。古人曾經(jīng)有句話:要向樵夫去請教。”這是說要廣泛地詢問各方面的人。 [原文]
27.61 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異理而相守也(1)。慶賞刑罰,通類而后應(yīng)(2)。政教習(xí)俗,相順而后行。 [注釋]
(1)守:持。(2)應(yīng):相應(yīng),適合,指即使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也能針對各種不同的具體情況實(shí)施恰如其分的賞罰。 [譯文] 有法律依據(jù)的就按照法律來辦理,沒有法律條文可遵循的就按照類推的辦法來辦理。根據(jù)它的根本原則推知它的細(xì)節(jié),根據(jù)它的一個方面推知它的另一個方面。大凡各種事情,道理雖然不同卻互相制約著。對于表揚(yáng)獎賞與用刑處罰,通達(dá)了類推的原理,然后才能有相應(yīng)的處置。政治教化與風(fēng)俗習(xí)慣相適應(yīng),然后才能實(shí)行。 [原文] 27.62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yǎng)者,一人不事。父母之喪,三年不事;齊衰大功(1),三月不事。從諸侯不與新有昏(2),期不事。 [注釋]
(1)齊衰:見 19.14 注(11)。據(jù)古代喪禮,父卒為繼母,母為長子等等,服齊衰三年;男子為妻、為伯叔父母、為兄弟、為祖父母,已嫁的女子為父母等等,服齊衰一年;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為高祖父母,服齊衰三月。大功:喪服五服之一,服期為九個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較齊衰稍細(xì),較小功為粗,故稱大功。男子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姊妹都服大功,女子為丈夫的祖父母及伯叔父母、為自己的兄弟也服大功。(2)不:當(dāng)為“來”字之殘誤。昏:通“婚”。 [譯文] 八十歲的人,可以有一個兒子不服勞役;九十歲的人,全家都可以不服勞役;殘廢有病、沒有人照顧就不能活下去的,家里可以有一個人不服勞役。有父親、母親的喪事,可以三年不服勞役;齊衰和大功,可以三個月不服勞役。從其他諸侯國遷來以及新結(jié)婚的,可以一年不服勞役。 [原文] 27.63 子謂子家駒續(xù)然大夫(1),不如晏子(2);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產(chǎn)(3);子產(chǎn),惠人也,不如管仲(4);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5),不可以為天子大夫。 [注釋]
(1)子家駒:名羈,字駒,魯莊公的玄孫,春秋時魯國大夫,其事跡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到定公元年以及《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的記載。續(xù):延續(xù)。續(xù)然:等于說“續(xù)明”、“紹明”(《管子》:“周聽近遠(yuǎn)以續(xù)明。”《韓非子》:“不紹葉公之明。”),指君主不明察的地方他能增益君主的明察。子家駒雖能勸諫魯昭公,但結(jié)果并未能阻止他,昭公仍敗逃于齊,所以孔子說他只是個“續(xù)明”的大夫,而不是個“功用之臣”,因而不及晏子。(2)晏子:晏嬰,春秋時齊國大夫,字平仲,公元前 556 年,其父死后繼任齊卿,歷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聞名諸侯。(3)子產(chǎn):見 9.5注(2)。(4)管仲:見 7.2 注(2)。(5)野:《論語?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指其質(zhì)樸超過了他的禮儀修養(yǎng)。 [譯文] 孔子說子家駒是增益君主明察的大夫,及不上晏子;晏子,是個有成效的臣子,及不上子產(chǎn);子產(chǎn),是個給人恩惠的人,及不上管仲;管仲的立身處事,致力于功效而不致力于道義,致力于智謀而不致力于仁愛,是個缺乏禮義修養(yǎng)的人,不可以做天子的大夫。 [原文] 27.64 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1)。門人曰:“曷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注釋]
(1)孟子:孟軻,見 6.7 注(7)。宣王:齊宣王,田氏,名辟疆,齊威王之子,約公元前 319~前301 年在位。他講求功利,想稱霸諸侯。孟子曾勸他放棄稱霸之心而實(shí)行仁政。見《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 孟子三次見到齊宣王而不談國事。他的學(xué)生說:“為什么三次碰到齊王都不談國事?”孟子說:“我先要打擊他的壞思想。” [原文] 27.65 公行子之之燕(1),遇曾元于涂(2),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輕物,輕物者不求助。茍不求助,何能舉?氐、羌之虜也(3)。不憂其系壘也(4),而憂其不焚也(5)。利夫秋豪,害靡國家(6),然且為之,幾為知計(jì)哉(7)?” [注釋]
(1)公行子之:齊國大夫。之:到。(2)曾元:孔子弟子曾參的兒子。涂:通“途”。(3)氐(dǐ低):我國古代西部的一個民族。晉時曾建立前秦、后涼、成漢等國。羌:我國古代西部的一個民族。東晉時曾建立后秦。(4)壘:通“纍”。系纍:捆綁,即被俘。(5)焚:指火葬。死后火葬是氐族、羌族的風(fēng)俗。(6)靡(m?迷):損害。(7)幾(qǐ起):通“豈”。 [譯文] 公行子之到燕國去,在路上碰到曾元,說:“燕國國君怎么樣?”曾元說:“他的志向不遠(yuǎn)大。志向不遠(yuǎn)大的人看輕事業(yè),看輕事業(yè)的人不找人幫助。如果不找人幫助,哪能攻克別國呢?他只能是氐族人、羌族人的俘虜。他不擔(dān)憂自己被捆綁,卻擔(dān)憂自己死后不能按照氐族、羌族的習(xí)俗被火化。得到的利益就像那秋天新長出來的獸毛一樣細(xì)微,而危害卻有損于國家,這樣的事他尚且要去做,哪能算是懂得謀劃呢?” [原文] 27.66 今夫亡箴者,終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見之也(1)。心之于慮亦然(2)。 [注釋]
(1)眸:瞳人,瞳孔。這里用作動詞,指放大了瞳孔看。一說“眸”通“■”,低目而視的意思。(2)心之于慮亦然:心對于考慮也這樣,指心里考慮問題時也像眼睛看東西一樣,只有聚精會神才能有所發(fā)明。 [譯文] 現(xiàn)在那丟了針的人,整天找它都沒找到;當(dāng)他找到它時,并不是眼睛更加明亮了,而是睜大了眼睛才發(fā)現(xiàn)它的。心里考慮問題也是這樣。 [原文] 27.67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貨財(cái);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zhì)之臣不息雞豚(1),冢卿不修幣(2),大夫不為場圃(3);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yè),樂分施而恥積臧。然故民不困財(cái),貧窶者有所竄其手(4)。 [注釋]
(1)錯:通“措”。錯質(zhì):等于說“委質(zhì)”。古代做臣子,先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策書上,把自己當(dāng)作人質(zhì)而交給君主,表示為君主獻(xiàn)身,這叫做“委質(zhì)”(參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后儒服委質(zhì)”《索隱》引服虔《左傳》注)。有人把“質(zhì)”解為身體或讀為“贄”(初次相見而贈送的禮物),也通。(2)冢(zhǒng 腫):長(zhǎng 掌)。冢卿:上卿,參見 27.25 注(1)。修幣:經(jīng)營貨幣,指放高利貸之類。(3)圃:《集解》作“園”,據(jù)《韓詩外傳》卷四第十四章改。場圃(p(浦):打谷與種菜的地方。古人場、圃同地,春夏種菜即為圃,秋冬則將圃修筑成平整的場地,用來打谷與翻曬糧食,所以連稱“場圃”。(4)窶(j)據(jù))貧寒。竄:措,安置。有所竄其手:指能夠著手料理自己的生活。 [譯文] 道義和私利,是人們兼有的東西。即使是堯,舜這樣的賢君也不能除去民眾追求私利的欲望,但是能夠使他們對私利的追求敵不過他們對道義的愛好。即使是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眾對道義的愛好,但是能夠使他們對道義的愛好敵不過他們對私利的追求。所以道義勝過私利的就是治理得好的社會,私利勝過道義的就是混亂的社會。君主看重道義,道義就會勝過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就會勝過道義。所以天子不談?wù)撠?cái)物多少,諸侯不談?wù)撚欣€是有害,大夫不談?wù)摰玫竭€是失去,士不去販運(yùn)買賣貨物;擁有國家的君主不養(yǎng)殖牛和羊,獻(xiàn)身于君主的臣子不養(yǎng)殖雞和小豬,上卿不放高利貸,大夫不筑場種菜;從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為羞恥而不和民眾爭搶職業(yè),喜歡施舍而以囤積私藏為恥辱。所以民眾不為錢財(cái)所困擾,貧窮的人也不會手足無措了。 [原文] 27.68 文王誅四(1),武王誅二,周公卒業(yè),至成、康則案無誅已(2)。 [注釋]
(1)此下參見 7.4 注。(2)康:周康王,西周國王,周成王的兒子,姓姬,名釗。他繼承了成王的政策,繼續(xù)加強(qiáng)統(tǒng)治。《史記?周本紀(jì)》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案:語助詞。 [譯文] 周文王討伐了四個國家,周武王誅殺了兩個人,周公旦完成了稱王天下的大業(yè),到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就沒有殺伐了。 [原文] 27.69 多積財(cái)而羞無有,重民任而誅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多也。 [譯文] 贊許積聚錢財(cái)而把一無所有看作羞恥,加重人民的負(fù)擔(dān)而懲處不堪負(fù)擔(dān)的人,這是邪惡行為產(chǎn)生的根源,也是刑罰繁多的原因。 [原文] 27.70 上好羞(1),則民暗飾矣(2);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亂之衢也(3)。民語曰:“欲富乎?忍恥矣,傾絕矣(4),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上好富,則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亂? [注釋]
(1)羞:恥辱。一說“羞”為“■”字之誤。(2)飾:同“飭”,整治。(3)“亂”上當(dāng)有“治”
字。(4)“絕”與上下文不押韻,疑為“德”字之形訛。“富”、“恥”、“德”(今誤為“絕”)、“舊”、“背”押韻,“恥”、“舊”屬之部,其余屬職部,之職兩部古代通押。 [譯文] 君主愛好義,那么民眾就暗自整飭了。君主愛好富,那么民眾就為利而死了。這兩點(diǎn),是治和亂的叉道。民間俗語說:“想富嗎?忍著恥辱吧,道德敗壞吧,與故舊一刀兩斷吧,與道義背道而馳吧。”君主愛好富,那么人民的行為就這樣,怎么能不亂? [原文] 27.71 湯旱而禱曰:“政不節(jié)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行與(1)?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注釋]
(1)苞:通“包”。苞苴:包裹。古人贈送禮物,必加包裹,所以稱饋贈的禮物為苞苴。此指賄賂。 [譯文] 商湯因?yàn)榇蠛刀蛏穸\告說:“是我的政策不適當(dāng)嗎?是我役使民眾太苦了嗎?為什么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是我的宮殿房舍太華麗了嗎?是妻妾嬪妃說情請托太多了嗎?為什么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是賄賂盛行嗎?是毀謗的人發(fā)跡了嗎?為什么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 [原文] 27.72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1),非以尊大夫而已。 [注釋]
(1)差(cī疵):區(qū)別等級。 [譯文] 上天生育民眾,并不是為了君主;上天設(shè)立君主,卻是為了民眾。所以在古代,分封土地建立諸侯國,并不只是用來尊重諸侯而已;安排各種官職,區(qū)別爵位俸祿的等級,并不只是用來尊重大夫而已。 [原文] 27.73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1)。農(nóng)精于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 [注釋]
(1)不以事詔:指不具體吩咐如何做事,而只是委派人去做。參見 21.11 注(1)。 [譯文] 為君之道,在于了解人;為臣之道,在于精通政事。從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誡而各種事情也就辦成了。農(nóng)夫?qū)ΨN地很精通卻不能因此而去做管理農(nóng)業(yè)的官吏,工人和商人也是這樣。 [原文] 27.74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亂,不待戰(zhàn)而后知克。 [譯文] 用賢能的人去替換沒有德才的人,不等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用安定的國家去攻打混亂的國家,不等交戰(zhàn)就知道能攻克。 [原文] 27.75 齊人欲伐魯,忌卞莊子(1),不敢過卞。晉人欲伐衛(wèi),畏子路(2),不敢過蒲。
[注釋]
(1)卞:魯國的城邑,在今山東泗水縣東。卞莊子:春秋時魯國卞邑的大夫,以勇敢著名,其事可參見《論語?憲問》及《韓詩外傳》卷十第十三章。(2)子路:即仲由(公元前 542~前 480 年),春秋卞邑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學(xué)生,有勇力,曾在衛(wèi)國的蒲邑(在今河南長垣縣西南)當(dāng)過邑長。 [譯文] 齊國人想攻打魯國,顧忌卞莊子,不敢經(jīng)過卞城。晉國人想攻打衛(wèi)國,害怕子路,不敢經(jīng)過蒲邑。 [原文] 27.76 不知而問堯、舜,無有而求天府(1)。曰:先王之道,則堯、舜已;六貳之博(2),則天府已。 [注釋]
(1)天府:朝廷的倉庫。(2)六貳:當(dāng)為“六藝”之誤,指六經(jīng)(盧文弨說)。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譯文] 不懂政治就去詢問堯、舜,沒有財(cái)富就去尋求寶庫。我說: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則,就是堯、舜;六經(jīng)包含的豐富內(nèi)容,就是寶庫。 [原文] 27.77 君子之學(xué)如蛻,幡然遷之(1)。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 [注釋]
(1)幡然:通“翻然”,見 16.4 注(15)。 [譯文] 君子的學(xué)習(xí)就像蛇,蟬等脫殼一樣,很快有所改變。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著效仿,他擺什么臉色、講什么話、用什么口氣都效仿。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問的事拖過夜。 [原文] 27.78 善學(xué)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譯文] 善于學(xué)習(xí)的人徹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于做事的人徹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難。 [原文] 27.79 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1),以是非對。 [注釋]
(1)三公:見 8.24 注(5)。正:通“政”。 [譯文] 君子樹立志向好像陷入困境一樣不能變通,即使天子、三公詢問政事,也根據(jù)是非來回答。 [原文] 27.80 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茍,臨患難而不忘細(xì)席之言(1)。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注釋]
(1)細(xì)席:當(dāng)為“絪席”之誤,即“茵席”,褥墊。 [譯文]
君子窮困而不喪失志氣,勞累而不茍且偷安,面臨禍患而不背棄平時坐席上說的話。歲月不寒冷,就無從知道松柏;事情不危難,就無從知道君子沒有一天不在這樣。 [原文] 27.81 雨小,漢故潛(1)。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2),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yuǎn)(3)。小人不誠于內(nèi)而求之于外。 [注釋]
(1)漢:漢水,在今陜西、湖北省境內(nèi)。潛:潛水,是從漢水下游分出的流向長江的河道,有人以為即今湖北潛江縣的蘆洑河。(2)著:《集解》作“箸”,據(jù)宋浙本改。(3)問:通“聞”(w8n 問),
聲譽(yù)。 [譯文] 雨雖然小,漢水卻照舊流入潛水。盡量收羅微小的就能變成巨大,不斷積累隱微的就會變得顯著,道德極高的人臉色態(tài)度就和潤,品行完美的人名聲就傳得遠(yuǎn)。小人內(nèi)心不真誠卻到外界去追求聲譽(yù)。 [原文] 27.82 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1),明君不內(nèi)(2) ,朝士大夫遇諸涂不與言。 [注釋]
(1)倍:通“背”。畔:通“叛”。(2)內(nèi)(n4 納):同“納”。 [譯文] 說話時不稱道老師叫做反叛,教學(xué)時不稱道老師叫做背離。背叛老師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納,朝廷內(nèi)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不和他說話。 [原文] 27.83 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于信者,誠言(1)。故《春秋》善胥命(2),而《詩》非屢盟(3),其心一也。 [注釋]
(1)誠:通“盛”。(2)《春秋》: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據(jù)魯史修訂而成。對《春秋》進(jìn)行闡明、解釋的主要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戰(zhàn)國秦漢時,人們引述《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中的話,往往也統(tǒng)稱《春秋》。此文說“《春秋》善胥命”。實(shí)指《公羊傳?桓公三年》所說的:“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胥:互相。胥命:互相約定。指諸侯相會時不舉行歃(sh4 煞)血(會盟雙方為了表示信誓而口含牲畜之血或以血涂口旁)的儀式來訂立盟約,而只在口頭上互相約定。善胥命:指贊美這種重信用而輕形式的做法。(3)《詩》:見 1.8注(5)。《詩》非屢盟:指《詩?小雅?巧言》所說的“君子屢盟,亂是用長”(諸侯屢次立誓言,禍亂因此愈增添)。 [譯文] 在行動上不夠的人,往往言過其實(shí)。在信用方面不夠的人,往往夸夸其談。《春秋》贊美互相之間口頭約定,而《詩經(jīng)》非議屢次訂立盟約,他們的用心是一致的。 [原文] 27.84 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占,善為《禮》者不相(1),其心同也(2)。 [注釋]
(1)《禮》:見 1.8 注(2)。相(xi1 ng 向):輔助行禮。(2)其心同:指他們都認(rèn)為這些典籍的
內(nèi)容十分豐富,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身教。
[譯文] 善于研治《詩》的人不作解說,善于研治《易》的人不占卦,善于研治《禮》的人不輔助行禮,他們的用心是相同的。 [原文] 27.85 曾子曰(1):“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2)。言為可聞,所以說遠(yuǎn)也(3);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yuǎn)者說則附。親近而附遠(yuǎn),孝子之道也。” [注釋]
(1)曾子:見 21.11 注(20)。(2)言為可聞,行為可見:指其言行光明磊落。(3)說:通“悅”。 [譯文] 曾子說:“孝子說的話是可以讓人聽的,做的事是可以讓人看的。說的話可以讓人聽,是用來使遠(yuǎn)方的人高興;做的事可以讓人看,是用來使近處的人高興。近處的人高興就會來親近,遠(yuǎn)方的人高興就會來歸附。使近處的人來親近而遠(yuǎn)方的人來歸附,這是孝子遵行的原則。” [原文] 27.86 曾子行,晏子從于郊(1),曰:“嬰聞之:‘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cái)。’嬰貧無財(cái),請假于君子(2),贈吾子以言:乘輿之輪(3),太山之木也,示諸檃栝(4),三月五月,為幬革敝(5),而不反其常(6)。君子之檃栝(7),不可不謹(jǐn)也,慎之!蘭茞、稿本(8),漸于密醴(9),一佩易之。正君漸于香酒,可讒而得也。君子之所漸,不可不慎也。” [注釋]
(1)晏子:見 27.63 注(2)。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晏嬰死于齊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 500年)。而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即出生于公元前 505 年。所以此文所述當(dāng)為古代傳說,并非實(shí)事。(2)假:不真。假于君子:冒充君子。這是謙虛之辭,謙稱自己無德,但因?yàn)闊o財(cái),所以姑且冒充君子贈言而不贈財(cái)。(3)乘(sh?ng 剩)輿:天子、諸侯乘坐的馬車。(4)示:通“寘”(zh?置),置。檃栝:見 23.3 注(1)。(5)為:猶“則”。幬(d4o 到):覆蓋。菜:當(dāng)為“革”字之誤。幬革:指纏束于車轂周圍的皮革。參見《周禮?考工記?輪人》。(6)反:通“返”,回復(fù)。常:平常。指木材未加工時的筆直形狀。(7)檃栝:喻指正身的工具——禮制。(8)茞(chǎi 柴上聲,一讀 zhǐ紙):同“芷”,見 1.4 注(5)。稿本:香草名,一年生,根可入藥。(9)漸(jiān 尖):浸。密:通“蜜”。 [譯文] 曾子要走了,晏子跟著送到郊外,說:“晏嬰聽說過這樣的話:‘君子用言語贈送人,百姓用財(cái)物贈送人。’我晏嬰貧窮沒有財(cái)物,請讓我冒充君子,拿話來贈送給您:馬車的輪子,原是泰山上的木頭,把它放置在整形器中,經(jīng)過三五個月就做成了,那么就是裹住車轂的皮革壞了,也不會恢復(fù)到它原來的形狀了。君子對于正身的工具,不能不謹(jǐn)慎地對待啊,要慎重地對待它!蘭芷、稿本等香草,如果浸在蜂蜜和甜酒中,一經(jīng)佩帶就要更換它。正直的君主如果泡在香酒似的甜言蜜語中,也會被讒言俘虜。君子對于所漸染的環(huán)境,不能不謹(jǐn)慎地對待啊。” [原文] 27.87 人之于文學(xué)也(1),猶玉之于琢磨也。《詩》曰(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謂學(xué)問也。和之璧(4),井里之厥也(5),玉人琢之,為天下寶(6)。子贛、季路(7),故鄙人也,被文學(xué),服禮義,為天下列士。 [注釋]
(1)文學(xué):古代的文獻(xiàn)經(jīng)典,如《詩》、《書》、《禮》、《春秋》之類。這里用作動詞,指學(xué)習(xí)研究古代文獻(xiàn)典籍。(2)引詩見《詩?衛(wèi)風(fēng)?淇奧》。(3)古代加工骨器叫“切”,加工象牙叫“磋”,加工玉器叫“琢”,加工石器叫“磨”。(4)和:指春秋時楚國人卞和。相傳他發(fā)現(xiàn)一塊玉石,經(jīng)人雕琢成玉器后成為珍寶,人稱和氏之璧。璧:見 27.10 注(2)。(5)井里:鄉(xiāng)里。古代同里共用一口水井,所以鄉(xiāng)里又稱井里。厥:用來固定門閂的楔(xi5 歇)形石塊,用木制的則寫作“橛”,或稱為“杙”。它的作用與“門捆”(或?qū)懽鳌袄А保蚍Q“闑”)類似。井里之厥:《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作“井里之困”,與此略同。《韓非子?和氏》則說“和氏得玉璞楚山中”,與此文的說法不同。(6)下:《集解》作“子”,據(jù)《文選》卷二十五《答盧諶詩?序》“天下之寶”注引文改。(7)子贛:即子貢,見30.4 注(1)。 [譯文] 人對于學(xué)習(xí)研究古代文獻(xiàn)典籍,就像玉對于琢磨一樣。《詩》云:“就像治骨磨象牙,就像雕玉磨石器。”就是說的做學(xué)問啊。卞和的玉璧,原是鄉(xiāng)里固定門閂的楔形石塊,加工玉器的工匠雕琢了它,就成了天下的珍寶。子貢、子路,原是淺陋的人,受到了文獻(xiàn)典籍的影響,遵從禮義,就成了天下屈指可數(shù)的名人。 [原文] 27.88 學(xué)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譯文] 學(xué)習(xí)請教不滿足,愛好文人不厭倦,這就是寶庫。 [原文] 27.89 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1)。道遠(yuǎn),日益矣。 [注釋]
(1)言:《集解》作“立”,據(jù)《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改。 [譯文] 君子疑惑的就不說,還沒有請教過的就不說。道路長遠(yuǎn),知識一天天增加。 [原文] 27.90 多知而無親、博學(xué)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1),君子不與。 [注釋]
(1)親:愛,這里用作名詞,指愛好。 [譯文] 知道得很多而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學(xué)習(xí)得很廣而沒有個主攻方向、喜歡學(xué)得很多而沒有個確定目標(biāo)的人,君子不和他結(jié)交。 [原文] 27.91 少不諷誦(1),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注釋]
(1)《集解》無“誦”,據(jù)《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補(bǔ)。 [譯文] 少年時不讀書,壯年時不發(fā)表議論,即使資質(zhì)還可以,也不能有所成就。 [原文] 27.92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xué),亟成(1)。 [注釋]
(1)亟:通“急”。 [譯文]
君子專心一意教授,學(xué)生專心一意學(xué)習(xí),就能迅速取得成就。 [原文] 27.93 君子進(jìn),則能益上之譽(yù)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益而厚受之,竊也。 [譯文] 君子入朝做官,就能增加君主的榮譽(yù)而減少民眾的憂患。沒有才能而呆在官位上,就是行騙;對君主民眾毫無裨益而優(yōu)厚地享受俸祿,就是盜竊。 [原文] 27.94 學(xué)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xué)。 [譯文] 學(xué)習(xí)的人不一定都去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去學(xué)習(xí)。 [原文] 27.95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倦于學(xué)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詩》云(1):‘溫恭朝夕,執(zhí)事有恪。’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事親。”孔子曰:“《詩》云(2):‘孝子不匱,永錫爾類(3)。’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詩》云(4):‘刑于寡妻(5),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詩》云(6):‘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難,朋友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耕。”孔子曰:“《詩》云(7):‘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難,耕焉可息哉?”“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壙(8),皋如也(9),嵮如也(10),鬲如也(11),此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注釋]
(1)引詩見《詩?商頌?那》。(2)引詩見《詩?大雅?既醉》。(3)錫:通“賜”。(4)引詩見《詩?大雅?思齊》。(5)刑:通“型”,用作動詞,示范的意思。寡妻:寡德之妻,這是謙稱自己的嫡妻。(6)引詩見《詩?大雅?既醉》。(7)引詩見《詩?豳風(fēng)?七月》。(8)壙(ku?ng 礦):墓穴,此文指墳,宜作“壙壟”(參見 19、16)。(9)皋:通“高”。如:猶“然”。(10)嵮:同“巔”,山頂。(11)鬲(l@厲):鼎一類的器物。 [譯文] 子貢問孔子說:“我對學(xué)習(xí)感到厭倦了,希望休息一下去侍奉君主。”孔子說:“《詩》云:‘早晚溫和又恭敬,做事認(rèn)真又謹(jǐn)慎。’侍奉君主不容易,侍奉君主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么我希望休息一下去侍奉父母。”孔子說:“《詩》云:‘孝子之孝無窮盡,永遠(yuǎn)賜你同類人。’侍奉父母不容易,侍奉父母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么我希望到妻子兒女那里休息一下。”孔子說:“《詩》云:‘先給妻子作榜樣,然后影響到兄弟,以此治理家和邦。’和妻子兒女在一起不容易,在妻子兒女那里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么我希望到朋友那里休息一下。”孔子說:“《詩》云:‘朋友之間相輔助,相助都用那禮節(jié)。’和朋友在一起不容易,在朋友那里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么我希望休息下來去種田。”孔子說:“《詩》云:‘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搓繩要搓好,急忙登屋修屋頂,又要開始播種了。’種田不容易,種田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么我就沒有休息的地方啦?”孔子說:“遠(yuǎn)望那個墳?zāi)梗吒叩臉幼樱巾敯愕臉幼樱ω频臉幼樱吹竭@個你就知道可以休息的地方了。”子貢說:“死亡嘛,可就大啦!君子休息了,小人也休息了。” [原文] 27.96《國風(fēng)》之好色也(1),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2)。其誠可比于金石,其聲可內(nèi)于宗廟。”《小雅》不以于污上(3),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焉。 [注釋]
(1)《國風(fēng)》:《詩經(jīng)》的一部分,共有十五國風(fēng),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其中有很多戀歌,所以說它“好色”。(2)愆(qiān 千):超過。止:界限,指禮制的規(guī)定。(3)《小雅》:《詩經(jīng)》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少批評朝政、抒發(fā)怨憤的歌謠,可能出于下層官吏之手,以:用。 [譯文] 《國風(fēng)》愛好女色,解說它的古書說:“滿足情欲而又不越軌。它的真誠不渝可以和金屬石頭的堅(jiān)固不變相比,它的音樂可以納入到宗廟中去。”《小雅》的作者不被腐朽的君主所用,自己引退而處于卑下的官位上,他們痛恨當(dāng)時的政治,因而懷念過去,《小雅》的言辭富有文采,音樂具有哀怨的情調(diào)。 [原文] 27.97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譯文] 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一定尊敬老師而看重師傅;尊敬老師而看重師傅,那么法度就能保持。國家將要衰微的時候,一定鄙視老師而看輕師傅;鄙視老師而看輕師傅,那么人就會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那么法度就會破壞。 [原文] 27.98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1);天子諸侯子十九而冠(2),冠而聽治,其教至也。 [注釋]
(1)士:通“仕”。(2)冠(gu4n 貫):指舉行冠禮。冠禮是古代標(biāo)志男子成年所舉行的一種結(jié)發(fā)戴冠的禮儀,一般人都在二十歲時舉行,天子、諸侯的兒子受到的教育好而早成,所以在十九歲時就舉行冠禮。 [譯文] 古代平民百姓到五十歲才能做官;而天子與諸侯的兒子十九歲就舉行冠禮,舉行冠禮后就治理政事,這是因?yàn)樗麄兪艿降慕逃龢O好的緣故啊。 [原文] 27.99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1);其人也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也。 [注釋]
(1)其人:見 9.24 注(44),此指理想的教育對象。 [譯文] 對于君子傾心愛慕的,就是那理想的學(xué)生;對這種理想的學(xué)生不施教,是不吉利的。對于并非君子的人也傾心愛慕的,就不是那理想的學(xué)生;對這種并非理想的學(xué)生去施教,就是把糧食送給小偷、把兵器借給強(qiáng)盜。 [原文] 27.100 不自嗛其行者(1),言濫過。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饘粥不足(2),衣則豎褐不完(3),然而非禮不進(jìn),非義不受,安取此? [注釋]
(1)嗛(qi?n 歉):通“歉”,不足,這里用作意動詞,表示“以……為不足”。 (2) 饘(zhān 沾)粥:古代的粥,稠的叫“饘”,稀的叫“粥”。(3)豎褐(h?賀):豎直剪裁而制作粗糙的粗布衣。 [譯文] 不自我意識到自己德行不足的人,說話往往浮夸過分。古代的賢人,卑賤得做個平民,貧窮得做個百姓;吃嘛連稀飯也不夠,穿嘛連粗布衣也不完整;但是如果不按照禮制來提拔他,他就不入朝做官;如果不按照道義給他東西,他就不接受;哪會采取這種夸夸其談的做法? [原文] 27.101 子夏貧(1),衣若縣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fù)見。柳下惠與后門者同衣而不見疑(2),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3)。” [注釋]
(1)子夏:見 6.18 注(4)。(2)柳下惠:見 25.11 注(2)。(3)蚤:通“爪”,同“抓”。 [譯文] 子夏貧窮,衣服破爛得就像懸掛著的鵪鶉。有人說:“您為什么不去做官?”子夏說:“諸侯傲視我的,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傲視我的,我不再見他。柳下惠和看守后門的人同樣穿破爛的衣服而不被懷疑,這已不是一天的傳聞了。爭權(quán)奪利就像抓住了指甲而丟了自己的手掌。” [原文] 27.102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1)。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夫類之相從也如此之著也(2),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3):“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 [注釋]
(1)有:通“佑”,幫助。一說通“友”,友愛,親愛。(2)著:《集解》作“箸”,據(jù)世德堂本改。(3)引詩見《詩?小雅?無將大車》。 [譯文] 統(tǒng)治人民的君主不可以不慎重地選取臣子,平民百姓不可以不慎重地選擇朋友。朋友,是用來互相幫助的。如果奉行的原則不同,用什么來互相幫助呢?把柴草均勻地鋪平而點(diǎn)上火,火總是向干燥的柴草上燒去;在平整的土地上灌水,水總是向潮濕的低洼地流去。那同類事物的互相依隨就像這樣的顯著,根據(jù)朋友來觀察人,還有什么可懷疑的?選取朋友、和別人友好,不可以不慎重,這是成就德行的基礎(chǔ)啊。《詩》云:“別扶牛車向前進(jìn),塵土茫茫會臟身。”這是說不要和小人相處啊。 [原文] 27.103 藍(lán)苴路作(1),似知而非。便弱易奪(2),似仁而非。悍戇好斗(3),似勇而非。 [注釋]
(1)藍(lán)苴(zū租)路作:“藍(lán)”當(dāng)作“濫”,“苴”當(dāng)作“狙”,“路”當(dāng)作“略”,“作”當(dāng)作“詐”(劉師培說)。一說:此四字當(dāng)作“監(jiān)、狙、詒、詐”(豬飼彥博說)。大約為狙伺欺詐意。(2)偄(ruǎn 軟):同軟。世德堂本作“懦”,義同。(3)戇(zhu?ng 壯):剛直而愚蠢。
[譯文] 對人狙伺欺詐,好像明智而并不是明智。軟弱而容易被人強(qiáng)行改變主張,好像仁慈而并不是仁慈。兇狠魯莽而喜歡爭斗,好像勇敢而并不是勇敢。 [原文] 27.104 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1),若貨財(cái)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2)。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注釋]
(1)辟:通“譬”。(2)至:極。 [譯文] 仁愛、道義、禮制、善行對于人來說,打個比方,就像是錢財(cái)糧食和家庭的關(guān)系一樣:較多地?fù)碛兴木透辉#^少地?fù)碛兴木拓毟F,絲毫沒有的就困窘。所以大事不會干,小事又不做,這是拋棄國家丟棄自己的道路啊。 [原文] 27.105 凡物有乘而來(1)。乘其出者,是其反者也(2)。 [注釋]
(1)乘:因,憑借,依靠。(2)反:通“返”,與上文“來”同義。此章旨意,即 1.5 所說的“物
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譯文] 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所憑借才來臨的。憑借自己出現(xiàn)的事,這就是那返回到自己的事。 [原文] 27.106 流言,滅之;貨色,遠(yuǎn)之。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絕之(1)。 [注釋]
(1)蚤:通“早”。 [譯文] 流言蜚語,消滅它;錢財(cái)女色,遠(yuǎn)離它。禍患所賴以產(chǎn)生的根源,都發(fā)生于那些細(xì)微的地方。所以君子及早地消滅禍患的苗頭。 [原文] 27.107 言之信者,在乎區(qū)蓋之間(1)。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2)。 [注釋]
(1)區(qū)(qi&丘):通“丘”,空。蓋:表疑問的發(fā)語詞,此指疑問。區(qū)蓋:空疑,即闕疑,指對疑惑不解者不妄加論斷,也就是下文所說的“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2)言:《集解》作“立”,據(jù)《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改。 [譯文] 說話真實(shí)的人,存在于闕疑之中。疑惑的不說,沒有請教過的不說。 [原文] 27.108 知者明于事,達(dá)于數(shù),不可以不誠事也。故曰:“君子難說(1),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注釋]
(1)說(yu8 悅):通“悅”。這幾句是孔子的話,見《論語?子路》。 [譯文] 明智的人對事情十分清楚,對事理十分精通,我們不可以不忠誠地去侍奉明智的人啊。所以說:“對于君子,是難以使他高興的,不通過正當(dāng)?shù)耐緩饺ナ顾吲d,他是不會高興的。” [原文] 27.109 語曰:“流丸止于甌、臾(1),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學(xué)之所以惡儒者也。是非疑,則度之以遠(yuǎn)事,驗(yàn)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注釋]
(1)甌:盆、盂之類的陶器。臾:通“■”(y*臾),瓶。甌臾:喻指地上的凹坑。 [譯文] 俗話說:“滾動的圓球滾到凹坑就停止了,流言蜚語碰到明智的人就止息了。”這就是那些私家之言與邪惡的學(xué)說憎惡儒者的原因。是對是錯疑惑不決,就用久遠(yuǎn)的事情來衡量它,用新近的事情來檢驗(yàn)它,用公正的觀點(diǎn)來考察它,流言蜚語便會因此而止息,邪惡的言論便會因此而消亡。 [原文] 27.110 曾子食魚有余,曰:“泔之(1)。”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2)。”曾子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注釋]
(1)泔:通“■”,(g1 n 甘),和。泔之:指把吃剩下來的魚和其他吃剩的菜合并在一起。這
樣做易變質(zhì),所以會“傷人”。(2)奧:通“熬”,參見《說文通訓(xùn)定聲》。 [譯文] 曾子吃魚有吃剩的,說:“把它和別的菜攙和在一起。”他的學(xué)生說:“攙和起來會傷害人的身體,不如再把它熬一下。”曾子流著眼淚說:“我難道別有用心嗎?”為自己聽到這種話太晚而感到悲傷。 [原文] 27.111 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故塞而避所短,移而從所仕(1)。疏知而不法,察辨而操僻(2),勇果而亡禮(3),君子之所憎惡也。 [注釋]
(1)仕:當(dāng)為“任”字之誤。任:能。(2)辨:通“辯”。僻:《集解》作“辟”,據(jù)世德堂本改。操僻:見 6.11 注(5)。(3)亡(w*無):通“無”。 [譯文] 不要用自己的短處去對付別人的長處,所以要掩蓋并回避自己的短處,遷就并依從自己的特長。通達(dá)聰明而不守法度,明察善辯而堅(jiān)持的觀點(diǎn)邪惡怪僻,勇敢果斷而不合禮義,這是君子所憎惡的。 [原文] 27.112 多言而類(1),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無法而流喆然(2),雖辯,小人也。 [注釋]
(1)類:見 6.11 注(1)。(2)少:《集解》作“言”,據(jù)宋浙本改。喆:當(dāng)為“湎”字之誤,參見 6.11。 [譯文] 話說得多而合乎法度,便是圣人;話說得少而合乎法度,就是君子;說多說少都不合法度卻還是放縱沉醉在其中,即使能言善辯,也是個小人。 [原文] 27.113 國法禁拾遺,惡民之串以無分得也(1)。有夫分義,則容天下而治;無分義,則一妻一妾而亂。 [注釋]
(1)串(gu4n 貫):同“毌”,即古“貫”字,通“慣”。分:見 5.10 注(1)。 [譯文] 國家的法令禁止拾取別人遺失的財(cái)物,這是憎惡民眾習(xí)慣于不按名分去取得財(cái)物。有了那名分道義,那就能包攬?zhí)煜露阉卫砗茫粵]有名分道義,那么就是只有一妻一妾,也會搞得亂糟糟。 [原文] 27.114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1),然而有所共予也(2)。言味者予易牙(3),言音者予師曠(4),言治者予三王(5)。三王既已定法度、制禮樂而傳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異于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無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國不待死。 [注釋]
(1)唯:通“雖”。(2)予:通“與”,贊許。(3)易牙:齊桓公的近臣,掌管齊桓公的飲食。(4)
師曠:字子野,晉平公的樂師,精通音樂。(5)三王:見 21.5 注(16)。 [譯文] 天下的人,雖然各有獨(dú)特的看法,卻也有共同贊許的東西。談?wù)撁牢兜亩假澰S易牙,談?wù)撘魳返亩假澰S師曠,談?wù)撜蔚亩假澰S三王。三王既已確定了法度、制作了禮樂制度而把它們傳了下來,如果不遵用而加以改變并自己重新搞一套,那和變更易牙的調(diào)味、變更師曠的音律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沒有三王的法度,天下不等片刻就會淪亡,國家不等片刻就會覆滅。 [原文] 27.115 飲而不食者,蟬也;不飲不食者,蜉蝣也(1)。 [注釋]
(1)蜉:《集解》作“浮”,據(jù)世德堂本改。蜉蝣:昆蟲名。有數(shù)種。體細(xì)狹,成蟲長數(shù)分,四翅。壽命短者僅數(shù)小時,長者六、七日。古人都說它朝生而夕死。 [譯文] 只喝水而不吃東西的,是蟬;不喝水又不吃東西的,是蜉蝣。 [原文] 27.116 虞舜、孝己(1),孝而親不愛;比干、子胥(2),忠而君不用;仲尼、顏淵(3),知而窮于世。劫迫于暴國而無所辟之(4),則崇其善,揚(yáng)其美,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 [注釋]
(1)虞舜:見 3.1 注(10)。據(jù)《孟子?萬章上》及《史記?五帝本紀(jì)》,舜的母親死后,其父瞽瞍又娶妻生了象,瞽瞍與象多次謀殺舜,但舜不失孝父愛弟之道,當(dāng)了天子后,還去朝拜父親,封象為諸侯。孝己:見 23.13 注(1)。(2)比干:見 8.15 注(8)。子胥:見 13.2 注(8)。(3)仲尼:見 5.4注(4)。顏淵:即顏回,字子淵,魯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4)辟:通“避”,參見 13.4。 [譯文] 虞舜、孝己,孝順父母而父母不愛他們;比干、子胥,忠于君主而君主不任用他們;孔子、顏淵,明智通達(dá)而在社會上窮困窘迫。被迫生活在暴君統(tǒng)治的國家中而又沒有辦法避開這種處境,那就應(yīng)該崇尚他的善行,宣揚(yáng)他的美德,稱道他的長處,而不宣揚(yáng)他的短處。 [原文] 27.117 惟惟而亡者(1),誹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2),口也。
[注釋]
(1)惟惟:通“唯唯”(w7i 委),應(yīng)答聲,等于說“是是”,這里用來形容表面上所裝出的唯命是從的恭維模樣。(2)俞:見 4.2 注(2)。 [譯文] 唯唯諾諾卻導(dǎo)致死亡的,是由于他誹謗人;知識淵博而處境困厄的,是由于他詆毀人;澄清它而愈來愈混濁的,是由于他搬弄口舌。 [原文] 27.118 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譯文] 君子能夠做到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別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夠做到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別人一定任用自己。 [原文] 27.119 誥誓不及五帝(1),盟詛不及三王(2),交質(zhì)子不及五伯(3)。 [注釋]
(1)誥:對下發(fā)布告誡之文。《尚書》有《仲虺之誥》、《康誥》等。誓:告誡將士守約的言辭。《尚書》有《湯誓》、《甘誓》等。五帝:見 5.12 注(5)。(2)盟:在神前歃血(見 27.83 注(2))立
誓締約。詛(zǔ祖):誓約。三王:見 21.5 注(16)。(3)五伯:見 11.4 注(5)。 [譯文] 向下發(fā)布告誡的命令與誓言,追溯不到五帝;兩國之間結(jié)盟誓約,追溯 不到三王;君主互相交換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zhì),追溯不到五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