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史上,“百團大戰”中的關家垴之戰是八路軍與日軍正面較量的一場硬仗,也是讓彭德懷后來飽受爭議的一次戰斗。
■岡崎支隊
深入太行山腹地
百團大戰中,日軍獨混第4旅團的岡崎支隊(支隊長岡崎謙長)500多人孤軍闖入八路軍根據地腹地,誤闖黃崖洞兵工廠。這讓彭德懷大發雷霆,他本就有心殲敵一兩個大隊,因此他立即命令129師386旅趕往黃崖洞打退日軍。岡崎支隊迅速向南逃竄,于1940年10月28日撤到武鄉縣蟠龍鎮關家垴附近,被129師386旅、385旅、新10旅、決死一縱和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等8個團一萬多人包圍。29日晚,彭德懷給129師發來作戰命令,要求“不惜一切犧牲、傷亡”圍殲岡崎支隊。
當然,岡崎支隊也沒閑著,據時任新10旅28團團長的王耀南回憶說:“岡崎察覺我軍的動向后,迅速在關家垴高地上構筑了環形工事,山坡下圍繞高地挖了300多個散兵坑。散兵坑內日軍依托高地火力掩護,形成第一道防線?!哲娎藐P家垴中心的窯洞作指揮部,改造靠近斷崖的窯洞作暗堡;在通往山下的唯一坡路兩側,各有四個窯洞被日軍改造成火力極強的暗堡,形成極強的交叉火力。日軍是按1:3構筑工事的,也就是每一門炮,每一挺機槍,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備用工事。”在戰斗打響前,日軍已經根據地形構筑出了堅實的防御陣地。
隨后,一場八路軍戰史上罕見的攻堅戰就此打響。
■戰場多種情勢
對八路軍極為不利
盡管關家垴之戰八路軍出動了8個團一萬多人圍殲日軍500多人,但無論自然條件還是武器裝備,都不利于八路軍,這就讓作為進攻方的八路軍非常被動。
在地形上,關家垴是一個山岡,山頂是方圓幾百米的平地,其北面是斷崖陡壁,下面是一條深溝,東西兩側坡度較陡,只有南坡比較平緩,可作進攻路線。據參加戰斗的王挺后來回憶說:“打關家垴的時候,地形很不好辦,那兒的窯洞是朝前的,朝南的,我們部隊從南邊上,窯洞口離前面這個溝有一兩丈遠,下面就是溝,部隊要接近他們,必須從溝里上來,溝口日本人用麻袋堆著工事。咱在低處,他們在高處,所以咱們部隊傷亡就比較大。最后咱們部隊還是越過工事,沖到他們的窯口了,日本人都退到窯洞里,這個窯洞是土窯洞。那么厚的土,人家在門口支上機槍,你根本就沒辦法打?!?/p>
武器方面,日軍裝備精良,還有飛機協助,而八路軍的裝備如何呢?據王耀南回憶:“我軍戰備的重火器大部分是迫擊炮。迫擊炮是曲射炮,不能直射,命中目標,多是打在目標頂上。迫擊炮彈的威力不足以打坍窯洞。我軍直射炮炮彈有限,就算打中窯洞也只能消滅窯洞外有限的敵流動哨?!卑寺奋娫谌狈χ匚淦鞯那闆r下打這種攻堅戰,很難不吃大虧。
當然,雙方更大的差距體現在軍官的指揮能力和士兵的戰斗素養上,八路軍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首先,戰爭還沒開始,八路軍就因為疏忽大意丟失了關鍵陣地柳樹垴;其次,缺乏應對飛機轟炸的經驗給八路軍帶來不小的傷亡;再者,炮兵與步兵配合不暢,導致很多人死在自己人的炮下;還有,八路軍利用土工作業改變不利地形的意識明顯不如日軍。此外,在白刃戰中八路軍士兵的身體素質不如日軍也增加了不少傷亡。
■劉伯承陳賡與彭德懷
發生嚴重分歧
盡管有這一系列不利因素,八路軍士兵仍然連續不斷發起攻擊,戰斗打得非常殘酷。772團兩個營在進攻了五個小時后,1營基本全部打光,原有70多人的1連只剩3人,連長劉顯模陣亡;3連50多人,只剩下指導員李正銀和兩名傷員;4連68人,最后只剩下4人。全營近200人,最后只剩不足10人沒有帶傷。戰況之慘烈可見一斑。
巨大的傷亡讓八路軍指揮人員對是否繼續攻打關家垴產生了猶豫。在前方指揮的陳賡給彭德懷打電話建議說:“此處的地形對我十分不利,是否可以把岡崎支隊放下山來,另選有利地形打他的伏擊?這樣打下去,代價太大了!”彭德懷拒絕:“不行,一旦放走日軍,就很難再打著他了,必須在此將其消滅!就是拼光了,也要拿下關家垴!”陳賡急了:“現在拼光了,以后怎么辦?這樣打法,我不贊成!”彭德懷也不讓步:“拼光了以后再補充。不能打硬仗的部隊,以后也沒有前途!有意見可以保留,但命令必須執行!”陳賡只好繼續組織部隊攻擊。
129師師長劉伯承也坐不住了,他打電話給彭德懷建議部隊暫時撤圍,另尋戰機。但彭德懷仍堅持打下去。最后劉伯承動怒了,他對彭德懷說道:“你這是賭氣,蠻干!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彭德懷還是絲毫不讓步說:“拿不下關家垴,就撤銷第129師的番號,殺頭不論大??!”
就這樣,關家垴之戰硬是在彭德懷的堅持下打了兩晝夜,最終占絕對優勢兵力的八路軍始終無法完全殲滅岡崎支隊。11月1日,日軍增援部隊在10余架飛機的掩護下逼近關家垴。八路軍各部因連日攻擊損失很大,不便同日軍再戰,彭德懷不得不命令部隊停止攻擊,撤出戰斗。岡崎支隊五六十殘軍得以逃脫。關家垴一戰,據陳賡回憶,八路軍傷亡2000余人(其中陣亡1000多人),日軍陣地遺尸280余具,另外還有三大堆骨灰。
■關家垴之戰帶來的爭議
關家垴之戰到底是對是錯,至今仍被人們爭議。甚至百團大戰一結束,就有人指責彭德懷的指揮錯誤。
盡管批評不少,但還是有不少將領替彭德懷說好話。比如劉伯承、鄧小平在1942年3月15日致信宋任窮說:“有同志說,百團大戰第三期的指揮錯誤,這種看法不合事實。因為第三階段是反'掃蕩’,只有最后應否打關家垴一仗問題。我們的結論是應該的,不打這一仗,在政治上損失太大,實際上這一仗停止了敵一個大隊可以在根據地橫沖直闖的局面?!标愘s也說:“這次勝利告訴敵人,太行山并不是無人之境,可以由他大搖大擺、橫沖直闖的?!?/font>不僅如此,關家垴之戰還讓八路軍學到了不少東西。
盡管關于這場硬碰硬的戰斗的爭議仍在繼續,但血戰中八路軍將士們的勇氣和意志,永遠值得后人崇敬。
■據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