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與善報 村 姑
東漢楊寶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老鷹所傷,墜于樹下,楊寶憐之,取雀以歸,細心照顧。百余日毛羽成,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自稱西王母使者,以白環四枚與寶:“感君之恩,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公,當如此環。”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官清廉,他們的美德被后人傳誦。 這是一個有名的故事。善惡各有報,是人們的美好期望,并廣見于各種文學作品。不同的宗教都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勸諭人們多行善事。 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知道沒有天堂,也沒有來世。楊寶救黃雀的故事可能有,但銜環而報必定沒有,只是人們因為楊家子孫多俊彥而想象出來的故事。那么,善行還必然有善報嗎? 做好事時,人們會體會到給予他人的快樂,覺得自己是個好人,心情自然舒暢。幫助別人時,看到他人的不幸,悟到生活賜予自己的已經很多,自然會感恩知足,便時時從容愉悅,事事心平氣和。這就是善報,且已報在了當下。 常做好事,孩子就會以此為榜樣。其實,楊家四代好子孫,不是黃雀的報答,而是言傳身教的結果。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家有好兒女,不正是對善行最好的回報嗎? 助人者人恒助之。善良的人會得到他人的敬重,而且善良是可以傳遞的,一件件善事、一顆顆愛心會串成愛的項鏈,行善者自己也會成為受益人。社會形成樂于助人風氣,這豈不是更大的善報? 一棵樹,把果實奉獻出來,滋養了他人,自己也得以繁衍子孫;把葉子奉獻出來,肥沃了泥土,自己也得以安全過冬;把枯枝奉獻出來,驅走了嚴寒,自己也得以重煥青春。 善行是暗夜里的一盞燈,會照亮自己并照亮別人;善行是風雪中的一堆火,會溫暖自己也溫暖社會。善行必有善報,只是報的形式不同而已。 一生為印度窮人服務的天主教修女特蕾莎曾說:你如果行善事,人們可能會說你是出于自私的隱蔽動機。不管怎樣,還是要做善事;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人遺忘。不管怎樣,還是要做善事。特蕾莎在艱難和誹語中依舊堅持真心付出,最后贏得了全印度人民的尊重,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真心為善者并不期望回報。就像陽光,給予大地光明溫暖,何曾要報?堅持行善,長期行善,不為善報,只為心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