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攝影人來說,談論器材是一個有趣卻又有點傷腦筋的事情。器材是攝影活動的物質基礎,對它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攝影師的創作之路。 目前的器材配置 使用哪個品牌的攝影器材 有些朋友喜歡爭論哪個品牌更好,個人覺得并沒有太大的必要,這也不會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優點,使用它們都能進行創作活動,但是,一旦選擇了某個品牌,最好不要輕易改變。改變系統意味著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某一系列產品的特性需要時間,這段時間越久越好。只有對器材有充分的了解,我們才會把握住它的“脾性”,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為什么選擇該品牌 用過佳能哪些型號的相機和鏡頭 關于相機的使用經驗 關于器材配置方面的一些建議 好器材對好作品有幫助,但有限,無非也就是在畫質、特效(如超淺的景深)上顯示優勢,但一幅好作品絕不限于此,它在前期和后期都牽涉到方方面面,光靠這些優勢是不夠的。過度迷信器材是攝影人容易掉進的陷阱,我也不例外,為此浪費金錢不說,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的攝影之路發生了偏離——總覺得自己拍得不夠好,是因為器材沒有配置到位,心思都放在折騰器材上,沒有潛心去學習和實踐,導致技術長期停滯不前。
2,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購買器材,不要過于求新求好。 數碼時代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現在的最新型號,很快就會過時,就像我前面列出的某些相機型號,才不到十年,已經和古董一樣難以找到。嘗新代價太大,作為工薪階層,收入有限,作為業余愛好者,器材無法產生經濟效益,如果一味求新求好,那可能就影響了正常的生活開支。再說,攝影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旅行、外拍、聘請模特、服裝道具都需要經濟的支持。 如果是網上發布作品,追求過高的像素值其實是給電腦增加負擔,而一升級電腦又意味著花錢;頂級的單反器材,往往大與重,對于喜歡旅行拍攝的人是個負擔(尤其是女生);一般性的藝術人像創作,高速連拍多半會被閑置......
4,盡量用簡單的配置來實現自己的創作。 用心把手上器材的“脾性”摸透,將它們的潛能最大化地發揮出來,這遠比滿柜子的器材來得實在。“貪多嚼不爛”,器材過多,反而對它們用心不專,無法揣摩出其中奧妙,最后就是器材玩人,而不是人玩器材了。如果是喜歡拍攝外景人像的攝影師,攜帶過多的器材外出,還意味著更重的行囊和更大的損壞幾率。 鏡頭使用的心得 一、主觀方面,即攝影師想獲得什么樣的畫面效果:
長焦鏡頭可以壓縮縱向物體之間的距離。在外景人像攝影中,它把關鍵的背景(或前景)與人物緊密地聯結起來,讓人物融入場景之中,形成互動關系。
它可以更好地虛化背景、前景,突出人物,或者讓畫面變得更為柔美,這在拍攝唯美人像時尤其有用。
它拍攝的畫面給讀者一種遠距離觀賞的心理暗示和視覺效果,適合營造抒情、和緩的畫面。 廣角鏡頭:
當靠近人物拍攝時,廣角鏡頭近大遠小的透視畸變可以突出關鍵元素,使其產生掙脫畫面束縛的張力。 中焦鏡頭(標準鏡頭和中長焦鏡頭)
拍攝人物特寫的時候,攝影師與人物的距離較近,有一種深入人物內心世界的意味。 二、客觀方面,受制于場景、現場光線的影響,基本上只能使用某個焦距和光圈的鏡頭:
室內空間有限,長焦距鏡頭施展不開,廣角鏡頭提供了豐富多變的角度。
現場光較弱的時候,如果想手持拍攝,并捕捉現場光微妙的氣氛,那就要使用大光圈鏡頭,或者短焦距鏡頭,才能拍出清晰的畫面。 器材養護的注意事項: 出發前,根據器材形狀把攝影包的空間分隔妥當,器材與器材之間緊密放置,不留空隙。緊密的放置,可以使整個攝影包變成一個堅固的整體,抗壓抗摔,遇到汽車顛簸的時候,器材也不會大幅度晃動,相互碰撞。 2,乘坐飛機時,可以買個小鎖把攝影包拉鏈鎖住。 這固然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舉措,但在飛機上也足夠了。它可以讓你放松休息,不用擔心一覺醒來,某個鏡頭不翼而飛。 每更換一次地點,同行影友之間最好吆喝一下,相互提醒有否遺漏。離開后再回來找,浪費時間不說,在大場景里面,尋找一個小配件無疑于大海撈針。 |
|