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皋百科名片伯樂,人之所知也,以善相馬名于天下。九方皋,山野鄙人,抱樸守天,不務名于世,知者稀矣。吾慨而嘆之,名之于百度。 編輯本段作者資料[1]《九方皋》圖的作者徐悲鴻(公元1895—1953年),漢族,江蘇宜興人,生于中國江蘇宜興屺亭橋。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是一位杰出的畫家,卓越
的美術教育家。他尤其善于畫馬:群馬、雙馬、立馬、奔馬。
編輯本段作品風格《九方皋》圖,寬351厘米,高139厘米的中國畫,極其生動地塑造了一位樸實、智慧的勞動者——九方皋的形象。
此畫取材于《列子》所載的九方皋相馬的故事,畫中人物和馬匹都采用的是飽滿宏大、莊嚴穩定的構圖,筆墨上也表現出了徐悲鴻高超的技巧,其中在九方皋身上的用筆特點突出,而在駿馬身上則用墨更為彰顯,一張一弛,極具特色,特別是在九方皋的眼睛以及駿馬的眼睛的表達上,更是傳神。
編輯本段作品歷史意義《九方皋》一作代表了二十世紀前期中國人物畫的最高水平,可以與蔣兆和的《流民圖》相媲美。首先是其意境真實,氣息高古,令人“思接千載”;其次是其構圖布局主次、虛實、開合相得益彰,人與馬,掩映生姿;再者,人與馬造型嚴謹而生動,概括而傳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設色古雅質樸。
編輯本段相關故事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家。一作九方湮。受伯樂推薦,為秦穆公相馬三個月后,回報已得良馬,而牝(母馬)黃色,在沙邱。秦穆公使人往取,見是牡(公馬)而驪(黑)色的,很不中意,于是責問伯樂。伯樂認為:他相馬看重內在精華,不求表面,后經驗視,果是千里良馬。
《列子》載: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
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
,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其擔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馬也?"
對曰:"牝而黃。"
使人往取之,牡而驪。
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
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1)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660——前621年在位。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孫陽,以善相馬著稱。(2)子姓——子孫。(3)天下之馬—世上稀有的良馬。(4)若滅若沒——恍惚迷離的樣子。指“天下之馬”的內在神氣在外表的透露,很難把握。(5)若亡若失——似有似無的樣子。這兩句意即,鑒別“天下之馬”,不在它的筋骨毛色,而要洞察本質。(6)絕塵弭—— 謂馬奔馳極快,四足落地不沾塵土,車輪過后不見轍印。絕塵,足不沾塵土的樣子。弭,消除。,通“轍”,車輪印。(7)擔纆——挑擔子,纆,繩索。薪菜——砍柴。薪,柴。菜,通“采”。也是拾取柴草的意思。(8)九方皋—— 一作“九方堙”。春秋時善于相馬者。(9)沙丘—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廣宗縣北。(10)驪——黑色。(11)色——指純色。 物——指雜色。(12)千萬臣而無數——超過我千萬倍而不可計數。(13)天機——此處指天賦的靈性或內在秘奧。
編輯本段譯文伯樂回答:“良馬可以憑形體外貌和筋骨來鑒別,但天下稀有的駿馬,其神氣卻在若有若無、似明似滅之間。像這樣的馬,奔馳起來足不沾塵土,車不留輪跡,極為迅速。我的子孫都是下等人才,可以教他們識別良馬。但無法教他們識別天下稀有的駿馬。有一個同我一起挑擔子拾柴草的朋友,名叫九方皋(gāo,音同高),他相馬的本領不在我之下。請讓我引他來見您。”
穆公召見了九方皋,派他外出找馬。過了三個月他回來報告說:“已經得到一匹好馬啦,在沙丘那邊。”
穆公問:“是什么樣的馬?”
他回答:“是一匹黃色的母馬?!?/div>
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馬,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穆公很不高興,把伯樂召來,封他說:“壞事啦!你介紹的那位找馬人,連馬的黃黑、雌雄都分辨不清,又怎能鑒別馬的好壞呢?”
伯樂大聲嘆了一口氣,說:“竟到了這種地步了啊!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萬倍的地方呵!像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馬的內在神機,觀察到它內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現象,洞察它的實質而忘記它的外表;只看他所應看的東西,不看他所不必看的東西;只注意他所應注意的內容,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形式。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有比鑒別馬還要寶貴得多的意義?!?/div>
后來馬送到了,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駿馬。
編輯本段美術作品百度百科中的詞條正文與判斷內容均由用戶提供,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如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531本詞條對我有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