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印章篆刻與篆法

     任如居士藝苑 2013-08-04

     

            篆法是篆刻藝術的基礎,印章文字主要采用篆書,如何使入印文字既符合篆書結構規(guī)范,又能夠適應印面的表現(xiàn)形式,使印章文字富有較高的藝術意蘊,是篆法所要研究的課題。

      中國漢字的形成,經(jīng)歷了圖形化、線條化、筆畫化三個發(fā)展階段。篆書是最先形成的書體,正處在由圖形化向線條化發(fā)展的過渡期,仍保留著圖形化的特點,其點畫、偏旁、部首、轉折、結構造型都有一定的規(guī)范法度。掌握篆法就是要熟悉各種篆體的構成規(guī)律、造型特征、體勢風貌。篆書作為通行的文字在秦代就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漢代以后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器物、建筑鑄刻篆文,像權量、瓦當、錢幣、碑額等。同是篆書,不同時代的人書寫,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風格,有唐篆、宋篆、元篆之稱。刻篆宜精,識篆宜博。注意積累各種篆體,進而心記手摹,直到使各種篆體形象鮮明地儲存在大腦的記憶庫中,每臨創(chuàng)作,當判定印文內容適合應用的篆體后,便能信手拈來,經(jīng)營入印。這種學習是開闊知識境界的過程,也是積累藝術功力的過程。它是掌握篆法所必須具備的基礎和學養(yǎng)。

      恪守規(guī)范,可以說是2000多年印章發(fā)展史相沿下來的一條準則。凡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無不體現(xiàn)這一準則。強調篆法規(guī)范,并不排除在治印過程中,對篆文進行藝術處理。如為了布局的需要對筆畫過繁的字作某些省簡,對筆畫少的字進行加重筆畫或重疊偏旁等變化。漢代就注意到入印篆文同書寫的篆體法書是有區(qū)別的。“說文篆刻自分馳”,在符合篆書規(guī)范的前提下,對某些篆文進行增減筆畫、省略借用偏旁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手段,往往是藝術印章經(jīng)營布局的匠心所在。這同不講規(guī)范,憑借想象或拼湊偏旁部首,硬造篆字是完全不同的。

      在一方印章中,同時雜用不同的篆體,是否符合篆法?對此,篆刻界有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雜用篆體容易造成印面零亂,初學者尤不可取。另一種意見以實踐作了回答,浙派印作,不但有不同篆體穿插,還雜用異體字,作為增強作品整體感的處理手段,這是浙派的創(chuàng)作特色。浙派篆刻藝術的盛行,可以說對這一問題作出了經(jīng)受歷史考驗和社會承認的回答。但是第一種意見也并非沒有道理,藝術創(chuàng)作可以為了取得完滿的藝術效果而不擇手段,正像浙派,雜用篆體而不零亂反而增強了作品的整體感,這是高層面藝術造詣駕馭的結果,對于初學者來說,雖不妨大膽嘗試,但更應把創(chuàng)作重心放在提高篆法修養(yǎng)上來。

      書體和書風是兩個不同的范疇,提倡謹守篆體規(guī)范,同鼓勵適應時代好尚、發(fā)揮藝術個性、創(chuàng)立新的篆書風格并不矛盾。只有新的篆體入印,才能形成新的印風。篆刻藝術是一門古老的藝術,為了使這一傳統(tǒng)藝術煥發(fā)青春,永葆生命活力,時代呼喚體現(xiàn)新時代精神的篆體出現(xiàn)。這就要求我們遵循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批判地繼承和弘揚祖國篆刻藝術遺產(chǎn),解放思想,大膽創(chuàng)新。

      為了便于大家參考,現(xiàn)將篆書作簡要的介紹。

      篆書分大篆、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

      甲骨文又稱龜卜文、貞卜文、甲骨刻文、契文等。商周時代崇信巫術,王室貴族凡舉行祭祀、對外征伐、重大政事或進行田獵、預測氣象、防治疾病等,都要事先舉行占卜儀式,占后在龜甲、牛胛骨或鹿頭骨上用墨或朱砂寫出卜辭,然后用刃器將卜辭刻出或用漆寫出,也有在刻后涂朱砂的。甲骨卜辭中有許多有關商周時代政治、經(jīng)濟生活狀況和歷史事件的記載,成為研究商周社會和古代歷史、文化科技的寶貴文獻。同時又是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漢字書跡。

      甲骨在1899年以前,被叫作龍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的村民在地下挖掘后,當作藥材賣給中藥鋪。1899年清代光緒時期的國子監(jiān)祭酒(當時的國家大學官員)王懿榮無意中看到龍骨上的刻痕,經(jīng)研究確認為古代的文字。繼而引起文化界的重視,開始搜集收藏,外國人也趁機收購,致使二萬余片甲骨流散國外。90多年來陸續(xù)出土甲骨總數(shù)達15萬片以上,統(tǒng)計文字5000余個,利用形、義、音結合的方法已辨讀出的字有2000多個。著錄、研究甲骨的著作達百余種,形成了歷史學的重要分支學科——甲骨學。我國從事甲骨學研究的著名學者有王襄、董作賓、陳夢家、唐蘭、張政烺、李學勤、李孝定、嚴一萍、饒宗頤等。

      甲骨文在文字學和語言學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甲骨文筆畫平直,相對規(guī)范化;結構對稱,重心穩(wěn)定;構成規(guī)律主要有象形、假借、形聲三種,已是較為成熟的文字。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甲骨文的文法也和漢語語法基本一致。甲骨文的組字特點是筆畫繁簡尚無定則,形體不固定,寫法也有反有正,有一字多形、偏旁增省和部位方向也無一定的規(guī)律。甲骨文的字形書體風格因時代和書寫人的不同而有變化。甲骨學家根據(jù)貞人(書寫卜辭者)等多種斷代依據(jù)將商代甲骨文分為五期,現(xiàn)將商周甲骨文各期特點介紹如下:

      商代甲骨多發(fā)現(xiàn)于河南安陽市,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已知這里是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商代的王都遺址,盤庚遷殷建立的殷墟。甲骨出土時多大量堆積在一起,只有少數(shù)是零星散落在殷墟宮殿遺址上的,可以推斷甲骨是經(jīng)卜刻之后,有意識地儲存起來的。很可能是商王室當作文獻檔案保存起來的。

      盤庚至武丁時期(公元前14世紀)書風雄偉,書寫人為韋、亙、靜、永、賓等;

      祖庚至祖甲時期(公元前12世紀)書體嚴謹工整,書寫者有旅、大、行、即等;

      廩丁至康丁時期(公元前12世紀中后葉)字體粗率散亂,有錯訛缺筆之作,書寫人有荷、寧、彭、狄等;

      武丁至文丁時期(公元前12世紀后葉)體勢峻峭、風格多變,反映出從事書寫的貞人增多,但多不署名;

      帝乙至紂時期(公元前11世紀)書風規(guī)整端正、法度嚴謹。書寫人有詠、黃、立等。

      西周甲骨文在山西洪趙、北京昌平白浮、陜西灃西和岐山、扶風等地發(fā)現(xiàn),總數(shù)兩萬余件,其中有字者不足500件。西周甲骨文的文字結構、卜刻方法及埋藏方式與商代甲骨近似,不同的是用鋒刃的利器刻在龜腹甲上,卜甲多為體積很小的碎塊。卜辭文字短少、字體纖小如粟粒,筆畫細如發(fā)絲。最小的字僅有一毫米長寬,需借助5倍放大鏡才能見及。陜西鳳雛出土的周原甲骨寫于西周文王至昭王時期(公元前11世紀中葉至公元前10世紀后半葉),字體雖小而結構嚴謹,工整秀麗。雕刻技藝精湛,顯示出運刀起止提頓自如的意趣。均無貞人署名。西周甲骨文始發(fā)現(xiàn)于1954年,對其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文字考釋及分期方面尚無公認的論述。


      武乙文丁時期甲骨文

      甲骨文自1899年發(fā)現(xiàn)后,對書法篆刻藝術也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近現(xiàn)代有不少書法家書寫甲骨文體,較有影響的是羅振玉和丁佛言。不少篆刻家吸取甲骨文入印,或取其筆畫線條勁利峭拔,或揚其結構古樸簡約,形成古拙而又具有新意的印風。


      周原甲骨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吉金文。商周至戰(zhàn)國時代奴隸主貴族在祭祀、宴會各種禮儀場合,使用的青銅器皿上鑄刻的銘文。奴隸主貴族利用禮儀體現(xiàn)等級制度,維護統(tǒng)治秩序。禮儀儀式中應用的青銅器成為奴隸主貴族權力與意志的象征。在制造各種禮器時就以鑄刻銘文的形式,記述制作器皿的原因(紀念某位祖先或重大事件)、時間、地點以及鑄器人的姓名。

      青銅銘文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是研究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初期歷史和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重要文獻。同時,青銅器銘文又是當時語言的記錄,保存著豐富的文字學、語言學的資料,深受學術界重視,對青銅銘文的研究已形成獨立的學科——青銅器銘辭學。

      商周銘文青銅器計已發(fā)現(xiàn)一萬余件。銘文的體例、內容及字體都因時代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特點。商到春秋時代的銘文均為鑄造的,戰(zhàn)國時代的青銅銘文多為鑿刻在青銅器壁上的。銘文的鑄造方法,據(jù)考古學家考證,是先據(jù)銘文在器皿上的位置,制作一塊與器形相同的泥片。由善書的書史,用墨或朱砂寫出銘文,再用刀刻出,形成陰文。待刻有銘文的泥片干燥定型后,貼附在器皿的內范上,印成陽文。等到整個器皿澆鑄完成時,銘文就成了凹于器壁的陰文了。青銅器銘文先書后刻鑄,較多地保留著墨書的書寫痕跡,因此青銅器銘文書體的演變,反映著商周時期書法藝術的演變。

      商代早中期(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的青銅器尚未發(fā)現(xiàn)銘文。盤庚遷殷以后,出現(xiàn)簡短的銘文,一般在10字以內,有的僅有一二個字,大多是族徽圖像、人名、父祖名,如“婦好”等。商代末年始有較長的銘文,最多的有30-40字,表明某因受賞而為父祖輩作器。銘文字體一部分為筆畫露有起止鋒芒,間有肥筆,體勢雄偉;一部分形體細長,筆畫挺拔,無肥筆,不露鋒。以上兩種風格的金文代表作見“司母戊鼎”銘和“戌嗣子鼎”銘。

      西周早期金文(公元前11世紀至10世紀)盛行銅器鑄銘風氣,銘文增多增長,常見幾十字、上百字的長篇巨制。銘文內容豐富,在頌揚祖德、記述功績、受封賞的記述中保留了有關西周社會政治、軍事、土地制度、社會變革等史料。文字結構嚴謹,方折筆畫首尾出鋒,有肥筆,突出提按的變化,被稱為波磔體。可舉“大盂鼎”銘為代表,全文29行291字,氣勢雄偉,字體大小結合章法行氣錯落有致,堪稱金文法書精品。

      西周中期金文(公元前10世紀末至公元前9世紀初)書體嚴整規(guī)范,筆畫無波磔變化,兩端平齊如圓箸,被稱為“玉筯體”。“史墻盤”銘即這一時期金文代表,銘長20行290字,分布在縱格線的方形界格內,字體雖有參差,因字行間距相等,形成齊整的效果。


      西周“大盂鼎”銘文

      西周后期金文(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字體勻稱,結構和諧,規(guī)范化,標志著篆體的成熟。“毛公鼎”銘、“虢季子白盤”、“散氏盤”銘是這一期書法代表作。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金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列國興起,各諸侯國紛紛自鑄銅器,銘文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吳楚地區(qū)字體修長秀麗,出現(xiàn)了筆畫紆盤的圖案意匠字蟲鳥書;秦國書體轉折圓潤,輕靈秀美,筆畫勻勁肯定,更具書寫痕跡,進一步由籀書向書寫便捷的小篆演變。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逐漸使用竹簡,銅器銘文由書史轉向裝飾,銘文趨向簡短,百字長銘極罕見。戰(zhàn)國時期銅器銘文轉向以鑿刻為主,出現(xiàn)了工藝精巧的錯金銀篆文。

      金文對近代書法篆刻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清代乾隆、嘉慶以后,大量的商周青銅器陸續(xù)出土面世,引起學術界的震驚,許多學者和書法家、篆刻家得以見到前所未見的古代藝術珍寶,紛紛從各自的領域從事對金文的研究和借鑒,這種學術時尚,使蒼勁古樸的金石韻味成為書法篆刻藝術追求的美學風范。

      籀文又稱大篆。據(jù)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記述,是由周宣王(公元前823—前782年)時的太史籀整理創(chuàng)立的書體。近代學者王國維論證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在秦國通行的文字。籀文結字如金文,筆畫圓轉更具書寫的線條韻律。“秦公簋”銘文及石鼓文可為代表。

      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省陳侖(今扶風)發(fā)現(xiàn)10個用花崗石雕刻的鼓形石刻,每個高約90厘米,直徑約60厘米,得名石鼓。每鼓身上刻韻文一篇,以其文內容分別稱名:作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殹、田車、鑾車、靈雨。唐代發(fā)現(xiàn)時文字已漫漶,大多文字不全,一鼓已無文字。按原石推算10鼓應有文字600余,現(xiàn)僅存272字。石鼓文是我國現(xiàn)存的時代最早的文字、書法刻石,具有歷史學、文學、社會風俗學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因而歷代都視為國家瑰寶。唐代韓愈、韋應物等曾作長《石鼓歌》頌詠;宋金兩代曾將石鼓隨國都所在地遷汴京、燕京,清乾隆皇帝曾模刻石刻置太學。抗日戰(zhàn)爭時為免石鼓遭劫難曾擬遷大后方保存,輾轉運輸至上海。建國后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辟殿宇保藏。


      石鼓文

      關于石鼓文字的內容及刻制年代,自唐代發(fā)現(xiàn)后,即有眾多考證論辯。近代學者馬衡提出為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時代,每鼓“刻記述當時漁獵情況的四言一首”之說,被推為公論。

      石鼓文是由金文向小篆過渡階段的書體代表,呈現(xiàn)書寫化、結構符號化的嶄新面貌。體勢渾厚莊重、筆畫圓潤流暢、結構寬舒灑脫,顯示出書寫者控制線條、結構和章法的高度藝術修養(yǎng)。石鼓文在文字學和書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歷代文字學家、書法家、篆刻家無不在書法史上這座高峰前仰止探尋。臨習石鼓文書體成就最高的有楊沂孫、吳昌碩等。石鼓文拓本,流傳下來的有北宋拓本,存422字,在清乾隆時燒毀。清道光時發(fā)現(xiàn)北宋拓本中的《先鋒》、《中權》、《后勁》三種,后流散到日本。現(xiàn)只能見到這三種原拓的影印本。

      小篆又稱秦篆。秦始皇結束戰(zhàn)國群雄峙立局面統(tǒng)一中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文字方面,由李斯整理頒定統(tǒng)一的標準字體,廢除六國文字中與秦國文字不相符合的部分。李斯在秦國籀文的基礎上加以簡化、符號化。史稱秦篆、小篆。小篆較之大篆更加講求法度,追求秩序美與靜態(tài)美。筆畫、結構省減,重心穩(wěn)定,疏密勻稱,偏旁部首位置有定則,章法布局重行列秩序,使篆書進一步定型化,同時也完成了古文最后階段的改革。

      小篆書跡,傳世的有秦始皇及二世發(fā)行的貨幣、符印、度量衡器上的鑄刻文字以及碑碣石刻銘文。秦刻石是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巡行全國各地時所立,刻有秦始皇詔書及隨行官員題名,還有秦二世在10年后補刻的詔書。據(jù)傳均由李斯書寫。當時所立碑碣共有七塊。分別稱為:“泰山刻石”、“瑯玡臺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東觀碑”、“之罘碑”和“碣石”。其中,之罘碑、東觀碑、碣石已無跡可考;嶧山刻石、會稽刻石原石已毀,有宋代摹刻本傳世。只有泰山刻石尚存一塊殘石,瑯玡臺刻石尚存黏合的碎塊。


      秦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稱封泰山刻石,內容為頌揚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詳載立石經(jīng)過及詔文。據(jù)記載北宋時尚殘有220字,至明末僅有29字了,清乾隆時毀于火,原石被燒成碎塊,收集了殘石2塊,僅存10字。現(xiàn)殘石置泰安岱廟中保存,僅有漫漶不清的九個半字,可辨認的完整字只有七個。


      秦 “陽陵虎符”銘文

      瑯玡臺刻石,原石立山東諸城縣城東瑯玡臺上。北宋時僅存秦二世詔書及隨行官員題名,共13行104字。清光緒時,石毀,僅有部分殘塊黏合,現(xiàn)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刻石文字線條豐潤有力度,疏密勻稱,結構嚴謹,平穩(wěn)莊重,章法分行布白有矩度。它是秦篆中官方文告的工整書體代表,也是小篆書體的范本。泰山刻石拓本,傳世最早的是北宋時拓印的,尚保有165字,已流散到日本。比較多見的原拓本是明代的29字本。都有影印本可供研讀。


      秦詔版


      東漢銘文(懸針篆)


      三國·吳 天發(fā)神讖碑

      小篆法度嚴整,筆畫間架講求工整對稱,不易書寫,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紛繁記事的需要。因而還沒有來得及向全國普遍推廣,就隨著秦朝的覆滅而被書寫相對快捷的隸書所替代。俟后篆書不復為全社會通行的主流書體。但作為經(jīng)歷近千年流傳嬗變而達到成熟階段的書體,對后世文字書法發(fā)展的影響卻是恒久巨大的,不僅直接促進了隸書的形成,并演變?yōu)榭娮d盛于漢代,還受到歷代的尊崇延綿不絕。凡官方文告、符節(jié)乃至公私典籍,為表示隆重莊嚴和史乘價值,仍用篆體書寫,如碑額、建筑匾額、璽印、貨幣等。形成了富有各個時代特色的篆書風格和樣式,使篆書成為中國書史上源遠流長、深奧、華美多彩的書體。并出現(xiàn)了唐代李陽冰,宋代徐鉉、夢英,元代趙孟頫、泰不華、周伯琦,明代李東陽、趙宦光,清代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等在繼承發(fā)揚篆書書法上作出貢獻的書法家。


      唐 李陽冰所書玉筯篆

      古文發(fā)展到小篆已具備了嚴謹?shù)亩ㄐ突▌t,在筆法上橫平豎直、圓弧轉折,皆為平順實筆;無點勾、提頓、虛白變化;結構均勻、對稱、重心穩(wěn)定、工整飽滿。在同音、近義、形近字的通假或一字多形上都有一定規(guī)范,同時又有甲骨、金文、籀文、小篆、繆篆等不同文體的變化。篆刻創(chuàng)作中應正確運用篆法,避免混亂使用或臆造。兼用不同篆體時,約定俗成的作法是后可融前、前不夾后。如用甲骨文體不宜混用金文或小篆,運用小篆可以通借在此之前的篆體。對于小篆中沒有的新生字,允許按“六書”造字的原則,組合偏旁部首。切忌無根據(jù)地生拼硬造。篆書是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像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發(fā)揚光大,這就需要我們遵循規(guī)律繼承革新,使古老的文化財富煥發(fā)出新的時代精神。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99热精国产这里只有精品|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PP |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最新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99|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久久6久久66热这里只是精品| 亚洲一本二区偷拍精品| 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结果国产精品| 边做饭边被躁欧美三级| 少妇无套内射中出视频| 性无码专区无码| 欧美肥老太牲交大战| 又大又粗又爽A级毛片免费看| 免费看欧美全黄成人片| 日产高清砖码砖专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大片大片在线观看|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好紧好湿好黄的视频| 在线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日产精品系列|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观看| 成人亚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亚洲色大成成人网站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国产|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